《孟子》批注 册 北京市建材水磨石厂工人理论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中 华 书 局 ==========第1页========== 《孟子》批注 册 北京市建材水磨石厂工人理论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中 华 书 局 ==========第2页========== 《孟子》批注 上册 北京市建材水磨石]人押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山典文献女业一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中华书局196年·北京 ==========第3页========== 《孟子》批注下册 北京市建材水磨石厂工人理论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中华书局1976年·北京 ==========第4页========== 内部发行 《孟子》批注(上下册北京市建材水磨石二人理论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一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中华书局出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北京第二新华印删广印制 787×1092奢米1/3221'/4印张1插贞340千字1976年6月第1版1976年6月北京第1大印刷统一书号。2018·140定价:1,65元 ==========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语录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6页========== 列宁.语录 日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革命把旧地基掘得愈深,日制度复腰就愈困难。 ==========第7页========== 毛主席语录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 凡属倒退行为,结果都和主持者的原来的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沒有例外。 ==========第8页========== 凡例 一、本书中孟子》原书的文字及篇分合,一般依照清焦循的《孟子正义》本,个别不当之处,则根据别的本子予以更动。为方便读者查检,每章前面均标出篇、章号数,如2·3即指第二篇第三章。 本书宋用简化字拼印。 二、在批判地吸取旧注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力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孟轲的整个反动思想体系对原书文字进行注释。原书中的人名、地名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难字,难词一般也只在这一字、词的这一种意义第一次出现时加注,但对那些特别生僻的字、词和容易引起误解的字,词则适当重注。为简明起见,注释的根据和出处,一般不再注明;需要注明的,一般也不称引原文。对历来有多种解释的词句,除个别地方外,一般只注一种说法。滩字注音,一般只注今读,但个别地方也根据需要注了旧读。对一些特别难懂的语句,注中作了串释。 三、本书译文,一般采用直译,力求表达出原文的舍意和语气。有时因原文简略,直译后语气不连贯或不易看懂,则于原文字义外加上一·些补充词句,所加词句用方括号〔标出。 四、本书对《孟子》原书,分别轻重主次,联系现实的阶级 1 ==========第9页========== 斗年,逐章进行批判。对原书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章节,批判时为避免重复,朵用“合批”或“互见”的办法。原书中一些次要的、未能在〔批判门一栏里进行批判的反动观点,则在注释中作一些简要的批判。 五、附录一《重要词语索引》,选了《孟子》一书中反映孟轲反动思想的若干重要词语作为条目,依各条目第一个字的笔画多少排列。为省篇幅,各条目下,不收录出现该条目字样的全部文句,而只有选择地收录其中一部分表现孟轲思想的重要文句。有些文句虽未出现该条目字样,但表现了该条目所标示的思想内容,也酌量收录。各条目下所收录的文句,均注明出处(以篇、章号数/本书页次的方式标示)。个别条目,如“民”,因在原书中出现的次数太多,不再收录有关的文句,仅注明出现该条目的篇,章号数。 六、附录二《人名索引》,收录了《孟子》全书中除“孟轲”外所有的人名(包括别名),也依第-·个字的笔画多少排列。各人名下,只注出处(标示方式同前),不收录有关的文句。 七、附录三《战国初、中期形势略图,后附“地名今址索引”,也依笔画为序。 ==========第10页========== 前言 继承孔丘衣钵的孟轲,被反动阶级臂为“亚圣”,是孔家店的二老板。《孟子》一书是孟轲和他的门徒所撰述、最后由他的门徒编定的,集中保存了孟轲的反动思想,成为儒家的黑“经典”之一。保存在《孟子》一书里的孟轲的一套反动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组成了孔孟之道的重要内容。复辟、倒退、卖国的孔孟之道,是反动沒落阶级的意识形态,至今仍在散发着腐朽的臭气,毒害人民。中国历代反动沒落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孔孟之道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以及他门在党内的代理人,总是把孔孟之道作为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林彪,公然把包括《孟子》在内的黑“四书”吹捧为“中国政治思想的蓝本”,宣扬孟轲的“仁政”“王道”,说明《孟子》这本黑书是他推行反动路线、搞资本主义复胖的工具之一。因此,批判《孟子》,对于深入批判孔 ==========第11页========== 孟之道,批判刘少奇和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对于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孟轲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晚期,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搖搖欲坠,广大奴隶的起义斗争促进了奴隶制的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起来向奴隶主贵族展开夺权斗争。到了战国初期和中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进一步发展。多数国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的同时或其后,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以建立和巩固自已的统治。 魏国在魏文侯(公元前四四五一三九六年在位)时,便任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祿有功”(说苑·政理),提出“尽地力之教”,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叉著《法经》六篇,主张用“法”来维护地主阶级的专政。赵国在赵烈侯(公元前四○ 八一四○○年在位)时,也任用荀欣、徐越等实行变法,任用贤能,节省财政开支(见史记·赵世家)。楚国在楚王(公元前四○一一三八一年在位)时,任用法 2 ==========第12页========== 家吳起实行变法,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秦国在秦孝公(公元前三六一一三三八年在位)时,任用杰出的法家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碌制度,从各方面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专政。商鞅变法是 一场比较深刻此较彻底的社会革命,它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奥定了基础。韩国在韩昭侯(公元前三五八一三三三年在位)时,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制订“三符”之法),实行法治。在齐国,齐威王 (公元前三五六一一三二O年在位)于即位九年后,朵 取断然措施,实行法治,重赏了“田野辟,民人给”的即墨大夫,严刑处置了“田野不辟,民贫苦”的阿大夫,于是“齐国大治”(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燕国于公元前三 一六年发生燕王子哙让国给其相子之的事件。子之“主断”,是近似申不害一派的法家人物②。燕王子哙在让国后,又把三百石俸祿以上官吏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另行任命,这对旧贵族是一个重大打击。 和大国的变法改革同时,一些小国的新兴地主阶级也起来向奴隶主贵族夺权。如宋国司城子罕在掌握了宋国“杀戮诛罚”的大权后,约于公元前三五五年,进而杀掉宋桓侯,夺取了政权③。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当时各国的变法虽然有早有晚,或彻底或不彻底,并不平衡,但新兴地主阶级已在 3 ==========第13页========== 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统治,封建制代潜奴隶制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当时即使是落后的国家,如仍然保存着世卿世祿制度的滕国,井田制也已经开始崩溃(参见本书5·3)。但是,由于旧的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沒有完全被摧毁,新的封建统治还不巩固,奴隶还沒有完全从奴隶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被推翻的奴隶主阶级还不甘心于他们的失敗,时时刻刻想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因此,广大劳动人民与沒落奴隶主以及新兴地主阶级与沒落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年极为尖锐,这是当时社会主要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地主与农民之间也有矛盾,沒落奴隶主为了复辟,常常企图利用这一矛盾,这就增加了斗年的复杂性。当时沒落奴隶主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复辟反复辟的斗争有种种表现。在魏国,魏文侯用李悝、吳起、西门豹变法的同时,就有卜商、四子方、段干木等一帮儒生,骗取魏文侯的信任,干扰变法;魏武侯(公元前三九 五一三七○年在位)时,奴隶主贵族势力竟然把吳起排挤出魏国。在赵国,赵烈侯在任用荀欣、徐越变法的同时,也有儒生牛畜向赵烈侯兜售“仁义”、“王道”。在楚国,楚悼王一死,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就把吳起肢解。在秦国,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反动的奴隶主贵族车裂。在燕国,子之在位历时仅三年,就有以太子平为首 4 ==========第14页========== 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发动叛乱,造成燕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史记·燕召公世家)。在来国,司城子罕夺权后沒有多长时间,宋王偃(公元前三二八一二八大年在位)行“仁义”,父出现复辟。这一切说明,当时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有反复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每前进一步,都要同奴隶主复辟势力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一旦不能坚持变革、战胜沒落奴隶主的反抗,奴隶制复辟或部分复辟就随时可能发生。 在战国时代的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儒、法两家的尖锐斗年。儒家代表沒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盒,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盒,他们都是本阶级最积极的成员。他们之间的斗争,集中反映了沒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年。当时儒家的代表是孟轲,他顽固地站在沒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逆变法革命潮流,大搞复辟倒退,对以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推行的变法路线进行了疯狂的反扑。 孟轲,邹国人,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八○年前后,死于公元前三○○年前后④。传说孟轲小时,其母留“三迁”、“断织”⑤,极注重对孟轲的管教,要他读书做官,充当奴隶主阶级的奴才。孟轲长大后,“受业子思之门人”(奥记·孟子黄聊列传),“治儒术之 5 ==========第15页========== 道”(赵肢《孟子题辞),成为孔丘的忠实信徒。 孟轲一生的活动,主要是教授门徒和“以儒道游于诸侯”(同上)。他早年在邹鲁一带讲学授徒。此后门徒甘多,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6·4),带领一群复辟之徒,往返奔走各国,搖唇鼓舌,大搞反革命复辟活动。 齐威王时,孟轲會一度到齐国搞复辟活动(参见4·3),但碰了壁。后求游宋。这时滕文公还是太子,會两次在宋会见孟轲,孟轲对他“道性善,言必称尧舜”(5·1)。后来又游薛,接着归邹。在由薛归邹途中,會象孔丘当年“厄于陈蔡”邪样,“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风俗通义·穷通)。这说明孟轲一伙儒家之徒极不得人心。公元前三二二年,孟轲在滕(参见2·14),會要滕文公行“仁政”,恢复已开始遭到破坏的井田制(见5·3);又會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的辩论中,大肆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谬论。 魏惠王(公元前三六九一三一九年在位)晚期,实行法家路线有动搖,“兵三折于外”,国家日盒削弱,他为了振兴魏国,在公元前三二○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心史记·魏世家)。此时,六十岁左右的孟轲,“不远千里”(见1·1),从滕来到魏国。当魏惠王向他询问使魏国富强的办法时,他借机兜售儒家“仁政”、“仁义”的 6 ==========第16页========== 黑货(见1·5、1·1)。但魏惠王深威他这一套主张“迁远而阔于事情”,因此“不果所言”(✉史记·孟子葡脾列传),不采纳他的意见。公元前三一八年,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即位,孟轲认为他“不似人君”(16),于是离开魏国,奔向齐国。 这时齐宣王(公元前三一九一一三○一年在位)即位不久。齐宣王“喜女学游说之士”(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轲对游说他在齐国复辟奴隶制抱有很大希望。他首先对齐宣王施用反革命“攻心”战术。据《荀子·大略》记载,孟轲“三见宣王,不言事”,他的门徒产生疑问,他回答说:“我先改其邪心”,妄图从改变齐宜王的思想入手,进而改变齐国的政治路线。他首先向齐宜王宜传自己的一套“性善论”(见1·7)。齐宣王一时沒有识破孟轲的面目,让他做了齐国的卿。但沒有给具体职务,只是“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⑥。此后不久,孟轲丧母,归葬于鲁。他违背自己一贯鼓吹的“三年之丧”,在其母刚下葬后就急急忙忙奔回齐国,迫不及待地要游说齐宣王,推行自己的复辟主张。他不断向齐宣王宣扬“仁政”、“王道”,鼓吹恢复井田制和世鄉世襁制度(见2·5)。这使齐宣王逐渐认清了孟轲的面目,坚持不给他实权来推行这套主张。孟轲因此对齐宣王非常不满,攻击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26), 7 ==========第17页========== 甚至当面威胁齐宣王,叫嚣“贵戚之卿”可以改立君主(见109),为奴隶主贵族夺权制造舆论。公元前三一 四年,子之镇压了以太子平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发动的叛乱。这时,仇视一切封建变革的孟轲,利用齐宣王“辟土地”的欲望,极力煽动他出兵镇压燕国的革新派。齐国出兵燕国的结果,杀了燕王子哙和子之⑦,吞并了燕国,而沒有实现孟轲的扶植燕国奴隶主势力的愿望,因此孟轲极为不满,转而攻击齐宜王“倍地而不行仁政”(2·11),是“以燕伐燕”(48),并矢日否认自已會怂恿齐宣王攻打燕国(见4·8),充分暴露了他是一个坚持复辟奴隶制的顽固派和无赖。孟轲在齐国五、六年,始终无法实行自已的主张,因此十分恼火。但他一方面食恋卿的旅位,一方面对在齐搞复辟仍抱有希望,所以艾不忍离开齐国⑧。为了促使齐宜王笨纳自己的主张,孟轲先用“不受祿”(见4·14)的手段向齐宣王施加压力,接着丈以辞职不于进行要挟。但是齐宣王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也不说一句留用他的话。但孟轲仍不死心,继续赖在齐都临淄不愿离开。后来看到在齐国任职已无希望,才无可奈何地离开临淄。但动身后,又在临淄西南的昼邑接连住了三天,盼望齐宣王改变态度,把自己召回。那知齐宣王还是不予理睬,他只好于公元前三一二年带着满脸“不豫”之色溜出齐 8 ==========第18页========== 国,跑到宋国活动⑨。 这时候,宋王偃想实行“王政”,可父怕小小的宋国因此招求齐、楚两个大国的进攻,孟轲立即为宋王打气,说只要实现“王政”,天下的人就都“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65)?但是,宋王偃行“王政”的结果,落了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历史无情地给了孟轲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孟轲父回到邹鲁一带活动。鲁平公(公元前 三一六一二九七年在位)⑩:时,鲁国想让孟轲的门徒乐正克治理国政,孟轲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睡不着觉(见12·13)。他想通过乐正克的关系,取得鲁平公的信用,在鲁国干…番复辟“大业”。但孟轲的这个如意算盘最后也破了产,只好无可奈何地哀叹;“吾之不遇鲁侯,天也”(12·16)。 孟轲一生“守旧术,不知世务”(盐铁论·论儒),到处流窜,到处碰壁。他眼看自已年老无遇,末日即将来始,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心奥记·孟子葡卿列传)。妄图象孔丘作《春秋》那样,从意识形态领域向新兴地主阶级发起进攻,为复辟奴隶制作最后的垂死的掙扎。 仅就可考的孟轲的一些活动,已经足以证明他是 一个顽固坚持复辟奴隶制的死硬派;他的一生象一叨 9 ==========第19页========== 反动派一样,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 七”的一生。今天,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锐利的武器,撕去历代反动派加给孟轲的“圣人”的画皮,还他四处碰壁的复辟狂、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乏走狗的本来面目。 (二) 面对战国时期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现实,针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路线,孟轲作为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一条复辟倒退的反动政治路线。孟轲狂热鼓吹“法先王”,主张“遵先王之法”(7·1)。他“言必称尧舜”(51),叫壤“师文王”(77),把按照奴隶主阶级面貌重新塑造的尧舜,以及周族奴隶主头子周文王,作为应效法的“先王”偶像。他一面颂奴隶制之古,一面非封建制之今,宣称“在我者,皆古之制也”(1434),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129)。一个“古之制”,一个“今之道”,鲜明地反映了复辟倒退与革新前进两条政冶路线的尖锐对立。他把自春秋以来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胜利的大好形势说成一代不如一代,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127)。他 10 ==========第20页========== 诬蔑奴隶制频于崩溃的春秋末期是“世我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赞扬孔丘为此忧惧,删删定复辟经《春秋》,咒骂造奴隶制之反的变革者为“乱臣贼子”;他诬蔑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战国时期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孔子之道不著”、“邪说诬民”,宣称他自己也为此忧惧,要“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来捍卫“先圣之道”(6·9)。这清楚说明,孟轲继承孔丘复古倒退的反动政治路线,在新的形势下充当了复辟奴隶制的急先锋。 为推行复辟奴隶制的政治路线,孟轲提出了一个反动纲领一“仁政”,他说什么:“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7·1)孟轲的“行仁政”同孔丘的“克己复礼”实质是一样的,他之所以不直接袭用“克己复礼”作为复辟奴隶制的纲领,是由于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战国中期,奴隶制的“礼”已经基本崩溃,而取代它的封建制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时,公开鼓吹“复礼”已经沒有多大的号召力,于是孟轲不得不针对这种情况重新炮制他的复骍纲领,这样,欺膈性更大的“仁政”便出笼了。 实行“仁政”,在经济上就是要恢复“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孟轲明确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53) 1 ==========第21页========== 就是说,实行“仁政”,必须从恢复井田制做起。恩格斯指出:“迄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一○一一一一顶)新兴地主阶级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就是要用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以“井田制”为中心内容的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一项最根本的改革。是复井田还是废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在经济领域里斗年的焦点。孟轲恶毒咒骂“慢其经界”,即破坏“井田制”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是“暴君污吏”(⑤·3),嚷要复井田,就是要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 实行“仁政”,在政治上就是要恢复奴隶制的世卿世碌制度。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是保证奴隶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享有世袭特权的制度,其本质就是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专政。是维护这一制度还是废除这一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领域里斗爭的重要方面。孟轲对实行奖励军功、废除奴隶制世卿世祿制度的新兴地主阶级恨得咬牙切齿,念念不忘恢复周代奴隶制的“班爵朕”制度(10·2),鼓吹恢复奴隶制的“故国”、任用奴隶主贵族的“世臣”(2·7),叫嚷“为政”必须“不得罪于巨室”(7·6)。这 12 ==========第22页========== 和孔丘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日)完全是一路货色,充分说明孟轲是沒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他千方百计要夺回奴隶主贵族失去的政权。 实行“仁政”,在意识形态方面就是要用沒落奴隶主阶级的腐朽思想进行统治。孟轲在兜售“仁政”时,反复强调“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7),“修其孝梯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1·5),鼓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孝”,“悌”,“仁”、“义”、“忠”、“信”等等是反映奴隶制宗法、等级关系的政治道德观念,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它]已经腐朽不堪。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对它们进行了尖锐批到。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會痛斥孔丘“妄作孝悌面侥幸于封侯富贵”(《庄子·盗跖>),商鞅把“仁”、“义”、“孝”、“悌”等为“六虱”(《商君书·新合),韩非把鼓吹“仁”、“义”的儒家列为“五蠹”之首(韩非子·五蠹)。但是这些旧思想、旧观念的反动影响还会长期存在,不是一时所能消除的。孟轲拚命宣扬这些东西,并主张把它们列为教育的基本丙内容,说明他要用奴隶主阶级的传统观念腐蚀人们的灵魂,在意识形态领域关行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出,孟轲的“仁政”,是一个要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全面复辟奴隶主级专政的 13 ==========第23页========== 反动纲领。 孟轲的这个纲领与法家的变法路线和政策是针锋相对的,因此他在推销这个纲领时,总是拚命攻击法家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集中矛头攻击法家的耕战政策。提倡耕战,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清除奴隶制残余,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巩固封建经济基础,并逐步消除分裂割据的一项重大的带根本性的政策。所以孟轲对它极端惑惧和仇视,恶狠狠地攻击实行这一政策的新兴地主阶级及其代表法家是“民贼”,咒骂他们“不仁”、“好战”、“嗜杀人”、“罪不容于死”,杀气腾腾地叫嚷:“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7·14)。与此相关,孟轲还挑起了一场所谓“义”和“利”的论战。孟轲继承孔丘“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反动谬论,把法家提倡耕战 一类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盒的政策,归结为 一个“利”字,进行攻击,并提出“仁义”来加以对抗。其实,“世界上沒有什么超功利主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反映奴隶制宗法、等级关系的“仁义”,其中正包藏着沒落奴隶主阶级最卑鄙的私利。“义”、“利”之年,实际上是反映沒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根本利害冲突的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详见1·1批判)。 14 ==========第24页========== 由于“仁政”是一个复辟腐朽奴隶制的反动纲领,所以孟轲在推销它时,总是极力给它披上种种骗人的画皮。剡掉这些画皮,对于认清孟轲的反动本质,对于识别古今中外反动阶级的两面派面目,都是有意义的。 “仁爱”就是孟轲给“仁政”披上的一张画皮。他把“仁政”父称作“不忍人之政”,宣扬“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6),鼓吹“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3·3),把“仁政”说成是不凭借暴力的“仁爱”之政。实际这不过是反动阶级的“习惯性的伪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七四页)。前所述,孟轲的“仁政”,实质是要全面复辟奴隶主阶级的专政。而“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芳茨基》,《列宁选集》第三卷第六二三页),作为专政工具的国家,“对于敌对的阶级,它是压迫的工具,它是暴力,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对地主阶级革新派,孟轲主张处以重刑,还會怂恿齐国出兵血腥镇压燕国以子之为首的革新派;对劳动人民,孟轲鼓吹什么“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13·12),妄图使劳动人民被奴役被屠杀而不怨限。这十分清楚地表明:孟轲的所谓“仁政”,是对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实行反革命的镇压。孟轲之所以要给“仁政”披上“仁 15 ==========第25页========== 爱”的画皮,一方面是借此攻击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不仁”,另一方面是用以掩盖奴隶主阶级专政反动残暴的本质,为复辟奴隶制抹上一层“仁慈”的光圈。历代反动派也都象孟轲一样,用“不仁”来攻击革命阶级的专政,用“仁爱”来作为自己的反革命专政的遮羞布。 “为民”是孟轲给“仁政”披上的另一张画皮。孟轲高唱什么“民为贵”、“制民之产”,俨然把自己打扮成“为民请命”的“英雄”,把“仁政”打扮成“为民”之政,分析《孟子》一书中的“民”学,尽管大多数是泛指老百姓,但是,孟轲的“为民”,决不是大野心家、大阴谋家林彪所吹捧的什么“人民观点”,也不是苏修叛徒集团御用文人所美化的什么“宣布人民的利盒是治理的最终和最高目的”,而同样是一种反动阶级的“习惯性的伪善”。马克思指出:“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一九七页)一切割削阶级尽管都蔑视劳动人民,但是由于他们是寄生阶级,离开了劳动人民就不能生存,因此,他门父总是不能忽视劳动人民的存在,不能不用种种手段来欺骗人民,以便于统治、压榨人民。腐朽沒落的剡削阶级,由于违背历史潮流,极端孤立,尤其需要这种欺骗。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16 ==========第26页========== 物孟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出“为民”这块蹁人招牌的。然而,所谓“民为贵”,究其实质,不过是孟轲为奴隶主阶级设计的一种笼络民心的反动统治术,同时也是他攻击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详见14·14批判);所谓“制民之产”,不过是孟轲打着给农民规定田地、房产的幌子面实质是要恢复井田制的一个阴谋(详见1·7和5·3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反动的封建秕会主义时會指出:“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做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盆,似乎只是为了被刻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盆,于声讨资产阶级。”“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七四页)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打着“为民”的幌子声讨资产阶级、妄图复辟封建制的阴险手法。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孟轲打着“为民”的幌子向地主阶级进攻、妄图复辟奴隶制,所用的手法与此完全相同。林彪之所以吹捧孟轲具有“人民观点”,苏修之所以给孟轲戴上“人民利盒的代表者”的桂冠,是因为他们和孟轲一样,都是与人民为敌、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都需要打起“为民”的幌子来欺骗人民。林彪正是安图以“民富国强”为幌子,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苏修也是在“全民国家” 7 i ==========第27页========== 的幌子下,复辟了资本主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政。他们的美化孟轲,正是“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三顶)。 (三) 孟轲不仅有一条复辟奴隶制的政治路线,而且有 一条与这一政治路线相应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与当时法家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孟轲的唯心主义,集中地表现在他的由“性善论”和“天命论”所构成的“尽心”、“知性”、“知天”((13·1)的哲学体系上。 孟轲继承、发展了孔丘“生而知之”(论语·季氏)的思想,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13·15)。孟轲还继承、发展了孔丘“性相近”(《论语·阳货)的思想,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艾称“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醉让之心”(叉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善性”,如同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他把这四种“善心”、“善性”分别称为四种基本道德 一仁、义、礼、智的发端,又称为仁、义、礼、智本身,认18 ==========第28页========== 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1·6),也就是说是“良知”“良能”的一种表现。可见,孟轲的“性善论”是一种建筑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基础上并打着超阶级幌子的道德观和人性论。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一三四页)。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际上孟轲的这种理论是非常虚伪的,他虽然鼓吹仁、义、礼、智的“善性”是“人皆有之”的,但同时父认为“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19),就是说只有“君子”(指奴隶主贵族)才能保持这种“善性”,而“庶民”(指一般人,包括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却必然要失掉它。这就暴露了所谓仁、义、礼、智完全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和人性。他之所以要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硬说成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合乎人性的,是妄图论证这种道德是天然合理的,不可违抗的,为复辟奴隶制制造舆论。他之所以强调“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妄图论证失掉“善性”、“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庶民”,只配当“人役”(3·7),即只配受“君子”统治、奴役,这显然是奴隶主阶级的“压迫有理”“复辟有理”的谬论。这些充分表现了他的“性善论”的反动价级性。 19 ==========第29页==========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的“仁政”纲领的思想基础。在他的“性善论”中,他特别睏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把“不忍人之心”玫其表现“仁”,看作是人最基本的“善端”和道德,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3·6)认为“不忍人之心”体现在施政上,就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春秋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孔丘特别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人们一切按照奴隶制的“礼”行事,把“仁”当成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工具。到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已在绝大多数国家掌握了政权,时代不同了,孟轲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沒落奴隶主的需要,对“仁”作了不同的强调。他尤其强调“不忍人之心”、“铡隐之心”,宜扬超阶级的同情心,要掌握政权的新兴地主阶级情被推翻的沒落奴隶主,对他门施仁政。同时,把奴隶主“先王”说成“仁”的化身,把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说成是“仁政”。这样,“仁”就成为孟轲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武器。 旣然在孟轲看来“善性”是丙心里固有的,所以要“知性”,自然不必向外寻求,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了。孟轲鼓吹,通过闭门思索,寻得内心固有的“善心”,即“尽心”,就能“知性”。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修养术。孟轲极端害怕肚会大变革影响人们的思 20 ==========第30页========== 想,叫嚷人们白天一和外物接触,“善心”就会失掉(见11·8),安用闭门修养这一招,保存奴隶主阶级的旧观念,对抗社会变革。孟何又鼓吹“养心莫善于寡欲”(1435),说什么只有“寡欲”方能保存“善心”,这说明他鼓吹“养心”的目的,是要沒落奴隶主阶级不要为了追求眼前的富贵而丧失自己的反革命立场,以便最后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而更重要的是要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减少欲望,不要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盆而去触犯沒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盆。孟轲虽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知性”,却鼓吹每个人都要努力修养(见12·2),这是企图用他那套修养经来束缚人们的头脑,把人们的言行纳人奴隶制的轨道。 孟轲认为做到了“尽心”、“知性”就能“知天”和“事天”(13·1)。父认为“诚者,天之道也”(7·12),就是说能够完全认识自已的“善心”“善性”而做到所谓“诚”,就符合天道。这样,孟轲就把他的“性善论”和“天命论”紧紧地联结起来。商、周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论”都把天说成主宰一切的人格神,把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天子”说成是受命于天的,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下民的。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天命论”日盒发生动搖,而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总是干方百计变换手法来维护这种“天命论”。春秋末期,孔丘一口咬定: 21 ==========第31页==========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宣扬天命不可违抗,同时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种躱躱闪闪的说法,把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归之于天所主宰。孟轲继承孔丘的衣钵,也是一口咬定:“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96),宣扬天命决定一切、不可违抗,同时编造了更带有欺骗性的说法:“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9·5),用天意通过人事来表示的谬论来证明人格化天的存在。这种“天人合一”论,表面上提出了人的“行”和“事”,实际上仍然强调了天是最后的主宰。面且孟轲所谓的“行”和“事”,都是以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为衡量准则的,如他强调“德必若舜禹”、“处仁迁义”才会受到上天的辅助(9·6),就是明证。可见他是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沟通了天人关系,把天意和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统一起来的。所以,他认为,只要努力修养仁、义、礼、智的“善性”,就能“知天”、“事天”、“顺天”,从而得到“正命”,尽其天年(见13·1和13·2)。孟轲提出这套主张,一方面是企图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塡补虚无飘渺的“天”,以挽救“天命论”的动搖;另方面也是企图用“天命论”来加强他的“性善论”,以便借助“天命”鼓吹闭门修养,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束缚人们的手脚。同时父借此宣扬沒落奴隶主阶级搞复辟符合天意,一定会成功;新兴地主阶 22 ==========第32页========== 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合天意,一定要失败。因为在孟轲看来,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大人”、“君子”方能“存其心,养其性”,做到“知天”、“事天”、“顺天”,而“顺天者存”(7·7),即使他们已经被推鄱,最终还是要胜利的;新兴地主阶级由于他们不仁不义,丧失了天赋“善性”,因此非但不能“事天”、“顺天”,还要“逆天”,而“逆天者亡”(7·7),虽然他们已经夺得了政权,最终还是要灭亡的。这就叫“天命靡常”(7·7)。这一切清楚地说明,孟轲的“天命论”,是为奴隶主阶级搞复辟服务的思想武器。“顺天命”还是“反天命”是当时儒法两家在思想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荀况认为天是自然界,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葡子·天论),驳斥了“天人合 一”的谬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同上),表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 孟轲认为,人们通过“内求”认识了人生来就有的“善性”,就能“知天”,进而认识一切,做到“万物皆备于我”(13·4),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按照这种认识论,必然轻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导出“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在孟轲看来,只有“大人”,即奴隶主贵族,才能运用“心之官”认识那种先天存在的“善性”,进而认识万物、掌握“眞理”,因此他们是“先知”“先觉”者,世界只能由他们这些人来统治;小人只 23 ==========第33页========== 会运用“耳目之官”,不能认识先天存在的“善性”,因而也不能“知天”、认识万物、掌握其理,所以他们是愚蠢的“后知”“后觉”者,只配被统治(见11·15和9·7)。孟轲这套观点完全是为复辟奴隶主阶级的反动专政制造理论根据的。 孟轲的形而上学思想,有种种表现。他宣扬“仲尼不为已甚者”(8·10),要人们奉行孔丘提倡的中庸之道,不做“太过分的事”而越出奴隶制的常规。他还直接提倡“反经”(1437),要使人门返回到一切按照奴隶制的常规办事。孔丘、孟轲的中庸之道都是一种反对革新、坚持复脬倒退的反动哲学。由于孟轲所处的时代和孔丘所处的时代不同,当时如果仍死守旧的一套,不作丝毫改变,已经行不通,不足以迷惑人,所以孟轲又鼓吹要知权变。他认为“执中无权”,即保持“中庸”而不知权变,就会“贼道”,反而不利于复辟(13·26)。孟轲自已就是“执中知权”的典型。他的“执中”,表现为“守旧术”,顽固坚持复辟奴隶制。他的“知权”,表现为善于随机应变,对抗社会变革;善于耍花招,给奴隶制的破烂货作粉饰加工,以便兜售。 为了给复辟制造舆论,孟轲力图把奴隶制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在孟轲看来,仁、义、礼、智等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是先天存在的,人人内心里固有的,因而也是 24 ==========第34页========== 永恒的;“君子”统治“野人”,“劳心者”压迫“劳力者”,是“天下之通义”,即通行天下的原则,不可更改的;“去人伦,…知之何其可也”(12·10),奴隶制的“人伦”,是必须坚持,不能不要的;“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7·1),也就是说商、周奴隶制的一套统治秩序和统治方法,是永远适用的。孟轲还大肆鼓吹历史循环论,宜扬“五百年必有王者兴”(413),认为“王者”出现带来“治世”,“圣人之道襄,暴君代作”(69),则为“乱世”,整个社会历史是“圣人之道”由盛而衰、由衰而盛的不断循环。孟轲认为,当时正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横议”(69)的“乱世”,从时间上看,自文、武以来,已经超过了五百年,论时势,正该是“王者”出现的时侯。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必定要由“乱”而“治”,回复到奴隶制的“盛世”去。孟轲就是这样用他的循环论来证明奴隶制是永恒的。孟轲虽然承认社会有盛襄的变化,但认为这种盛衰只是“圣人之道”的盛表循环。这正如毛主席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所指出的:“他们认为 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盾论>)很显然,依照这种理论,奴隶制就不应也不会向封建制转化,因而这是 一→种为复辟、倒退作辩护的理论。 . 至于为什么奴隶制是永恒的,何以“五百年必有王 25 ==========第35页========== 者兴”,孟轲把这都归结为天意,都看作是天的安排。孟轲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和他的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紧密联系的。 列宁说:“唯心主义客观上就是反动派的武器,反 动派的直传工具。”(《我们的取消派”,《列宁圣集》第一七卷第六O 顶)孟轲挖空心思,炮制了一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不仅为当时的沒落奴隶主效劳,而且也成为历代反动统治者所利用的“武器”和“宣传工具”。刘少奇、林彪出于反革命的需要而鼓吹的一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谬论,与孔孟的反动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 回颠一下孟轲的思想对后代的反动影响,并且看 一看孟轲的思想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所起的反动作用,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批判孔孟之道的意义的认识。 孟轲的反动学说,历来被反动派所看中,作为他们搞复辟倒退、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汉代鼓吹“罢黜百家,独停儒术”的“大儒”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孟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天人威应”的神学目的论,作为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的思想武器。唐代的儒家代表人物韩愈,以所谓从尧一直传到孟轲的儒家 26 ==========第36页========== “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把孟轲的思想推为孔丘死后儒家的正宗。朱以后,孟轲更被理学家们大捧特捧,一直捧到了吓人的高度⑩。从此,孟轲更身价百倍,被统治者摩为仅火于孔丘的“亚圣”,《孟子》一书也因此被奉为“经典”。孟轲的那套“性善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也为反动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類、程颐、朱熹、王守仁等所继承,成为他们挽数封建统治危机的重要武器。而孟轲所鼓吹的“仁政”,更为历代反动沒落的统治阶级利用来粉饰他们的反革命专政,欺骗人民。靠血腥屠杀人民起家的刽子手蒋介石,就把他的法西斯专政说成是“亲民爱民的仁政”,高叫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就是“行仁”。这一切表明,孟轲的学说是极端反动的,反动的统治阶级越是趋于沒落,就越是要鼓吹和利用孟轲的学说,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历史上某些进步的思想家,虽然會经引远过孟轲的某些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进步主张,但这种情况一般都经过引述者自己的改造面赋予新的含义,并不说明孟轲的思想本身有什么进步性可言。例如,宋代地主阶级的改革家王安石,會引述孟轲的话,说明“方今之失”,在于“不法先王之政”,然而他的“法先王之政”,却非孟轲式的“复古”,而是打着“法先王之政”的名号,要 27 ==========第37页========== 求“改易更革”“方今之法度”必。父如,清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作《孟子宇义疏证》,通过解释《孟子》来阐荆述自已的主张,批判反动的程朱理学;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严复作《辟韩》,借用孟轲“民贵君轻”的言论,来宣传资产级的民权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都是知此。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以及他们在党内的代理人,为了复辟的需要,也大肆鼓吹孟轲的反动思想。林彪公然收录孟轲“先圣后圣,其揆一也”(8·1)的话,并亲笔批上:“孔孟”是“先圣”,“马列”是“后圣”,把孔孟与马列等同起来,妄图用孔孟之道冒充马列主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党的理论基础。一九五五年,正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刻,林彪又在《孟子》书上一段鼓吹“仁政”的话旁边,亲笔批写了“爱民并从生产上治国安邦得天下保天下之总路线”等黑话。林彪这样明目张胆地从孟轲的“仁政”中引出他的“总路线”,是为了反对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对按照这条总路线实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他的“爱民”,就是爱资产阶级;他的“从生产上治国安邦”,就是贩卖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林彪乞灵于孔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天才论,:炮制自已 28 ==========第38页========== 的反党理论纲领,为其篡党夺权大造舆论。林彪把孟轲“小国师大国”(7·7)的谬论奉为姬右铭,当作他投靠苏修、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理论根据。林彪还利用孟轲的腐朽思想来鼓吹扩大资产阶级法权。他贩卖孟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谬论,诬蔑机关干部下放劳动“等于变相失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工农结合“等于变相劳改”,妄图扩大三大差别。他把孟轲的“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⑤3)说成是“辩证法”,以此鼓吹“刻削有理”,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这一切充分说明,彻底批判孟轲的反动思想,对于渫入批判修正主义,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指出:“总而冒之,中国属于冠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沒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叉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在祉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以及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总是象 29 ==========第39页========== 苍蝇逐臭·样死叮着旧制度的遗骸不放,安图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是一些现代的复辟派。从古代的复辟派 孟轲的身上,可以看到这些现代复辟派的影子。孟轲顽固地坚持复辟腐朽的奴隶制,宣称什么都是古代的好,一切要“率由旧章”(7·1);叫嚷一代不如一代,用“合不如昔”的论调来反对会变革。他对实行封建变革的法家恨得咬牙切齿,鼓吹对他们该狠狠镇压。他很重视抓舆论,拚命宣扬一套腐朽不堪的旧意识,为复辟奴隶制作准备。他惯于用伪善、欺骗的手段,兜售复辟黑货;明明要恢复并田制,使农民重新套上奴隶制的枷锁,却装出一副关心民生疾苦的样子,说什么那是为了使农民有地种,“乐岁终身饱,凶年苑于死亡”(17)。孟轲的这些行径,同刘少奇、林彪一类现代复辟派的所作所为,多么相似!古代的复辟派同现代的复辟派本质上是一样的,剖析孟轲一类古代的复辟派,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现代的复辟派。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随时都会有各种复辟派冒出来,我们要连照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以阶级斗年为纲,警惕并坚持对各种复辟派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在厂、校党组织的领导、关怀下,我们北京市建30 ==========第40页========== 材水磨石厂工人理论组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九七二级工农兵学员共同编写了这部《<孟子>批注》,中文系的一些教师也参加了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广大工农兵给予我们热情地关怀和支持,给我们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不少专业工作者和中华书局的同志们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谨在此表示衷心的威谢! 限于水平,本书一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九七五年十月 注: ①据《论衡》记载,申不害會制订“三符”之法;“三符”之中,其一为“刑符”,其余不详。参见明董说《七国考》卷十二《韩刑法·刑符》。 (②《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之相燕,贵而主断”(《战国策·燕策>也有类似记载)。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可以为天下主。” 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司城子罕谓宋君日:‘庆赏赐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诛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宋君曰:‘诺。’于是出城令,诛大臣,君日:‘问子罕也。’于是大臣畏之,细民归之。处期年,子罕杀宋君而夺政。”《韩非子·二柄》也有类似记载。 31 ==========第41页========== ④关于孟轲的生卒年月,秦汉魏晋诸代史籍都沒有记载,后人有一些推测,主要说法有两种:一说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三○二年); 一说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按第一种说法,则孟轲在七十五岁左右仍在外奔波,这不大可能;按第二种说法,则孟轲自六十多岁至死,计有十余年时间了无活动,这也不大可能。所以我们沒有采取这些说法。而据《孟子》原书考察,作了如上的推断。 ⑤见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及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⑥孟轲自己说的“无官守”、“无言责”(见45),也就是这个意思。 ⑦《战国策·燕策>及《史记·燕召公世家》并作“子之亡”。《史记·燕召公世家集解引<竹书纪年》作“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 ⑧孟轲自己會说:“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4.12) ⑨公元前三一二年,秦楚交兵,宋經准备到楚国劝说楚王罢兵,途经宋国,在石丘一地遇见孟轲(见12·4),知此年孟轲离齐游宋。 ⑩关于鲁平公的在位年代,说法不一。此据《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 到如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见朱熹孟子集注·孟子序说引)朱熹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朱32 ==========第42页========== 子语类》卷九十三)王守仁说:“夫孔孟之训,昭如日月,…非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壁帖》)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朝廷法严合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日: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又《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3 ==========第43页========== 目 录 上 册 梁惠王上第一(共七章) 3 梁惠王下第二(共十六章) …45 公孙丑上第三(共九章)…… …90 公孙出下第四(共十四章)… …132 滕文公上第五(共五章)…169滕文公下第六(共十章)… …205 离娄上第七(共二十元章)… …237 离娄下第八(共三十三章)… …282 下 册 万章上第九(共九章) …329 万章下第十(共九章) …364 告子上第十一(共二十章) …393 告子下第十二(共十六章) …431 尽心上第十三(共四十六章)… ……467 尽心下第十四(共三十元章)……520附录一重要词语索引…569 1 ==========第44页========== 附录二人名索引 …623 附录三战国初、中期形势略图 附:地名今址索】…633 2 ==========第45页========== 梁惠王上第一四 (共七章) 【1·1】 孟子见梁惠王②。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⑧,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④?” 孟子对曰:“正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⑤。王曰:‘何以利吾国6?’大夫日③:‘何以利吾家⑧?’土、庶人日⑨:‘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⑩。万乘之国①,弑其君者细,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⑥,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上一《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原无篇名,后人一般摘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头两三字为篇名,如果头两三字不宜作篇名,便摘取第四至六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赵岐为《孟子作注时,把七篇各分为上、下 3. ==========第46页========== 两篇。②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姓魏,名装(ying英),惠是他的谥(si示)号。公元前三六九一一三一九年在位。公元前三大一年,巍国国都由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县东安邑东北)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此后,魏又称梁。所以史称魏整为梁惠王。梁惠王初年,任用法家公叔痤(có搓第二声)为相,国势很强盛。但晚期轨行法家路线不坚决,魏国日盆衰落。梁惠王为了振兴魏国,于公元前三二○年,兴谦单的礼节、丰厚的礼物招揽人村,孟轲也乘机于这一年到魏国活动。③叟-一老头儿,老先生。孟轲这一年大约大 十岁左右。④亦一一副词,大概,或许。有以一同“有”。“以”是语气词,常放在副词或助动词之下,如“无以”、“足以”、“可以”、“明以”、“何以”、“能以”等都是这样。乎-一疑问语气词,呢,吗。⑤亦—一副词、只,仅仅。仁义一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政治道德观念。仁指奴隶主贵族之间按宗法关系互相亲爱,主要内容是“亲亲”。但孟轲又说“仁”是“侧隐之心”(116),即一种超阶级的同情心。这里主要是从“亲亲”这个意义上来使用“仁”这个概念的。义指言行遵从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主要内容是“鲜翰”。矣一一语气词,了。⑥)何以一疑问词,怎么样。⑦大夫一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一个等级,其地位仅火于诸侯。⑧家一一指大夫的封邑。⑨士一原指奴隶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奴隶主贵族效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士”的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一些奴隶主贵族设落下降为“士”,又有许多焦人因获得文化而上升为 4 ==========第47页========== “士”,因此“士”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从属于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阶层。庶人一-原指西周时的农业生产奴隶。到战国时代,他们大多掙脱了奴隶枷锁,成为佃农或自耕农,获得了自由的身分,因此当时“庶人”已用来泛指一般老百姓。 ⑩交一一相互。征一-取。交征一相互季夺的意思。 ①乘(shèng圣)一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万乘之国 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古代按照士地的多少出兵车,因此可以用兵车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小。②弑(sh市)一一古代对臣杀君、子杀父等所谓下杀上行为的贬称。图焉一语气词,这里表示语气有所停顿。万取千焉一指一万辆兵车中获得一千辆兵车。④苟一假如。 ⑤餍(yàn厌)一一满足。⑥遗遗弃,抛弃。也一语气词,这里表示肯定的语气。⑩后—一用作动词,以…为后,这里是怠慢、不箄敬的意思。 【译艾】 孟子朝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或许将会有利于我国吧?”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王说:‘怎么样有利于我国?’大夫们说:‘怎么样有利于我家?’士人和老百姓说:‘怎么样有利于我自已?’这样从上到下都互相争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万乘 5 ==========第48页========== 之国中大夫拥有兵车千辆,在干乘之国中大夫拥有兵车百辆,这不算不多了。知果轻义而重利,那大夫不把国君的财产、权力完全夺去,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沒有讲‘仁’的人而抛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沒有讲义’的人而怠慢他的君主的。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讲利呢?” 【批判】 “义”、“利”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笋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开篇第一章,开宗明义,和盘端出了孟轲在“义”、“利”之笋中的反动观点。孟轲继承孔丘“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的反动理论,叫嚷“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攻击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改变奴隶制生产关系,执行“富国强兵”路线是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不“仁”不“义”。法家作为地主阶级利盒的代表,由于具有新兴阶级生气勒勃的特点,往往公开讲“利”,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盒。与孟轲同时代的杰出法家商鞅明确提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心商君书·更法),主张“利出一空(即扎)者,其国无敌”(《商君书,新合);对儒家的“仁义”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慈仁,过之母也”(《商君书·新合),“义者,暴之道也”(商君书·开塞),称“仁义”为“六虱”之一,作出了“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的结论。 儒家其的不讲利吗?绝不是。孟轲自已对“仁义” ==========第49页========== 的说明,就道破了萁相。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原来,“仁”就是维护“亲亲为贵”的奴隶制宗法制,“义”就是维护“君君臣臣”的奴隶制等级制。“仁义”,集中地反映了妄图复辟的沒落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盒。孟轲的虚伪说教,无非要梁惠王改变法家路线,用奴隶主阶级的利盒取代地主阶级的利盒,倒退到奴隶制那里去。毛主席指出:“世界上沒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冠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只不过是“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同上)北宋道学家程颐就供认过:“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朱熹四书集注引) 反革命两面派林彪明明是一个笃信“万般皆下品,利盒唯独高”、“利已多欲乃规律”的市侩,却侈谈什么“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所谓“仁义”,在林彪一伙那里不过是反动阶级利盒的代名词。林彪反党集团高唱“仁义道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祉会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以实现新老资产阶级分子的最大私利。 7 ==========第50页========== 【1·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⑧?”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④:‘经始灵台⑤,经之营之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⑧。经始勿亟⑨,庶民子来0。王在灵囿,塵鹿攸伏©,塵鹿灌濯⑧,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物鱼跃⑤。’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⑥,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日‘灵台⑩,谓其沼日‘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⑧,故能乐也。《汤誓》日⑨:‘时日害丧,予及女楷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②@?” 【注释】 ①沼(zǎo找)一一水池,池塘,(②顾…一回头看。鸿雁-一大雁。麋(mi迷)鹿一-一又名驼鹿或犴(han酣),一种鹿类动物。鸿雁麇鹿一这里泛指鸟兽。③贤者一古时统治阶级指所谓有“道德”的人。亦一副词,也。(④《诗》一一我国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包括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飞国风》是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歌,其中有一些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对奴隶主统治者的贪婪残暴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8 ==========第51页========== 《雅》主要是奴隶生阶级的作品,其中有些诗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社会的某些黑暗面。《颂》是奴隶主贵族的庙堂诗歌,内容主要是歌颂上帝和祖先的功德。儒家自孔丘开始,都对《诗》中许多诗歌的原意进行歪曲和篡改,力图把《诗》变成反动统治者奴役和麻痹人民的思想工具。汉以后,《诗》被捧为儒家的经典,称为《诗经》。(⑤经一一度量,测量。台一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望远、游观之用。灵台一相传是周文王游玩,观赏的地方。(⑥营一营表,建筑时于测量地基后设立标志以确定位置啡做营表。 ⑦庶民 一同“庶人”。见1·1注⑨。攻一一治,建造。 ⑧不日 —一一不计时日,没有规定期限。不日成之一一指设有规定建筑灵台的期限,却很快地建成了。⑨亟(j近急)一急切。 ⑩無民子来一奴隶们象儿子为父亲效劳一样,纷纷而来。这是对周文王的吹捧和美化。①王一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姬发的父亲,商纣王时为“西伯”,周武王灭商后,追黛为文王,是儒家所吹捧的古代圣王之一。囿(yoù又) 一一古代养动物的园林。②麀(yu优)一母鹿。攸(yu优)-—语助词。图灌濯(zhuO茁)-肥壮光亮的祥子。④鹤鹤一羽毛洁白的样子。⑤于(wū乌) 一句首语气词,有表示赞叹的作用。物(rèn认)一满。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大雅·灵台》。⑥为一一做,建造。民一一原指奴隶。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许多人获得了自由身分,因此当时“民”已用来泛指一般老百姓。·当时“民”的成分很复杂,虽然其中大多 9 ==========第52页========== 数是劳动群众,但也有一些没落隶主,因此需要对飞孟子》一书中的“民”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其.一人称代词,他的。①⑧偕(xé鞋)-一共同。⑨《汤誓》一飞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伐桀的誓师之词。《倘书》,又叫做《书》,汉以后称飞书经》,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上起唐虞,下止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政治文告的汇编,但其中有些是后人记述的。据说<街书》原来有一百篇,后来保存下来的只有二十九篇,现在流传的《尙书》五十凡篇,其中有不少是晋人伪撰的。②⑩时—此,这个。害(hé河)一同“曷”,何不。予—我。女一同“汝”,你。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七 一这是夏民咒骂夏桀的话。意思是:你这个太阳为什么不完蛋呢,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据传说,夏桀自此太阳,说: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什么时侯死亡。因此夏民就用这样的话来骂他。孟轲在这里引用此话,是在借古讽今,咒骂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哉(zai灾)一一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 【译文】 孟子朝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旁边,回头看看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人才能以此为乐,不贤的人虽然有这些,也不会感到快乐的。《诗经>上说:‘开始规划筑灵台,测量完了就把界桩立起来,奴隶们都来干活,未會限期却很快落成。王说灵台刚开始规划不必着急,奴隶们却象儿子一般自动来效力。王到灵苑来视察,母鹿趴着正休息,母鹿长得肥父10 ==========第53页========== 壮,白鸟羽毛多洁白,王漫步走到灵池.上,满池的鱼儿啊齐跳跃。’文王用民力来建造高台深池,而人民还为此高兴,叫那个台为‘灵台’,叫那个池为‘灵池’,高兴它有〔那么多的〕麋鹿鱼鳖。〔象周文王这样的〕古代的贤人能与民同乐,因此能得到快乐。《汤誓》中说:‘你这个日头为什么不完蛋昵,我宁愿和你同归于尽。’人民要与他同归于尽,〔那他〕虽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得到快乐吗?” 【批判】 “与民同乐”是孟轲美化奴隶制,搞复辟倒退的一个政治口号(参见2·1批判)。这里他引用《诗经·大雅·灵台》来宜传“与民同乐”,歪曲事实,颠倒历史,极力美化奴隶主头子周文王。在奴隶制下,“占主要地位的是受不劳动的奴隶主剝削的奴隶的强迫劳动。”(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问题》第六五○顶)供奴隶主寻欢作乐的亭台楼阁、园林池塘完全是用皮鞭棍棒驱使奴隶进行强制劳动修建的,哪里会有“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的事情!就在<诗经》的“风”那一类作品中,便有不少诗篇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国家繁重徭役的谴责和反抗,这也有力地戳芽了孟轲美化奴隶主阶级的谎言。孟轲在这里还引用尙书·汤誓》中“时日害丧,予及女楷亡”的话,借古讽今,诅咒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流露了他不甘失败的沒落奴隶主阶 11 ==========第54页========== 级七命徒的疯狂心理。 【1·3) 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个,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⑧,移其栗于河内④。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知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⑦。填然鼓之⑧,兵刃既接⑨,弃甲曳兵而走⑩。或百步而后止①,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⑧,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域也四。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④,树之以桑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國。鸡豚狗彘之畜④,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國,申之以孝悌之义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四。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荸而不知发@,人12 ==========第55页========== 死,则日:‘非我也,岁也刚。’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翅,斯天下之民至焉图。” 【注释】 ①寡人一古时诸侯的自称。也一语气词,表示停顿的语气。②耳一一而已。焉耳矣一句未语气词,连用,加重语气。“罢了”。(3河内、河东-一战国时魏国地名。河内在今黄河北岸河南省济源县一带,河东在今黄河东岸山西省运城县一带。凶一一指灾荒。(④粟一小米。也泛指粮食。⑤加一更。⑥也一语气词,这里表示疑问的语气。⑦喻一北喻,打比方。⑧填然—一形容鼓声大作。鼓一这里是动词,打鼓。古时作战,以鼓声作进攻的信号。⑨既—一已经。(⑩弃甲一 一一丢弃衣甲。曳(y心叶)一拖,奉引,兵一武器。曳兵一拖着兵器。走一跑。①或一一有的人。(②何如一一疑问词,怎么样。⑧直一一只、仅仅。①④是 一代词,这。⑤无一同“毋”,不要。⑥胜(sheng升)-尽。@数(ci促)-一细、密。罟(gǔ古)一鱼网。数罟一网眼细密的鱼网。洿(wū鸟)一洼地。数罟不入洿池一相传古代會规定不得用密网入池塘捕鱼,目的是保护鱼苗。⑧斤一一种横刃的斧子。斧斤以时入山林一一按一定的季节进山林砍伐树木。即不许随便欧伐树木。⑨丧一办丧事。丧死一给死者办丧事。憾不满足。·⑩王(wang忘)一动词,称王于天下,做天下 13 ==========第56页========== 的王。王道一孟轲所认为的称王于天下的路线,其内容就是行“仁政”,复辟奴隶制。②@亩-一当时的一亩约相当现在的三分之一市亩。@树一-动词,栽种。②③衣(y1义) --动词,穿。帛(bó伯)一一丝织品。@豚(tin屯) 一小猪。庚(zh志)一“猪。因谨一严谨,加强。庠(xg详)序一一相传古代的地方学校,周朝叫庠,商朝叫序。西申一申明。孝悌一奴隶主阶级维护奴隶制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指子女绝对服从父母,悌指弟弟无条件服从哥哥。团领白一也作“斑白”,须发花白。负背负东西。戴一把东西顶在头上。因黎——众。黎民—同“庶民”。四未之有也一即“未有之也”。古汉语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涂同“途”,道路。幸(pi道0瞟)一同“弹”,饿死的入。发指开仓我济。@岁一年成。翘罪—一这里作动词用,归罪。@斯一一连词,则。焉一指示代词策语气词,于是。是,这里。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心的了。河内遭了灾荒,就把那里的一些人民移到河东,运一些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遭了灾荒,也照此办理。考察邻国的政治,沒有 一个君主象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人民并沒有减少,我的人民也沒有增多,〔这是门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打此喻。〔战争刚开始〕鼓声大作,短兵相接,就有人丢下盔甲拖着武器逃14 ==========第57页========== 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以〔跑了门五十步的去嘲笑〔跑了门一百步的,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跑了门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人民比邻国多了。 “不误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禁止用密网入大池塘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按一定节合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鼇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会使人民对生养死葬都不会有什么不满足。人民对生养死葬沒有什么不满足,那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每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屋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失时机, 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家有百亩耕地,不侵夺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加强商周式的学校教育,反复讲明孝悌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用不着自己背负着东西在路上操劳了。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绸吃肉,人民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沒有的事。 “〔现在富贵人家〕猪狗吃着人的粮食,不知道检查制止,道路土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这和拿着兵器杀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投奔您了。” 15 ==========第58页========== 【批判】 孟轲回答梁惠王关于治国的问题,施展他危辩的伎俩,打了一个临阵逃跑的比®。他反对“以五十步笑百步”,认为对奴隶制“仁政”“王道”的背离,不论程度大小,同样是大逆不道。他要梁惠王彻底改变法家路线,退回去执行反动的儒家的路线。为了兜售“仁政”“王道”,孟轲费尽心机,说尽谎话,诸如“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儿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但是这些漂亮的词句,只不过是对奴隶制的美化(详见1·7批到)。 【1·4) 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D。” 孟子对日:“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日:“庖有肥肉⑧,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俄荸,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⑤,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日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⑧!’为其象人而用之也⑨。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⑩?” 16 ==========第59页========== 【注释】 ①安一这里是乐意的意思。承教接受指教。 ②梃(ting挺)---棍棒。 (③庖(pao袍)--厨房。 (④厩(jiù救)-一马糊。 (⑤为民父母一-做人民的父 母。这是剥削阶级统治者蔑视劳动人民,无耻地美化自己的说法。⑥恶(wǖ屋)-一疑问代词,何。恶在一在哪里。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⑦仲尼-孔丘的字。(⑧俑(yǒng永)--古代统治阶级殉葬用的木制或土制的偶像。其一一副词,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大概,恐怕。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可以任意买卖和杀戮奴隶。人殉(用奴隶殉葬)的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它是奴隶制葬礼的一项主要丙容。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奴隶的价值还不如性畜,因此,奴隶主阶级用奴隶殉葬的规模很大,有时一竞至儿百人、上千人。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的提高,用奴隶殉葬的规模也就愈来愈小。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广大奴隶要求解放,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把奴隶变为农民,都强烈反对人殉制度。由俑殉代替人殉,也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这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孔丘对当时仍有所存在的人八殉现象不置一词,却恶毒咒骂第一个造俑的人要断子绝孙,这只能说明他反对以俑殉代替人殉,妄图恢复最野蛮、最残暴的人殉制度。但是,孟轲却挖空心思在这儿编造了一个孔丘軝反对人殉,又反对俑殉的谎言,用以美化孔丘,塑造孔丘的“仁爱”形象,以便借助孔丘 17 ==========第60页========== 的亡灵,打着“爱民”的幌子,大搞复辟。⑨为一因为。 ⑩如之何一如何,怎么样。斯一指示代词,这。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打死人与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门说:“沒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门“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沒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您的门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然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实际上等于带领野兽来吃人。野兽互相吃,人们尚且厌恶;做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做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仲尼说过:‘第一个做俑的人,恐怕会断子绝孙的!’因为俑很象人,而用它来殉葬〔徇且不可)。父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批判】 魏国是实行封建改革较早的国家,尽管梁惠王实行法家路线不坚决,但他在位时;魏国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这种政权,作为刻削阶级的专政,无疑是建立在压迫刻削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它在当时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却是一个进步,它对奴隶主 18 ==========第61页========== 阶级的镇压也完全是正义的。孟轲说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荸”,并不是为人民受压迫、剡削鸣不平,而不过是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从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地主阶级的专政面已。 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来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是孟轲的一个惯技。孟轲咒骂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是“暴君污吏”(5·3),他们的统治是“陷溺其民”(1·5),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3·1),把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说成是空前残酷的统治。孟轲认为,只有实行“仁政”,也就是实行奴隶制,才能“数民于水火”(6·5),“民之悅之,犹解倒悬”(3·1),这可看出,孟轲在“为民请命”的幌子下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最终目的是要复辟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封建贵族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反对资产阶级时指出:“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做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盆,似乎只是为了被剝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盆,于声讨资产阶级。他们用来泄愤的手段是:唱唱诅咒他们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七四顶)孟轲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手法和目的也如同这样。他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来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一方面是发泄被打 19 ==========第62页========== 倒的奴隶主阶级对新的统治者地主阶级的忿恨,一方面是妄图笼络人心,欺骗人民,以便于他复辟奴隶制。 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攻击进步路线和革命专政,是古今中外反动派惯用的反革命策略。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边利用它来进行反党活动。一九五九年彭德怀反党集团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盆反对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會使用这一反革命策略。后来刘少奇一伙炮制历史剧《海瑞罢官》为彭德怀翻案,也把彭德怀打扮成“为民请命”的“英雄”。林彪反党集团在其<《“571工程”纪要》反革命政变纲领中,歪曲事实,恶毒诬蔑我国“民不聊生”、“国富民穷”,也用的是这一反革命策略。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对于反动派,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必须研究他们的策略,以便战胜他们。”(<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按语)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1·5】 梁惠王日:“晋国①,天下莫强焉②,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⑧;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⑥,愿北死者壹洒之⑦,如之何则可?” 20 ==========第63页========== 孟子对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⑧。王如施仁政于民⑨,省刑罚⑩,薄税敛①,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乓矣國。 “彼夺其民时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见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⑩,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⑧?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一指魏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被称为二晋。其中魏国最强,占有原晋国境内最主要的地方,因此魏国也自称为晋,其他国家有时也称魏国为晋。②莫一无定代词,没有谁。⑧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一指齐、魏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之战。公元前三四二年,魏伐韩,韩向齐国求救,齐派田忌为大将,法家军事家孙膑为军师伐魏救韩。魏惠王派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juan娟)为将迎敌,两军在马陵相持有一年之久。后齐军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俘(参见s史记·孙子吳起列传)。④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一公元前三四○年,秦将公孙鞅(商鞅)大败魏军,迫使魏国献出河西郡(今陕西省合阳县一带)一部分地给秦国。公元前三三○年、三二九年、三二凡年,秦国又屡次打败魏国,迫使魏国把河西郡全部和上郡(今陕西省輸林县东南)十五个县割给秦国。 ⑤南辱于楚一指公元前三二三年楚、 魏襄陵(今河南省雕县西)之战。这年楚国派柱国(官名)昭阳 21 ==========第64页========== 带兵攻打魏国,败魏于襄陵,魏失地八邑。⑥耻一一动词,以…为耻。之一指代上文“东败于齐…”等事。 ⑦此(bì毕)一介词,代,替。壹-一副词,都,全。洒 一同“洗”,指报仇季恨。⑧方一古时表示面积的词,纵横。⑨仁政一孟轲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纲领。详见1·7、5·3批判。⑩省刑罚—一减轻刑罚。①蒋税敛—减轻赋税。 ②易 副词,这里是“快”,“及时”的意思。耨(òu)-一锄草。国壮者指十入岁以上的成年人。修一一治。忠信—一孟轲所说的“忠”和“信”都是指奴隶主阶级的旧道德观念。所谓“忠”,在奴隶主阶级丙部,就是要求忠于上级,对人忠诚,维护反革命的团结;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则要求为奴隶主统治者尽忠效劳。所谓“信”,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就是要他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借以调整彼此之间尔虞我诈的矛盾;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则要求对奴隶主统治者绝对诚实。①④事一动词,服事,侍奉。⑤制一这里通“掣”(chè彻),取,拿。挞(tà踏)一用鞭、棍打人。⑥彼一一和下文“彼陷溺其民”中的“彼”都是代词,指代泰国、楚国。民时-一指农时。@陷一埋没。溺一淹没。陷溺-—指虐待,残害。 ⑧夫(ǔ福)-一发语词,一般用在发议论开头。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当初天下沒有谁此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所知道的。到了我这时候,东被齐国打败,长子死去;西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南叉受辱于楚。我为这些22 ==========第65页========== 事威到耻孱,希望替死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说:“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于天下。玉如果对人民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而使人民深耕细作,及时除草;使青壮年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能用这个侍奉父兄,在外能用这个侍奉上司,就可以使他]拿着简陋的棍棒,打击秦国、楚国的拥有坚实盔甲锐利月枪的军队了。 “秦国、楚国侵夺农时,使人民不能从事耕作以供养父母。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离散。秦国、楚国使它们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去征讨它们,有谁能跟王对抗呢?所以说:‘仁者无敌。’王不要再疑惑了。” 【批判】 梁惠王向孟轲询问使国家强盛的办法,孟轲拼命宣扬“施仁政”是强国之道。他把“仁政”的丙容说成是“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这是一些带有欺骗性、与法家路线针锋相对的反动措施。 孟钶真的要“省刑罚”吗?不是。他大啡大嚷要给法家人物“服上刑”(见7·14);对劳动人民,他也主张用反革命的两手进行镇压。在奴隶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刑专门是用来镇压奴隶和被排斥于贵族之外的地主阶级的。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实行法治,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 23 ==========第66页========== 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不赦死”(商君书·赏刑),这就取消了奴求主贵族不受刑律制裁的特权。孟轲所谓“省刑罚”的实质,是反村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孟轲真的要“薄税敛”吗?不是。当时有人主张实行二十抽一的税率,他大骂这是野蛮人的办法(所谓“貉道”),不定以养“君子”(12·10)。所谓“薄税敛”,实际上是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稅亩制和法家“重关市之赋”(&商君书·垦合)、限制工商奴隶主的税收政策,主张恢复奴隶制的“助法”(53)和“关,讥(盘问)而不征”(3·5)的旧制。至于“修其孝悌忠信”,则很明显,就是要利用奴隶制的旧观念毒害人民,妄图恢复“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的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孟轲的这些反动措施,完全是为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全面复辟奴隶制服务的。至于孟轲所说的“仁者无敌”,完全是欺人之谈。实际上,魏国之所以會经成为天下的强国(“天下莫强焉”),是由于实行封建变革较早,會任用李悝、西门豹等法家人物实行法治。魏国之所以“东败于齐”,“南辱于楚”,是因为魏惠王执行法家路线有动搖。这就说明,在当时只有法家路线才是强国之道,而孟轲所宣扬的儒家路线,不仅是复辟之道,也是弱国之道、七国之道。后来韩非會尖锐指出:“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强者, 24 ==========第67页========== 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历史事实无情地戳穿了“仁者无敌”的谎言。 【1·6】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日④:‘天下恶乎定?’ “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一之⑥?’ “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⑦。’“‘孰能与之⑧?’ “对日:‘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⑨?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⑩。天油然作云①,沛然下雨②,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⑨,孰能御之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⑦。城如是也⑧,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xiang香)王一一魏国国君,姓魏,名嗣,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三一八一二九六年在位。2语(yù玉)ー一告诉。(③就一靠近。所畏一一所令人敬畏的地方。(④卒(cù促)—-同“猝”。卒然-一突然。⑤乎一介词,于。定一安定。恶平定一即“定于何”,安定于什 25 ==========第68页========== 么。⑥鞔(shú熟)-一谁,什么人。⑦嗜(shi事)一喜欢,爱好。⑧与一从,跟从。⑨夫一指示代词,这或那的意思。⑩槁(gd0搞)-一枯干,枯萎。①油然一乌云兴起的样子。②沛然一水威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大。⑧裤(bó勃)一同“勃”。滹然—一兴威的样子。这里形容禾苗生长旺威。之一语气词。 ①④其一假设连词,假如。⑤御(yù玉)-一抵御,抵挡。 ⑥人牧一刺削阶级把劳动人民视为牛马,因此把统治劳动人民叫做“牧民”,把包括各级官吏在丙的统治者叫做“人牧”。这里主要指国君。⑦引一伸。领一一颈,脖子。 ⑧诚一副词,其正,确实。⑨由一这里同“扰”,如,象。下一指低处。 【译文】 孟子朝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象个厨君,走近了不见有什么威严。〔他突然问道:‘天下安定于什么?’ “我答道:‘安定于统一。“他父问:门谁能统一天下? “我答道:‘不喜好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他叉问:〕谁会来跟从他呢,” “我答道:‘天下沒有谁不跟从他。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假如七、八月间大旱,那禾苗就枯萎了。若是天上乌云密布,哗哗下起大雨,那禾苗就茂盛地生长起来了。象这样,谁能阻止得了?如今天下的国君,沒有不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喜好26 ==========第69页========== 杀人的,邢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伸着脖子盼望他了。果其如此,老百姓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浩浩荡荡,谁能阻挡得住呢?’” 【批判》 孟轲说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未有不嗜杀人者”,这是站在沒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和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封建秉并战争。他打着“天下之民”的招牌,完全是为了欺骗。他所说的“不嗜杀人者”,就是指实行所谓“仁政”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其实他们杀人如麻,残暴无比。他叫嚷由这样的人来统一天下,结果只能是奴隶制的全面复辟,把社会统一到已经僵死了的奴隶制那里去,这对广大人民来说是极大的灾难。当时法家主张法治,富国强兵,实现封建中央集权,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真正统一的路线。孟轲所谓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则是复辟奴隶制和奴隶制分封局面的假统一、真分裂的儒家路线。 【1·7】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③,臣未之闻也④。无以,则王乎,” 27 ==========第70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⑦?” 日:“臣闻之胡乾日⑧,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日:‘舍之①!吾不忍其觳觫巴,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然则废衅钟与④?’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⑤!’—一不识有诸⑥?”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背以王为爱也⑦,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⑧,诚有百姓者。齐国虽福小®,吾何爱 一华?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⑩。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题?”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 28 ==========第71页========== 之于禽兽也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④。” 王说日动“《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咽。’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日:“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國,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型。’则王许之乎?” 日:“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网,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④。《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29 ==========第72页==========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子百姓者,独何与? “权④,然后知轻重;度码,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丽,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日:“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细?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笨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合于前与②?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日:“否,吾不为是也。” 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⑧,欲辟士地,朝素、楚④,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绿木而求鱼也。” 王日:“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绿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日:“可得闻与?” 日:“邹人与楚人战网,则王以为孰胜?”日:“楚人胜。”30 ==========第73页========== 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 一國,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共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日:“吾惛⑤,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迎。若民翻,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國,必使仰足以事父母④,俯足以畜妻子西,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强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突暇治礼义哉⑧?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若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31 ==========第74页========== 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一一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谥号宣,齐威王之子。公元前三一九一三○一年在位。孟轲大约于齐宜王 二年(公元前三一入年)自魏国到齐国活动。②齐桓一一即齐桓公。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六八五一一六四 三年在位。晋文一即晋文公。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大三六一大二凡年在位。他们在位期闻,在政治上施行一些政革,国力强威,先后称霸,是“春秋五霸”的代表人物。⑧是以一即“以是”,因此。{未之闻也一一即“未闻之也”。⑤以一通“已”,“止”的意思。无以--不得已,指不能不谈。⑥保一安。⑦何由一一即“由何”,由什么。⑧)之一一于。胡龁(hé合)一一人名,齐王的近臣。⑨之…动词,到…去。牛何之一把牛牵到哪儿去?⑩以一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牛”)。衅(xn信)一一古代凡一件新的重要器物做成后,就要杀一头蛙畜,取血涂在器物上,叫做鲜。衅钟一一新钟铸成后举行的血深仪式。①舍一释放。①巴毅觫(húù胡素) 一由于恐惧而发抖的样子。·图若一如此。④然则—一那么就。与一疑问语气词。⑤易一交换。西识一知。诸“之乎”的合音。之,指代上述的那件 32 ==========第75页========== 事。i以以为。爱一吝啬。网然一是,对。福(bi道n晶)--一狭小。0异-一奇怪。②@隐-痛惜,可怜,②择…一别,区别。②宜一--适宜,应当。乎.一语气词,表示感叹。宜乎一无怪乎。②4无伤一没有妨害,没有关系。②固君子一-古代统治阶级美化自已的一个称呼。《孟子》一书中,“君子”多指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代言人,有时出于欺骗、拉拢的需要,也用来称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远一动词,远离。⑦说 一同“倪”,高兴。⑧忖度(cǔn寸的第三声du心夺)-揣想。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四夫子一古代对人的敏称,先生。0戚戚-心有所动的样子。这里是脑筋开窍的意思。(复—禀告,报告。②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3明-一一这里指视力。毫毛。未一末端。秋毫之末一一鸟兽毫毛的未端到秋天最尖细,故用来形容极细小的东西。⑧4舆(yǔ语)-一车、薪一柴草。团许—一相信。6独-一表反问的语气,却。③⑦见保-一被安抚。8挟(xe协)-來持太山一即泰山。北海-一渤海。(©折枝—折取树枝。⑩老吾老一前一个“老”字是动词,敬养的意思,后一个“老”字是名词,老人的意思。后“幼吾幼”句式同此。第一个“幼”字是“爱护”的意思,第二个“幼”字是“小孩” 的意思。@运一转动、刑一同“型”,典型,榜 样。这里作动词用,做…榜样。寡妻一即正妻。⑧御 一推进。邦一一国,古代诸侯的封地。以上三句诗出自《诗 33 ==========第76页========== 经·大雅・思齐》。 ④权-动词,秤。⑤度(duO 夺)-一动词,量。 ⑥抑一一转折连词,难道。④@危 一一使…遭危险。⑧构怨—一结怨。©肥甘指肥美的食物。@轻暖一一指又轻又暖的衣服。⑤@抑 一选择连词,还是。采-一同“彩”。@便嬖(b1币)一指地位不高而亲近君王受到宠幸的人。 图已一同“矣”, 了。⑤@朝一使…朝见。⑤莅(1立)一监。中国一一指中原地区。抚一安抚。©缘一顺着。木—一树。缘木一顺着树往上爬。 ⑦邹一周代的一个 小诸侯国,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⑤⑧以上三句,孟轲认为当时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强弱。实际上,路线才是决定一切的,哪一个国家推行法家路线坚决,实行变革彻底,哪一个国家就能由弱而强、由小变大、由落后变先进,在战章中取得胜利。园集一凑集。@盍(é合)一—“何不”的意思。反一同“返”,回到。本一根本。这里指行“仁政”。⑥@发政施仁一指采取措施,施行儒家的“仁政”。②仕者一做官的人。朝一朝廷。國贾(gǔ古)—商人。@疾一痛恨。愬一—同“诉”。 ⑤悟—一同“昏”。©恒—常。@惟一同“唯”,独,只有。國若—转折词,至于。®放一一放纵。辟一一同“僻”,邪僻。侈—邪行。放辟邪侈一胡作非为,违法乱纪。这句和下句的“无不为已”都是孟轲对人民反抗行动的攻击。⑩无不为已—无所不为。 @罔一 同“网”,用做功词,这里是陷害的意思。⑦②焉一一疑问词, 34 ==========第77页========== 哪里。 ®是故一一所以。制——规定。④仰一一向 上,对上。⑤俯一向下,对下。⑩之——动词,往,向。⑦轻——容易。⑧贍(shàn善)一足够。 Q©奚一一何。礼一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礼节、仪式。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沒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所以沒传到后代来,我也沒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谈,那就谈谈称王于天下的事情,好吗?” 〔齐宜王说:“要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扌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得到安定因而称王于天下,这是沒有谁能阻挡得了的。”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使人民得到安定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儿知道我可以?” 〔孟子说:“我听胡齕说过,〔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王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儿去?’回答说:‘要用它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却被置于死地。’邢人问:‘那么就废除祭钟这个仪式吗?’王说:‘怎么能废除?用羊换它嘛!”一不知道有这回事吗?” 35 ==========第78页==========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着这种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本来就知道王是不忍心。” 〔齐宜王〕说:“对,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地方虽狭小,但我怎么会吝啬-…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料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却被置于死地,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王也不要因为老百姓认为您吝啬就威到奇怪啊。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真正的用意〕呢?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置于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我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不是因为各啬钱财而用羊去换牛。〔这么说来,〕无怪乎老百姓说我是吝啬了。” 〔孟子说:“沒关系,这正是一种行仁的方法,〔因为您亲眼看到牛〔发抖〕而沒有看见羊嘛。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生,就不忍看见它们死;听见它们哀斟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要远远地禽开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啥心,我能揣摩到。’说的就是老先生啊。我就这么做了,反过来问问自己,却说不出这是什么意思。老先生这么一提醒,我心里就有点开窍了。但我的这种心理之所以合乎王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这样告诉王:‘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的重量,然而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见秋天鸟毫毛的末端,然而看不见一大车柴禾。’那王相信吗?” 36 ==========第79页========== 〔齐宣王说:“不,” 〔孟子说:门“如今王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却是为什么呢?哪么,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气力;一大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力;老百姓不能得到安定,是因为王不肯施恩。所以王的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而越过北海,对人家说:‘我不能。’这确实不能。替老人折取树枝,对人家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王的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越过北海一类;王的不能称王于天下,是属于折取树枝一类。 “敬养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养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治理天下就会象在手掌上玩弄东西一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做妻子的表率,从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邑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好心应用到其它方面去罢了。所以推广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惠就连妻子也得不到安定。古代的人之所以大大超过现在的人,沒有别的,就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如今王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面不能使老百姓得到好处,却是为什么呢? “秤一秤,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扌知道长短。物都是这样,心更是这样。王请考虑考虑吧 “难道说,王调动军队出击,使将土遭危险,和别的国家结 37 ==========第80页========== 怨,这样做了以后王才高兴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了才高兴呢?我是要追求我最大的欲望啊。” 〔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父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为了彩色不够看呢?音乐不够听呢?左右侍候的人不够使喚呢?这些,王的臣子们都足以供给,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的欲望就可以知道了,想扩大疆土,使秦、楚这样的大国都来朝贡,称霸中原而安抚四周围的部族。〔可是,〕以您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这样的欲望,就好象爬到树上去捉鱼啊。” 齐宣王说:“会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还要比这更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不会有后患;〔可是,〕以您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这样的欲望,费尽心力去做,以后必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讲给我听听〔这是为什么〕吗?”〔孟子〕说:“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王认为谁胜?”〔齐宣王)说:“楚国人胜。” 〔孟子〕说:“那么就是:小国自然敌不过大国,人少的国家自然敌不过人多的国家,影国自然敌不过强国。如今天下有 九分纵横千里之大的地盘,齐国的地方凑起求只占有其中的38 ==========第81页========== 一分,以一敌八,这和邹国敌楚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回到 C行仁政这个)根本上来呢。 “如今王实行仁政,使天下邪些做官的都想到王的朝廷上做官,种地的都想到王的田野上耕作,商人都想到王的集市上做生意,旅客都愿意取道于齐国,天下那些痛恨他们的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王控诉。如果象这样的话,又有谁来阻挡您称王于天下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达到这样。希望老先生帮助我达到目的,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迟钝,也愿意试一试。” 〔孟子〕说:“沒有固定的产业,而有〔安分守己的们不变的心,这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那么沒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沒有〔安分守己的〕不变的心。如果沒有〔安分守己的〕不变的心,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跟着去处罚他,这就是害民。哪里有仁人处于上位而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因此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足以供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终年有饱饭吃,灾年可以免于死亡;这样做了以后,再驱使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他们也就容易服从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供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终年生活困苦,灾年则不能免于一死。这样,只怕救死尚且来不及,哪里还有空闲来学习礼义呢?“王如果想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有五曲地的宅院,〔屋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 39 ==========第82页========== 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失时机,七千少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家有百宙耕地,不侵夺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加强商周式的学校教育,反复讲明孝悌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用不着自己背负东西在路上操劳了。老年人能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火下,是沒有的事。” 是 【批判 齐宣王问起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孟轲慌忙声明这不是孔丘之徒所称道的,面搬出“王道”“仁政”加以兜售。这实际上是以反动的儒家路线,对抗实行法治、富国强乓的法家路线,妄图诱使齐宜王开历史倒车,复辟奴隶制。 为了达到这一反动目的,孟轲大肆顽古非合,并打起“保民”的招牌。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反动的封建社会主义时會经指出:“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谤文;牛是过去的回音,牛是未来的铜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合人感到可笑。”“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共产党宜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七四页)孟轲 孟 40 上 ==========第83页========== 就是这样一类反动派,他屁股上打着旧的奴隶制印章,是站在复辟倒退的立场上来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为了反对新制度,他到处钻空子,甚至狡猾地利用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利用农民要求土地的心理,把“制民之产”当做旗帜挥舞,扬言行“仁政”的根本就是给人民规定什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恒产”。这种蛊惑人心的宜传,截穿了,是对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一井田制的美化,是恢复井田制的一个阴谋。实际上井田制根本不象孟轲所说的那样:一井 九百亩,周围八百亩是私田,分别归八家奴隶所有(即所谓“百亩之田”),收获归己;入家共同代种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收获上缴奴隶主(见5·3)。其实奴隶哪有什么田地产业,他们连自身都是奴隶主的财产。那一块块“百亩”方田,则只是最高奴隶主头子“天子”分配给下级奴隶主,由他们强迫奴隶耕种,榨取奴隶的血汗,作为自已的俸静的。所以方田对各级奴隶主来说是作为计算封地、规定俸祿的单位,对奴隶来说只不过是被奴隶主强制劳动、考察勤惰的耕种单位罢了。孟轲也會不打自招地供认,恢复井田制的日的是给奴隶主贵族“分田制脉”,强迫“野人”去养“君子”(见5·3),根本不是为劳动者争取土地所有权。因此他所谓的规定“恒产”,就是要恢复“田里不鬻(yù玉)”(礼记·王 41 ==========第84页========== 制),即田宅不能自由买卖的最高奴隶主“天子”的所有制和天子以下各级奴隶主的占有制,这际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世袭的“恒产”,而对奴隶来说,所谓“恒”,就是世世代代永远被束缚在井田上当牛做马。在这种井田制之下,决不是什么“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肉食者”是当时统治阶级专有的名称,而奴隶则过着“无衣无褐(hé何,粗陋的衣服),何以卒岁”(×诗经 ·豳风·七月)的悲惨生活。可见,井田制是沒落奴隶主失去的天堂,劳动人民灾难的地狱。孟轲之所以要把它吹得天花乱坠,就是妄图诱躡广大农民掉进这个陷阱,重新沦为奴隶。· 对于孟轲的这种骗人说教,林彪十分欣赏,他在孟轲讲“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鼓吹“仁政”“王道”的话旁边,亲笔批写了“爱民并从生产上治国安邦得天下保天下之总路线”等黑话。苏修祉会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也大骂法家是“农民的敌人”,说什么“孟子关于恢复‘井田’制的理论”表现了“儒家其正关心千百万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命运”。他们这样一个腔调地歪曲历史,反对新制度,美化旧制度,是为他们现实的反革命目的服务的。林彪不是还颠倒黑白地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富民穷”、“农民缺吃少穿”、“国民经济停滯不前”吗?苏修不也是恶毒污蔑我 42 ==========第85页========== 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吗?他们门如此无耻造谣,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肚会主义公有制。林彪保存的一张卡片上写着:“大集体不高兴,小集体鼓干劲,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单干”,最清楚不过地道出了他们的反动目的。至于林彪打出“民富国强”的招牌,主要是为了策动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同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相勾结,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同时,也妄图煽动一些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此比较严重的小生产者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比较严重的人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的利盒,追求个人发家致富,充当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支持者。为了给“仁政”制造理论根据,孟轲还鼓吹所谓“人皆有之”的“不忍”之心的逐论,说什么“君子”即使对于禽兽也有怜悯之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鲁迅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这种胡謅的虚伪本质,他说:“其实,‘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办法: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的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毅觫’的了,也就和慈悲不再有冲突,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别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七五顶)孟轲还宣扬要把这种所谓的 3 ==========第86页========== “不忍”之心推及到老百姓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从来都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参见3·6批判)。 44 ==========第87页========== 梁惠王下第二 (共十六章) 【2·1】庄暴见孟子①,日:“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日⑧:“好乐何如?”孟子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儿乎④!”他日,见于王日:“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⑤,有诸?”王变乎色⑥,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合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日:“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⑧,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⑤,举疾首蹙類而相告日⑩:‘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①?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45 ==========第88页========== 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啻,见羽旄之美⑧,举疾首蹙頗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④:‘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庄暴-一一齐国大臣。②见于王一一被王接见。王,指齐宣王。③曰一一以下一句仍然是庄暴的话,加 ⑧ “日”字,是表示说话中间有所停顿和掉换话题。(④庶儿 —-差不多。⑤尝一會经。庄子一一对庄暴的算称。 ⑥变乎色一变了脸色。这里指不好意思的表情。⑦乐(yue月)乐(Iè勒)一第一个“乐”字是听音乐的意思,第 二个“乐”字是快乐的意恩。下同。(⑧鼓乐—一奏乐。 ⑨管籥(yue月)一都是吹奏乐器,如今天的箫笙之类。 ⑩举一一副词,全、都。疾首一脑袋痛。蹇顏(cù色促遏)——皱着鼻梁。疾首蹙類—一形容愁眉不展的样子。 ①极一一顶点的意思。至于此极一意思是苦到这种地步。 ②田一打猎。 ®羽旄(máo毛)一指旗帜。古代用 46 ==========第89页========== 鸟羽、旄(牦)牛尾做旗帜上的装饰,故用羽旄代指旗帜。 ④欣欣然一--高兴的样子。 【译女】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王接见,王告诉我,他爱好晋乐,我不知怎么回答。”接着叉说:“爱好音乐怎么样” 孟子说:“〔如果)王很爱好音乐,那么齐国恐怕就很有希望了!” 过了几天,孟子受到齐宣王的接见,问道:“玉會经告诉庄子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脸色起了变化,〔有点难堪地〕说:“我并不能爱好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王〔如果)非常爱好膏乐,那么齐国恐就很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一样啊。”〔齐宣王)说:“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翅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些呢?” 〔齐宣王门说:“不如同别人一起快乐些。》 〔孟子)说:“跟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跟很多人欣赏音乐也快乐,又是哪一种更快乐些呢,” 〔齐宣王说:“不如跟很多人一起快乐些。” 〔孟子说:〕“请允许我给王谈谈音乐。〔如果现在王在这吧奏乐,老百姓听到王敲钟击鼓,吹笙鸣箫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不展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的国王这样喜好奏乐,但为什么使我们苦到这个地步?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47 ==========第90页========== 现在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王的车马声,看到王的仪仗的华美,都觉得头痛,愁眉不展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打猎,但为什么使我们苦到这个地步?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沒有别的,不能与民同乐罢了。 “如果)现在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姚听到王敲钟击鼓、吹笙鸣箫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的国王大概沒疾病吧,不然怎么还能奏乐呢?’现在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王的车马声,看到王的仪仗的华美,都兴高朵烈地互相告诉说:‘我门的国王大概沒疾病吧,不然怎么还能打猎呢??这沒有别的,能与民同乐罢了。现在王如果能与民同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批判】 “与民同乐”是孟轲经常鼓吹的口号之一。他有时把它说成是“与民偕乐”(1·2)、“乐民之乐”、“忧民之忧”(2·4)、“与民同之”(2·2)等等。这是一个极其反动和虚伪的口号。 孟轲所说的“与民同乐”,完全是一种欺骗。孟轲在谈到“与民同乐”时,总是说只有“古之人”,即周文王 一类奴隶主阶级的所谓“圣王”,才“与民同乐”(见1·2)。实际上,在奴隶制社会,“富人和穷人,刻削者和被剃削者,享有完全权利的人和毫无权利的人,他们彼此间的残酷的阶级斗争,一这就是奴隶占有制度48 ==========第91页========== 的情景。”(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问题第六五○顶)作为奴隶主头子的所谓“圣王”与奴隶之间,根本不可能“同乐”。 孟轲提出“与民同乐”这个口号,是为其复辟奴隶制的路线服务的。孟轲一方面美化奴隶主阶级的所谓“圣王”“与民同乐”,一方面说梁惠王、齐宣王一类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1·4),“方命虐民”(2·4),不“与民同乐”。而“与民同乐”之政与不“与民同乐”之政的区别在哪里呢?孟轲说,“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7·2)这里的“尧之所以治民”,即他常说的“尧舜之道”,实际就是奴隶制之道。因此,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行奴隶制之道,就是“与民同乐”;否则就是“贼其民”、“虐民”,不“与民同乐”。这说明了,孟轲提出“与民同乐”这一口号,是用来美化奴隶制、反对封建制的;他向梁惠王、齐宣王鼓吹“与民同乐”,目的是要他门摈弃封建制,复辟奴隶制。 正因为孟轲“与民同乐”的口号极其反动和虚伪,因此得到后世反动派的称赞和利用。林彪把它视为至宝,指使人为他逐段抄录,并吹捧《孟子》一书包含着“人民观点”;苏修也对它极力美化,说什么“孟子劝说齐王与民同乐。就象一个家庭聚会一堂庆祝节日一 49 ==========第92页========== 样,国君也和自己的臣民一起同庆共欢”。林彪、苏修之所以知此吹捧美化孟轲的“与民同乐”,是因为他们]和孟轲一样,也要用“与民同乐”的幌子来复辟或者美化其反革命的专政。 【2·2】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1)。”日:“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⑧,雉冤者往焉④;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⑤,然后敢大。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⑥,杀其麋鹿者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⑦,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传(zhuan撰)---古代记载。②犹一一副词,还。 ③刍(chú除)-一喂牲口的草。荛(rao饶)-柴禾。刍老者一割草、打柴的人。④雉(zhi治)-—野鸡。雉鬼者一一指打猎的人。⑤大禁一一重要的禁令。⑥郊关 一指齐国都城郊区所设的关卡。⑦阱(jg井)一陷阱。50 ==========第93页========== 【译女】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眞象这么大吗?”〔孟子说:“人民还以为小昵。” 〔齐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只有四十里,人民还以为大了,这是什么原因?”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捉鸟捕兽的也可以去:和人民共同亭用,人民觉得小,不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齐国边境,先问清楚齐国重要的禁合,然后扌敢入境。我听说在齐国都城郊区有一处纵横四十里的园林,谁要是杀死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那么这纵横 四十里的园林就好象设在国中的一个陷阱,人民觉得大,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批判】 孟轲趁齐宣王问“文王之囿”,借题发挥,编了一个奴隶主向老百姓开放园林的故事,把“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奴隶主王室土地所有制美化成“与民同之”,以此攻击、反对齐国实行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他骂齐宣王“为阱于国中”,矛头所向,并不仅仅指齐宣王关于园林的禁合,而是直指“国之大禁”,即齐国在一定程度上所推行的“法治”。孟轲心有余悸地说他到齐国先要 51 ==========第94页========== 问清“国之大禁”,然后才敢大境,不打自招地供出了他对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恐惧和仇恨。 【2·3】 齐宣王问日:“交邻国有道乎D?” 孟子对日:“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混夷⑧。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④,句践事吳⑤。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⑥;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⑦。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⑧。”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⑨:‘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①,爱整其旅國,以遏祖莒®,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⑤。’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⑦,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西?’一人衡行于天下网,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52 ==========第95页========== 【注释】 ①道-一原则,方法。②汤一又称成汤,即商汤王。原是夏代商部族的首领,后打败夏桀建立商朝,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葛一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汤事葛事参见65。®混夷--一即昆夷,我国古代西戎国名。文王事混夷一相传周文王做部族首领的第四年,混夷攻打周,每天三次攻周都城的东门,周文王关起城门不与混夷交战。④大(tài泰)王一也作“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夏(dan旦)父。獯鬻(xinyù勋育)一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族,周称猃狁(xnyǔn险允),秦称匈奴,獯鬻是它的古名。大王事獯潮一古公亶父时獯鞠势力很大,會攻打古公亶父,古公室父打不过獯潮,逃亡到岐山下。215所载“大王居邪,狄人侵之”,指的就是这件事。⑤句(gu勾)践一春秋时越国国王。公元前四九大—四六五年在位。吳一春秋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一带。句践事吳一公元前四九 四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吳县西南太湖中)把越人打得大败,攻进越国,越王句践率领残兵退到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被吳军包围。句践派遣大夫文种以单辞厚礼向吳求和,请求做吳的属国,他本人还亲自替吳王当马前卒。后来,句践臥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雪耻报仇,灭了吳国。⑥乐天一一乐于自觉地接受天命。⑦畏天一畏于天命。指主观上虽不乐于接受天命,而行动上不得不顺应天命。⑧于时一于是。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一一意思是说,敬畏上天的威灵,于是得到安定。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我将。 53 ==========第96页========== ⑨抚一按住,按着。疾视一恶视,瞪着眼睛看。⑩当 一抵挡。①王一这里指周文王。赫斯一同“赫然”,形容发怒的样子。②爱(yn元)-一连词,于是。旅-一军旅,军队。③遏-一阻止。徂(cú粗的第二声) 一前往。莒(道举)-古地名,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 ④笃(dǔ堵)-—厚。祜(hù卢)-一福。⑤对--答,报答。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⑥作之君一为他们设置君王。@惟日其助上帝宠之一只叫他帮助上帝爱护人民。这里所谓“爱护人民”,不过是“统治人民”的代名词而已。⑧在察,司理。⑨曷一何。越 一逾越。厥(ju决)一其,他的。志志向。这里是本分的意思。以上六句是《倘书》逸文。伪古文《尙书》采入《泰誓上》,文宇略有不同。这大句宣扬了商周奴隶主阶级的“君权神授”的谬论。⑩一人一这里指商纣王。衡行一即横行。②武王一姓姬,各发,周文王的儿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围君主,儒家所吹棒的古代圣王之一。耻之一一之,代词,“这个”的意思。这里指以“一人衡行于天下”为蘿耻。 【译女】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去侍奉小国,所以商汤能侍奉葛伯,文王能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以小国的身分去侍奉大国,所以太王能侍奉瀟翔,句践能事奉吳国。以大国身分待奉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54 ==========第97页========== 可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可以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敬畏上天的威灵,于是得到安定。” 齐宣王说:“多高明的话啊!〔不过,门我有个毛病,我喜好勇敢。) 〔孟子〕回答说:“希望王不要峉好小勇。用手按住剑,瞪着眼睛说:‘他哪敢抵挡我呢?这是一个普通男子汉的勇敢,只能敌得住一个人。希望王能把它扩大: “《诗经》上说:‘文王勒然大怒,于是整治军队,用来阻止前去侵犯岂地的敌人,增添周国的福威,报答天下的人对周国的期望。'这是文王的勇。文王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的人民。“<尙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替他们安排了君主,替他们安排了老师,只螂他帮助上帝爱护人民,〔所以,〕四方之人 是 有罪无罪由都我督察,天下的人谁敢逾越他的本分?’一个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认为是羞耻,这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的人民。如今王〔如果)也能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的人民,人民还只怕王不喜好勇敢呢。” 【批判】 孟钶在这里宣扬了儒家的“仁者”和“智者”两种交邻国的原则。他认为只有奴隶主的“仁者”在处理和小国的关系时求能做到忍让而天下安定;只有奴隶主的“智者”在处理和大国的关系时能做到慨顺从它父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他把这两种原则都归之于“天命”,认为是绝对不能违抗的。 55 ==========第98页========== 当时我国正处在封建制战胜奴隶制的时代,结束由奴隶制延续下来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 一,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家实行的是统一的路线,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孟轲提出的这两种原则,都是为了维护分裂割据局面的。这不但有利于保存那些苟延残喘的奴隶制小国,也便于进一步全面复辟裂土分封的奴隶制。由于这两种原则的核心都是对别国要忍让和顺从,因此父成为后世历代反动派投降卖国的理论根据。大卖国贼林彪也把它奉为“国交原则”,为他在国际上推行投降帝国主义和苏修祉会帝国主义的卖国主义路线服务(参见7·7批判)。 当齐宣王以好勇为借口拒绝接受孟轲这套交邻国的原则时,孟轲父在“勇”字上大作文章。他反对匹夫之“小勇”,推崇奴隶主头子周文王、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所谓“大勇”,实际上这是孔丘“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的继承和发展。孔丘提得“仁者”之“勇”,主张“勇”要服从“克已复礼”的需要。孟轲所鼓吹的“大勇”,同样是为实行“仁政”,复辟奴隶制服务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象孟轲 一样鼓吹“大勇”,反对“小勇”,他亲自把“匹夫见辱,拔 56 ==========第99页========== 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写成条幅挂在床头,告诫自己:为了实现其反革命复辟的目的,在情况不利时,必须暂时“忍耐”,不能因“小勇”坏了大事,要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2·4)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日:“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面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⑧,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④:‘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⑤,遵海而南⑥,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 观也⑧? “晏子对日:‘善哉问也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①。远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日④:吾王不游⑥,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明明胥谗①,民乃 57 ==========第100页========== 作慝@。方命虐民吧,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两,从兽无厌谓之荒弱,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丽。召大师日:‘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况。其诗日:‘畜君何尤8?’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一战国时齐国离宫(相当于后来的别墅)的各称,是专供齐王游玩休息的地方。习非--一动词,非难,指责。上一指君主。⑧以一-与,同。乐以天下-一和天下人同乐的意思。④昔者一一从前,过去。齐景公一姓姜,名杵臼(chǔj0楚旧),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 五四七一四九Q年在位。晏子一名婴,春秋时齐国大 夫,會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宰相,进行过一些政革,批判过孔丘。⑤观一游览。转附一山名,据说就是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的芝罘(fi福)山。朝悔(zhao wǔ招午)一山名,据说就是现在山东省旧荣城的成山角。⑥连循,沿着。⑦放一一至,直到。琅邪(ya牙)一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海边上。⑧何修一一怎样整治,怎样做。⑨善哉问也一问得好啊。⑩适一动词,到…去。巡狩一同“巡守”。指天子巡视诸侯所守的疆 58 ==========第101页========== 土0 ①朝(cho潮)-一朝见。述职…指诸侯朝见天 子,向天子汇报他所管辖的地方的政事。 2省(xing醒) 一-视察。®敛(I道n脸)--一收获。给(jǐ挤)—丰足。 ④夏谚一夏朝的谚语。⑤游—一帝王于春天耕种时视察农事。国休-一休息。(灾豫一帝王于秋天收获时视察农事。©师行一指君圭一出游,军队跟着出动。粮食-一作动词用,吃粮食,用粮贪。⑨弗一不。 四睊睊(juan倦)一一因愤怒侧目而视的样子。胥(xū须)—一相,皆。谗一一毁谤,说坏话。②①慝(tè特)一一恶。“作慝”是剝削阶级统治者对劳动人民造反行动的诬蔑说法。吧方一逆,违背。方命一违背上帝的意肯。3饮食若流—一象流水一样恣意吃喝,没有节制。④从流下一顺水行舟。國从流上—逆水行舟。②6从兽—一追赶野兽,打猎。②@惟君所行-一只看君王所实 行的了。⑧戒一一备,准备。国—指国都。 9舍 一一这里作动词用,居住,留宿。⑩兴—举行。@大(tai太)师一即“太师”,古代乐官之长。@盖—大概。<徵招(zhi shaào止韶)》,《角招》一两支乐曲的各称。图畜(x心序)-一好,爱。尤--过失,错误。 【译女】 齐宜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抱怨他的君主了。得不到这种快乐就抱怨他的君主,是不对的;做人民 59 ==========第102页========== 的君主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和天下的人乐在一起,和天下的人忧在一起,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沒有的事。 “以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憮两座山上去游览,沿海岸南行,直到琅邪;我该怎么办才能和先王的游览相此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作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所谓逃职,就是汇报自己所掌管的事务。〔不管是天子的巡狩还是诸侯的远职,〕沒有不是有事的。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邪些穷困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那些收成不够养家的人。夏朝的谚语说:我王春天不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秋天不来巡游,我怎么能得到补助?我王春秋的出游,是诸侯仿效的法度。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君主 一出游,就兴师动众、消耗粮食,使饥饿的人不得食,劳苦的人不得休息。人民怒目面视,怨声载道,于是就为非作歹。〔这样出游)违背天意,残害人民,吃喝挥霍如流水一般;流连忘返,荒亡无度,为诸侯所担忧。顺水行舟,乐而忘返叫作“流”,逆水行舟,乐而忘返叫做“连”,无休止的打猎叫作“荒”,无节制地喝酒叫作“亡”。先王从来沒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为。只看君主所实行的了。’ “景公听了非常高兴,在国都中大作准备,然后移居郊外。 60 ==========第103页========== 于是开始开仓救济吃穿不足的人。还把乐官请来说:‘给我作 一首君臣同乐的歌曲吧!’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个乐曲。歌词说:‘畜君有啥过错??畜君,就是爱国君的意思。” 【批判】 孟轲在这里父一次向齐宣王宣扬“与民同乐”,兜售“仁政”“王道”(见2·1批判)。 【2·5】 齐宣王问日:“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孟子对日:“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③,则勿毁之矣。” 王日:“王政可得闻与?” 对日:“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④,耕者九一⑤,仕者世祿⑥,关市讥而不征⑦,泽梁无禁⑧,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日鳏⑩,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①。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思,哀此煢独国!’”王日:“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货④。” 对日:“昔者公刘好货⑤,《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基于囊®,思戰用光国。弓失斯张@,干戈戚 61 ==========第104页========== 扬④,爱方启行烈。’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爱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②?” 王曰:“寡人有茨,寡人好色。” 对日:“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④,率西水许西,至于岐下,爱及姜女6,聿来胥宇团。’当是时也,内无怨女⑧,外无夫国。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①明堂-一关于明堂,众说不一。这里说的明堂,在泰山脚下,可能是周天子东巡时祭天和接见诸侯的地方。 ②已-一止,表示否定。⑧王玫一王者之政。就是孟轲所说的“仁政”。④岐一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北。 ⑤耕者九一一即孟轲所说的“九一而助”,这是对奴隶社会井田制的美化(参见5.3)。⑥世祿一一世代相袭享受俸祿。⑦讥—一查问。征—指征收赋税。 ⑧泽 染一在流水中拦水捕鱼的一种装置。⑨孥(nú奴)--一妻子、儿女。罪人不孥一即惩办罪人不牵连他的妻子儿女。⑩鳏(guan关)-一年老而无妻的人。 ①无告 一有话无处诉说,即无依无靠的意思。②智(g驰葛)一可。图梵(qóng穷)一孤单。以上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④货一指钱财。⑤公刘人名,周氏族的首领,相传是周人的始租后稷的會孙。他把周氏族由邱(tai胎)(今陕西省武功县)迁至邻(b加宾)(今陕西省郴县),62 ==========第105页========== 使周氏族从此兴旺起来。⑥乃一语气词。仓一作动词用,把粮食装进仓库。⑩熊(hu喉)粮一一干粮。1⑧橐(6驼)—一威东西的口袋。@思一句首语气词。戢(1戟)一同“辑”,和睦安定的意思。用一以,从而。光—一光大。@夫—箭。斯一句中语气词。 ②@干一兵器名,即盾。戈一平头戟。戚一斧一类兵器,锋刃较狭窄。扬一兵器名,即钺(yu月),大斧。@爱(yun元)一句首语气词。以上七句诗出自《诗经·大雅·公刘》。这儿句诗原是描写公刘迁邠准备启程的情元的,孟轲在这里歪曲诗的原意,借以鼓吹他那一套“与民同乐”的黑货。國何有一有什么,不难的意思。②④来—句首语气词。朝(zha0招)—-一早晨。⑤率—沿着,循着。水一指古漆水。浒—一水边。这句是说,沿着邵地西边漆水的河岸行走。⑤姜女一各太姜,古公亶父的妃子。团聿(yi玉)一句首语气词。胥一一视察。宇一屋宇,住处。以上六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緜》,描写大王由邻迁岐的情兄。 ⑧怨女—一到该结婚的年龄 而未结婚的女子。 ②四旷夫一到该结婚的年龄而未结婚 的男子。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别人都叫我毁掉明堂,是毁掉它呢还是不毁?” 孟子回容说:“所谓明堂,就是王者的殿堂。王如果想实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了。” 63 ==========第106页========== 齐宣王说:“关于王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过去周文王治理岐地,对种地的人实行井田制,对做官的人给以世袭的俸腺,在关卡和市场上,只查问而不征税,不禁止人们到川泽湖泊去捕鱼,只惩罚犯人而不牵连他的妻子儿女。年老而沒有妻子叫鰥,年老而沒有丈夫叫寡,年老而沒有儿子叫独,年幼而沒有父亲叫孤。这四种,是天下穷苦无所依靠的人。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们已经过得去了,哀怜这些孤独者吧!3” 齐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门说:“王如果觉得它好,那为什么不实行呢,”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好钱财,” 〔孟子门回答说:“过去公刘也好钱财,《诗经》上说:‘积蓄粮食装进仓,包裹干粮装橐囊,和睦安定国威扬。箭上弦呀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开始出发向远方。’因此留在家的有存粮,跟着走的有干粮,然后队伍才能启程远行。王如果好钱财,能与百姓同富,那么对于实行王政有什么难呢,”齐宣王又说:“我有个毛病,我好女色。” 〔孟子〕回答说:“过去太王也喜好女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早驱马疾驰,沿着邪西漆水河畔,来到岐山之下,带着他的妃子姜女,来这里把住处视察。”在那个时候,沒有找不着丈夫的女人,也沒有找不着妻子的男人。王如果好女色,能与百姓同好,那么对于实行王政有什么难呢?” 64 ==========第107页========== 【批判】 在这一章里,孟轲借齐宣王问他是否该毁明堂之机,任意美化周部落奴隶社会的残酷刻削压迫制度,请出公刘、太王、周文王这些历史的亡灵,来兜售他复辟奴隶制的黑纲领一“王道”、“仁政”。在经济上,他主张“耕者九一”,复辟奴隶制的井田制;鼓吹“关市讥而不征”,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参见3·5批判)。在政治上,他主张“仕者世祿”,复辟奴隶制的世卿世脉制度;鼓吹“罪人不孥”,美化奴隶制的“礼治”,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参见1·5批判)。当齐宣王拒绝他这套说教时,他叉乘机兜售“与民同乐”的黑货。这说明,孟轲是一个惯于投机、无孔不入的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 【2·6】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共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冻馁其妻子②,则如之何?”王曰:“弃之③。” 日:“士师不能治士④,则如之何?”王日:“已之⑤。” 日:“四境之丙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65 ==========第108页========== 【注释】 ①比(bi毕)-一及,等到。②馁(ni内上声)-饥饿,使…挨饿。(⑧弃-一抛弃,绝交。④士师一—古代的司法官。士-一这里指士师的属官。⑤已一停职,罢免。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王的臣子中有人把妻子儿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而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邪该怎么办呢?” 齐宜王说:“和这样的朋友绝交。” 〔孟子说:“假若土师,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宜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说:“假若国家得不到治理,那父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扭头看左右的人,而谈论别的事情。 【批判】 东汉杰出的法家王充會批判过孟轲“御人以口给”(王充论衡·刺孟),就是说,孟轲惯要诡辩术,专以巧嘴利舌对付人。这一章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先提出两个问题让齐宣王回答:第一个问题诱骦齐宣王说出“弃之”;第二个问题诱骗齐宣王说出“已之”。最后图穷匕首见,提出国家不治该怎么办的问题,妄想逼齐66 ==========第109页========== 宜王说出让位交权的话,险恶用心,暴露无遗。孟轲逼迫齐宣王的一个武器就是所谓“四境之内不治”。对于什么是“治”,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看法。在当时,实行“法治”,富国强兵,在新兴地主阶级看来就是“治”。而在孟轲之流的复辟狂看来,则是“不治”,因为它破坏了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孟轲心目中的“治”,说穿了就是实行“仁政”、“王道”,恢复奴隶主失去的天堂。这一章的要害,就是要新兴地主阶级下台,复辟奴隶制。 本章最后一句,《孟子》的编纂(zuǎn)者着力描绘齐宣王的窘态,来显示孟轲的“胜利”,这完全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事实是,孟轲在齐国花言巧语向齐宣王兜售他的反动主张,齐宣王根本不理他这一套,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从齐国溜走(见4·12与4·13)。孟轲门徒硬要通过丑化齐宣王来抬高孟轲,把孟轲这个到处碰壁的丧家犬打扮成得胜的英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只能使人发笑,并不能挽散他们的失败。 【2·7】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③。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4,今日不知其亡也⑤.” 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67 ==========第110页==========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臂⑧,疏逾戚⑦,可不慎与?左右指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⑧,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⑨。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①故国一旧国,指保存奴隶制旧传统的国家。②乔木一高大的树木。③世臣-一世袭之臣,指按奴隶制的宗法关系世代相袭为官的奴隶主贵族。④进一推荐,进用。⑤亡—失去,不在。⑥逾(yú输)-一越过,超过。 ⑦戚-一指亲近的人。⑧国人一一住在 国都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平民,他们拥有自由身分,原是奴隶主氏族的一般成员,后来有一些奴隶主贵族逐渐役落,也降为平民。 ⑨去一一摈弃,罢免。 【译文】 孟子朝见芥宣王,说道:“所谓故国,不是说它有八经年代的高大树木,而是指它有世代相袭的大臣。王如今沒有亲近的大臣啦,过去进用的人,今天不知道为什么都不在了。”齐宣王说:“我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干的人而不用他 68 ==========第111页========== 们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能,如果迫不得已非用不可,就会使地位卑贱的人超过地位高贵的人,疏远的人超过亲近的人,〔对于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行;诸位大夫都说某人贤能,也还不行;国人都说某人贤能,然后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贤能,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要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不行,也不要听信;国人都说某人不行,然后加以考察,发现他真的不行,再摒弃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该杀,不要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也不要听信;国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批判】 世卿世祿制度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种改治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做了王侯大夫的奴隶主贵族享有世袭爵位和土地的特权,他们的嫡系子孙永远做王侯大夫,他]的旁支子孙也能取得低一些的爵位和一定的土地。这样就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维系着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的统治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极为不利,已成为封建变革的障碍。“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论两个政权》,《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一九 69 ==========第112页========== 顶)新兴地主阶级要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就一定要废除这种制度,商鞅变法就明确规定:取消除国君嫡系外 一切贵族的世袭特权(“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当时先后实行了变法革新的各国,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世卿世祿制度,朵用了法家论功授爵、任用贤能的政策。孟轲对此视若寇锥,他把恢复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作为他行“仁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拆命为奴隶主阶级的“世臣”、“亲臣”招魏,妄图恢复奴隶主贵族世代掌权的“故国”。他对齐国沒有“世袭大臣”极端不满,并想方设法阻止齐宣王任用推行法家路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人为大臣。他针对齐宣王周围已沒有旧贵族“世臣”“亲臣”来充当奴隶主阶级的喉舌的情况(“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提出国君对于官僚的任免,不可只听“左右”大臣和“诸大夫”的意见,面特别强调了要听“国人”的一致舆论,说什么“国人”“皆日贤”、“皆日不可”、“皆曰可杀”扌行。这一招很阴险毒辣,所谓“国人”,就是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里面有不少沒落的奴隶主贵族,“国人”的舆论不可能是统一的,其中必然有反映沒落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声音。因此孟轲在这里实际上是玩弄阴谋诡计,安图凭借沒落奴隶主阶级的舆论,阻碍新兴地主阶级人物的进用,恢复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70 ==========第113页========== 2·8】 齐宣王问日:“汤放桀),武王伐纣2,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 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胃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狱君也。” 【注释j ①放-一流放,放逐。桀-一即夏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君主。汤放桀·一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附近)。(②纣一商纣王,即帝辛,商朝最后 一个君主,儒家所认为的“暴君”。武王伐纣一一指周武王姬发乘商纣王正对东南的夷方用兵的时候,大举征伐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⑧贼一一前一个“贼”作动词,残害、破坏的意思。④一夫一一独夫,指不得人心的孤立者。 ⑤诛-一杀戮有罪的人叫诛。 【译文】 齐宣工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门说:“作臣子的杀掉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破坏仁的人畔做贼”,破环义的人叫做‘残?。残贼的人衅做‘独夫?。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沒听说过〔他弑君。” 71 ==========第114页========== 【批判】 春秋末期,孔丘为了反对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的夺权斗争,會把杀死奴隶主统治者骂作大逆不道。到了战国中期,许多诸侯国家的新兴地主阶级都夺得了政权,变成了统治阶级。阶级斗年形势的变化,使得反动奴隶主阶级的策略也随之而变。孟轲为了适应复辟奴隶制的政治需要,对孔丘这个反动思想观点作了修改和发展。他明确提出了以维护“仁义”为原则,凡不仁不义之君格杀勿论。这个策略上的变化是为推翻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复辟奴隶制服务的。在这里,孟轲对齐宣王的回答餓维护了儒家所吹捧的古代“圣王”的摩严,又影射攻击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不仁不义,是该杀的“残贼”之人,充分表现了孟轲的反动阶级本性和阴险狡猾的嘴脸。 【2·9】 孟子见齐宣王,日:“为巨室,侧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术,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日:‘姑舍女所学而从我’③,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④,虽万镒⑥,必使玉人雕琢之⑥。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 72 ==========第115页========== 雕琢玉哉?” 【注释】 ①工师-一古代主管工程建筑的官。②斵(zhu6卓)欧削。斵而小之-一指砍小了尺寸,不成村了。 ③姑 -姑且,暂且。女—同“汝”,你。④璞(ǘ蒲)未经雕琢加工的玉石。⑤镒(y义)—一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合古代的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万镒一一指价值万金。 ⑥玉人一…一雕琢玉石的工匠。 【译文】 孟子朝见齐宣王,说:“建造大宫室,就必定派工师去寻求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胜任他的工作。〔如果〕木工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他不能胜任他的工作。〔用木料不应屈材,用人也是一样,〕人家从小学习的东西,长大了本想推行它,王〔却对他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那一套来听我的吧’,那怎么能行呢?假如现在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一定要让玉匠来雕琢它。至于关系到治理国家,就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邢一套来听我的吧?,那么,这和〔让您)教玉匠怎样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 【批判】 孟轲在齐国时间较长,对游说齐宣王复辟奴隶制抱有希望。但是,齐宜王既不重用他,也不实行他的主 73 ==========第116页========== 张。本章反映了他对这种待遇十分不满的情绪。他以大木不应“斵而小之”作比除,说明自己是可以“平治天下”的大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见4·13)不应小用;以应当发挥玉匠的技能为比®,说明应发挥他“治国家”的作用。他明告齐宜王:他自幼学习儒家之道,就是为了成年后能够推行(所谓“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而现在要让他抛弃“所学”,顺从新兴地主阶级的路线(所胃“舍女所学而从我”),哪是万万不行的,暴露出他又臭义硬的顽固派的本性。 【2·10】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②,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④。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悅,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⑤,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盒深,如火盒热,亦运面已矣⑥。” 【注释】 ①齐人伐燕一一公元前三一大年,燕王子哙把君位让给 74 ==========第117页========== 地主阶级革新派燕相子之。到第三年,即公元前三一四年,以子哙的太子平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动叛乱,围攻子之。结果,太子平为子之所杀,燕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这时孟轲在齐,鼓动齐宣王伐燕。结果齐人大胜,燕王子哙死,子之被齐人欧成肉酱。于是齐宣王吞并了燕国。参见48。 ②取——指占有其地。③旬一十天。举一攻拔。④天殃一天降下的灾祸。⑤箪(dan单)一一古代盛食物的 一种竹器。浆-一一酒浆。箪食壶浆一一用箪威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这里箪、壶都作动词用。王师一一指齐宣王的军队。⑥运-一转移,这里是逃避的意思。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获得胜利。齐宜王问〔孟子道:“有的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的人劝我吞并它。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能取胜,单凭人力不至于做到这样。不吞并它,天一定会降下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它而燕国的人民高兴,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灭商〕就是这样。吞并了它而燕国的人民不高兴,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文王〔不灭商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人民带着酒食来欢迎王的军队,难道有別的意思吗?是想摆脫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啊。如果使水更深,火更热,那〔人民)也只有逃避罢了。” 75 ==========第118页========== 【批判】 见2·11批判。 【2·11】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②,汤是也。未闻以于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③。’ 4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④,西夷怨⑤,南面而征,北狄怨⑥,日:‘奚为后我⑦?’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⑧。归市者不止⑨,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⑩,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日:‘筷我后④,后来其苏②。’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⑧,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父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分,反其旄倪⑧,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止也。” 【注释】 ①据记载,齐灭燕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二年,在韩国的燕公子职被赵武灵王送归燕国,立为燕君,这就是燕昭王。在这之前,各国还可能进行过一些反对齐国占领燕国、谋立燕君的76 ==========第119页========== 活动。 ②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一指凭借纵横七十里之地 而统治天下。 (③“汤一征,自葛始”一《倘书》佚文,可能 是已亡失的《尚书·汤征》中的话。 (④面一动词,向。 ⑤西夷指当时我国西部地区的部族。⑥北狄指当时我国北部地区的部族。 ⑦后我-一把我们摆在后 面。 ⑧霓(ni泥)-一虹。⑨归一趋。归市者一 上市场的人。⑩吊一一抚慰。①①徯(xi希)一一等待。后一古代帝王之称。下句“后”字同。@苏一苏醒,复活。以上两句是《尚书》佚文。,③系累一一細绑。 ④宗庙一一从天子到士祭和祖先的地方。帝王的宗庙得以保持,表示其统治得到延续,毁其宗庙,即表示取消其统治地位。⑤重器一国家的宝器,指鼎等。重器是象征帝王统治的传国之宝,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七其国家。据记栽,齐攻占燕国后,會将燕国的鼎搬走,以后燕昭王联合各诸侯国,攻皱齐之国都,又将此鼎取回。⑥倍地一扩大一倍土地。⑩旄(mao毛)一一同耄,古时入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年人。倪(f泥)-一儿童。 【译女】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诸侯国商量要救助燕国。齐宜王说:“很多诸侯国商量要攻打我,应该怎样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凭猎七十里之地而统治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沒有听说过凭借千里之地而害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初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很信赖他,他向东进军,西方的夷族就抱怨,向南进军,北方的狄族 77 ==========第120页========== 又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就象大旱天盼望天上出现鸟云和霓虹一样。赶集的人往返不断,种地的人照样下田,诛杀那里的君主,安抚那里的人民,就象下及时雨一样,人民非常高兴。《尚书》上说:‘等待我的王,王来我复活。’如今燕国残害他的人民,王去征伐它,那里的人民认为王将要把他们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因此带着酒食来迎接王的军队。如果杀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都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又〔吞并燕国〕扩大一倍疆土而不行:政,这就会招致各国动兵〔来攻打齐国〕啊。王赶快发布命合,送还燕国的老小,停北搬运他们的宝器,与燕人商量,择立燕国的君主,而后撤离燕国,这样还来得及阻北各国动兵。” 【批判】 燕王子哙让位于革新派燕相子之,这是燕国按照法家路线进行的一次封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燕玉子险收回了三百石俸祿以上奴隶主贵族官吏的官印,另由子之任用贤能。这就打破了奴隶制的“世卿世腺”制度和“亲亲为贵”的统治秩序,因此遭到了以太子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坚决反对。孟轲对燕国的封建变革十分仇视,他公开叫嚷:“今燕虐其民”,认为:“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脍。”(4·8)当太子平发动叛乱,被子之镇压后,他再也坐不住了,便对齐宜78 ==========第121页========== 王说“今伐燕,此女、武之时,不可失也。”(战国策·燕策)怂恿齐国出兵攻打燕国,妄图借齐国之力打击燕国的革新势力。但是,齐国是进行了封建变革的国家,伐燕后并沒有按照孟轲打击燕国革新势力和扶植燕国奴隶主反动势力的意图去做,而是吞并了燕国。因此,孟轲大为恼火,便又转而攻击齐国的对燕政策。他指青齐宣王“倍地而不行仁政”,要他赶快与燕国奴隶主商议,择立燕君而后离开,这就清楚地暴露了他妄图复辟奴隶制的顽固立场。 【2·12】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日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⑧,而民莫之死也④。款之,则不可胜誅;不誅,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儿千人矣©;而君之仓廩实②,府库充⑧,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⑨。會子曰⑩@:‘戒之戒之!出乎尔者⑩,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⑧。” 【注释】 (鲁一一一周代的一个诺侯国,在今山东省东南部;国都 79 ==========第122页==========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公元前二五大年被楚国所灭。哄(hòng江)一一斗,交战。 ②穆公…邹穆公,邹国国君。 ③有司一一有关官吏。·④莫之死一即“莫死之”,意思是设有人为了有司去死的。⑤转一抛弃。壑(hè贺)—一山沟。转乎平沟壑…弃尸于沟壑。⑥几(j1机)一一几乎,将近。⑦廪(Iin檩)一粮仓。实一一充实。 ⑧府库—一贮存金银财宝的库房。充——满。⑨上 一一在上位的人,指“君”和“有司”。慢—一怠慢。下一指老百姓。 ⑩會子一會参,字子奥舆,孔丘的忠实弟子。 @尔一你。 ②尤一一怪罪。®死其长—为他们 的长官而死。 【译文】 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穆公问〔孟子〕道:“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可是人民却沒有一个为了他们的长官而死的。杀他们吧,又杀不胜杀;不杀吧,那他们瞪眼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却不去救,〔您说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月,您的人民老弱抛尸于山沟荒野、青壮年四处逃散的,将近千人,可是您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钱财,有关官吏也不来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在上位的人怠慢而残害下面的人民。會子说过:‘警惕啊,警锡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对待你。’人民今天才得到了报复的机会哩。您不要怪罪他们。.〔如果〕您施行仁政,那么人民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为他们的长官而死了。” 80 ==========第123页========== 【批判】 孟轲利用邹国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兜售“仁政”的反动主张。他要邹穆公行“仁政”,说什么如果这样,人民就会亲近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了。一语泄露了“仁政”笼络人心的欺骗性。然而这只不过是孟轲的如意算盘而已,他所谓的“仁政”就是奴隶制的全面复辟,这种历史的倒退,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决不会是什么“民亲其上”、“死其长”。 【2·13】 滕文公问曰①:“滕②,小国也,间于齐、楚③。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日:“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④,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面民弗去⑤,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滕文公一战国时滕国国君,姓姬,名宏。②腾 一一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在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公元前四 一四年为越所灭,不久复国,后为朱王偃所灭。⑧间(jian建)一处在中间。④池——护城河。⑤效死—一拚死命。 81 ==========第124页========== 【译文】 滕艾公问〔孟子道:“滕是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中间。是事奉齐国呢。还是事奉楚国呢?” 孟子问答说:“这种谋划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一·定要我说,那么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加固,跟人民一块守卫,人民死命也不离开,那么这就行了。” 【批判】 见2·15批判。 【2·14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日:“昔者大王居邵®,狄人侵之③,去之歧山之下居焉④。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⑤,为可继也。若夫成功⑥,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⑧。” 【注释】 ①薛-一本是周代一个小诸侯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这时已为齐国所灭。摇《竹书纪年》,梁惠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三二二年),齐威王封其子田婴于薛,同年,田婴筑城于薛。据此,知孟轲會在这一年到滕国活动。习(bin宾) 一一地名,在今陕西省郴县一带。(③狄一一即獯鞠(见2·3 82 ==========第125页========== 注④)。 ④岐山一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⑤垂一留下。统一传统。⑥若夫一连词,至于。 ⑦彼—一代词,指筑薛的齐人。如彼何一对他们有什么办法。 ⑧强(qi道ng抢)一-勉力,努力。 【译文】 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将要加固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说:“过去太王住在邵地,狄人时常来侵犯,他就离开邪,到岐山下居住。那不是因为他愿意选择这个地方,而是不得已呀。如果行善,后代子孙必定有称王于天下的。君子创立功业,留下传统,是为了后代子孙可以继承。至于能不能成功,就要靠天了。.您对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努力行善罢了。” 【批判】 见2·15批判。 【(2・15 滕文公问日:“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①,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日:“昔者大王居邵,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②,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兔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日⑧,‘狄人之所欲者,吾 8附 ==========第126页========== 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④。二 二子何患乎无君⑤?我将去之。’去那,逾梁山⑥,邑于岐山之下居焉⑦。邪人日:‘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知归市。 “或日:‘世守也⑧,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 ①则一仍然。免—一指免于被策并。 ②皮— 兽皮。币一-丝织品。③属(zhǔ主)一召集。者(q1齐)老一老年人。④养人者一养活人的东西,这里指士地。害一使…受害。⑤二三子一古代醇者、长者对卑者、幼者表多数的称呼,相当于“你们”。⑥梁山一在今陕西省乾(9n钱)县西北。⑦邑—一这里作动词用,建筑城邑。⑧世守一指世代所守的基业。 ⑨身一自己。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是个羽小的国家,〔即使〕竭尽全力去事奉大国,还是不能免受廉并,怎么办扌好呢?” 孟子答道:“过去太王住在邪地,狄人常来侵犯。太王用兽皮和丝绸去事奉他们,不能免受侵犯;用好狗名马去事奉他们,也不能免受侵犯;又用珠宝玉石去事奉他们,还是不能免受侵犯。于是太王召集邠地的长老,告诉他们:‘狄人所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人说过这样的话:君子不会为了那些养84 ==========第127页========== 活人的东西使人受害。你们何必担忧沒有君主呢?我将要离开这儿。”他离开了邪地,越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建筑城邑定居下来。邵地的人说:‘这是一位仁人呀,不可以失掉他。’跟从他的人成群结队象赶集一样。 “也有人这样说:‘这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所守的基业,不是我自己所能擅自决定离开的。就是拚死也不能离开。’ “您请在这两者之中选择。” 【批判】 滕国是一个保守落后的诸侯国,不但保持着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而且力图恢复井田制(见5·3)。因此孟轲把滕国当作一个反革命据点,寄托了很大的复辟希望。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滕国倒行逆施,路线不对头,面对因变法而强大的齐、楚,结果只能是被兼并。在这种情况下,滕文公多次向孟轲求教。孟轲这条乏走狗再三地出谋划策,不外乎两条:一是效法周族奴隶主头子古公亶父,通过退让、转移,保存实力;二是掘池筑城,拼力死守,与大国对抗到底。孟轲如此为保对抗封建变革潮流的滕国而卖力,充分暴露了他维护旧事物、复辟奴隶制的立场是何等的顽固。 85 ==========第128页========== 【2·16】 鲁平公将出①,嬖人臧仓者请日⑨,“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⑧。今乘已驾矣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6。”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⑥?以为贤乎⑦?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⑧。君无见焉⑨!” 公曰:“诺m。” 乐正子人见⑩,日:“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日:“或告寡人日:‘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日:“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日:“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日:“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⑤。嬖人有臧仓者祖君⑥,君是以不果来也@。” 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⑩,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86 ==========第129页========== 【注释】 ①鲁平公一-…鲁国国君。姓矩,名叔,“平”是谥号。公元前三一六一…二九七年在位。孟轲晚年官到鲁国活动。 ②嬖人一-地位不高而亲近国君受到宠爱的人。减仓—一人名。③命。告诉。必命有司所之-一一定把要去的地方传诉管事的人。〔)乘舆一-古代国君所坐的车子。 ⑤敢请--一敢来请示。含有大胆来请示之意。这是下级对上级敬畏的口气。(⑤轻身一降低身分。 ⑦以为贤 乎一指以为孟轲是贤人吗? ⑧后丧逾前丧一一一孟轲的 父亲死于他的母亲之前,前丧指他的父丧,后丧指他的母丧。 孟轲葬母此葬父所用的东西丰厚(参见4T)。⑨君无见 焉一-您不要去看他吧。⑩诺一是,好吧。表示答应。 ①乐正子一即乐正克。姓乐正,名克,孟轲的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前以士,后以大夫一一这句是说,孟轲先前办父亲的丧事用士的礼,后来办母亲的丧事用大夫的礼。孟轲丧父时,还未做官,面丧母时,正在齐国任卿,故以大夫之礼葬母。®鼎一一这里指祭礼时用来威祭品的鼎。西周奴隶制等级森严,据说祭和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①④椁(guǒ果)一外棺。衾(qin亲) -一大被。衣衾一一这里指装殓(lian炼)的衣服被褥。 ⑤为—将要。⑥沮(ǔ举)一-阻止。⑦不果一一事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果来一没来成。 ⑧尼 一阻止c ①9非人所能一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 四遇一一被国君或上级所信用。,鲁侯一指鲁平公。 87 ==========第130页========== 团减氏之子藏家的小子。 【译文】 鲁平公将要外出,他宠信的小臣城仓请示说:“往日您外出,一定先告诉管事的人所要去的地方。现在车马已经驾好了,可是管事的人还不知道您要到哪儿去,我冒昧来请示 一下。” 鲁不公说:“我要去看孟子。” 〔臧仓〕说:“您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身分,先去看一个普通人呢?您以为他是个贤人吗?贤人的行为应当合乎礼义;而孟轲办他母亲的丧事大大超过了办他父亲的丧事,〔不合乎札义。门您不要去看他吧:”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进去见鲁平公,问:“您为什么不去看孟轲了呢?”〔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办他母亲的丧事,大大超过了办他父亲的丧事’,因此我不想去看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过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孟轲先前办父亲的丧事用士的礼,后来办母亲的丧事用大夫的礼;先前办丧事用三个鼎,后来用五个鼎吗?” 〔鲁公下门说:“不,指的是棺棹衣物的豪华。” 〔乐正子〕说:“那不能叫超过啊,只是〔前后〕贫富不同嘛。”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告诉了鲁君,他本打算来看您的。可是他笼信的小臣有个叫藏仓的阻止了他,他因此沒 88 ==========第131页========== 来成。” 〔孟子门说:“干事,有一种力量在支使他;不干,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干和不干,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我不能得到鲁 , 君的信用,是由于天命。臧家的小子,怎么能使我得不到鲁君的信用呢?” 【批判】 孟轲和孔丘一样,都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他学着孔丘的腔调,口口声声叫嚷“非礼无行”(8·28),实际上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就拿丧礼来说,如果按奴隶制礼的规定,父母的丧礼应基本相同,母亲的丧礼甚至要稍差一点儿(见《仪礼·丧服、《礼记·奔丧等)。然而孟轲却“后丧逾前丧”,办他母亲的丧事超过办他父亲的丧事。他的弟子乐正克为他辩解说,这是因为前后“贫富不同”的原故,其实这是欲盖弥彰,恰恰暴露了孟轲给他母亲搞厚葬的用意无非是为了摆阔,显示自己的身分(参见4·7批判)。 89 ==========第132页========== 公孙丑上第三 (共九章) 【3·1 公孙丑问曰①:“夫子当路于齐②,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④?”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⑤,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會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⑦?’會西蹴然日⑧.‘吾先子之所畏也®。’日:‘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會西艴然不悅⑩,日:‘尔何會此予于管仲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氕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會此予于是?”日:“管仲,會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4?” 日:“管仲以其君霸⑤,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日:“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和,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90 ==========第133页========== 日:“文王何可当也团?中汤至于武丁必,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学也。纣之去武丁未八也,其故家遗俗國,流风善政,犹有存者;父有微子、微仲、王子此于、箕子、胶鬲⑦,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八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0,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型,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恩,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日:‘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翻。’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悅之,犹解倒悬地。故事牛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①公孙丑一姓公孙,名丑,孟轲的弟子。②夫子 一一这里指老师。当路一一当道,即当权、轨政的意思。 ③管仲(?一公元前大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齐国人,會任齐桓公的相。他适应当时社会的变化,辅佐齐桓公进行 一系列政革,使齐国富强起来,在中原地区称霸。 ④许 91 ==========第134页========== 一一兴,兴起。⑤子一对对方的称呼之词,你。 ⑥會 西一一名申,字子西,孔丘弟子會参的儿子。⑦吾子—对对方亲切而单敬的称呼。子路一姓仲,名由,字子路,孔丘的弟子。⑧蹴(cù促)然—一不安的样子。 ⑨先子一 对自己已死去的长辈的称呼。这里會西用以指自己的父亲會参。⑩艴(fǔ伏)然—生气的样子。①會(zng增) 一一乃、竟。②得君一得到国君的信任。专一专一。 ⑧功烈一功业,功绩。管仲实行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轲在这里极力否定管仲的功绩,暴露了他仇视一切改革、仇视一切社会进步的反动立场。·@为(wèi未)--谓,认为。⑤以—一使。⑥反手—把手掌翻转过来。 ⑩滋一-更加。⑧崩一特指天子死。百年而后崩 一一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才死,这里说百年,是取其整数。国治一一周通,普及。②⑩周公一一姓姬,名且,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會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會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反叛。他是儒家崇拜的“圣人”之一。②@当—相当,此。文王何可当也一文王怎么可以相此呢?据下文所述,这句是指文王当时的情兄和现在不同,不好相比。②武丁一义称高宗,商中后期帝王。國作一起,兴。由汤…大七作 一由汤至武丁共二十二个帝王,被称为“贤圣之君”的有汤、大甲,大戊、租乙、盘庚、武丁六个帝王。②④纣之去武丁未久也一一武丁至纣,中有祖庚、租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七个帝王,自康辛以后几个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92 ==========第135页========== 國政家一一旧的奴隶主贵族之家。遗俗一前代遗留下来的习俗。②©流风—一流传下来的风气。 ②⑦微子一 商纣王的庶兄,名启。“微”是他的封国(在今山西省黎城县西南),“子”是他的爵位。微仲一微启的弟弟,名衍。王子比干一-纣王的叔父,名干。比是他的封地。箕(i基)子一纣王的叔父,名胥余。“箕”是他的封国(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子”是他的爵位。胶鬲(g隔)一纣王的臣子。 ⑧相与一共同。辅相(xiag向)一辅佐。⑨按,孟轲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详见33注②。@镃(21资)基—一锄头。·@夏后一又称“夏后氏”,即夏代。@地 一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⑧这两句是说人烟很稠密。@政一更,再。⑤憔悴—忧患,困苦。⑥德—指德政。孔丘所谓“德政”,就是施用反革命两手,在进行暴力镇压的同时,又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教化来加强思想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专政。@置邮一一“置”和“邮”都是传递的意思,马递叫置,步递叫邮。又用以指传递政令、书信的驿站。这里是后一个意思。命一指国家的政令。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老师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复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其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子而已。有人问會西道:‘您和子路相比谁贤?’會西不安地回答说:“〔他〕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那人又〕问道:‘那么您和管仲相此谁贤?’食西显出不高兴的样子,说道:‘你怎么竟拿我 93 ==========第136页========== 跟管仲相比?管仲得到国君的信任是那样地专一,管理国家的政事是那样地长八,而功业却那样地卑微。你怎么,竟拿我跟这样的人相比?,”〔接着孟子)父说:“管仲〔这样的人〕,是會西所不愿意做的,而你以为我愿意做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国君称霸天下,晏子使他的国君扬名诸侯。管仲、晏子〔这样的人〕难道还不值得做吗?” 「孟子说:“以齐国来称王于天下,易如反学。” 〔公孙丑门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更糊涂了。而且以文王那样的德行,又活了近百岁手去世,〔王道)还是沒有普行于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然后〔王道〕才得以普行天下。现在你把称王于天下说得好象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 [孟子)说:“文王〔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怎么可以相比呢?从成汤到武丁,圣明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服商朝很久了,时间一久就难以改变。武丁使诸侯来朝见,控制天下,好象在手掌上玩弄东西-样。纣王离武丁不八,那时的故家遗俗、流风善政还有些保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隔,都是贤人,共同辅佐他,所以过了很八之后才失掉天下。〔当时,沒有一尺十地不归纣王所有;沒有一个百姓不是 纣子的臣民;然而文E仍凭借纵横百里的地方兴起,因此是很 困难的。 “齐国人有谚语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时势;虽然有锄头,不如待农时。”当今之时〔称王于天下门那是很容易的。夏、商、周最兴盛的时候,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沒有超过干里的, 94 ==========第137页========== 而齐国日有了这样辽阔〕的土地;从国都一直到四方的边境,鸡鸣狗斗的声音处处相闻,齐国已有了这样〔稠密〕的人口了。土地用不着再开辟了,人口用不着再增加了,施行仁政而称王于天下,沒有谁能阻挡得了。而且王者不出现,历史上沒有此这候更长八的;老百姓被暴政摧残,历史上沒有比这时候更厉害的。饥饿的人容易给〔他谁备吃的,干渴的人容易给〔他〕准备喝的。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合还快。’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劲儿,就象倒挂着的人被解救了一样。所以,用古人的一牛功夫,却能收到加倍的功效,只有今天这个时候才行。” 【批判】 ”;孟轲在这里父一次乘机鼓欧奴隶制的“王道”,并歪曲形势,蛊惑人心,叫嚷在齐国实行仁政称王天下,“易如反掌”。他从仇视社会大变革的反动立场出发,把封建制不断战胜奴隶制的变革说成是“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于此时者也”,并且用主观唯心主义对当时阶级斗猙形势作了荒唐的估计,认为复辟的条件已经具备,发出了“事牛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的叫嚣,迫不及待地要把复辟的希望变为现实。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从这一章里摘录了“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锐基,不如待时”四句话,亲自批上“策略”二宇,这就清楚地暴露了他潜藏在革命 95 ==========第138页========== 队伍里,窥测方向,伺机而动,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痕子野心。林彪一伙对形势的估计,同孟轲一样,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把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诬蔑成“政局不稳”、“危机四伏”;叫嚣他们搞反革命武装政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处于“绝对优势”,“是最好的时机”。但是,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落后的腐朽的反动派,他们是注定要灭亡的,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他们用以想事的方法是主观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因此他们的估计总是错误的。他们的阶级本能引导他们老是在想:他们自己怎样了不起,而革命势力总是不行的。他们总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按语>)因此,他们的逻辑只能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毛主席:《丢掉幻想,谁备斗争) 【3·2】 公孙丑问日:“夫子加齐之卿相①,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②,” 孟子日:“否。我四十不动心⑧。”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④。”日:“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⑤。”96 ==========第139页========== 日:“不动心有道乎?” 日:“有。北宫黝之养勇也⑥.不肤桡⑦,不目逃⑧,思以一豪挫于人®,若达之于市朝⑩;不受于褐宽博①,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國,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日:‘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④,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會子,北宫黝似子夏而。夫二子之勇⑧,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⑧。昔者會子胃子襄日⑨.‘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团;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密,双不如食子之守约也。” 日:“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日:‘不得于言8,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國。’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國,气次焉。故日:‘持其志网,无暴其气。’”“既日‘志至焉,气次焉’,叉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 日:“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國,而反动其心。” 97 ==========第140页========== “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画。”“敢问何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电,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⑦。行有不慊于心网,则绥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四。必有事焉⑩,而刎正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思,芒芒然归国,谓其人日④.‘今日病矣⑤!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盒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盒,而父害之。” “何谓知言?” 日:“波辞知其所蔽,深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D,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 行⑤。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盈,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慨圣矣乎?” 日:“恶!是何言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日:‘夫子圣矣乎?’孔子日:‘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98 ==========第141页========== 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一一是何言也?”“背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死。敢问所安碗。”日:“姑舍是厨。”日:“伯夷,伊井何如?” 日:“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什,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 八6刨,可以速则速锐,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感,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码?”日:“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的,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6,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日:“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行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日:‘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0。’子贡日:‘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②。自生民以来, :89 ==========第142页========== 未有夫子也。’有若日:‘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风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移,河海之于行潦4,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⑤,拔乎其萃⑥,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①加一-通“居”,处于…地位。 ②动心一一指不 能坚定自己的心志,有所疑惑动搖。⑧孟轲所谓“四十不动心”,是说他四十岁以后就“铁了心”要推行复辟之道,其实这就是孔丘“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的翻版。④孟贲(bn奔)—一战国时的勇士。⑤告子—-姓告,名不害。战国时人。他反对孟轲的先验道德观,主张人们不是生来就具有善性的(参见本书《告子》上)。 ⑥北宮黝(yǒu有) -一人名,姓北宮,名黝。事迹不详。⑦挠(n0挠)义同“挠”,弯屈,退缩。不肤桡一一指皮肤受刺不退缩。 ⑧不目逃一一指眼睛挨扎不躱避。⑨豪一一同“毫”。 一豪一一根毛,比喻一点点。挫一屈辱。⑩市朝…市场朝廷。这里是偏义复词,主要指市场。①不受 一指不受辱。褐(hè贺)一粗布或粗布衣服。宽博一一宽大。褐宽博一一指穿着宽大的粗布衣服的穷苦人,与下文的“褐夫”同义。这是对劳动人民鄙视的称呼。②严一畏惧。·⑧孟施舍一一一人名,姓孟,名施舍。事迹不详。 ④会一一会合,交战。⑤三军一周代制度,诸侯大国立三军。这里泛指大国的军队。©子夏一一-姓卜,名商, 100 ==========第143页========== 字子夏。孔丘的忠实弟子。6⑩子一一古代男子的通称。 ⑧守—一保持,抓住。约一要,要领。守约—抓住要领。©子襄一會参的弟子。②列缩一一直,理直。不同的阶级对于什么叫“理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儒家认为符合奴隶制原则的道理才算“直”理。②@惴(zhu坠)---恐惧。这里是“使…恐惧”的意思。②气一一这里指勇气。守气—保持勇气。®不得于言一言论上不能有所得。即言论上有欠缺的意思。②④勿求于心指不必从心志上去寻求原因,國气-一意气、精神。包括“勇气”,而丙容又此“勇气”广泛。②©不同人的“心”不同,他们的“不动心”的内容也不同。孟轲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何区别,由于村料缺乏,无从确知仅就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孟轲认为“不得于言”,必求于心,即主张通过闭门“内求”,修养自己的“心志”,达到“不动心”。告子则相反,他反对孟轲的先验道德观,认为“义”是由外物引起的,不是人们丙心里固有的,因而也反对孟轲的那套通过闭门修养保持自己的“心志”、达到“不动心”的主张。②⑦志一一志意,志向。國至一·极至,最高的。四持一…保持。⑩暴—-损害。@壹一一通“噎”,阻塞,不通畅。②蹶(ué决) 一跌倒。趋一一快走。蹶者趋者一指走得急而跌跌撞 撞的人。网是气也一一承上文而言,是说这是气不畅造成的。(@浩然—一威大的样子。浩然之气一一根据孟轲下面的叙述,是指一种由奴隶制的“道义”生发出来的反革命主观精神。⑤道一学说,政治主张。这里特指儒家 101 ==========第144页========== 所谓的“先王之道”(或称“尧舜之道”、“先圣之道”),即商周奴隶制的一套统治秩序和思想体系。配义与道一指同奴隶制的道义相配合。6馁(něi内上声)--这里是空虛无力的意思。配袭一趁敌不备,突然攻击。非义袭而取之也一-不是义的突然出现而一下子得到它的。⑧慊(q论资)一满足,快意。以一一因为。外一一动词,认为…是在外的。之一一指代“义”。以其外之也一一因为他把“义”看做是在心外的。告子會说过:“义外也,非内也”(114),反对孟轲把“义”说成是人们丙心里所固有的。 ④⑩事-从事。事焉一一事于是,指从事“集义”,也即从事养气。()正这里意同“止”。④@闵(min敏)一一忧虑。揠(ya亚)拔。国芒芒然一一疲劳的样子。 ④其人一一指他家里人。⑤病一一劳累。⑥诐(b闭)—偏激。蔽—一指受遮蔽,不能通观全体。④淫辞—一过分的言论。陷一失足,失误。④⑧离指背离正道。⑨遁辞一隐讳的言论。穷一-指理穷、理屈。@宰我一姓宰,名予,字子我,孔丘的弟子。·子贡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丘的弟子。@冉牛一一姓冉。名耕,字伯牛,孔丘的弟子。闵子-一一姓闵,名损,字子骞(qian千),孔丘的弟子。颜渊一姓颜,名回,字子渊,孔丘最忠实的弟子。②辞命一一辞令。③恶(wǔ鸟)-一惊叹词。@绮(q论切)一自谦之词。⑤⑤子游一一姓言,名偃,字子游,孔丘的弟子。子张-姓颛(zhuan专)孙,名师,字子张,孔丘的弟子。一体一一部分。⑤⑥具体而微-一具102 ==========第145页========== 有全体,但很微小。⑤团安一处,居。⑧姑舍是姑且撇开这个。侧伯夷一一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周武王攻打商纣王,他认为这是破坏等级制的不仁不孝行为,因此會拦马谏阻。周灭商后,他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参见39批判。伊尹一商汤的相,會辅佐商汤灭了夏桀。传说他會“五就汤,五就桀”(参见126)。⑩止 一一指不做官。⑥國久一指久留。@进——指连去。这四句说明孔丘善于香风使舵,随机应变,耍阴谋诡计。國乃一一至于。@班一齐等,同等的意思。 ⑤君一·作动词用,做君王。®不辜—一指无罪的人。对于什么是“有罪”和“无罪”,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看法。新兴地主阶级搞变革,在孔丘和孟轲看来,便是犯了该杀的大罪,孔丘在鲁国上台不到三个月就把革新派人士少正卵杀害了。@有若一姓有,名若,孔丘的弟子。 ⑧纤一低下。阿(婀)一一阿谀。圆子一-李我自称其名。⑩尧、舜—大约是我国原始时代部落联盟的两个首领,后来儒家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按照奴隶主的面貌,把尧舜歪曲为两个古代帝王。于是尧、舜便成了儒家所鼓吹的“圣王”偶像。@等一一动词,分等久,衡量。②之 一指孔丘的主张。莫之能违一即“莫能违之”。®丘堙(d论叠)-一小土堆。④行潦(a0老)一-路上积水。 ⑤出一-高出。拔-超越。萃(cui粹)一草从生,引申指聚在一起的人群。 103 ==========第146页========== 【译文】 公孙丑问〔孟子)说:“老师如果当上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自己的主张,即使由此成就霸业或王业,也不值得惊异。假如这样,您会不会有所疑惧而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象这样,那么老师就远远地超过孟贲了。”〔孟子〕说:“这不难,告子不动心此我还早呢。”〔公孙丑〕说:“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皮肤受刺不退缩,眼睛挨扎不躱避,考虑到有一点点受屈于人,就好象在大庭广众面前挨了鞭打一样;不能忍受穿粗布褂的穷百姓的悔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悔辱;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成象刺杀穿粗布褂的穷百姓一样;对诸侯毫不畏惧,听到恶言恶语,一定报复。孟施舍所用来培养勇气的方法,他自己说是:‘看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如同能战胜的敌人一样;〔如果)先估量敌军的力量然后才进军,考虑能打胜仗然后才交战,这是害怕敌军强大的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只不过是能够无畏罢了。”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类似會子,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类似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哪一个强,但是孟施舍〔养勇抓住了要领。从前會子对子襄说过:‘你好勇吗?我臂经从老师邢儿听到讲“大勇”:反躬自问理不直,纵然是个穿粗布褂的穷百姓,我也不去吓唬他;反躬自问理直,虽有〔敌窄〕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父不如會子能抓住要领了。” 」 104 ==========第147页========== 〔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一下,老师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门“告子说过:‘假使言论上有欠缺,不必从心志上去寻求〔原因;假使心志上有欠缺,不必从意气上去寻求〔原因)。’心志上有欠缺,不从意气上去寻求〔原因门,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欠缺,不从心志上去寻求〔原因,是不可以的。〔因为〕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着人体的。志是最高的,气是次一等的。所以说:‘要保持自己的志,双不要损伤自己的气。” 〔公孙丑说:门“慨然说‘志是最高的,气是次一等的。’父说:‘要保持自己的志,又不要损伤自己的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它们是互相影响的。门志不畅就会触动气,气不畅也会触动志。〔比如,〕现在有人走急了就跌跌撞撞,这是气不畅所造成的,而反过来会触动他的心志。”〔公孙丑说:了“我大胆地问-一下,老师专长什么?”〔孟子)说:“我能辨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一下,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明白啊。这种气,最盛大最刚强,用正确的道理来培养它而又不加伤害,就会充满整个宇宙之间。这种气,必须同义和道相配合;不是这样,就沒有力量了。这〔种气)是由于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由于义的突然出现而一下子取得的。要是所作所为有亏于心,那么〔这种气门也就沒 105 ==========第148页========== 有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會懂得义,因为他把义当作心外的东西。一定要从事于培养这种气,而不要停止,心里不要忘掉它,也不要〔人为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象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的人,十分疲劳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果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已经干枯了。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田间管理)沒有金处而把它放弃的,是不愿为禾苗除草的懒汉,人为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的人,这不但沒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公孙丑说:〕“什么叫做能够辩别各种言论呢,” 〔孟子〕说:“隔激的言论,我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头的言论,我知道它失误的地方,邪恶的言论,我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隐讳的言论,我知道它理屈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一定会危害到政治;在政治上开始实施,一定会危害到国家的各项事务。〔假如〕圣人再出现,一定会赞同我的话的。” 〔公孙丑说:门“宰我、子贡善于言谈辞合,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明德行。孔子廉有这两方面的长处,可是还说:‘我对于辞合,还不擅长。’〔您既善于辨别各种言论,艾善于培养浩然之气,〕那么老师已经是个圣人了吗?” 〔孟子〕说:“哦!这是什么话1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 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还不能做到,我C不过〕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子贡说:‘学而不厌就是智;诲人不倦就是仁。既仁父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还不敢自106 ==========第149页========== 居。一〔你却说我是圣人,这是什么话呢?” 〔公孙丑说:门“从前我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具有圣人的一部分品德,冉牛、闵子、颜渊则大体具有圣人的各种品德,只是还很微弱。我大胆地问一下,您究竟自居于哪一种人?” 〔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公孙丑说:“伯夷、伊尹怎样?” 〔孟子〕说:“〔处世门方法不一样。不是他合意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合意的人民不去役使;天下太平就在朝当官,天下昏乱就退避隐居,这是伯夷的态度。什么样的君主都可以服事,什么样的人民都可以役使;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昏乱也 尘 做官,这是伊开的态度。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八留就八留,应该赶快走就赶快走,这是孔子的态度。〔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不能做到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道:门“伯夷,伊尹对孔子来说,象是一样的吧?”〔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沒有此得上孔子的。”〔公孙出)说:“那么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说:“有。倘若得着纵横百里的土地让他们做君主,都能够使诸侯来朝见,而统治天下,如果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因而取得天下,他们谁都不愿意干。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 〔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一下他们所不同的地方。”〔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 107 ==========第150页========== 即使他们低下,也不至于阿谀他们所喜欢的人。宰我说:‘以我对老师的观察,他此尧舜贤多了。’子贡说:‘见了哪国的礼制就知道哪国的政治,听了哪国的音乐就知道哪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衡量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沒有哪一个能背离孔子之道的。自有人类以来,沒有此得上老师的。’有若说:‘难道只有人是这样吗?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小土堆,河海对于小水洼,都是属于同类。圣人对于老百姓:也是同类。〔但是.孔子高出于同类,超越于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沒有此孔子更伟大的。’” 【批判】 在这一章里,孟轲鼓吹行复辟之道要“不动心”,宣扬做到“不动心”的修养方法,吹捧“不动心”的祖师爷孔丘,鼓励沒落奴隶主阶级对复辟奴隶制要死心塌地。 孟轲认为,要做到“不动心”,最主要的是立“志”和“养气”。他所说的“志”,就是复辟奴隶制的志向;“气”,就是实现复辟奴隶制的精神勇气。并着重谈了如何“养气”来达到“不动心”。首先,他谈到了应养什么样的“气”。在他看来,北宫黝不“以一豪挫于人”之气,不过是敌一人的匹夫之勇,是一种“小勇”;孟施舍不“畏三军”之气,虽此北宫黝的匹夫之勇提高了一步,但也还沒有跳出“小勇”的圈子;會参“自反而缩”之气,与奴隶主阶级的是非观念联系了起来,又比孟施舍的不“畏 108 ==========第151页========== 三军”之气提高了一步,属于“大勇”。接着孟轲就鼓吹他的一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沒落奴隶主阶级主观的反革命精神。孟轲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它“至大至刚”,可“塞于天地之间”。无限夸大这种主观精神的作用,说明了孟轲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其次,孟轲提出了养“气”的方法:“以直养”,“配义与道”“求于心”,“勿正(北)”、“勿忘”。这就是说,要时刻不间断地通过“内求”奴隶主阶级的“道”“义”来培养、扩充自己主观的反革命精神。孟轲妄图以此来坚定其复辟奴隶制的志向,从而去倒转历史车轮,复辟奴隶制,这只能是痴心妄想。 孟轲认为,做到“不动心”,还要在立“志”、“养气”的基础上“知言”,即要能分辨各种言论。孟轲提出“知言”的目的,是防止其同伙被所谓“波辞”、“淫辞”、“邪辞”、“遁辞”等非儒家的“异端”所迷惑而动搖其复辟奴隶制的决心。 孟轲所鼓吹的“不动心”和“养气”,都是唯心主义的货色。“唯心主义客观上就是反动派的武器,反动派的宜传工具。”(列宁:《我的取消派》,列宁全集》第十七卷第大 十页)一切反动派都是反人民的,他们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他们总是在现实面前一再碰 109 ==========第152页========== 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概不肯放弃自己的反动立场,就只有把唯心主义当作自己反革命的精神支柱。因此,孟轲唯心主义的“不动心”与“养气”之说,很受后世反动派的重视。明代反动哲学家王守仁所说的“我的灵明(按,即心,精神)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下),反革命分子胡风所强调的反革命“主观战斗精神”(《对文艺的意见),叛徒刘少奇所宣扬的“内省”和自我修养,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所鼓吹的“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都是承袭孟轲“养气”之说而胡诌的唯心主义黑货。人民公敌蒋介石,对孟轲的“不动心”和“养气”之说更是信崇。在一九四九年蒋家王朝即将覆灭的时候,他把这一章作为“教子经”,在给他的反革命儿子蒋经国生日的训词里,自供他“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五年来未會或间”,说他深切“领悟”、“体察”到“寓理帅气”是值得算奉的哲理,要他的儿子对此“切已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见一九七五年四月九日蒋匪中央日报)。近几年来,龟缩在台湾省的蒋匪集团,在更加内外交因的情况下,也象孟轲用“不动心”来自我打气一样,叫嚷什么“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妄图以此苟延残喘,继续反共反人芪。这些事实说明,彻底批判孟轲的“不动心”与“养气”,有助于揭露古今反动派如何利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进行反革命活动,对巩固和加强无产110 ==========第153页========== 阶级专政有深远的意义。 【3·3】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①,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④。《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一-假借。②按,传说尧封商的始祖契纵横七 十里之地,封周的始租后稷纵横百里之地(参见《史记·三代世表后“褚先生答张夫子问”),实际到汤及文王时,其疆土早已超过七十里和百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书》之言文王日:‘大邦畏其力’,文王何尝不藉力哉?”(《日知录》卷七)揭露了孟轲歪曲历史,鼓吹所谓的“以德服人”,是根本不存在的。③中心一一内心。(④七十子—一据说孔丘有七十二个得意的弟子,通常取其整数,称为“七十子”。 ⑤思一句中语气词。以上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译文】 孟子说:“依靠实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有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实行仁政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等待 111 ==========第154页========== 大国〔的条件一汤只凭纵横七十里的地方,文王只凭纵横百里的地方。以力服人的,人家不是从心里服从,只是因为他力量不足〔不敢不服;以德服人的,人家才会心悅诚服,好象 七十二弟子心服孔子一样。《诗经》上说:‘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无不心悅诚服。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批判 孟轲鼓吹“以德服人”的“王道”,攻击“以力服人”的“霸道”,实质上是在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路线,反对法家的“强兵”政策和进步的封建统一战争。商鞅说过,“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商君书·错法),明确主张摈弃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使用暴力建立并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孟轲极力反对地主阶级“以力服人”,一方面是企图使被推翻的奴隶主阶级能够得到喘息机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另一方面则是以此为借口替他们向进步势力进行反攻倒算制造舆论。用沒落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暴力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暴力,用奴隶主阶级专政取代地主阶级专政,是孟轲这段话的要害所在。 从孔丘的“德治”到孟轲的“仁政”、“王道”,都是儒家骗人的说教。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孟轲,对破坏奴隶制、发展封建制的革新派从来不讲“以德服人”,却恶狠狠地4嚣“罪不容于死”,必须处以极刑(见 112 ==========第155页========== 7·14),并一手策动了对燕国革新运动的血腥镇压。他搬弄“仁义道德”之类娓娓动听的辞藻,是要给反革命的暴力专政披上一件漂亮迷人的外衣。鲁迅说过:“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僧有过王道”,并指出:“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九一二○页)十分深刻地揭露了儒家及一切反动派所玩弄的政治欺骗和暴力镇压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反革命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十分欣赏孟轲的这段黑话,吹捧“孟子的王道还好点吧!”把儒家的“疲力倘德”、“偃武修女”的伪善语言奉为至宝。在建国二十周年的时侯,他还书写了“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反动条幅,用孔孟儒家语言恶毒攻击、诅咒革命暴力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说得好:“任何国家都意味着使用暴力,而全部区别就在于:这种暴力是用来反对被划削者还是反对制削者。”(《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列宁全集第三 十二卷第四○九一四一○页)林彪和孟轲一样,决不是反对 一切暴力和专政,他反对的只是革命暴力和革命专政。他暗中拼凑反革命“联合舰队”,迫不及待地阴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要向革命人民下毒手,甚至妄图谋害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领袖。这一切充分暴露了林彪要 113 ==========第156页========== 用反革命暴力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豺痕凶相。毛主席指出:“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论人民民主专政)坚决实行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这就是我门对反动派的回答。 【3·4 孟子日:“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知贵德而算士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⑧;国家闲暇④,及是时,明其政刑⑤,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②,绸缪牖片⑧。合此下民⑨,或敢侮予@?’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⑩,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日④‘天作孽⑤,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下一这里指低洼的地方。②责—一动词,醇责,算崇。③按,所谓“贤”、“能”,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标准。如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代表设落奴隶主阶级利盆的孟轲则主张“善战者服上刑”114 ==========第157页========== (7.14)。 ④闲暇(x诅狭)一一指国家无战事的时候。 ⑤明-一修明。⑥迨(dài带)一及,趁。⑦彻一-取,剿取。土(dù杜)一通“杜”,树根。桑土--桑树的根,这里指桑树根的皮。 ⑧绸缪(chou mou愁谍)一一缠结修 缮的意思。牖(yǒu友)一-窗戶。戶一门。绸缪牖戶在这里是指小鸟修补它的窝。⑨下民一一以小鸟的口吻,指人而言。其巢在上,故称人为“下民”。⑩或敢侮予一有人敢欺负我吗?以上诗句出自《诗经·豳(bin宾)风·鸱鹑(chi xiac0吃消)》,据说这是一首周公写给成王的寓言诗,诗中以一只小鸟辛勤筑巢,比喻自己深爱王室,勉力治国。①般(Pn盘)—乐。般乐一玩乐。怠一怠惰。敖一一同“遨”,外出游玩。②言一一句中语气词。配一一配合。命 一天命。图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④《太甲》一一飞尚书》篇名,已失传。现在《尚书》中的《太甲》,是晋人的伪作。⑤孽(niè聂)一灾祸。⑥违避,逃避。 【译文】 孟子说:“仁就荣耀,不仁就耻辱。如今〔有人)厌恶耻辱却安于不仁,这好象讨厌潮湿却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算重士人,使贤者居于官位,能者担任职务;国家沒有战事,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教和刑罚,即使强大的国家也一定会畏惧它了。《诗经》上说:‘趁天倘未阴雨,剝取桑根之皮,快把门窗修理。如今下面的人,有谁敢把我欺?’孔子说:‘写这首持的人,他懂得道理呀!能治理好自己的 115 ==========第158页========== 国家,谁敢欺侮他?’如今国家沒有战事,趁这个时候,寻欢作乐,怠惰游玩,这是自找灾祸啊。祸和丽沒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而行吧,片已寻求更多的幸福。《太甲》说:‘天制造灾祸,还可逃;自已制造灾祸,活不了。’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了“仁则荣,不仁则辱”的谬论,妄图诱使新兴地主阶级行“仁”,即推行复辟奴隶制的路线。 对于如何做到“仁”,孟轲提出了“贵德而摩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和“明其政刑”等措施。他的所谓“贵德”,就是拿崇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他的所谓“摩士”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就是要摩重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并让他们掌权。他的所谓“明其政刑”,我们从他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和主张“善战者服上刑”(7·14)可以看出,就是要恢复奴隶主阶级的专政。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对孟轲这里说的“贵德而會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非常欣赏,指使别人抄录出来,奉为信条,以图推行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结党营私、招降纳叛的组织路线。 116 ==========第159页========== 【3·5】 孟子日:“摩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上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②,法而不廛⑧,测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共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④),则天下之农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里之布⑥,则天下之民皆悅,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⑧,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⑨。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俊杰—德才出众的人。 ②廛(chan蝉)--市 场中用来储存货物的场地。这里用作动词,指供给场地储存货物。(③法一一依法收购。法而不廛-—一指国家按照规定的价格收购商人的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在货场里。 ④助一即“九一而助”,详见5.3。助而不税一一指采用井田制不采用税亩制。⑤廛一这里指老百姓居住的房子。 ⑥布-一古代的钱币。夫里之布一即“夫布”,“里布”夫布,就是一夫的劳役税。里指里居,里布,即一戶的住宅税。 ⑦氓(méng萌)一特指从别国迁来的百姓。·(⑧信一诚,确实。⑨济一成功,成就。⑩天吏一—指奉行天命治理百姓的人。这是孟轲欺骗、愚弄百姓的一种唯心主义说法。 117 ==========第160页========== 【译文】 孟子说:“摩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德才出众的人居于官位,挪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愿意在邢样的朝廷里做官了;在市场上,供给商人储存货物的场地而不征段,按规定的价格收购滞销的货物,不使货物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而愿意到那样的市场去存放货物、做生意了;设关卡,只查问不征税,邪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而愿意走那里的道路了;对种地的人,实行田制而不采用税亩制,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会高兴,而愿意到那里去种地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沒有劳役种和住宅税,那么,天下的人民都会高兴,而愿意到那里去当百姓了。确实能实行这五项措施,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象对待父母一样地仰慕他了。带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沒有能成功的。象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大吏。黎这样而不能称王于天下,是沒有的事。”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的“王天下”的五条具体措施,实质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政治上,主张“摩贤使能,俊杰在位”,就是要让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掌权(见3·4批判);在经济上,主张“助而不税”,就是反对新兴的封建税亩制度,要求恢复“井田制”(见5·3批到);主张“市,廛面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无夫里之布”,就是反对新兴地主阶级重农抑商 118 ==========第161页========== 的赋稅政策。 新兴地主阶级经过长期的斗争,到孟轲生活的时代,在农业经济方面,已基本上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封建的税亩制,取得了对奴隶主阶级斗年的基本胜利,但是还需要发展和巩固这一胜利。在商业经济方面,奴隶主阶级还有相当大的势力;一些人弃农从商,也影响了新兴的封建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商鞅會说,“重关市之赋”,“废逆旅”,对商业“加重征”,都是为了使商人“无裕力”,使“民之力尽在于地利”(见商君书的垦合》及心外因),明确指出了,新兴地主阶级征收市税、关税、人口税、房产税等等,目的是为了限制商人,加强农业生产。这些政策,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经济,加强地主阶级的专政,是有利的,而对于在商业经济方面有相当大势力的沒落奴隶主阶级,则是个沉重的打击,减少了他们借助经济力量来搞复辟的能力,这些政策在当时是进步的。孟轲反对这些政策,说明了他是一个顽固的反动派。 【3·6】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119 ==========第162页==========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合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⑧,皆有忧惕恻隐之心4一非所以内交于需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⑥,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⑦,羞恶之心⑧,义之端也;辞让之心⑨,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⑩。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①,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國,泉之始达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一一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即孟轲所说的“恻隐之心”。②不忍人之政一一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即孟轲所说的“仁政”。(③乍(zhà榨)-一一突然。孺子シ一小孩儿。(④怵惕(chùti触替)一恐惧,惊恐。恻(ce册)隐—一悲痛,哀怜。恻隐之心一所谓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怜悯的心理。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这样 一种超阶级的同情心。⑤内—一同“纳”。内交一结交。⑥要(yo腰)-一求。乡党一据说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用“乡党”泛指乡里。·⑦端120 ==========第163页========== 一一开端,发端。⑧羞恶之心一羞耻憎恶之心。孟轲所认为应当引为羞耻和憎恶的,是那种违背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言行。⑨辞让之心一又叫“恭敬之心”(116),是说下对上要恭故辞让,也即“下不逾上”,严格遵守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礼节仪式。⑩四体一四肢。 ①孟轲认为“四端”是天生的,“人皆有之”的(参见116),因此这句话是指“凡是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 ②然—一 “燃”的本字。®达一一从地下冒出。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于是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会象在手掌上玩弄东西 一样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此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都会产生一种惊恐怜悯的心理一一这并不是要借此结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中求取名誉,更不是因为讨厌小孩的哭声而这样做的。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沒有怜悯同情之心,不是人;沒有羞耻帽恶之心,不是人;沒有恭敬辞让之心,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不是人。怜悯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开端,恭敬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好象他们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而自认为不行,那是自己害自已;认为他的君主不行,那是害他的君主。凡是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知道把它扩充开来,那就会象火开始燃烧那样,〔不可扑灭,门象泉水开始喷出 121 ==========第164页========== 那样,〔无法遏止。〕如果能扩充它,定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就连父母也不能奉养。” 【批判】 在这一章里,孟轲集中地提出了奴隶主阶级的人性论—“性善论”。 孟轲继承、发展孔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思想,鼓吹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同生来就有四肢一样,而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开端。这就是孟轲所谓人性“善”的主要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祉会经济政治状况。“只有具体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性,就是人的阶级性。孟轲的“性善论”,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在道德观上,是一种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孟轲炮制“性善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仁”、“义”、“礼”、“智”这些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出于人的本性,是唯一合理和永恒的;而其它阶级的道德观念都违反了人性,因此,他]应该规规矩矩地接受奴隶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122 ==========第165页========== 孟轲的“性善论”是其“仁政”说教的哲学基础,直接服务于复辟倒退的反革命政治路线。他认为:人固有的“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上,便产生了“仁政”,这样天下便随之大治,而奴隶主的“先王”就是能这样做的典范。这是十足的雌心主义谎言,其要害就是反对人民运用革命暴力推翻奴隶制,不许新兴地主阶级使用手中的国家机器对奴隶主实行专政。“性善论”,完全是站在沒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公开鼓吹“复辟有理”的反动理论。 法家荀子针对孟轲的“性善论”尖锐地提出了“性恶论”。虽然“性恶论”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荀子用“性恶论”批判、否定孟轲的“性善论”和“仁政”,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提供理论根据,是有一定进步作用的。“性善”和“性恶”之争,是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在思想方面的一场重要论战。 孟轲的“性善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它是掩盖奴隶主阶级贪婪残暴本性的一块遮盖布,是反动派杀人的一把软刀子。孟轲在论证人性“善”时,煞有介事地编了一个人看到小孩将要掉到井里会产生“恻隐之心”的例子作根据。然而正是孟轲颂扬备至的商周奴隶主的“先王”们,不知摧残了多少无辜的孩子,甚至死了还 123 ==========第166页========== 要杀害儿童来殉葬,这哪里有一丝·毫的“恻隐之心”!什么“性善”,分明是吃人! 极端反动而虚伪的“性善论”,经过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宣传和加工,成为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很深、流毒甚,如《三宇经》的第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今天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和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了模糊人们的阶级观念,抹煞阶级矛盾和阶级斗罕,通过各种方式散布反动的“人性论”。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头子刘少奇大谈“人类同情心”,胡说什么“人性就是党性”、“党性就是人性”;林彪大叫“以仁爱之心待人”、“人的ǜ会性就是团结协作”。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已成为他们反对、取消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思想武器。他]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3·7】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①?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②。故术不可可不慎也⑧。孔子曰:‘里仁为美④。择不处仁,焉得智⑤?’夫,天之摩爵也⑥,人之安宅也。莫之御面不仁,是不智也。 124 ==========第167页==========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面耻为役⑦,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⑧: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已而已矣。” 【注释】 ①矢人一…造箭的人。函一一铠甲。函人一一造铠甲的人。2)巫(w乌)一--古代专以事奉鬼神为职业的人。有的还策给人治病。这里即指用祈祷求神的方法替人治病的巫医。匠一木匠。这里指造棺村的木匠。③术 一一技术,技艺。这里指职业。以上五句是说,不是“失人”天生此“函人”不仁,而是他从事的职业决定他有“唯恐不伤人”的“不仁”思想,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旗重。(④)里一作动词用,居住。里仁一自居于仁。⑤以上孔丘的话见《论语·里仁》。⑥天之傅爵一即孟轲所说的“天爵”,他认为只有具备“天爵”,才应该获得“入爵”,详见1116。 ⑦耻一动词,以…为耻。⑧射—一这里指比赛射箭。 【译女】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天生〕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他的箭不锐利〕不能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他的铠甲不坚固)使人受到伤害。〔唯恐自己的法术不灵救不活病人的〕巫医和〔唯恐不死人以致棺材卖不出去的〕木匠也是知此。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旗重。孔子说:‘自居于仁是最好 125 ==========第168页========== 的。由你选择却不自居于仁,怎么算得聪明呢?’仁,是上天摩贵的爵位,人有们安定的住所。沒有谁来阻拦却不仁,这是不智。不仁、不智、无札、无义的人,只配当别人的仆役。当别人的作役却以此为耻,好象造弓的人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人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以此为耻,就不知!行仁。行仁的人犹如此赛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放箭;射不中的话,不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批判) 这一章,孟轲从“术不可不旗”的角度鼓吹“为仁”的所谓重要性,妄图使人们排斥其他学说,独臂以“仁”为核心的反动儒学。他把“仁”说成是“天之厚爵”、“人之安宅”,就是说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一一“仁”,旣是天赐的拿贵爵位,又是人人应该具有的安身立命的住所。这实际上是在宣扬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天赋的,人人必须具备的。孟轲由此进一步论述,不具备仁、义、礼、智这些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就只配受人奴役。这样,就把所谓具备仁、义、札、智的奴隶主阶级说成是合乎天意和人性的当然统治者,而把其他阶级说成是永远该受奴役的。这就明显暴露了他宣扬这种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反动政治目的。 在这里,孟轲还宣扬所谓“为仁”之道一.“反求诸己”。他说被人奴役的人如果耻于被人奴役,那么,不 126 ==========第169页========== 要去怨恨奴役自己的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很明显,这是在鼓吹痲痹人民的“压迫有理”、“造反无理”的反动理论。 【3·8】 孟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间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②,善与人同③,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④,无非取于人者⑤。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⑥。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一一夏朝的开国君主。传说他在舜时,會带领人民治理洪水。②有一-同“又”。大焉一-大于这个。指超过子路和禹。③同一共通的意思。善与人同一对于行善的事,能和人相通。即不是独自行善,而是能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④耕稼一一种庄稼。陶一做陶器。渔—捕鱼。相传舜在当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前,會在历山种过庄稼,在河滨做过陶器,在雷泽打过鱼。⑤无非取于人者一设有(一样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⑥与—一一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的过错指点给他,他便高兴。禹 127 ==========第170页========== 听到善言,就拜谢。舜又超过了他],他对于行善,能和人相通,舍弃自己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别人正确的东西,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陶器、捕鱼直到做天子,沒有一样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这就是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沒有比和别人一起行善更重要的事了。” 【批判】 在阶级肚会里,从来沒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善”和“过”。孟轲这里所说的“善”和“过”,都是以奴隶主阶级的原则作标准的。他宣扬“舍己从人”、“与人为善”,目的是要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放弃法家路线,听从反动儒家的说教,跟他们一起“为善”,即复辟奴隶制。林彪和孟轲一样,把行反动沒落阶级之“善”,奉为行动准则,亲自将奴隶主头子姜太公讲远“先圣之道”的话:“见善而怠,…知非而处…道之所止也。…”(见心武经七书》中《六韬·文韬·明传)写成条幅,给他儿子,说明他们一刻也不放松于反革命勾当,时时梦想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代表新老资产阶级利盒的林家法西斯世袭王朝。 【3·9】 孟子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①。不128 ==========第171页========== 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②。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④,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⑤,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⑦,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⑧,厄穷而不悯⑨。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祖裼裸程于我侧⑩,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①,援面止之而止⑧。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日:“伯夷险,柳下惠不恭。險与不恭,君子不由也⑧。” 【注释】 ①友一作动词用,结交(朋友)。 ②朝衣朝冠- 臣子朝见国君时穿戴的礼服、礼帽。涂—泥土。炭一炭灰。涂炭一此喻污秽的地方。 ⑧推-推广,扩大。 恶(wù悟)恶(è饿)一一厌恶邪恶。④思一—句首语气词。⑤望望然一一不高兴的样子。⑥浼(mě每) 一沾污。⑦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惠”是他的谥号。因为他的封邑在柳下,所以又叫柳下惠。他无论是做官或不做官,都能坚持按奴隶制的原则办事,所以多大受到孔丘和孟轲的称就。不羞污君一不以事奉污浊的君主为羞耻。⑧遗佚(y亿)一一遗弃,不被用的意思。⑨厄(è饿)一困。悯一忧愁。,⑩袒裼 129 ==========第172页========== (tani毯锡)一露臂。裸裎(chéng呈)-一露身。袒裼裸程-赤身露体。①由由然·高兴的样子。偕一在一起。不自失一指不丧失自己的原则。@援—牵,拉。 ③由一一经由,遵循。不由一不照着做。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合意的国君,不去侍奉;不是他合意的期友,不去结交。不在坏人掌权的朝廷里做官,不和坏人说话:在坏人掌权的朝廷里做官,跟坏人说话,就好象是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坐在污秽的地方一样。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理推广开来,〔如果〕他和乡里人站在一起,邪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就会不高兴地走开,好象自己会被沾污一样。所以当时的诸侯国君虽有〔派人〕用好言好语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他所以不接受,这也就是不屑于和他们接近罢了。柳下惠不以侍奉环的国君为羞耻,不因为自己的官小面威到低下;被国君进用时不隐讳自己的于能,但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被国君遗弃不用也不怨恨,穷困潦倒也不忧愁。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就是赤身露体在我身边,你父怎能沾污我呢?所以〔他)高高兴兴地和他们相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脣于离开罢了。”孟子说:“伯夷〔气量狭小,柳下惠〔处世态度〕不严肃。〔气量〕狭小和〔处世态度〕不严肃,君子是不照着做的。” 【批判】 孟轲會多大评论伯夷、柳下惠,并将他们同孔丘此 130 ==========第173页========== 较。他把这三个人都称为“仁人”(见12·6)、“圣人”(见3·2、10·1),是因为他门都按奴隶主阶级的“礼”办事,顶固坚持反动立场。但孟轲父认为伯夷太狭险,柳下惠太随便,朵取他们的处世态度不能适应复辟奴隶制的需要;只有孔丘在维护奴隶制时所采取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八则八,可以速则速”(3·2)这种顽固而艾圆滑的处世态度,扌是值得效法的。这就难怪孟轲要立志以孔丘为师了。 131 ==========第174页========== 公孙丑下第四 (共十四章) 【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⑧,环而攻之而不胜④)。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地,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谿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①天时-指有利于战争的季节、气候等条件。地利 一一指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入和一一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句,又见于《尉缭子》的《战威篇》和《武议篇》,并说明这是古入重视人事的话。尉缭是一个具有法家思想的军事家,与孟轲同时,可见这 132 ==========第175页========== 两句话是早已流传的一个成语。另外,竹简《孙膑兵法·月战》中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话,《荀子·王霸》中有“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的话,说明法家也常用这个成语,但是不同阶级讲的“人和”,各有不同的政治含义。⑧郭一一外城。这两句中的“三里”,“七里”都是指城墙每边的长。④环一环绕,包围。 ⑤革一皮革,古代常用来制铠甲,这里即指铠甲。兵革 一泛指武器装备。⑥委一丢弃。⑦域一居。域民一一使人民居留。封疆一一疆界,这里指国土。⑧谿(xi西)一同“溪”,此处指河流。⑨亲戚一指父母兄弟等,与现在的意义不同。畔—通“叛”。⑩有一意同“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天时不地利,地利不知人和。〔北如们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有人包围起来攻它而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城,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不能获胜,这是天时不如地利。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并非不坚固、锐利,粮食并非不多;〔然而敌人一来,〕便弃城而逃,这是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让人民安居而不逃亡不靠国家的边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要,扬威天下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先王之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背离〔先王之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人也要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所归顺 133 ==========第176页========== 的人去攻打连亲人也背叛他的人,〔那是必然胜利的;〕因此君子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批判】 在这一章里,孟轲接过一些正确的口号,加以篡改和歪曲,宣扬儒家反动的政治主张和军事路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在战国中期之前早已有的一个成语,它反映了人们门通过长期实践,对于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规律性认识。但是不同阶级对于“人和”各有不同的政治含义。革命阶级讲“人和”,是指建立在进步、革命基础上的团结;反动阶级讲“人和”,一是维护本阶级内部的反革命团结,一是宣扬阶级调和,维护或复胖他们的反动统治。孟轲所说的“人和”就是后一种。他宜扬“人和”,是为了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和进步的封建统一战筆,妄图恢复奴隶主阶级专政下的统治秩序。同样,对于“得道“失道”的“道”,不同阶级也赋予它不同的政治含义。孟轲所谓的“道”就是奴隶制之道,他认为推行这种“道”就能得到“多助”,达到“人和”,“战必胜”。但是历史事实却给了孟轲以无情的嘲讽。在孟轲眼里,孔丘可算是个“得道者”了,可是孔丘非但沒有得到“多助”,反而一生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孟轲当然也自认为是个“得道者”了,然而 134 ==========第177页========== 他“以儒道游于诸侯”(赵岐心孟子题辞)的结果,同样是“困于齐梁”、“所如(至)者不合”(《史记·孟子葡聃列传),成了孤家寡人。孟轲还會极力给滕文公、宋王偃一类反动国君出谋划策,怂恿他们推行“仁政”、“王道”,对抗社会变革潮流和进步战争,但是这种奴隶制之道不但沒有使滕国、宋国得到“多助”,反而是加速了它们的灭亡。由此可见,得复辟倒退之道者,必然“寡助”,必然孤立,最终逃不脱失败的下场。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只有得革命之道、进步之道、正义之道者,才能获得多助,战必胜。这是一条历史规律。 一九六○年,正当我国人民奋起反击帝、修、反联合反共反华逆流和国内阶级敌人猖狂进攻的时候,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与刘少奇鼓吹“三和一少”相配合,学着孟轲的腔调,别有用心地叫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什么“两斗皆仇,两和皆友”,“人和”就是“团结”的“最高原则”。他们这样拼命鼓吹阶级调和的谬论,就是妄图瓦解革命人民的斗志,束缚革命人民的手脚,以便他们对内搞阶级投降,对外搞民族投降,同国内外反动派里应外合,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但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有力地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135 ==========第178页========== 【4·2】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日:“寡人如就见者也②,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朝④,将视朝5,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日:“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⑥。”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⑦。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⑧,今日吊,或者不可乎⑨?”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日⑩:“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①,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日:“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日:“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国。父子主恩⑤,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日:“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日‘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⑥,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⑩,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日:“否,非此之谓也。礼日:父召无诺©影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途不果,宜与夫 136 ==========第179页========== 7 礼若不相似然。” 日:“岂谓是与?會子日:‘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四,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會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摩 三②.爵一,齿一④,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國。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臂德乐道不知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尙胸,无他,好臣其所教0,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团。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①王ーー指齐宣王。 ②如一应当。就见一前 去看望。 ③风一一动词,指受风。 ④朝一一指孟轲 如能上朝。 ⑤视朝—一临朝处理政事。 ⑥造一前 往,到。⑦吊一吊丧。东郭氏一一齐国一个蛙东郭的大夫。⑧昔者一这里指昨天。⑨或者一这里是大概、恐帕的意思。⑩孟仲子一据说是孟轲的堂兄弟,又是他的学生。①忧一辛劳。采薪之忧一一上山打柴的辛劳。古代常用“采薪之忧”作为疾病的代称,是一种谦词。 187 ==========第180页========== @要(yao腰)-一一阻拦,拦截。③景丑氏一齐国大夫景丑。①④伦-一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大伦一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⑤主-动词,以…为主,以…为重要。恩一爱。 ⑥云尔一一如 此罢了。 @陈一-陈述。 ⑧父召无诺—一见于 《礼记·曲礼》,原话是:“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笼统讲都是答应之词。细分起来,“唯”是恭敬谦卑的答应之词,“诺”是一般的答应之词。对长辈或上级的召奥,只能答应“唯”,这是反映奴隶制宗法等级关系的礼节。 ⑨俟($四)一一等待。君命召,不俟驾-一见于《论语·乡党>》,原话是:“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这是奴隶制礼的一项规定。⑩宜一大概,恐怕。②@爵一-爵位。②②慊(qiàn欠)一恨,不满。图达-通行的。达单—共同醇崇的。②@齿—年龄。②⑤辅世—一辅助君主治理国家。长民一做人民的长官,即统治人民的意思。 四其一—指“爵”。其二一指“齿”和“德”。②⑦臣 一-以…为臣。国丑一一相同,相当。齐—等同。9尙一一即“上”,高出,胜过。③0其所教一自己所能指教的人。 @其所受教一一一自己应接受他指教的人。 【译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来应该去看望你,但是得了畏寒的病,不能受风。你如果能来上朝,我也将临朝听政,不知道能不能使我见到你?” 〔孟子回答说:“不幸我也生了病,不能到朝廷去。”138 ==========第181页==========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邢里吊丧。公孙班说:“昨天,您以有病为理由不接受〔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去吊丧,恐怕不可以吧,” 〔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呢?”齐王派人问使〔孟子的〕疾病,医生也跟着来了。 孟仲子回答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合,当时他有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稍有好转,赶紧到朝廷去了,我不知道这会儿能到不能到,” 〔孟仲子急忙〕打发好几个人分头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说:“请千方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孟子〕沒办法,只好躱到景丑家里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父子之间恩爱最重要,君臣之间恭敬最重要。我亲眼见到齐王很臂敬您,却沒有见到您是怎么算敬齐王的。”〔孟子说:“哦!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沒有用仁义的道理向齐王进言的,难道是〔他们〕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的心里嘀咕说‘这个王哪值得和他谈仁义’罢了,对王的不拿敬沒有比这再大的了。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当中沒有-一个象我这样穿做王的。”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慢吞吞地答应‘诺’,〔只能恭恭敬儆地答应‘唯;君主下合召见,臣下不等套好车就得走。你本来正要去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令反而不去了,这恐怕和礼的规定不相符吧。”〔孟子〕说:“难道我说的是这个吗?會子说:‘晋、楚的财 139 ==========第182页========== 富,沒法比得上。但是它有它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它有它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为什么觉得遗憾呢?’难道这些话沒有道理而臂子会说它吗?这或者别有一种道理吧。天下有共同算崇的 三种东西:爵位是一种,年龄是一种,道德是…种。在朝廷,爵位最重要,在乡里,年龄最重要,辅助君主治理百姓,道德最重要。·怎么能凭着〔爵位这一种而看不起〔年龄、道德)那两种呢?所以将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不能随便召喚的臣下,如果有事商量,就亲自到臣下那儿去。君主算崇道德、喜欢王道,做不到这样,就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做臣,所以不费力气就称王于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做臣,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土地相当、德行·样,谁也不能高出谁,这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喜欢用自己所能指教的人做臣,而不喜欢用自己应该接受他指教的人做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便召喚,管仲尙且不能随便召唤,何况不愿意做管仲的人呢?” 【批判) 孟轲正要去朝见齐王,但一看齐王派人来请,自以为奇货可居,便又是装病,又是躱避,大要手段以抬高身价。这活生生地现出了他那政治投机家的本相。当有人对此提出责问时,孟轲编造了“三拿”的理论,把自己打扮成“年高德劭”的“不召之臣”,进一步抬高身价进行要挟。孟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齐王对他“学焉140 ==========第183页========== 而后臣之”,即亲自上门向孟轲学习儒家的“仁义”、“尧舜之道”,并付之以大权重任。 【4·3】 陈臻问曰①:“前甘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影于宋馈七十镒而受⑧;于薛,馈五十镒而受①。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日:“皆是也。当在宋地,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躯5,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⑥。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陈臻(zhěn真)--孟轲的弟子、 {岁馈(kui愧) 一一赠送,策金质量好、价值加倍的金,一百一…-指 一百镒、③宋…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东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的一部分地区。国都原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县),战国初期迁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公元前二入六年被齐国所灭。·(4按,据上面这段文字,孟轲到薛,接受薛君馈赠,当在齐威王灭薛(最迟在公元前三二 二年“齐人筑薛”前)以前;孟轲于游薛之前,會游米;于游宋之 14 ==========第184页========== 前,會游齐,在齐威王时。·⑤赆(j如尽)-一财礼,财物。 ⑥处—地方,这里指原因、理由。⑦货一动词,贿赂。 【译女】 陈臻问〔孟子)说:“从前在齐国,齐王途给您一百鎰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宋君〕送给您七十镒,却接受了;在薛,〔薛君门送给您五十镒,也接受了。如果从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现在接受就错了;如果现在接受是对的,那么从前不接受就错了。老师在这两种情况中必居其一。” 孟子说:“这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一定要用些盘费,〔米君有话说:‘送给你一些盘费吧。’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当在薛的时候,我〔知道路上有危险,〕有防备的打算,〔薛君〕有话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给你点钱买兵器吧。’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沒有理由。沒有理由而赠送,这是行贿。哪里有君子而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呢?” 【批判】 孟轲拒绝接受齐威王赠金这件事,虽然他自材清高,以不受收买来解释,但真正的原因却在于齐威王是 一位有作为的法家,根本不理睬孟轲那一套。孟轲以此表示对齐威王的不满和抗议。这父“次表明了他反法的顽固立场。 142 ==========第185页========== 【4·4】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日®:“子之持戟之土⑧, 一日而三失伍④,则去之否乎⑤?”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⑧。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回:“王之为都者0,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①。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①平陆-齐国的“五都”之一,在今山东省汶(wn问)上县西北。②大夫一一这里指都大夫,即都的地方行政长官。⑧戟(i挤)一古代兵器的一种。长杆头上枪尖旁附有月牙状的利刃。持戟之士一一指当时齐国“五都”选练的常备兵,也称“技击”。④伍一一行伍,班大。失伍一失职。⑤去之一除掉他,杀掉他。⑥羸(li雷)-瘦弱。·⑦距心—姓孔,名距心,平陆大夫。得为—一能 143 ==========第186页========== 够做到。⑧牧名词,放牧的地方,牧场。⑨王-一指齐宣王。①⑩都一战国时期,齐国所设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为都者一一即治都者,指都的长官。①诵一复述。之一指与孔距心的谈话。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头失职,邪你是否除掉他呢?” 〔孔距心回答〕说:“不三次〔我就会除掉他〕。” 〔孟子说:“可是你自己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年月,你的人民老弱抛于山沟荒野、青壮年四处逃散的,将近千人啦。” 〔孔距心〕说:“这些问题不是我所能解决得了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接受人家的牛羊替人家放牧的人,那一定要替人家寻找牧场和饲草。如果找不到牧场和饲草,是把牛羊还给原主呢?还是站在邢儿看着它们死去呢?” 〔孔距心回答说:“这就是我罪过了。” 过了几天,〔孟子〕被齐王接见,说道.“王手下做都大夫的,我认识五个人。其中认识自己的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一个人。”〔接着便把自已和孔距心的谈话给齐王复述了一逼。 齐王〔听完说:“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又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反对新兴地 144 ==========第187页========== 主阶级的统治,妄图兜售奴隶制“仁政”的黑货((见1·4批判)。 【4·5】 孟子谓蚔蛙日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土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慨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④。 齐人日:“所以为蚳蛙则善矣⑤;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⑦。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⑧,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⑩,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⑩?” 【注释】 ①坻(chi池)蛙-齐国大夫。 ②灵丘一一齐国 的边境邑名,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已不太请楚。辞灵丘辞去灵丘邑地方长官的职务。③谏(jian见)--·规劝君主、醇长,使改正错误。{④致一一送还。致为臣一辞去官职。按,根据<礼记·曲礼下》的记载,“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是“为人臣之礼”。孟轲自己谈到“异姓之脚”时也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109)⑤所以为妖蛙 一为蜢蛙出的主意。⑥所以自为一为自己的打算。 级 ==========第188页========== ⑦公都子一一孟轲的弟子。以告一以之告,“以”下省略代词宾语“之”。⑧官守一官职。⑨不得其言一得不到进言,指进言根本不被采纳。⑩我无官守一当时孟轲虽在齐任“卿”(参见46、126),却设有具体官职,不掌实权。“卿”是爵位,当时许多国家“官”与“爵”是分开的。如魏国翟璜“欲官则相位,欲祿则上卿”(《吕氏春秋·下贤》);荆轲在燕国被单为上卿,而不任职。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士,大多有爵祿而无具体官职,孟轲和他们一样,是“受上大夫之祿,不国”(«铁・儒)。1绰(chùo辍)缂然 一一宽裕的样子。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而请求担任司法官,似乎很有道理,因为那样〔接近齐王,〕可以向齐王进言。现在〔你任司法官门已经好几个月了,还不可以〔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沒有被采纳,便辞职离去。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为蚳蛙出的主意,倒是不错;但他为自己的打算,那我就不懂了。”公都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一定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务,就应当辞职离去;有进言职贵的人,如果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也应当辞职离去。我沒有一定的官职,我地沒有进言的职责,那么我的进退之地,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146 ==========第189页========== 【批判】 孟轲安图在齐国推行复辟倒退的反动路线,會多次向齐王进言,但都沒有被采纳。孟轲不死心,又鼓动蚳蛙向齐王进言。蚳蛙进谏不被采用,便辞官而去,孟轲却继续留在齐国等待时机。当有人对他的这种行为提出疑问时,孟轲借口沒有具体官职,沒有向王进言的责任,因此进退可以随便,为他赖在齐国伺机搞复辟的罪恶行径进行辩解。但是不管孟轲进也好,退也好,逆历史潮流而动,只能以失败告终。 【4·6】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②,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王欢朝暮见,反齐滕之路④,未尝与之言行 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日:“夫既或治之⑤,予何言哉?” 【注释】 ①卿—当时在韩、赵,魏、齐、燕等国,是国君之下的最高爵位。 ②出吊于滕一一可能指滕文公死,齐国派孟轲 为正使到滕国吊丧。③盖(gě葛)一齐国邑名,在今山东省祈水县西北。王欢一,一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宠臣。辅 147 ==========第190页========== 副使。 ④反一这里指往返。⑤夫—彼,他, 指王欢。 【译文】 孟子在齐国任卿,奉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色大夫欢作为副使同行。王欢〔同孟子〕朝夕相处,往返于齐,滕两因的路上,〔孟子〕却不臂同他谈过出使的事。 公孙问〔孟子门说:“齐国卿的爵位,不算小了,齐,滕之间的路程,不算近了,但在往返的路上您却不臂同王欢谈过出使的事,为什么呢,” C孟子回答)说:《他既然把事情都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批判】 孟轲在齐国虽居“卿”位,但并不受齐王信任,不学实权。就连派他出使滕国吊丧这样的事,齐王也要让自己的亲信王欢同行,主持一切。孟轲借此大发牢骚,表露出他对自己在齐国沒有实权的不满。 【4·7】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北于嬴②。 充虞请日⑧,“前日不知虞之不俏④,使虞敦匠事⑤。严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日:“古者棺椁无度⑧,中古棺七寸⑨,椁称之。自 148 ==========第191页========== 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⑩,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悅。得之为有财@,古之人指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此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校乎⑧?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④。”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一一指孟轲在齐任卿,其母同往,死于齐国,孟轲把她运回鲁国埋葬。②赢(yng营)-一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省莱芜县西北。(③充虞(yú余)一孟轲的弟子。④不肖一不贤,不才,没本事。⑤敦一一敦促,督管。匠事一指请木匠制作棺柱的事。⑥严 一紧急。⑦以一太。根据以上两段话,知孟轲违背自己一贯鼓吹的“三年之丧”(5·2),在其母刚下葬后,便立即奔回齐国任卿。⑧度一尺度,尺码。⑨中古一一指周公旦制礼以后的一个时期。⑩不得-—不能。指按礼制的规定不能厚葬。 ①为一这里用法较特殊,是连 词,同“和”或“与”。·②化者一一死者。亲一近,挨近。 ①⑧校(xi0效)--一畅快,快慰。 ④天下-一一这里指天下 人对厚葬的非议。 【译文】 孟子死了母亲从齐国运回鲁国埋葬,又返回齐国,在赢邑停留。 充虞请问〔孟子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沒有才干,派我监管木匠制造棺椁。当时事情急迫,我沒敢问您。现在想请 19 ==========第192页========== 教一下:这棺椁好象是人好了。” 〔孟子回答)说:“上古时棺椁沒有一定的厚薄尺寸,中古时规定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和棺相称。从天子到庶人,〔讲究棺椁,〕都不仅是为了好看,而是只有这样做了以后才算尽到了孝子的心意。〔按礼制的规定〕不能这样做,当然不称心;沒有钱财,当然边不称心。能这样做,叉有足够的钱,古人都是这样做的,我为什么偏不这样做呢?而且,〔制造厚的棺椁,不让泥土挨近死者的尸体,这在孝子心里难道不威到快慰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不因天下人的非议而在父母的葬礼上节省钱财。” 【批判】 随着奴隶制的日盒崩溃,儒家所坚持的厚葬主张越来越被广大人民和进步势力所反对。然而孟轲却在这里叫嚷:要不顾天下人的反对而对父母实行厚葬(“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表现出了他顽固守旧的反动立场。 儒家主张“厚葬”,是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孝”出发的。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维护奴隶制的宗法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是愚弄人民,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孔丘的弟子會参说过:统治者只要愼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淝祖先,老百姓的道德就归于淳厚了,也就是说会老老实实、毕 150 ==========第193页========== 恭毕敬地服从统治了(“旗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同样,孟轲坚持厚葬,也是为他复辟奴隶制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尽孝”、“厚葬”之类的传统观念,至今还有一定的影响。阶级敌人也往往利用它来搞复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群众大破旧思想、旧观念,有些老年人还主动提出拆掉棺材、实行火葬,表现出了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的革命精神。 【4·8】 沈同以其私问日①.“燕可伐与?” 孟子日:“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会®。有仕于此④,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腺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一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日:‘可。’彼然而伐之也。彼知日:‘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更,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日:‘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日:‘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 151 ==========第194页========== 之哉?” 【注释】 ①沈同一·齐国大臣。 (②子验(kuai快)-一燕国 国君。公元前三二○—一三一六年在位。在位期间會重用地主阶级革新派燕相子之,并于公元前三一六年把君位让给子之。公元前三一四年齐人伐燕时被杀。③子之—一任燕相时“主断”,是一个法家人物;接受燕王子哙的禅让后,重新任命了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吏,给旧贵族以沉重的打击。齐人伐燕时被杀。4仕一这里通“士”。 【译文】 沈同以私人身分问〔孟子说:“燕国可以攻打吗?”孟子回答说:“可以。燕王子哙不得随意把燕国〔的君位交给别人,子之也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的君位)。此如有一个土人在这里,而您很喜欢他,不请示王就私自把您的俸祿和爵位让给了他;那个土,也沒有得到王的命令就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了俸祿和爵位,那可以吗?一〔子哙让位给子之同这样的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国人攻打燕国。 有人问〔孟子〕说:“你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门说:“沒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攻打吗?’我何答他说:‘可以。’他们就这样攻打了燕国。他知果问:‘谁可以去攻打燕国?’那我将回答他说:‘是天吏,就可以去攻打152 ==========第195页========== 燕国。’〔比如,门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这人可以杀吗?’那我将回答他说:‘可以杀。’他如果问:‘谁可以杀他?’那我将回答他说:‘是司法官,就可以杀他。’现在以一个同燕国-一样的国家去攻打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批判】 对于伐燕,孟轲与齐王所抱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见2·11批判)。因此当孟轲看到齐国取燕后不能在燕行“仁政”、搞复辟时,便认为这是“以燕伐燕”,并施展他诡辩的惯伎,矢口否认他會怂恿齐国伐燕的事实。 【4·9】 燕人眸)。王日:“吾甚惭于孟子②。” 陈贾日③:“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日:“周公使管叔监般④,管叔以殷眸⑤。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日:“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日:“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153 ==========第196页==========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日:“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⑥,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⑦。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①燕人畔一齐国占领燕国二年,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国吞幷燕国。赵武灵王于公元前三一二年,把在韩国的燕公子职送回燕国,立为国君,称燕昭王。燕人拥护燕昭王,不归附于齐,迫使齐军撤退,“燕人畔”即指此事。 ②吾甚惭于孟子一齐伐燕后,孟轲會向齐宣王提出“置君而后去之”(211)的建议,当时齐宣王设有采纳。这回“燕人畔”,齐宣王感到当初还不如早立燕君,因此有些后悔。但实际上孟轲所谓的“置君”,是要借着“置君”扶植燕国蚁隶主贵族势力,和齐宣王的“置君”,实质内容并不一样。⑧陈贾 一一齐国大夫。④管叔一一名鲜,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封于管(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称管叔鲜。周公使管叔监殷一一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都,又把商的王畿(i鸡)分成三部分,让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统治,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周公是辅佐武王的主要人物,武王灭商后二年病死,又由周公代轨国政,所以这里讲管叔是 154 ==========第197页========== 周公派的。⑤管叔以殷畔一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等联合武庚,乘机起兵反叛。后周公东征,经过三年战争,才把这火反叛平定。⑥食一即“蚀”。古日蚀、月蚀的“蚀”多作“食”。⑦古之君子…民皆仰之一一参见《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燕国人叛离了齐国。齐宣王说:“我对于孟子威到非常惭愧。” 陈贾说:“王不要忧虑。王自已认为,与周公比起来,在仁和智方面谁强一些” 齐宣王说:“哦:这是什么话:” 〔陈贾门说:“周公派管叔监视武庚和商的遗民,管叔却依仗武庚和商遗民的力量反叛。〔如果周公知道管叔要反叛而派他去,那是不仁;如果不知道而派他去,那是不智。仁和智,周公倘且不能完全做到,更何况王您呢?请让我去见孟子替您解释解释。” 〔于是陈贾门会见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的人?”〔孟子门说:《是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视武庚和商的遗民,管叔却依仗武庚和商遗民的力量反叛,有这样的事情吗?” C孟子回答说:“有。” 〔陈贾父问〕说:“周公是知道管叔将要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155 ==========第198页========== 〔孟子回答〕说:“不知道。” C陈贾说:)“这么说来圣人也是有过错的了?”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怎么会怀疑哥哥要反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很自然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还坚持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象日蚀月蚀那样,人民都看得见。等他改正过错,人民都仰望着他。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岂但坚持下去,还要跟着编造许多话为它作辩护。” 【批判】 齐国占领燕国后,遭到一些诸侯国的反对,他们谋立了燕昭王,使燕国摆脱了齐国的控制。齐宣王对这件事感到很后梅,觉得还不如当初自已先立了燕君为好。孟轲见齐宣王后悔,便乘机大放厥词,颂古非今,吹捧周公等奴隶主阶级的“古之君子”能“过则改之”,讥讽新兴地主阶级的当权者有错不改,还要为自已辩护。这里孟轲把奴隶制的原则作为是非标准,他让新兴地主阶级按照这种原则去改过,其实就是要他们门改变路线,复辟奴隶制。 【4·10】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②,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 156 ==========第199页========== 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日:“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日8,“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④,养弟子以万钟⑤,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⑥。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⑦,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日:“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⑧,辞十万而受万⑨,是为欲富乎?季孙日@.‘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共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⑧,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⑤。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①孟轲辞官离开齐国回乡的时间,当在“燕人畔”之后,约公元前三一二年。·(②侍一本义是卑者在傘者面前伺候。这里用作谦词。得侍同朝一意思是说能在同一个朝廷上共事。⑧时子一齐国大夫。(④中国一即“国中”,国都之中,指齐国国都临淄城内。⑤钟一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古代一斗约相当于现代二 157 ==========第200页========== 升)。万钟一万钟粟。这里指优厚的赏赐。·⑥矜(jin今)一-敬。·式一一法。矜式一一醇敬效法。⑦因一依托。陈子一即陈臻(zhēn真),孟轲弟子。⑧如使一假使。⑨十万一十万钟粟,指卿的丰厚的俸祿。这里不是确数。⑩季孙一一人名,事迹不详。①异哉一一太奇怪了。子叔疑一人名,事迹不详。2龙一即“垄”,高冈。断一一一隔开。龙断-一四面隔绝的独立高冈。引申为独占利盆的意思。⑧为市一一做买卖。 ④丈 夫一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后,通称丈夫。 ⑤罔 (wǎng往)-一同“网”,作动词用,网罗。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宣王去看望孟子,说:“以前希望见到您而不能实现,〔后来)能在同一个朝廷上共事,非常高兴。现在您又要抛弃我回乡,不知道从此以后还能再见面吗?” 〔孟子〕回答说:“我只是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是我所希望的。” 过了些天,齐宣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临淄城里给孟子 一所房子,用万钟粟来供养他的弟子,使诸位大夫和国人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跟孟子谈谈!”:· 时子委托陈子把这些话告诉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里知道这事不能做呢。假如我想158 ==========第201页========== 要富贵,辞去十万钟的俸祿而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可能吗?)这是想要富贵吗?季孙说过:‘子叔疑其怪!自已要做官,别人不用,那也就算了,又要让他的子弟去做卿。’人谁不想要富贵?而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用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沒有的东西,有关的官吏管这事罢了。可是有一个下贱的汉子,一定要寻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而包揽买卖之利。人们都认为〔这傢伙〕十分下贱,因此跟着去向他征税。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批判】 孟轲辞去齐卿,并不象他自己标榜的是什么不贪图富贵,而是因为有祿无权,不能实现他的反动政治主张,他會说过:“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4·5)他的辞官本是以退为进的要挟手段,幻想齐宣王能重用他,给他实权。但是齐宣王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降低了条件,只准备给他一所房子、万钟赏赐,把他养起来。孟轲目的沒能达到,恼羞成怒,编造了一个征稅起源的故事,借骂“贱丈夫”的“私龙断”,攻击新兴地主阶级垄断政权,为自己在齐国升官复辟的希望破灭和一切失去权位的奴隶主贵族鸣不平。 159 ==========第202页========== 【4·11 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②,不应,隐几而臥③。 客不悅日:“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④,夫子凯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日:“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⑤,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⑦,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⑧,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⑧?长者绝子乎?” 【注释】 ①昼一齐国邑名,在齐都临淄西南,今山东临淄附近。②坐一一古时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表示恭敬时,则直起腰腿作跪姿,称“危坐”,也可叫“坐”。⑧隐-一依靠。几一小矮桌。④齐(2hai摘)-一同“斋”,斋我,整洁身心。齐宿一先一天斋戒,表示恭敬。⑤鲁缪公一一即鲁穆公,鲁国国君,名显。公元前 四○九一三七七年在位。子思(约公元前四八三一四○二年)一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他继承和发展了孔丘的反动思想,在先秦是儒家中一个派别的代表。孟轲會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子思的思想。(⑥安一一留住。 ⑦泄(xè泻)柳一一又叫子柳(见126)、子原(见飞盐铁论·相刺》),反动儒生,鲁穆公时會任鲫。申详一一孔丘的弟子子张的儿子,反动儒生。⑧长(2hǎng掌)者-一孟轲当时年160 ==========第203页========== 近七十,所以自称“长者”。⑨绝一决绝。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时,會在昼邑留宿。有个想替齐宣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同孟子〕说话,孟子不搭理,靠在小桌上睡觉。 客人不高兴地说:“学生昨天进行了斋戒,然后〔今天敢来〔同您〕谈话,您却睡觉不听,以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说着,起身要走。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缪公知果不派人在子思身边,那么就不能留住子思;泄柳、申详如果沒有人在缪公身边,就不能使自己呆住。你为我这个年长的人想想,〔我的处境还赶不上子思。·〔你只劝我留下,却不去劝齐王改变对待我的态度,〕这是你同我这个年长的人决绝呢?还是我这个年长的人同你决绝呢?” 【批判】 孟轲在齐国呆不下去了,只好出走,但一看到有人想为齐王来挽留他,却又大摆臭架子,幻想齐宣王能象当年鲁缪公用子思那样地来用他(参见4·2批倒)。 【4·12】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日,“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 161 ==========第204页==========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⑧?士则兹不悦④。” 高子以告⑤。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⑧,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⑦。予虽然⑧,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⑩,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土闻之,日:“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一齐国人。 ②干—一求。泽一恩泽, 这里指祿位。 图濡(ú如)一停留,迟滞。.滞一停。 濡滞一指行动迟缓。④兹一此,这。兹不悦一即不悦兹。⑤高子一一齐国人,孟轲的弟子。⑥诸—这里用法同“之”。⑦浩然—水流盛大不可遏止的样子。⑧虽然一虽然这样。⑨由一同“犹”,还。足用-足以。·⑩悸悻(xing幸)然一怨恨、愤怒的样子。见(xn现)同“现”。按,实际上孟轲离开齐国的时喉,满脸“不豫”之色,参见4.13。162 ==========第205页==========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别人说:“〔如果孟子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王门,那就是糊涂;如果知道他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然而还来〔齐国),那就是为了追求祿位。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得不到信用而离去,丈在昼邑住了 三天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磨磨瑁蹭的呢?我就不满意这 一点。” 高子把尹土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门说:“尹士哪里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这是我所愿意的;得不到信用而离去,难道是我所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昼邑住了三天三夜才走,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很快的呢。〔我当时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王如果改变态度,就一定会把我召回去。我离开了昼邑而王不派人来追,我这扌毅然决然地有回乡的念头。我虽是这样,难道肯捨弃王吗?王还足可以行善。王如果用我,那岂业齐国的百姓会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会得到安宁。王或许能改变态度,我天天在盼望着:我难道会象那些器量狭小的人那样吗?规劝他的君主不被接受就生起气来,怨恨、愤怒的表情立即在脸上流露出来,一旦离开,就非要用尽一天的力气〔拚命快走然后才肯歇宿吗?” 尹士听了孟子这话,说:“我实在是个小人哪。” 【批判】 孟轲得不到重用,无可奈何地离开齐国,但又贼心 163 ==========第206页========== 不死,磨磨蹈蹭地在昼邑呆了三天,梦想齐王改变态度,把他召回。对孟轲的这种出恶行径,尹土作了一些揭露,指出他不是“不明”,就是“干泽(祿)”。孟轲为了扳回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自吹是能使“天下之民举安”的伟人,这说明他和孔丘一样,是个无耻地以救世主自命的预固的反动派。同时,他奴颈婢膝地向齐王献媚,说“王由足用为善”、“吾日望之”,露出一副搖尾乞怜的丑相。孟轲离齐时死皮赖脸、一步三回首的窘样同当初故作恣态、拒见齐王的情景(见4·2)相此,恰好是一个绝妙的对照。这一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孟轲这个政治骗子疯狂而虚弱的反动本质。 【4·13】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日.“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②。前日虞闻诸夫子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⑧。”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④。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⑤?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路问一在路上问。”②豫一欢喜,快乐。有不 164 ==========第207页========== 豫色然一…有不高兴的神色的样子。 ③不怨天,不尤人 这是孔丘说过的话,见《论语·宪问》。 (④名世者— 闻名于世的人。指辅佐“王者”的人。⑤舍我一-滁开我。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脸上好象有点儿不高兴的样子。以前我管听老师说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怪罪别人。?” 〔孟子门说:“挪是个时候,现在父是…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然会产生〔铺佐圣王的)闻名于世的人。从周开国以求,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已经超过〔五百年门了;按时势来若察,正该是圣王出现的时候。是老天爷还不想车治天下吧,知果想平治天下,在现在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批判】 孟轲在齐国搞复辟碰了一鼻子灰。临行时,又耍了一通阴谋诡计安图使齐王挽留他,但也失收了。最后只好滿脸丧气离开齐国。这与他“不怨天,不尤人”的说教发生了矛盾,因此引起他学生的疑惑。孟轲一面说什么“此一时,彼一时”,进行诡辩,一面搬出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和天才论自欺欺人。 孟轲胡说每隔五百年上天必定会安排一个“王者” 165 ==========第208页========== (即奴隶主阶级的“圣王”)来统治天下,其间也一定有闻名于世的大人物出现,把人类的历史歪曲为在奴隶制范围丙的盛表往复,妄图以此论证奴隶制是永恒的,为反对封建变革、复辟奴隶制制造舆论。这种历史循环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这正如毛主席在批判形而上学家时所會经指出的:“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矛盾论>)孟轲还把自己打扮成秉受天命的救世主,狂妄地声称:“(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把唯心主义的天论作为他实现反革命复辟野心的精神支柱。天才论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用天扌论的观点观察和解释历史,必然产生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正如马克思在批判天才论者时所说,这种人认为世界历史都是“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马克思致巴·瓦·安作柯夫产,《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四卷第三二九页) 孟轲宣扬的这些唯心主义理论,成了历代反动阶级维护反动统治或进行反革命复辟的思想武器。林彪为了上台搞复辟而胡诌的几百年、儿千年出一个“天才”的谬论,和孟轲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如出一辙。他把“天才论”作为反党的理论纲领,自称“天才”,自比 166 ==========第209页========== “天马”,以“受命于天”的大人物自居,狂妄叫嚣“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门舰队头上”,迫不及待地要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纂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原则分歧。无产阶级认为,“从来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于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林彪和孟轲都以“天才”自居,妄图开历史倒车,結果统统自取灭亡,被革命人民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4·14】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日:“仕而不受旗,古之道乎?” 日:“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八于齐,非 我志也。” 【注释】 ①休一地各。在今山东省滕县北。 ②崇一 地名。今不可考。⑧有师命一有战事。指齐伐燕 一事。 167 ==========第210页========== 【译女】 孟子离开齐国,在休地停留。公孙丑问道:“做官而不接受俸豫,是古代的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打算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祿。接着齐国有战事,不好请求离开。长久地留在齐国,不是我的心愿。” 【批判】 孟轲辞职离齐,明明是迫不得已,他自己也供认 51 过:“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4·12)这里他舌头一翻,竞说什么“久于齐,非我志也”,其是出尔反尔,无耻之极。 168 ==========第211页========== 滕文公上第五 (共五章) 【5·1】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日:“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帆谓齐景公日⑧.‘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日④.‘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日:‘若药不瞑肱⊙,厥疾不瘳⑦。’” 【注释 ①世子一太子。②孟轲在齐威王时雪游齐;游齐后即游宋(参见43),遇见还在做太子的滕文公当在这个时候。⑧成觎(jiàn件)一齐国勇士。谓--谈论。 ④公明仪—會参的弟子。⑤绝—截断。绝长补短 一一截长补短,拼成规则的正方形。这是当时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语。,⑥瞑(mian面)眩(xuan谊)-一头昏眼花。 169 ==========第212页========== ⑦瘳(chou抽)-一病愈。以上两句是《尚书》逸文,晋人栾入现在流传的《尙书·说命上》。 【译文】 膝文公作太子时,〔有-次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同他讲人性善的道理,开口闭口,一定要称述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去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其理只有一个罢了。成觋谈论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应象这样。’公明仪说过:‘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截长补短,纵横将近五十里,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善的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个病是治不好的。’” 【批判】 为了让滕文公在继承君位前就领会复辟之道,孟轲“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并明确指出复辟之道最根本的就这么一条(“夫道一而已矣”)。“性善论”是孟轲复辟纲领“仁政”的哲学基础,法“尧舜”即法先王是孟轲反革命政治路线的精髓。这里他把“性善论”和法先王直接沟通起来,鼓动当权者保持奴隶主阶级的所谓“善性”,去行“仁政”,“为善国”,实现奴隶制复胖。孟轲生170 ==========第213页========== 怕滕艾公推行复辟路线不彻底,还引用了尚书》上“若药不膜眩,厥疾不蓼”的话,要滕文公狠下功夫,充分暴露了他死心踏地复辟奴隶制的反动面日。 【5·2】 滕定公薨1),世子谓然友日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⑧,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④。會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⑤。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⑥,齐疏之服⑦,飦粥之食⑧;自天子达于庶人, 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日:“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⑨,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日:“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日:“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①,恐其不能尽于大事②。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171 ==========第214页========== 孟子日:“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歡粥④,面深墨⑥,即位而哭心,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⑦,草也。草尙之风,必偃⑧。’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城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四。百官族人可@,谓日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注释】 ①滕定公一滕国国君,滕文公的父亲。薨(hōng轰) 一一一当时特指诸侯死。②世子—一指滕文公。然友一人名,滕文公的“傅(太子的老师)”。③大故一重大变故,这里指滕定公死。④自尽一自己尽心竭力去做。 ⑤据《论语·为政》记栽,这些话是孔丘讲的。⑥三年之丧一一据儒家传说,古代子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要服丧三年(实际上是两周年)。据《左传》昭公十五年“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的记载,以及《礼记》的有关记载,春秋时可能有“三年之丧”的礼制;但据下文“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的话,这种礼制在当时又未必都实行了。⑦齐(z1资)—一缉,这里指缝衣边。疏—粗,这里指粗麻布。齐疏之服一缝过衣边的粗麻布丧服。⑧飪(zhan毡)一稠粥。 ⑨宗国—售国的始封祖周公和滕国的 172 ==========第215页========== 始封祖叔铺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是哥哥,叔繡是弟弟,按宗法制,滕尊称鲁为“宗国”。先君一一先前的君主。 ⑩《志》一-一书名,不详。可能是记载国家的世系、宗族、礼制、典章等一类情况的书。①足一-满足,满意。不我足 一即“不足我”。②其一这里是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滕文公)自指。③听—指听政。家(zhǒng肿)宰 一一周代官名,为百宫之长,约相当于后代的宰相。听于家宰听政于家宰,把政事委托给家宰的意思。①④戬(chuò绰)一-饮。⑤深墨—-深黑色。面深墨—一指脸色阴沉。⑥位一一指丧位,即举行丧祭仪式时孝子应居的位置。 ⑦小人一这是孔丘对劳动人民的蔑称。 因 ⑧偃(yǎn眼)--倒伏。以上大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它反映了孔丘蔑视愚弄劳动人民的反动观点。⑨庐—房舍。这里指丧庐,一种专门用来守丧的极简陋的房子。五月居庐一一周礼规定诸侯死后五个月才能下葬,在此期间孝子必领住在丧庐里。四我一命。·命戒一命令,政令。 ②@可一赞同。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滕文公〕对然友说:“过去孟子臂经和我在宋国交谈过,心里始终念念不忘。今天不幸遇到这样的大丧,我想派你去问问孟子,然后再行事。”然友到邹国去问孟子。 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1父母的丧事,本应自己尽心竭力去办。會子说:‘父母活着,按照周礼事奉他们;死了,按照 173 ==========第216页========== 周礼埋葬他们,按照周礼祭记他们,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孝了。”诸侯的礼,我沒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會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吃粥;从天子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来汇报后,滕文公把服丧期定为三年。滕国的父老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先湔的君主沒实行过这样的丧礼,我们]自己先前的君主也沒实行过这样的丧礼,到你身上却违反祖先的做法,是不行的。而且《志》上说:‘丧祭必须遵从祖先的办法。,” 〔滕文公门说:“我这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 〔滕文公)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會好好学习,只喜欢跑马弄剑。现在父老百官都不满意我,恐怕我不能办好这件大事。你再替我问问孟子吧,”然友父到邹国去问孟子。 孟子说:“嗯,这是不可以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君主死了,〔太子〕要把政事托付给家宰,喝粥,脸色阴沉,就孝子之位便大哭,〔这样,〕百官群臣沒有哪个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上面有所喜好,下面必定喜好得更厉害。‘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小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关键就在太子。”然友回来汇报了孟子的话。 太子说:“是的,这件事关键确实在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沒有颁布过政会。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时候,四面 174 ==========第217页========== 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脸色非常悲戚,哭声非常哀痛,吊丧的人大为满意。 【批判】 战国时期,“三年之丧”、“五月居庐”等奴隶制的丧礼仪式,即使在奴隶制残余保留较多的鲁国都早已废弃不用了。而孟轲却倒行逆施,不顾滕国的“父兄百官皆不欲”,坚持导演了一出恢复旧丧礼的丑剧,这不过是儒家“克己复礼”反动路线的一种回光返照、垂死挥扎而已。 孟轲和他的阻师爷孔丘都声嘶力竭地鼓吹孝道,宣扬父母死了要按“礼”守丧三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见论语·阳货),可是他们自己谁都沒有这样做。孔丘在他娘死后不久,身上还披麻带孝,就急急忙忙跑到季氏家里赴宴,结果被人家轰回来(见《史记·孔子世家)芳孟轲归鲁葬母后,立即跑回齐国找官做(见4·7)。可见他们都是一些伪君子。 【5·3】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①。《诗》云:‘昼尔于茅②,宵尔索麴⑧;亟其乘屋④,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⑥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175 ==========第218页========== 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⑦,取于民有制。阳虎日⑧:‘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⑨。 “夏后氏五十而贡⑩,殷人七十而助而,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⑧。彻者,彻也④;助者,藉也®。龙子日⑥:‘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按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盒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网?夫世腺,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出,途及我私國。’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④。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⑦。夏曰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國。’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四。”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日:“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 之1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团。经界不正型,井地不钧翻, 176 ==========第219页========== 谷祿不本@,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旣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福小酚,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树,国中什一使自赋酒。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并,出入相友翻,守望相助翻,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 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④,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弱,则在君与子矣。” 【注释】 ①民事一指治理人民的事。一说指农事。缓一一迟缓,牌怠。②尔—一语气词,也,里。于一往。茅这里作动词用,割茅草的意思。®宵—夜。索一动词,搓绳。淘(táo桃)一绳。④亟(jⅱ急)一急。乘 一升,登。乘屋一上房,指上房修理屋子。 ⑤以上 四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它描写奴隶们秋天收完庄稼后,仍然日夜辛劳、为奴隶主修缮房屋的情景。 ⑥为 一一有。下面“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的“为”字意同此。 ⑦礼一一动词,以礼对待的意思。⑧阳虎一一又作“阳货”,春秋未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會一度掌握季氏封芭和鲁国的大权,是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人物。⑨阳虎这两句 177 ==========第220页========== 话的意思是,发展地主经济(“为富”)和行仁(“为仁”)是对立的。“仁”是维护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所以要发展地主经济,就不能行仁。孟轲引用这两句话,是想标榜自己主张行仁,反对致富。其实行仁、搞奴隶制那一套,恰恰是设落奴隶主的致富之道。后来“为富不仁”成为用来揭露剝削阶级的一句成语,意义完全变了。⑩贡一一一献纳。这里指上级奴隶主授田给下级奴隶主,下级奴隶主向上级奴隶主缴纳一定贡赋的制度。按照孟轲下文的解释,纳贡的数额,是根据若干年收获的平均数确定的一个不变常数。五十而贡 一一以五十亩为单位实行“贡”法。①助一一在下级奴隶主受封的土地上,有一部分公田,由下级奴隶主派自己的奴裘助耕,把全部收获物作为贡赋上缴给上级奴隶主。七十而助 一以七十亩为单位实行“助”法。@彻一上级奴隶主从分封给下级奴隶主的土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的地税。它和“贡”不同的地方,是“以年之上下出敛法”(《周礼·司稼》),即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抽税。百亩而彻一以一百亩为单位实行“彻”法。®什—十。什一—十分之一。“贡”、“助”、“彻”都是奴隶社会收取地税的制度,按孟轲的说法,其税率都是十分抽一。④彻一一收取。⑤藉一借助的意思。⑥龙子一不详,大概是儒家认为的一个古代“贤者”。四校(jiào较)一同“校”,此较,计算。©粒一谷米。狠戾(ì力)一狠藉,多而散乱的样子。 ⑨粪一动词,施肥的意思。 ②0聆聆(xi西)然一勤 苦不息的样子。 @称一举。称贷一一借贷。盆一 178 ==========第221页========== 动词,增盆,凑足。②这里孟轲又打出“为民请命”的招牌,其实无论是“贡”,是“助”,还是“彻”,都不过是上级奴隶主收取下级奴隶主及一部分“国人”的地税,和广大奴隶并无直接关系。國雨(yù玉)一动词,下雨的意思。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大田》。④孟轲认为,周代是“助”法和“彻”法并行的。②⑤校—按孟轲的说法,是夏代地方学校的名称。学一一按孟轲的说法,是夏、商,周三代中央学校的各称。四养—一教养的意思。②射一一古代的地方学校又是习射的场所,因此这里用“射”来解释“序”。 ⑧惟一一为,是。其命惟新—一周奴隶主统治者为了说明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鼓吹“天命靡常”,说由于商纣王暴虐无道,天命已转移到周族首领身上。“其命惟新”就是说周文王新接受了天命。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四新—动词,使…新。@毕战一滕国大臣。井地一即井田。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士地制度。在西周,全部土地(包括附着于土地上的奴隶)归最高奴隶主头子一一天子所有,天子将王畿(机)(天子直辖的土地)以外的主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公室(诸侯直辖的士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所分封的土地面积的大小,按照礼的规定,应该和费族的等级地位相称。各级奴隶主对分封到的士地世世代代享有实际占有权,但无所有权,不得自由买卖转让和随意开垦土地。当时,土地被划分为类似井字形的方块田,所以称“井田”,它即是分封时的计量单位,又是奴隶主强制奴隶劳动的计量单位。@经—一界。经界一这里指井田的疆界, 179 ==========第222页========== 包括用来标志各级贵族所占有并田的范围的“封疆”,以及“封疆”内用来把井田划分成一块块方田的纵横小路“阡陌”。2经界不正一指不能按照礼的规定划分井田的疆界。國钧—同“均”。井地不钩一一指各级奴隶主不能获得和他的等级地位相称的“井地”。@谷祿一即俸祿。战国时,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各国大多用谷作为官吏的俸祿,所以称“谷祿”。孟轲这里的“谷祿”指“井田”。在奴隶制时代,各级政权均为奴隶主贵族世代掌握,上级奴隶主把井田分封给下级奴隶主,作为他们的俸祿。因此下文把“分田”和“制祿”联在一起。⑤慢一—一通“漫”,这里是毁坏的意思。©福(bi道扁)小—一狭小。@野人一居住于“野”的广大奴隶。8野一也叫“遂”,和下文的“国”相对,指国都近郊以外的广阔地区。九一而助一一这是孟轲对西周“助”制的一种解释。西周“助”制是存在的,但具体形式并不是孟轲所说的那样:每平方里土地划个井字形,分成九块各一百亩的方田;正中一块是公田,周围入块是私田。私田和公田成“九 一”的此例,不见于其他先秦记载,大约是孟轲从自己对西周“助”制的解释中归结出来的。 四国—指国都及其近 郊地区。什一使自赋一各自缴纳什一税,即行“彻”法。按:在奴隶制时代,“国”是奴隶主贵族和“国人”居住的地区,在这里行“彻”法,当包括对“国人”收什一税。⑩圭(gu1规)田 一孟轲圭张拨给卿、大夫、士的祭祀田,其收入供祭祀之用,免征税。④余夫二十五亩一指卿、大夫、士家中除户主外尙有成年男子另给二十五亩祭和田。@友一动词, 180 ==========第223页========== 友爱。 国守一防守。笔一察。守笔一防备监察。 ④按,井田制下的奴隶,连自身都属于奴隶主所有,根本不可能“私百亩”;孟轲这里企图把西周的井田制,美化成农民自耕自食的乐园,借以欺骗人民,推销他那一套复井田的黑货。 ⑤润泽一润色,修饰。引申为充实、完善。 【译文】 滕文公问怎样治理国家。 孟子说:《治理人民的事不可懈怠。《诗经》上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赶紧上房修屋,将要播种百谷。’人民有个规律-一有固定产业的,就有〔安分守已的〕不变的心,沒有固定产业的,就沒有〔安分守己的〕不变的心。如果沒有〔安分守己的〕不变的心,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跟着去处罚他,这就是害民。哪里有仁人处于上位而可以做出售民的事呢?因此贤明的君主必定恭敬、节俭,按照礼义对待臣下,从人民那里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货说:‘要致富就不能行仁,要行仁就不能致富。’ “夏代以五十亩地为单位实行‘贡’法,商代以七十亩地为单位实行‘助?法,周代以一百亩地为单位实行‘彻法,税率实际上都是十分抽一。‘彻是‘收取’的意思;‘助’是‘借助?的意思。龙子说过:‘管理土地沒有此“助”法更好的,沒有此“贡”法更不好的。”‘贡法,就是此较几年的收成得一个适中的固定数。丰收的年头,谷米狠藉满地,多征取一点不算苛刻,却不多征取;灾荒的年头,打下的粮食抵不上施肥的费用,却一定要收满定额。做人民的父母,却让人民勤苦不息,终年劳动, 181 ==========第224页========== 不能养活自己的父母,还要借债来补足赋税,致使老人、小孩抛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做人民父母的作用又在哪里呢?至于〔贵族〕世代享有俸祿的制度,滕国本来就实行了。《诗经》上说:‘雨下到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的私田里。’只有实行‘助?法于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 “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人民。‘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的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中央的学校叫‘学’则是三代相同的,这都是用来让人们明白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在上的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小百姓就会在下面互相亲爱了。〔照这样做,〕有圣王兴起,一定会来取法,这就成为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却新接受了天命。这讲的是周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用来更新您的国家。” 〔滕文公〕派毕战问井田制。 孟子说:“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派你来,你一定要努力1实行仁政,一定得从清理和恢复井田的疆界做起。疆界不正,井田就不均,俸祿的分配也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一定要毁坏井田的疆界。井田的疆界已经正了,分封土地、制定俸脉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确定了。 “滕国虽然土地狭小,也要有君子,也要有野人。沒有君子,就沒有人来治理野人;沒有野人,就沒有人来供养君子。请采用:郊野实行公田占九分之一的‘助”法,国都中则让各自缴纳什一税。卿以下的贵族一定要有供祭祀的土地,每家五十亩, 182 ==========第225页========== 除片主外还有成年子弟的再追加二十五亩。〔老百姓〕丧葬和迁居不出家乡,乡里田地同一井的各家,出入互相友爱,防守警戌,互相帮助,有了疾病,互相照顾,那百姓之间就亲要和睦了。一不方里为一井,一井九百由,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周围入家都各有私田-·百宙,共同耕种公田;公田上的农事完了,然后才敢干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用来区别野人的地方。这不过是一个大概;至于具体地充实完善,就在于〔您的国君和您了。” 【批判】 孟轲针对滕国还保存着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的情况(“夫世祿,滕固行之矣”),在鼓动和支持滕文公搞复辟时,集中抛出了他复辟奴隶制的经济纲领一恢复井田制。 废井田还是复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沒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领域斗年的焦点。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士地制度,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奴隶的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大私田,都猛烈地摧毁着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仍面临着利用政权的力量大规模地改变旧的所有制,巩固和发展新的所有制的任务。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就是清除井田 183 ==========第226页========== 制的重要措施。孟轲却颃固对抗变革潮流,公开跳出来咒骂“慢其经界”、即破坏井田制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是“暴君污吏”,针锋相对地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把恢复并田制作为实行“仁政”、复辟奴隶制的基础。 井田制根本不象孟轲所描绘的那样:“请野九一而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仿佛奴隶也有土地,只是优先代种奴隶主的“公田”而已。其实奴隶是被束缚在井田上的榨取对象,连自身都是奴隶主的财产。那被划成“井”字形的一块块方田,对奴隶主来说是作为计算封地、规定俸隧的单位,对奴隶来说则是被奴隶主强制劳动、考察勤惰的耕种单位。孟轲硬把作为奴隶劳动对象的土地说成是奴隶的私产,这是彻头彻尾的欺骗;而给奴隶主贵族“分田制滌”,确定“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的奴隶制的统治和刻削关系,才是他恢复井田制的其正目的。 恩格斯说过,任何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盆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盆的手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四六页)。革命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搞 184 ==========第227页========== 复辟也是这样。建国以来,刘少奇、林彪之流一面拼命鼓吹“剝削有功”、“四大自由”、“三自一包”,对抗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新老资产阶级谋利盒;一面利用他们窃取的部分权力,推行修正主义路线,通过篡夺某些单位的领导权,程度不同地改变了一些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林彪在反革命武装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中,更明目张胆地打出“民富国强”这面资产阶级的黑旗,妄图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详见1·7批判)。对于孟轲“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这种“剝削有理”、“压迫有理”的谬论,林彪也如获至宝,指使人抄录下来,亲自批上:“辩证法”。他的一伙利用孟轲这一反动观点,妄图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并炮制了“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謬论。列宁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一八凡页)所谓“共同创造”论,就是用折衷主义的诡辩术阉割奴隶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用唯心论的二元论像換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借以欺骗群众,兜售“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5·4】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①,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185 ==========第228页========== 曰②:“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⑧。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4)。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⑤,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⑥,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此。” 陈相见许行而大悅,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诈行之言日:“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韆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日:“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农褐⑨。”“许子冠乎0?”日:“冠。”曰:“奚冠?”曰:“冠素。”日:“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日:“许子窦为不自织?”日:“害于耕@。” 日:“许子以釜甑爨⑧,以铁耕乎?”曰:“然。” 186 ==========第229页========== “自为之与?” 日:“否。以栗易之。” “以栗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⑤;陶治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治,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⑦?何许子之不惮烦⑧,” 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四?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恩。故日: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图—天下之通义也四。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网。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⑧。舜使盒掌火网,盒烈山泽而焚之网,禽兽逃匿。禹疏九河四,瀹济、漯而注诸海①;决汝、汉配,排淮、泗而注之江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⑤;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致,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國,教以人伦一父子有亲,君 187 ==========第230页==========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國,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求之⑩,匡之直之到,辅之翼之4g,使自得之⑧,又从而振德之到。’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桌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日:‘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网,荡荡乎國,民无能名焉4!’‘君哉网,舜也!巍巍乎团,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翻,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④,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國,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配,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會子@。會子日:‘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型,皓皓乎不可尙已!’今也,南蛮䳍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會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弱,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顽》日:‘戎、狄是膺烟,荆、舒是惩西。周公方且膺之倒, 188 ==========第231页========== 子是之学网,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痲缕丝絮轻重同2,侧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一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⑤,是乱天下也。互屦小屦同贾⑥,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一传说中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传说他亲自耕种,教民制造农具,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叫“神农”。神农之言一神农的教导。战国时的农家学派,往住假托“神农之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许行一一姓许,名行,战国时农家学派的一个代表,楚国人。他主张人人都要从事农业劳动,统治者也要和百姓“并耕而食”,这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反对剩削的要求和愿望。②踵(zhǒng肿)-至,走到。③处 一名词,住所。④捆一一编织。屦(jù具)一鞋,指麻鞋或草鞋。(⑤陈頁一楚国人,属儒家。陈相、陈辛 一楚国人,陈夏的弟子。⑥未(ě垒)一古代的农具,形状象双齿叉。耜($四)一铲一类的农具。⑦饔飧(yong sǚn拥孙)-早饭叫“饔”,晚饭4“飧”,这里作动词用,做饭。饔飧而治—一一面自己做饭,一面治理国事。 89 ==========第232页========== ⑧)厉一一损害。自养—一供养自己。 ⑨这里的“褐”是 指未经纺织的麻做的短褂,所以不是“织布然后衣”。⑩冠 一一作动词用,戴帽子。①素一用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冠素一戴生绢做的帽子。②害一妨碍。 ⑧釜(ǔ斧)—一古代的一种锅。飯(zèg赠)—古代做饭用的一种瓦器。爨(cuan窜)一烧火做饭。 ④铁-— 指铁制的农具。⑤陶一这里指制瓦器的陶工。治一一冶制铁器。这里指制铁器的铁工。⑥舍一—何,什么。宮—一室,家。@纷纷然—忙乱的样子。©惮(如但)一怕。不惮烦一不怕麻烦。⑨许行指责的明明是滕国的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孟轲却狡猾地把问题扯到劳动者之间的交换与分工上来,玩弄偷换概念的手法,为下面引出反动的“通义”制造前提。四大人一义同“君子”,也即下文的“劳心者”。②@备一一具备。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一一意思是说,一个人身上需要具备各种工匠制作的东西。@路一作动词用,奔走。8食(si四) 一给人东西吃,这里作“供养”解。食人—一供养人。食于人一一受人供养。@通义——普遍的原则,通行的道理。 ②⑤五谷—一泛指各种谷物。登—一成熟。®交-一纵横交错。@敷(ū夫)—布,施。敷治一治理。图金—一人名。传说中舜的臣。四烈-一动词,“燃起大火”的意思。⑩疏一疏通。九河一一相传古代黄河下游的河道分为九条,称九河。@瀹(yuè月)一-疏治。济(ǐ挤)一一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省、山东省境内。骡(ta 190 ==========第233页========== 踏)一河流名,故道在今山东省境内。型决一一排除壅塞,引导水流。汝-一一汝水,古汝水源出今河北省临漳县,东南至河南省新蔡县流入淮河。汉一一汉水,发源于今陕西省,在汉口流入长江。翻排一一指排除河道淤塞。淮淮河,发源于今河南省,经安徽、江苏北部,旧时东流入海。泗一一泗水,源出今山东省泗水县,故道西南流经今江苏北部入淮河。按,汝、汉、淮、泗四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孟轲的说法不符事实。幽后稷(j记)一名弃,周人始祖。“稷”原是主管农事的官,相传尧任命弃为稷,周人因称他为“后稷”(“后”是“君”的意思)。稼(jià架)—-播种。穑(sè色)一收割。稼穑—泛指种地。⑤树艺——种植。6契(x论谢)—一人名。传说是尧的臣、商人的祖先。司徒一相传是主管教化的官。网夫妇有别一指夫妇之间要内外有别,妇人只能管家内的事,不得参预其他事务。®⑧叙 一次序,秩序。國放勋一尧的号。日一一说作“日”。@劳一一慰劳。来(lai赖)一又作“勃”(敕)、“徕”、“侠”,抚慰。劳之来之一“劝勉抚慰他们”的意思。 ④匡(kuang筐)一使…正。直一一使…直。匡之直之一“纠正他们”的意思。@翼—辅佐。辅之翼之 一-“帮助他们”的意思。图使自得之一使他们自得其所的意思。④振—一同“赈”,救济。德一作动词用,施以恩德。⑤桌陶(ga0yao高姚)一-传说是舜的司法官,和禹一起辅佐舜治理天下。⑥易一一治,治理,管理。 ②则一效法。⑧荡荡乎一广大的样子。细名 191 ==========第234页========== 作动词用,用言语形容。 @君哉一一其正的君主啊。 @巍巍乎—高大的样子。 ②与一“参与。有天下而 不与一指舜善于“得人”,任用禹、皋陶等贤臣来治理天下,自己不必一一参预其事。以上孔丘的话出自《论语·泰伯》,但文字略有出入。孟轲在这里援引这些话的用意,是鼓吹英雄造时势的反动唯心史观,为他的“通义”提供论据。 3夏 一一华夏,指当时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部族。夷一一这里泛指当时居住于中原地区以外的边远地区的部族。⑤④产一生,出生。⑤未能或之先一一设有谁能超过他的。®倍 一同“背”,背叛。团设一一同“歿”,死。®任——担负,这里指行李。治任—收拾行李。©场——这里指墓前的场地。@强(q这ng抢)一强迫,勉强。(①灌(zhu6浊)—洗涤。②秋阳—秋天的太阳。这里用的是周历,此现今的农历早两个月,因此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上相当于农历五、六月间的太阳。暴(ù铺)一同“曝”,晒。3皓皓(hà0浩)一-洁白的祥子。⑥@南蛮一这里是对楚国的贬称。鵝(jue决)一一伯劳鸟。古人认为是恶鸟。南蛮鵝舌之人一南蛮的那个象伯劳鸟一样恶嘴毒舌的人。这是孟轲用来骂许行的话。 ⑤出于幽谷,迁于乔 木一出自《诗经·小雅·伐木》。⑥戎一一我国古代西方边远地区的部族。膺(ying英)一一打击、攻击。戎狄是膺—一打击戎、狄。@荆—一楚国的别称。舒一附属于楚的南方小国,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荆、舒是惩一一惩罚楚、舒。以上诗句出自《诗经·鲁颂·闋(bì必)宮>。 西方 192 ==========第235页========== 一且,将。⑨是之学即“学此”。⑩贾一一同“价”,价钱,价格。①五尺—·当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 三分之二尺略强,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②麻缕(ǚ旅)一麻线。丝絮—一丝棉。③蓰(i喜)—五倍。@什百一十倍、百倍。⑤此一并列,平列。©按,陈相明明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轲在这里却胡搅蛮缠,硬把它说成是“巨屦小屦同贾”,历代不少注释家出于醇儒的需要,不惜将“巨屦”解释为“粗屦”,“小屦”解释为“细屦”,毫无根据地为孟轩掩饰圆场。⑩相率一互相领头。 【译文】 有一个实行神农遗教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告诉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 一个住处而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门徒有儿 十个,都穿着粗麻衣服,以编草鞋织席子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邢您也就是圣人了,〔我门)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他以前所学的〔儒道们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那诚然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他还不懂得其正的道理。贤人应当同人民共同耕种来养活自己,一面自食其力,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是损害人民来养肥自己,怎么算得上贤明呢?” 193 ==========第236页========== 孟子问.“许子-一定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 〔孟子问:〕“许子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许子穿的是粗麻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 C陈相☐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丝织的帽子。”〔孟子问:“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那会妨碍耕种。” 〔孟子问:“许子用釜甑做饭,用铁农具耕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门“自己做的吗?” C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拿粮食换取陶器,铁器,不算损害陶工和铁匠。陶工、铁匠也拿他门的陶器、铁器换取粮食,难道算是损害农民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当陶工,铁匠,使任何东西都可以从自己家里取出来使用?〔他〕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地去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嘛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事,本来是不能一面种地一面千的。” 〔孟子说:〕“邪么治理天下的事镉偏就可以一面种地一面 194 ==========第237页========== 干吗?有大人君子做的事,有小百姓做的事。况且一个人的身上需要使用各种工匠制作的东西,如果〔每一件东西们一定要自己制作才去使用,这就是带领天下的人到处奔走。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统治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被别人养活一一这是天下通行的原则。 “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丛生,鸟兽繁殖,五谷不熟,禽兽逼人,鸟兽的足迹逼布中原各地。尧独自为此忧虑,起用舜来治理天下。舜派盒掌管火,盒在山谷沼泽燃起烈火,焚烧草术,鸟兽就逃跑躱藏起来。〔舜父派)禹疏通九河,治理济水、漯水,引导流入大海;整治汝水、汉水,疏导淮水、泗水,使流入长江。这以后,中原地区才能够有饭吃。在这个时期,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他即使想种地,可能吗? “后稷教人民种庄稼,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得以养育。人有个常理:吃饱,穿暖,安居而沒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父为此忧虑,派契担任司徒,教给人们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一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有札义,夫妇之间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有拿卑的序,朋友之间要讲信用。放勋说:‘劝勉抚慰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自得其所,又从而数济他们,施以恩德。’圣人忧民到了这种地步,还有空闲去种地吗?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桌陶作为自已的忧虑。把种不好百亩之地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 195 ==========第238页========== 夫。把财物分给人4做‘惠’,用善道教育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做‘仁’。所以说,将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找到人才难。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填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恩德门多么广大呀,人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舜是眞正的君主:多么崇高啊,统治天下却不必一一参预其事!’尧、舜的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吗?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国家的礼义来改变蛮夷,沒听说过反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在楚国,爱好周公、孔子之道,到北方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沒有谁能超过他的,他其是所谓豪杰之土呀。你们兄弟俩跟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死了,他的弟子服丧三年以后,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到子贡的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去。子贡〔送他门走后〕返回来,在墓地上盖了 一间房子,又独自住了三年,然后才回去。过了些日子,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象圣人,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来侍奉他,强要會子同意。會子说:‘不行。江、汉的水洗涤它,盛夏的太阳曝晒它,光明洁白得不可此拟呀!〔谁能和孔子相比?〕’如今,南蛮的那个象百劳鸟一样恶嘴毒舌的人,攻击先王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向他学习,那就和會子差得太远了!〔譬如鸟,〕我只听说有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树上’的,沒听说过有从高树上飞下来,钻进幽暗的山谷里的。《诗经》上的<鲁颂>说过:‘打击我、狄,惩罚楚、舒。’周公徇且要打击楚国,你们却要向楚国人学,这就是往不好的方面变了:”196 ==========第239页========== 〔陈相说:〕“如果依从许子的主张,那就会使市价划一不 二,国中沒有欺诈;即使叫小孩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沒有人欺骗他。布匹丝绸长短相同,价钱就相以;癫线丝棉轻重相同,价钱就相似;五谷多少相同,价钱就相似;鞋大小相同,价钱就相似。” 〔孟子说:“万物各不相同,这是事物的常情一一有的相差一陪、五陪,有的相差十陪、首陪,有的相差于陪、万陪。你却把它们等量齐观,这就会使天下混乱。如果大鞋小鞋同一个价钱,人家难道肯千吗?依从许子的主张,是斟大家筆着去弄虚作假,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批判】 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思想是当时劳动人民反对剡削的要求与愿望的一种反映,而孟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则是从商、周奴隶主阶级那里继承来的传统观念。《左传·襄公九年》和《国语·鲁语》中,分别提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是“先王之制”和“先王之训”,孟轲对这一观点父作了发展,把劳心者统治、剝削劳力者说成是“天下之通义”。 孟轲朵用多种典劣手法来为这一反动观点辩护。首先,他用偷换概念进行类此的手法来为这一反动观点寻找理论根据。他把劳心与劳力的分工,同农业与 197 ==========第240页========== 手工业的分工、不同手工业间的分工进行类比,妄图证明劳心与劳力的分工和手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工 一样,“治人者食于人”和不同行业劳动者交换产品一样,都是天然合理的。孟轲这种类比,混淆了剝削和劳动的界限,抹杀了当时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阶级压迫剝削关系,完全是一种诡辩。其次,孟轲父用歪曲历史的手法来为这一反动观点寻找历史根据。他把尧舜禹稷都说成是忙于教化人民而无暇从事体力劳动的圣人,并喋喋不休地谈尧舜禹稷教化人民的重要,从而妄图证明劳心者“治人”、“食于人”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是永恒的眞理。事实上,传说中的尧舜时期,还处在原始祉会,根本沒有劳心劳力的分工,孟轲想用这一时期的情况来证明他的观点,是徒劳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即阶级社会的产物。这种对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历史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将被消灭,根本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也不是永恒的。而且,即使在劳心劳力分离的历史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最基本的活动,决定着人类的其他活动,从事“劳力”的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心者压迫剡削劳力者也是一种罪恶,而根本不是什么“通义”!198 ==========第241页========== 把它说成是“天下之通义”,完全是宣扬“压迫有理”、“剝削有理”的强盗逻辑,是刻削阶级颠倒黑白、为自己的罪恶行径所做的无耻辩护! 孟轲宣扬的这种反动观点,本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是由于压迫、剩削劳动人民是一切割削阶级的共同本性,因此,这种反动观点,也被地主和资产阶级用来作为压迫、剩削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在补:会运义时期,这种反动观点,父成了地主和新老资产阶级用来扩大资产阶级法权、进行反革命复辟的思想武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工农兵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于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新生事物,对于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地主和新老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林彪之流恶毒攻击这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公然叫嚷“解脫体(力)劳(动)”“扌能想问题”,诬蔑干部下放劳动“等于变相失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拼命要维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反对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灭脑、体力劳动的差别,妄图使干部和青年变成脫离体力劳动、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精神贵族,成为他门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林彪虽然垮台了,林彪一类党内 199 ==========第242页========== 走资派还会不断跳出来,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还会利用孟轲的这一反动观点搞复辟,所以,我们必须提高革命警惕,不可痲痹大意! 【5·5】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孟子日:“吾固愿见,今吾徇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日:“吾合则可以见矣。不直②,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⑧。夷子思以易天下④,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⑦。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日:“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天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⑩,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①。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⑧,其颡有祧⑧,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 200 ==========第243页========== 反藪裡而掩之⑤。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国,日:“命之矣⑧。” 【注释】 ①墨者一一墨家学派的人。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近敌),宋国人,一说鲁国人。他的生卒年不可确考,据孙诒让《墨子间诂》说,约在公元前四六入一三七大年之间。墨子圭张“策爱”,反对儒家的“亲亲”;主张“非命”,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主张“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对儒家所极力维护的奴隶制世卿世祿制度: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较大,从其主要观点来看,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金。 ②直一指直言,直说。③薄—一指薄葬。④易 一一政变。易天下一一这里指政变天下的习俗。 ⑤岂 一…疑问词,或,或许。是一—这里指薄葬。 ⑥所贱 -所鄙视的事情,指厚葬。⑦赤子一婴儿。“若保赤子”一语也见于《倘书·周书·康诰》。原文是:“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y义,安定)。”意思是:能象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那么人民就康乐安定了。⑧之一夷之自称。差等 一-…差别等级。“爱无差等”即“秉爱”,是墨家学派的主张之 一,其主要内容是要人们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互相亲爱。这 一主张和儒家用来维护奴隶制宗法制的“亲亲”原则相对立, 201 ==========第244页========== 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兼爱”毕竞是一种不可能实行的超阶级的泛爱,是一种阶级调和思想,这又是错误的。 ⑨匍匐'(pú的葡伏)一形行。⑩本一本源。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一-一天降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孟轲认为人的本源只有一个,就是父母,因此必须“亲亲”,必须爱有差等,不能把自己的亲人看成同别人的亲人一样。他认为墨家主张“兼爱”,主张爱自己的父母同爱别人的父母一样,是“无父”(见69),是否定人的唯一本源为父母的“二本”观点。①委—委弃,抛弃。(②蚋(ru瑞)—蚊类小虫。姑-一通“雕”(gǔ鼓),用嘴吸饮。最(zu0作阴平)噬,咬。®颡(sǎng嗓)一额头。泚(ci此)-一-出汗的样子。④晚(ni泥)一-斜视。⑤菜(li雷)—-古代一种威土的工具。裡(í离)一一-古代一种挖土的工具。 ⑥怃(wǔ武)然一惆怅失意的样子。@为间—即“有间”,过了一会儿。⑧命一这里是受命、领教的意思。 【译文】 墨家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现在我还生着病,等病好了,我将去看他,夷子不必来了。”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说,邪道理就不明白,我还是直说吧。我听说夷子是个墨家,墨家办丧事,以薄葬为原则。夷子想用薄葬来改变天下的习俗,恐怕以为不这样就不足贵吧?然而夷子埋葬自己的父母却很丰厚,那这就是用自已所鄙视的做法202 ==========第245页========== 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了。” 徐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的人象爱护婴儿那样爱护老百姓。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就以为是说爱人沒有亲疏贵贱的不同,〔只不过实行起来从父母开始。” 徐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夷子其的以为人们爱自已哥哥的孩子就象爱自己邻居的孩子一样吗?他仅仅抓住了这样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快要掉到井里,这不是婴儿的罪过,〔所以大家都会去救况且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而夷子〔主张爱人沒有亲疏贵贱的不同,是由于认为万物有两个本源的绿故。大概古时候會经有个不埋葬他的父母的人,他的父母死了,就拾者扔到山沟里。过了些日子从那里经过,看到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蚊蝇也在叮咬他父母的尸体,〔于是〕他额头上冒汗,眼塒斜看不敢正视。这种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愧悔在脸上的表现。于是回家取来筐和锹,把父母的尸体掩埋起来了。掩埋父母的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自己父母,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花然若有所失,呆了一会儿,说:“领教了。” 【批判】 孟轲极力反对墨家的“缣爱”、“薄葬”,主张“亲亲”、“厚葬”,意在恢复、维护以血绿关系为纽带的奴隶 203 ==========第246页========== 制宗法制度。他在这里炮制了一个“天之生物也,使之 一本”的理论,作为推行“亲亲”、“厚葬”的根据。孟轲明确主张奴隶主阶级的“一本”,反对“爱无差等”,这就赤裸裸地撕去了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的骗人外衣。后来的中外反动派出于拿儒反法、复辟倒退和进行欺宣传的需要,无耻地给孟轲戴上“爱民”、“民本”的桂冠。可惜,孟轲本人的话早已暴露出这是欺人的谎言。 204 ==========第247页========== 滕文公下第六 (共十章) 【6·1】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③。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日:‘枉尺而直寻④’,宜若可为也。” 孟子日:“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⑤,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⑥,勇士不忘丧其元⑦。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⑧,终日而不获·禽。嬖奚反命日:‘天下之贱工也⑨。’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突反命日:‘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日:‘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日:‘吾为之范我驰驱⑩,终日不获 一;为之诡遇①,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失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此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 205 ==========第248页========== 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①陈代—一孟轲弟子。②见诸侯-一指去谒见诸侯,求官做。⑧宜若—一仪乎,好象。小一这里指气量狭小。宜若小然一一好象气量太狭小了。(④枉一一弯屈。寻一一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柱尺而直寻—一此喻委屈自己,作小的让步,去获取较大的利盆。⑤虞人一古代掌管园林,猎场的小官。旌(jing京)用弱毛装饰的旗帜。招虞人以旌一用旌旗招獎虞人。古代君王打猎时有所招唤,要用一定的东西表示,旌是招奥大夫的,弓是招唤士的,皮冠是招奥虞人的。这个虞人因齐景公不按礼的规定招奥他,所以坚持不应招。这种维护礼的行动得到了孔丘的称赞。⑥忘一一疑为忌”字之误。忌,怕,畏棋。 ⑦元—首,脑袋。⑧赵简子一即赵鞅,春秋未年晋国的卿,当时是轨掌晋国大权的四卿(赵、魏、韩,知伯)之一,晋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王良一一春秋末年善于驾车的人。与一为,替。奚一人名。乘一驾车。 ⑨工这里指驾车人。⑩范—一作动词用,使…纳入规范。范我驰驱一一约束自己按规范驾车。古代礼制规定打猎的车不许超越规定的轨道,行走要有一定的节拍。 ①诡遇一指不按规矩驾车。@舍—一放,发射。如 一一而。舍失如破一一箭发即中。以上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贷——同“愤”。206 ==========第249页========== 【译女】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气量太狭小了。现在一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使〔诸侯〕称王,小则可以使〔诸侯)称霸。而且《志》上说:‘弯曲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八尺’,似乎可以干一干。”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招唤虞人,虞人不来,齐景公就要杀他。有志气的人不怕弃尸川沟,勇敢的人不怕掉脑袋。孔子取他哪一点呢?取他对不是他该接受的〔不符合礼的〕招唤就不去。知果不等待诸侯〔以礼)招唤就前往,那算什么呢?而且讲弯曲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八尺,是用利的观点来谈问题。如果只若虑利,那么象弯曲的有入尺,伸直的却只有一尺,而能得到利,也可以干吗?从前赵简子派王良为他的宠臣奚驾车打猎,一整天也打不到一只禽兽。奚回来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低劣的驾车人。’有人把奚的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再来一次。’再三强求奚才答应,结果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禽兽。奚回来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优秀的驾车人。’赵简子说:‘我派他专门替你驾车。并告诉了王良。王良不答应,说:‘我为他按规矩驾车,整天也打不到一只禽兽;为他不按规矩驾车,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诗经>上说:“按照规矩来驰驱,箭一发出就破的。”我不惯于为小人驾车,请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尙且羞与〔不守规矩的)射手合作;这样的合作即使得到的野兽堆积如山,也不干。如果背离正道去跟从诸侯,那算什么呢?而且你错了:使自己不正直的人,沒有能使别人正直的。” 207 ==========第250页========== 【批判】 孟轲通过宣扬虞人和御者宁可丧命、丢职也不肯违礼从上,表示他绝不“枉道”去见当时的诸侯,也就是说绝不违背奴隶制之道去顺从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在他看来,对于奴隶制之道,只能无条件地死守,沒有作丝毫改变的余地。他还强调如果改变自己的信仰(所谓“枉已”)就不能“直人”,说明他坚持反动的奴隶制之道的目的,是为了去改变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思想和立场,以达到他们推行复辟奴隶制路线的目的。 【6·2】 景春日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⑤,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⑦。居天下之广居⑧,立天下之正位⑨,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一一一战国时人,纵横家。②公孙衍(yn眼)208 ==========第251页========== 号犀苗,魏国人,战国时的纵横家。主张连横的张仪为泰相时,他力主合纵,會佩赵、魏、韩、燕、楚五国相印,联合五国攻泰。张仪死后,他又會到秦国,作过秦国的相。文中具体指的是他的合纵行动。张仪—一魏国人,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 三二八年)任秦相。他主张连横,會游说东方大国,瓦解他们的联合,使其服从秦国,对秦统一中国有一定贡献。当时各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季中保存自己、消灭对方,纷纷采取联合盟国的外交行动,当时的纵横家,便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孟轲极力反对当时各国进行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封建策并战季,也反对一切为这一战爭效力的入,會啡襄“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之”(7.14)。③媳一-义同“息”,平息,大平无事。4)冠一动词,指行加冠礼。⑤女 一汝。女家—你的家。⑥夫子一这里指大夫。 ⑦顺一一顺从。正一正道。孟轲在这里鼓吹的“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是束缚广大劳动妇女的精神枷锁,成为后世儒家鼓吹的“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一整套摧残、压迫妇女的吃人礼教的核心内容。⑧广居指“仁”。孟轲會说过:“夫仁…人之安宅也。”(见3.7)⑨正位一一指“礼”。孔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这里的“立天下之正位”即指“立于礼”。⑩大道一指“义”。孟轲會说过:“义,人路也。”(见11.11)。①淫一乱。 【译文} 景释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茸正的大丈夫吗?〔他D 一发怒诸侯就害伯,一安靜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09 ==========第252页==========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札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志:’以顺从为准则,这是妇女立身处世之道。居住于天下宽儆的住宅一‘仁’,站立于天下正确的位置一‘礼’,行走于天下广阔的道路一一‘义’;得志时,和人民一起实行这些,不得志时,独自实行这些;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批判】 孟轲提出了“大丈夫”的标谁:居“仁”、立“礼”、行“义”,这完全是奴隶主阶级的标谁,同孔丘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是一路货色。孟轲叫嚣:“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非常露骨地表现了他搞复辟的顽固性和疯狂性。至于他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告城那些沒落奴隶主贵族不要为了追求富贵而离开奴隶主阶级的原则,不要因为处于贫贱而改变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不要因为地主阶级的强大而低头屈服。 一句话,要他们坚持反革命气节,顽固到底。但是,“顽固分子,实际上是顽而不固,顽到后来,就要变,变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毛主席《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孔丘如 210 ==========第253页========== 此,孟轲如此,一切反革命顽固派都是如此。 【6·3】 周霄问日①:“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②,出疆必载质⑧。’公明仪日:‘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④。”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⑥?” 曰:“上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日⑥:‘诸侯耕助⑦,以供粢盛⑧;夫人蚕缫⑨,以为衣服。栖牲不成⑩,粢盛不絜⑩,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⑧,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日:“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⑤,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 211 ==========第254页========== 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①周霄一一战国时魏国人。召皇皇一一同“惶惶”,焦急不安。⑧质-一一通“贽”(h治),古代初次见面时必须赠途的礼品。这里指初大拜见君主时献给君主的礼物。(④吊—一这里指慰问遭遇不幸者。⑤以一大,甚。 ⑥《礼》一一记述周代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及礼节仪式的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类书“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绝大部分已失传。⑦耕助一一即“耕藉”,周代的一种礼节仪式。每年开春,天子和诸侯都要率领百官到田里举行藉礼,做做亲自耕种的样子,称“耕藉”。⑧粢(zi资)一谷类总称。粢盛(chéng成)一威在祭器内以供祭和的谷物。 ⑨夫人-周代称诸侯的妻子为夫人。缫(sā0骚)一缫丝,把蚕茧抽成丝。夫人蚕缫一与“诸侯耕助”一样,也不过是做做亲自养蚕缫丝的样子。⑩牺性一一古代祭祀时宰了作祭品的牲畜,也叫“牲杀”。成一长成,这里指祭礼用的性畜肥社。①絜一同“洁”。②惟士无田一-在周代,“士”给各级奴隶主贵族做事,各级奴隶主贵族给予他们一定的田地作为俸祿(即所谓“士食田”);“无田”,即指士“失位”,得不到田地俸祿。⑧室一妻室。④媒灼(sho朔)一辣人。孟轲这里鼓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动、腐朽的包办婚姻。 ⑤窥(kui亏)一-偷 看。 212 ==========第255页========== 【译文】 周霄问〔孟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孟子说:“做官。古代记载上说:‘孔子三个月沒有被国君任用,就惶惶不安了,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准备献给别国君主的见面礼品。’公明仪说过:‘古代的人三个月沒有被国君任用,就要去慰问。’” 〔周霄问:“三个月沒有被国君任用,就要去慰问,不是太急〔于求官)了吗?” 〔孟子说:“士失掉官位,就好象诸侯失掉国家一样。《礼》上说:‘诸侯亲身耕种,用来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来供给祭服。祭秕用的牲畜不肥壮,谷物不干净,服装不齐备,不敢用来祭淝。士沒有土地俸祿,也就不能祭祀。’祭祀用的性畜、器具、服装不齐备,不敢用来祭配,也就不敢举行宴会,这不也该去慰问吗?” 〔周霄问:门“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准备献给别国君主的见面礼品,这是为什么昵?” 〔孟子门说:“上做官,就好象农夫种地样;农夫难道会因为到别闲去就舍弃他的农具吗?” 〔周胥)说:“魏国也是一个可以做官的国家,从来不會听说过找官做这么急迫的。〔既然找官做这么急迫,君子又不轻易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子生下来,父母就希望替他我到妻室,女子生下来,父母就希望替她找到婆家;父母的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如果不等父母的同意,不经过媒人的说合,就钻墙洞扒门 213 ==========第256页========== 缝互相®看,越过墙去相会,邢么父母和一般人都会鄙视他们。古代的人未尝不想做官,只是讨厌不从正道求官。不从正道去求官,同钻墙洞扒门缝之类行为是“一样的。” 【批判】 孟轲一面宣扬急仕,反映出他为了复辟奴隶制、追求富贵而急于抓权的迫切愿望;同时又强调“难仕”,认为在新兴地主阶级掌权的情况下做官很难,必须愼重,不得“不由其道”、即违背奴隶制的原则去做官,暴露了他与新兴地主级势不两立的反动立场。 孟轲宣扬“土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把读书做官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中国几于年来剝削阶级的传统观念,流毒很深。刘少奇、林彪一类走资派就拼命鼓吹读书做官,妄图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培养精贵族,实现其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6·4】 彭更问日①,“后车数十乘②,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④,” 孟子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⑤,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土无事而食,不可也。” 日:“子不通功易事⑥,以羡补不足⑦,则农有余粟, 214 ==========第257页========== 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⑧。于此有入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⑨,面不得食于子,子何算梓、匠、轮、舆面轻为仁义者哉?” 日:“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日:“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①,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日:“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①彭更一孟轲弟子。 ②后车一古代有地位的 人外出时后面跟随的车子。③传食一同“转食”,指孟轲率领他的弟子游食于各诸侯国。④泰(tai太)-一过分。 ⑤如一是。如其道一符合正道。⑥功一这里通“工”,事。通功易事一一以工换工,互通有无。 ⑦羡(xian 线)—一余,有余。⑧样一指样人,专门制造木器的木匠。匠一一指匠人,专门营造宮室的木匠。轮一指轮人,专门制造车轮的木匠。舆一一指舆人,专门制造车箱的木匠。 215 ==========第258页========== ⑨待一这里通“持”,扶持、培养的意思。⑩食志一一按意图给饭吃。 ①墁(man慢)一-这里指新粉刷的墙壁。 【译文】 彭更问〔孟子)说:“〔您)后面跟随的车子儿十辆,随从的人员儿百个,从这个诸侯国游食到那个诸侯国,不也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不符合正道,就是一小竹篮饭也不能接受别人的;符合正道,就象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算过分,你认为过分吗?” 〔彭更门说:“不是这么说,〔我认为土人不劳而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知果你不互通有无,以有余补不足,那么农夫就会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匹;你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工、车匠都能从你那里得到饭吃。假如这儿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霞敬兄长,遵守先王之道,并以此来培养后代的学者,然而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饭吃,你为什么算重木工、车匠而轻视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木工、车匠,他们的意图是要谋饭吃。君子能行仁义之道,他的意图也是要谋饭吃吗?” 〔孟子门说:“你为什么要以他的意图来衡量呢?他有功于你,可以给饭吃,便给他饭吃。面且,你是按意图给饭吃,还是按功劳给饭吃呢?” 〔彭更门说:“按意图给饭吃,” 〔孟子〕说:“假如这儿有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粉刷的墙216 ==========第259页========== 璧上乱画,他的意图是为了谋饭吃,哪么你给他饭吃吗”〔彭更说“不羚。” 〔孟子门说:“那么你并不是按意图给饭吃,而是按功劳给饭吃的。” 【批判】 荀况會揭露,孟轲之类的儒者“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葡子·儒效),是搞复辟倒退的政治蝙子和社会的寄生虫。从彭更这里所说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就可以看出孟轲之流寄生虫的形象。孟轲强词夺理为他门的复辟活动和寄生生活辩护,说什么“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的儒家之徒比木工车匠的作用大得多,应当受到算重,这是在鼓吹复脬有功、制削有功,也是他“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谬论的翻潮版(见5·4批到)。 【6·5】 万章问曰①:“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日:“汤居毫⑧,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龍④。汤使人问之日:‘何为不淝?’日:‘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⑤。葛伯食之,又不以配。汤又使人问之日:‘何为不配?’日:‘无以供粢盛也。’汤使毫众往为之耕, 217 ==========第260页========== 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⑥,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⑦。’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⑧。’‘汤始征,自葛载⑨。’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⑩,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悅。《书日:‘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土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⑤,惟臣附于大邑周⑥。”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日⑧:‘我武惟扬,侵于之疆⑨,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②。’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注释】 ①万章孟轲的弟子。 ②按,孟轲于公元前三 二年离开齐国后,再一到宋国活动(参见124),这时朱国的国君是宋王偃。宋王偃想实行“王政”,搞复辟奴隶制那一套,孟轲极力给他鼓气。后来宋为齐所灭,宋王偃被杀,这说明搞复辟倒退行“王政”,只能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③毫 (b6勃)一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北,后来成为商的国218 ==========第261页========== 都。(④放—-放纵,放肆。祀(i四)-祭礼。⑤遗(wèi位)一一同“馈”,赠与。⑥饷(xiǎng响)一途饭。 ⑦仇饷一仇视送饭的人。此句为《倘书》逸文,晋人采入现在流传的伪《尚书·仲虺之诰》。⑧獬(chǒu仇)一同“仇”。⑨载一一开始。汤始征自葛栽一一此大字可能是《尚书》逸文(见211)。四芸一一同“耘”,除草。(①以上两句是《街书》逸文。晋人采入现在流传的伪《倘书·太甲中》,文字略有出入。②有一词头。有攸(yu优) 一即攸国,当时国名。惟一为。®绥—安抚。士女一-指男女。④匪一同“篚”(fě匪),威物的竹器,这里作动词用。玄一一黑色。玄黄一一-黑黄两色的丝织物,作礼物用。这句指把礼物装进筐里进献周王。 ⑤绍一 介绍。周王一指周武王。见(xian现)休—一表达美好的心意。⑥大邑周一一对周的单称。以上六句是<尙书》逸文。晋朝人采入现在流传的伪《尚书·武成》篇,文字略有出入。@取一除掉。残—指残暴的君主。⑧飞太誓》一即泰誓》,《尚书》篇名,已七逸,现在流传的<尙书·泰誓》是晋人的伪作。⑨于一-即西周时的邗(y亚于)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下句“于”字同此。20张—伸展,扩大。@现在流传的伪<倘书·泰誓中》篇,也采入以上五句话,文字有出入。 【译文】 万章问〔孟子门说:“来国是个小国,现在要实行仁政,如果齐,楚两国威到厌恶而攻打它,那怎么办呢?” 219 ==========第262页========== 孟子说:“商汤住在毫地,与莴国为邻。葛伯很放肆,不搞祭祀。商汤派人去问他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沒有供祭淝用的牲畜,’商汤便派人给他送去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仍不用来祭配。商汤父派人去问他说:‘为什么不祭配?〔葛伯回答〕说:‘沒有供祭混用的谷物。’商汤派亳地的老百姓去为他种地,让年老体弱的人,给种地的人途饭。葛伯率领他的人民,栏截送酒肉饭荣的人进行抢夺,不给就杀掉他们。有个小孩也去途饭和肉,〔葛伯〕杀害了他,抢走了他的饭和肉。《尙书》上记载:‘葛伯仇视送饭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商汤因为葛伯杀害了这个小孩而去讨伐他,天下的人都说:‘〔商汤〕不是为了贪阁天下的财富,而是替老百姓报仇。’‘商汤初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出征十一大,无敌于天下。他向东进军,西方的夷族就抱怨;向南进军,北方的狄族又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好象大旱天盼望下雨一样。〔商沟所到之处,赶集的人往返不断,锄地的人照常下田,珠杀那里的君王,安抚那里的人民,好象下了及时雨样,人民非常高兴。《尙书上说:‘等待我的王, 千来我再不受罪了。C又说:〕‘攸国不愿称臣,〔周武王便东行 讨伐,安抚那里的男男女女。他们用筐装着黑、黄色绢帛,请求介绍给周王向他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意,斧愿意称臣归附于周。”当时,攸国的官员把黑、黄色的绢帛装满筐子来迎接周国的官员,老百姓端着饭荣酒浆迎接周国的士兵。〔可见周武王出兵〕是为了把兰百姓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除掉那些残暴的君王罢了。《泰督》上也说:‘我们的威武要发扬,攻打到邗国的220 ==========第263页========== 疆土上,除掉那国残暴的君王,把那些该杀的统统杀光,战果比汤还要辉煌。不实行仁政罢了,假实行仁政,天下的人都抬头仰望着他,希望他做自己的国君,齐,楚两国虽然强大,有什么可怕的呢?” 【批判】 为了给来王搞复辟打气鼓劲,孟轲借商汤、周武王的故事,唱起“仁者无敌”的老调(参见1·5批判)。然而,沒过多八宋国就被齐所灭,历史再一水宣告了“仁者无敌”的破产。 【6·6 孟子谓戴不胜日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⑨?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⑧?使楚人傅诸?” 日:“使齐人傅之。” 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④,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⑤,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算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窜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221 ==========第264页========== 【注释】 ①戴不胜一一宋国大夫。②王-一即宋王偃,公元前三二凡一二八六年在位,公元前三一入年自称为王。 ③傅一一这里作动词用,教。④咻(x近休)一一喧哗,喧扰。⑤庄岳-一一庄是街名,岳是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 ⑥薛居州一宋国入。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成为善人吗?我明白地告诉你。比如这里有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邪么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来打扰,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是不能做到的;假如带他到齐国的街岳里,住上儿年,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再说楚国话,也不能做到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让他住在王宫里。在王宫里的人,〔如果〕不论年长、年幼、卑贱、高贵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那宋王跟谁一起做不善的事昵?在王宮里的人,〔如果)不论年长、年幼、卑贱、高贵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那宋王双跟谁一起做善事呢?单是-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批判】 孟轲用楚人教子学齐语的此喻告诉戴不胜,为了使宋王“为善”一行复辟之道,必须在他周围安插大 222 ==========第265页========== 批“善土”即大批儒家之徒来影响、制约他。这是孟轲力图为在宋国搞复辟提供组织保证。 【6·7】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辟之①,泄柳闭门而不内②,是背已甚;迫⑧,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④。大夫有赐于土⑤,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七也⑥,而馈扎子蒸豚⑦;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會子日:‘胁肩谄笑⑧,病于夏畦⑨。’子路日:‘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0,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①段干木一一战国初期人,會拜孔丘的弟子子夏为师,做过魏文侯的老师。是一个反对变革的守旧派。魏文侯在用李悝变法,他对此非常不满。魏文侯去看他,他翻墙躱避不见。②内一同“纳”,接纳,接待。③迫一近,指主动就见。④见一使…来见。“阳货欲见孔子”一事,又见于《论语·阳货》。⑤大夫一阳货当时担任季氏的总管,所以称“大夫”。士一一当时孔丘设当官,所以称“士”。⑥蹶(kàn看)一暗中偷看。七一指不在家。 223 ==========第266页========== ⑦蒸豚(tún屯)一蒸熟的小猪。⑧胁肩一耸起眉膀。谄(chn产)笑-一装出谄媚的笑脸。胁肩谄笑一形容故作恭故、讨好别人的样子。⑨病一动词,这里是难受的意思。夏一夏天。畦(qí齐)一一茶园子。这里是动词,种菜园子。 ①⑩赧(nǎn南的第三声)赧然--因差愧而脸 红的样子。 ①由-子路的名。 【译文】 公孙狂问〔孟子门说:“〔您门不去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说:“在古代,不是君主的臣下,不去拜见君主。段干木跳墙浆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上门不接待〔鲁穆公〕,这样做都太过分了;〔1果主动就见,这就可以柑见了。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父怕〔自已随便召喚孔子〕有失于礼。〔当时有这样一个礼节,做大夫的赠迭礼物给士,士沒能够在家当面接受赠品并表示谢意,就要亲自到大夫家里去拜谢。〔于是阳货暗中探听到孔子不在家,便给孔子途去蒸熟的小带;孔子也暗中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到他家里去拜谢。当时,阳货若先主动去看孔子,扎子难道能不见他吗?會子说:‘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去讨好别人,比夏尺在荣园子里干活还摊受’子路说:‘志趣不合却要勉强说话,瞧他那脸色羞愧得通红,这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此看来,君子所应培养的〔道德品质〕,就可以知道了。” 【批判】 对待与儒家不同道的统治者,孟钶是坚决反对主224 ==========第267页========== 动去拜见的。他在这里批评段干木翻墙躲避、泄柳闭门不接待的做法太过分,是说与儒家不同道的统治者慨已主动上门求见,也就可以应付一下。他着重强调,关键在于对待他们不能低三下四、曲意逢迎(所谓“胁肩谄笑”、“未同而言”),使自己丧失奴隶主“君子”的反动立场和身分。在这里孟轲还吹捧孔丘对待阳货的做法,再一次暴露了他是一个顽固而义圆滑的反动家伙。 【6·8】 戴盈之曰①:“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②,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日:“合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⑧,或告之日:‘是非君子之道。日:‘请损之④,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一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戴盈之宋国大夫。一说即戴不胜,“盈之”、“不胜(sheng生)”,一名-字。2)兹—年。③攘(rang壤) 一偷。(④损一减。 【译文】 戴盈之说:“恢复十分抽一的地稅率,废除关卡,市场上的商业税,今年不能实现了,请先诚轻-一些,等到明年然后实行, 225 ==========第268页========== 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应该干的。’〔®鸡的人说:‘请允许减少一些,一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就完全不偷了。’一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合乎礼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批判】 从宋国准备行“王政”、搞复辟(见6·5)和孟轲主张实行“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5·3)的奴隶制的税制来看,这里所说的“什一”,显然是指奴隶制的梚制。“关市之征”是新兴地主阶级所实行的封建税收之一(见3·5)。行“什”,“去关市之征”,都是在经济方面复辟奴隶制的措施。孟轲对宋国准备推到明年扌实行这两条措施十分不满,大加指责,表现了他急不可耐地要把复辟的愿望变成复辟的行动。 【6·9】 公都子曰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天下之生八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②。《书》日:‘洚水警余⑧。’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4;水由地中行⑤,江、淮、河、汉 226 ==========第269页========== 是也。险阻旣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氈沒,圣人之道莪,暴君代作⑥,坏宮室以为污池⑦,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⑧。及纣之身,天下父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⑨,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怆。《书》日:‘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⑧!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⑨。’“世襄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⑤。《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态,处土横议“,杨朱、墨霍之言盈天下⑩。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秉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荸,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扎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⑧,距杨墨©,放淫萨,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227 ==========第270页========== “背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秉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恩。《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驿】 ①公都子-一孟轲的弟子。 习营一一围绕,相连而 居。营窟一相互连接的洞穴。 ③泽(jiang匠)--大o 古音与“洪”字相同。此句为《尚书》逸文。 (④菹(zi租) 一一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⑤水由地中行-一一指水在河道 里流。⑥代作一一个接一个地更替兴起。 ⑦污 —一水不流。污池—一池塘。(⑧沛一义同“泽”,水、草相杂的沼泽。⑨奄一国名,原附属商,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周公伐奄是周成王时的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伐奄后,宫“迁其君薄姑(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北)”。 ⑩飞廉-一商纣王的宠臣。隅(yū鱼)—角落,边。戮(lù路)一杀。①丕(pi批)一一句首语气词。①②谟(md磨)一谍略。图承一继承。烈一功烈,功绩。 ①④咸一-皆,都。以上六句是《衔书》逸文,晋人采入现在流传的伪《尙书·君牙》时《春秋》一春敌时期鲁国官方按年记载当时历史的书,孔丘晚年會根据维护奴隶制的需要对它进行删定,使它成为一部奴隶主阶级的“变天账”。后来228 ==========第271页========== 成为儒家醇奉的经书之一,⑥处士一一居家未做官的“士”。这里指儒家以外各种学派的人物。⑩杨朱一又称阳子居或阳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卫国人。他主张“为我”、“贵己”、“全性葆其”。在大动荡的战国时代,儒家为维护旧事钩、复辞奴隶制而积极奔走卖力,杨朱则只图保全自己,不问其他,孟轲感到杨朱这种主张对设落奴隶主搞复辟只能起一种瓦解反革命斗志的作用,因此给予猛烈抨击。⑧闲一防御,引申为“捍卫”。四距一同“拒”,抵制,反对。 ⑩放—驱除,摒弃。抑一一抑制,控制。②兼 一兼策并。兼夷狄一一即上文的“灭国者五十”。 ②⑧乱 臣一犯上作乱的臣子。贼子一一危害父亲的儿子。这句是孟轲对孔丘维护奴隶制的反动行径的吹捧。四承一抵挡。以上三句诗出自《诗经·鲁颈•闋(bi必)宫》。②固波行一一一偏激的行为。这是孟轲对革新行为的诬蔑之辞。©三圣…指禹,姬旦(周公)、孔丘。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老师好辩论,我大胆地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是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天下有人类已经很八了,总是一治一乱。在尧的时候,洪水横流,泛滥于中原各地,蛇、龙聚居,人们无处安身;低处的人便在树上搭窝棚,高处的人则挖相连的洞穴。《尙书》上说:‘洚水警减我们。?海水就是洪水。〔舜)派大禹治水,大禹掘地成河,把水引向大海,把蛇、龙驱逐到沼泽中去;使水都顺着河道流,这就是 229 ==========第272页========== 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了。险阻既已排除,禽兽害人的现象也消失了,然后人们扌能够到平地上来居住。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落,残暴的君主相继兴起,他们毁坏房屋来修造池塘,使人民沒有地方居住,荒废农田用来做园林猎场,使人民觖吃少穿。〔于是)邪说暴行再度兴起,园林猎场、池塘、沼泽增多,禽兽也〔跟着来了。到商纣王时,天下父大乱。周公辅佐周武王诛杀纣王,又讨伐奄国,三年后诛杀了奄君,还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死。被灭的国家其有五十个,父把虎、豹、犀、象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天下的人都非常高兴。《尚书》上说:‘文王的谋略多么光明伟大!武王的功绩是继承文王的事业1帮助启发我们后人,使我们全都遵循正道沒有缺欠。’ “太平盛世和圣人之道再次衰落,邪说暴行父兴起,臣杀君的事出现了,子杀父的事也出现了。孔子忧惧,便编写了《春秋》。主持编写《春秋》这类史书本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恐怕只在这部春秋吧!怪我的,也恐怕只在这部<春秋>吧!’ “圣王不出现,诸侯为所欲为,在野之土:乱发议论,杨朱、墨霍的言论逼及天下。天下的言论不属于杨朱,就属于墨程,杨朱主张‘为我?,这是目无君主,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君主、目无父母,这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然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实际上等于带领野兽来吃人!?杨朱、墨霍的学说不褙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就是听任邪说欺骗人民,扼杀仁义。 230 ==========第273页========== 仁义被扼杀,挪就等于带领野兽来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杀。我为此忧惧,于是起来捍卫先圣之道,抵制杨、墨的学说,驱除惑乱人心的言论,使邪说不能兴起。〔那说)从心里产生,会危害各种事务;在各种事务上起作用,会危害到政治。圣人再出现,也不能政变我的这些话。 “过去大禹治理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廉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使老百姓安宁;孔子写成《春秋使乱臣贼子恐惧。《诗经》上说:‘打击戎、狄,惩罚楚、舒,那就沒谁敢抵挡我们。’目无君主、目无父母,这正是周公所要打击的。我也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抵制偏激的行为,驱除惑乱人心的言论,以继承大禹、周公和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难道我是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能够抵制杨、墨学说的人,是圣人的门徒。” 【批判】 面对着封建制不断战胜奴隶制的大好形势,孟轲极为恐慌,他扯起了捍卫“先圣之道”的黑旗,到处搖唇鼓舌,造诺诡辩,为复辟奴隶制,大造反革命舆论。孟轲诬蔑春秋未期的形势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诬蔑战国时期的形势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态,处士横议”,这从反面证明了春秋战国时代是祉会大变革的时代,说明到战国中期奴隶制已基本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已在大部分诸侯国夺取了政权,儒家思想越来越不得人心。孟轲吹捧礼丘对抗变革潮流的反动行径, 231 ==========第274页========== 扬言要继承奴隶主:“圣人”的衣钵,用儒家思想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动嘴脸。毛主席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转引自《红旗》杂志一九六七年第九期)孟轲极力宣扬“孔子之道”,妄图消灭不合奴隶主阶级利盒的思想学说,使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盒的懦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改变“仁义充塞”的局面,最终达到推翻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复辟奴隶制的目的。 孟轲在这里所说的“圣人之道”从尧、舜、禹、文、武、周公、孔丘一直到孟轲自己的继承关系,被后来唐代的儒家代表人物韩愈归结成儒家的“道统”。此后中国的反动派都标榜这个“道统”。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大肆鼓吹孔孟之道,胡说儒家是“中国文化之来源”,里面有“历史唯物主义”,要从中“精选”、“继承”。很明显,林彪就是要继承儒家的反动“道统”,为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6·10 匡章日.“陈仲子岂不成廉士哉②?居於陵⑧,三日不食(4,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 232 ==========第275页========== 牛矣⑤,匍匐往,将食之⑥,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日:“于齐国之土,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⑦。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⑧,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统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鲈①,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②;兄戴®,盖碌万钟④;以兄之膨为不义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颇日⑥:‘恶用是鲵貌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日:‘是鲵鲵之肉也。”出而哇之⑩。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尙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若,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①匡章一一姓匡名章,战国时齐国将领,在齐威王和齐宜王时,會多久带兵同各诸侯国作战。孟轲在齐威王时游齐,同他有所交往(见8.30)。②陈仲子一一即“陈仲”、“田仲”,會隐居于於陵,又称《於陵仲子”,齐国人,大约和孟轲同时。他反对当时齐国的地主政权,拒绝与新兴地主阶级来往。“不入洿(m乌,同“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淮南 233 ==========第276页========== 子·犯论训》),最后饿死。荀卿骂他“欺惑愚众”(《荀子·非 十二子》),是比盗贼还不如的“盗名”的“奸人”(《荀子·不苟)。廉士-一廉洁之士。⑧於(w乌)陵一一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桓台县西南长山镇附近。④三-一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⑤螬(cáo曹)-一即蛴(q1旗)螬,金龟子的幼虫。⑥将(jiag江)一拿,取。⑦巨雕(bò薄第四声)一大姆指。这里比喻特别出众的人。⑧充满,充满。引申为完全实行。下同。操一节操,品行。 ⑨黄泉一地下泉水。@跖(2h1直)-—姓展,名跖,住在鲁国柳下,所以又叫柳下跖。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领袖。反动统治阶级污蔑起而反抗的劳动人民为“盗”,因此诬称柳下跖为“盗跖”。①辟一把麻搓捻成线。绰(ú卢)把麻漂白洗干淨。①②世家一世代做卿大夫的人家。®戴—陈仲的哥哥陈戴,任齐卿。①④盖(qě葛)一齐国地名,为陈戴的食邑。按,46有“盖大夫王欢”,知这种食邑的受封者,仅收取食邑内的租税,不直接管理民事。 ⑤频 颜(pncù贫促)一同“颦蹙”,紧皱着眉头,不高兴的样子。©鲵鲵(y亿)-一鹅叫声。⑩哇一吐。⑧.类一事。充其类—一在一切事情上完全贯彻自己的节操。 【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滩道不其是个廉洁之士吗?住在於陵,几天不吃东西,〔饿得〕耳朶听不见声音,眼睛看不清东西。井边上有个李子,被蛴螬啃去了大牛个,他爬过去拿来吃,咽了234 ==========第277页========== 几口,然后耳朶才能听见声音,眼睛才能看清东西,” 孟子说:“在齐国的土人中,我一定把仲子看作象手指中的大拇指一样的人。虽然这样,仲子怎能算真正廉洁呢?完全贯彻仲子的节操,邢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以后才可以。蚯蚓,吃地上的干土,饮地下的泉水。而仲子所住的房屋,是伯夷那样的人盖的呢?还是盗跖邢样的人盖的呢?所吃的粮食,是伯夷那样的人种植的呢?还是盗跖那样的人种植的呢?这就无法知道了。” 〔匡章)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捻麻线,漂洗麻,用来换取吃、住所需的东西。” 〔孟子〕说:“仲子家,是齐国的卿大夫世家;他哥哥陈戴,从盖地收入万钟俸祿;他认为哥哥的俸祿是不义之物因而不吃,认为哥哥的房屋是不义之产因而不住,避开哥哥,远离母亲,住在於陵。有一天回家,看到有人途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便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啡的东西作什么用呢?’过了儿天,他母亲杀了那只鹅给他吃。他哥哥从外边回来,对他说:‘这就是那种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呀。’他跑出门外把肉吐了。因为是母亲的东西便不吃,因为是妻子的东西便吃;因为是哥哥的房屋便不住,因为是於陵的房屋便住,这还算能在一切事情上完全贯彻自己的节操吗?象仲子这样的人,只有变成蚯以后,才能完全贯彻自己的节操。” 【批判】 孟轲之所以认为陈仲子是齐国首屈一指的人物 235 ==========第278页========== (“巨摩”),是因为他“不入湾(同“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逐饿而死”(淮南子·犯论训),坚持反对齐国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的顽固立场。孟轲之所以又认为陈仲子不足为法,是因为他不知权变,用僵硬、褙极的方法同新兴地主阶级对抗,结果只能自毁,而达不到复辟奴隶制的目的。从孟轲对陈仲子的褒贬中,可以看出他狡猾而又反动的面目。 236 ==========第279页========== 离娄上第七 (共二十八章) 【7·1】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②,不以规矩③,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④,不以六律⑤,不能正五音⑥;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本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⑦,而民不被其泽⑧,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⑨,率由旧章⑩。’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旣蝎目力焉,继之以规矩雀绳⑩,以为方圆本直,不可胜用也;慨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旣竭心思焉,继之以不热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多。故日: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⑤,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 237 ==========第280页========== 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日:‘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四。’泄泄犹沓沓也四。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日:责难于君谓之‘恭’①,陈善闭邪谓之‘敬’网,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①离娄一相传是黄帝时视力特别好的一个人。②公输子一一姓公输,名般(或作“班”),春秋末年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巧匠。③规一一圆规,画圆的工具。矩一矩尺,画方形的工具。④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名旷。相传他的听力特别强。聪—一听觉灵敏。 ⑤律一一原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代人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定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这十二个标准音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阴律又叫做六吕,阳律又叫做六律。这里的大律泛指十二律。⑥五音指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zhi止)、羽,大致相当于现在简谱上的1、2、3、5,6。⑦闻(wn问)-一名声,声誉。⑧被一一荣受。⑨愆(gan千)-一过失,偏离。⑩率一循。率由一一遵循。章-一一典章,规章。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假乐>。①准一水平仪,用来测水平的工具。绳一绳墨,木工用以打直线的器具。@覆—覆盖,这里是遍及的意思。①®揆(kuí葵)一法度,规范。④守一遵守,这里指应遵守的法度。⑤度—一这里指尺度,尺码。⑥完-坚牢,坚固。 ⑩贼 238 ==========第281页========== 民一这是孟轲对造反的劳动人民及新兴地主的蔑称。⑧蹶(gu贵)一动。⑨泄弛(yi异)—喋喋多言。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板》。四沓沓(tà踏)一一跟“泄泄”同义。④责—求,责求。难一指难度大的事,孟轲在这里用以指仁政。②闭一堵塞,杜绝。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么好的视力,公输班那么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和圆来;〔即使有)师旷那么灵敏的听觉,〔如果不用六律,地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知果)不实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肠和仁爱的名声,而人民得不到他们的恩惠,不能为后代所效法,其原因就在于不能实行先王之道。所以说:光有善心不足以治理国家,光有好的法度也不能自然实行。《诗经>里说:‘不偏离,不遗忘,遵连循旧规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出错的,不會有过。圣人已经用尽了视力,再加上利用圆规曲尺、水下仪、绳墨,用以制作方、圆、平、直〔各种东西的办法,就用不尽了;〔圣人〕已经用尽了听力,再加上利用六律,用以校正五音的办法,就用不尽了;〔圣人已经用尽了心思,再加上实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仁德就逼及天下了。所以说:形成高的地势一定要凭借丘陵,形成低的地势一定要凭借川泽。治理国家不依据先王之道,能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人才应该处于高位。〔假知)不仁的人处于高位,这就会把他的邪恶传播给众人。〔如果)在上的沒有道德规范,在下的沒有应避守的法度,朝廷不相信道义, 239 ==========第282页========== 工匠不相信尺度,君子触犯礼义,小人触犯刑法,国家还能够存在那是侥幸啊。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装备不多,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沒有开辟,货财沒有积聚,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的沒有礼义,在下的丧失教育,贼民就会兴思,亡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诗经》里说:‘天正在变动,不要这样泄泄。’泄泄等于说喋喋多言。事奉君主不讲义,进退往来不合礼,开口便诋毁先王之道,就等于喋喋多言。所以说:用难度大的仁政来要求君主叫做‘恭’,向君主陈说善道、杜绝异端邪说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主不能〔行善叫做‘贼’。” 批判 “法先王”还是“法后王”,这是儒法两条路线斗爭的焦点之一。孟轲的“法先王”,实质上就是孔丘“信而好古”、“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翻版。他主张一切都要以“先王之道”为规矩,一切都要沿用旧的典章制度。一句话,整个社会应该倒退到商周奴隶制那里去。对于这种复古倒退的反动历史观和政治路线,杰出的法家商鞅在当时就给予严厉的驳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并响亮地喊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战斗口号。战国后期的法家则更明确地提出了“废先王之教”,“法后王,一制度”的进步政治路线。孟轲鼓吹的所谓“先王之道”,或者叫做“尧舜之道”,实际是指商周奴隶主阶级 240 ==========第283页========== 的治国之道。它的核心,孟轲说得很清楚:“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本治天下”,是要实行“仁政”,即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行奴隶主阶级的全面专政。孟轲挥舞“先王之道”的黑旗,大骂新兴地主阶级“不仁而在高位”,是“贼”,叫襄“惟仁者宜在高位”,明目张胆地要夺权复辟;大嘁“城郭不完,乓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极力反对法家注重耕战、“富国强兵”的进步政策。“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十分鲜明地反映了儒家主张倒退、复辟,法家坚持前进、革新这样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对立和斗年。 毛主席指出:“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实践论)林彪笃信孔孟之道,忠实地继承了儒家复古倒退的衣钵。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中国,他竟宜扬“旧法莫除”,“老例不减”,并将这些当作“定律”。他把“念祖训”三个字写在日历上,当作座右铭,念念不忘地主资产阶级的“租宗之法”。一九六六年下牛年,正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蓬勒兴起的时筷,林彪又在阴暗的角落里鼓吹“复古改制”,狂妄地要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之制,复旧中国牛封建牛殖民 241 ==========第284页========== 地社会之古,梦想逆转中国革命的进程。然而,“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逼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矛盾论)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谁藐视历史的辩证法,就必然要受到惩罚。林彪最后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的可耻下场,便是 一个明证。 【7·2】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①;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②,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日‘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④,在夏后之世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至一一这里引申为“标准”的意思。 ②暴-…一暴 虐,残害。®幽、厉一都是贬义的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上说,“幽”是昏庸乱常的意思,“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周代帝王姬宫裡谥号为幽(周幽王),姬胡谥号为厉(周厉王),相传二人都是昏庸残暴的帝王。④鉴一一一铜镜。引申为借鉴的意思。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荡。242 ==========第285页==========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要当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要当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者都只有效法尧舜罢了。不按舜服事尧的原则来服事君主,就是不臂敬自己的君主;不按尧治理人民的原则来治理人民,就是残害自己的人民。孔子说过:‘治国之道有两种,行仁和不行仁罢了。’残害自己的人民,厉害的就会身死国亡,不厉害的也会使自身遭危险、国家受削弱。〔死后,给他的谥号叫‘幽?或‘厉’,即使他有孝子贤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诗经》里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批判】 孟轲在这里,重弹“法先王”、“行仁政”的老调,打着“为民请命”的招牌,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残暴不仁。值得注意的是: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指使人抄录了孟轲“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的咒语。联系他“不行仁政则老百姓会造反”的叫嚣,这分明是在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为已被镇压的一小撮阶级敌人鸣冤叫屈,妄图煽动地、富、反、坏、右和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复辟变天。 【7·3】 孟子日:“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艳以不 243 ==========第286页========== 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②;土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七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注释】 ①社一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叫社。稷(计)谷神;祭税谷神的地方也叫稷。社稷一一指国家。古代天子和诸侯都要立社稷,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社稷被作为国家的象征。②宗庙一古代卿大夫有了封地之后才可以建宗庙。这里的宗庙是指封地而言。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所以得天下是由于仁,失掉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天下,诸侯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封地;土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现在有些人害怕死亡却又喜欢不仁,这就好象怕醉却硬要喝酒-→样。” 【批判】 孟轲在这里摆出一副总结历史经验的架式,大肆鼓吹“仁”,说什么“仁”还是“不仁”,是“得天下”或“失天下”、国家的“废兴存亡”、以至人身安危的根本原因。这纯粹是一派胡言乱语。“在历史上,沒有一个阶级斗 244 ==========第287页========== 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列宁:《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二六卷第四三○页)就拿孟轲作为论据的夏、商、周三代来说,它们的“得天下”、“失天下”,都是经过暴力较量的。孟轲为了鼓吹反动虚伪的“仁爱”学说,总是干方百计掩饰这一点,如《徇书·武成》记载了周武王灭商纣王时发生流血战争的情况,孟轲矢日否认,说什么:“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4·3)而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却从来不隐讳这一点,如春秋时宋国的进步政治家司城子罕就會作出与孟轲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法家商鞅也會鲜明地指出:“汤(商汤)、武(周武王)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商君书·开塞>)阶级社会从来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仁爱”,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仁政”。反动阶级不是靠仁慈面恰恰是靠反革命暴力来维持他们的统治的。掌权的革命阶级如果放弃革命暴力,对反动阶级讲仁慈,那就不仅要丢掉国家政权,还要“不保四体”,人头落地。孟轲编造这种谎言的目的,是用“仁”来粉饰奴隶主阶级的暴力,用“不仁”来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暴力,为颠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制造舆论。 245 ==========第288页========== 鼓吹“仁爱”历来是反动派进行阶级斗年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集录孟轲“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等话,把“仁”作为复辟资产阶级专政的幌子,把“不仁”作为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炮弹。对于反动派诬蔑我们“不仁”,毛主席早就给了他们强有力的回击:“正是这样。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7·4】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①;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释】 ①反其仁一意思是,反问自己是否仁。 ②以上两 句参见3.4往②③。 【译文】 孟子说:“知果自己爱删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就要反回来检查自己是否仁;如果治理人而沒有治理好,就要反回来检查自己是否智;如果自己以礼待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回来检查自己是否恭敬。行动沒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回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 246 ==========第289页========== 《诗经》里说:‘永远配合天命而行吧,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 【批判】 见8·28批判。 【7·5】 孟子日:“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②。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释】 ①恒言一一常言。②国—一指诸侯的封国。家一指大夫的封邑。 【译女】 孟子说:“人们有一句老话、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在国,国的基础在家,家的基础在自身。” 【批判】 这一章和<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不天下”一样,都是鼓吹以“修身”为本的。孟轲的所谓“修身”,就是他所说的“反求诸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修养(详见13·4批判)。他把“修身”说成是决定一切的,就是鼓吹反革命的主观精神是决定一切的,目的是要统治者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修养自 247 ==========第290页========== 己,并且按照奴隶主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复辟奴隶制。 【7·6】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D。互室之所 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徐乎四海®。” 【注释】 ①巨室一世家大族。这里指奴隶主贵族世家。②慕思慕,向往。 ③溢—一充满。 【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难,只要不得罪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所向往的,一国人都会向往;一国人所向往的,天下人都会向往,这样德教就可以浩浩荡荡地洋湓于天下。” 【批判】 孟轲这里讲的“巨室”,实际上是指那些奴隶主贵族世家。他大讲“为政”“不得罪于巨室”,就是要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盒做为治理国政的准则。不仅如此,他还把“巨室之所慕”,即奴隶主贵族的意向,说成是一国人、天下人的意向,妄图使“巨室”的反动影响遍 ·及天下,造成一切以“巨室”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动局面。248 ==========第291页========== 由此可见,孟轲是把奴求主贵族做为他复奴隶制的阶级基础的。 【7·7) 孟子日:“天下有道①,小德役大德②,小贤役大贤⑧;天下无道,小役大,嬲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日:‘既不能合,又不受命,是绝物地④。’涕出而女于吳⑤。今也小国师大国面耻受命焉⑥,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⑦。上帝旣命⑧,侯于周服⑨。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土肤敏①,课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④。《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灌⑤?’” 【注释】 ①天下有道一-一孟轲称奴隶制的统治秩序能够保持是“天下有道”,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遭到破环是“天下无道”。 ②役-一被…役使。下面三个“役”字同。⑧贤-…这里指才能。④物-…事。⑤女(ǜ女去声)一一动词,嫁。涕出而女于吳一据记载,吳王阖(hé河)庐谋伐齐,齐景公不得已,以其女与阖庐为妻(一说与阎庐的太子为妻)。 249 ==========第292页========== 齐景公送别女儿时,會哭着说:“余死不汝见矣”,又會说:“余有齐国之固,不能以令诸侯,又不能听,是生乱也。寡人闻之,不能令,则莫若从。”(《说苑·权谋)⑥师一动词,以…为师。⑦丽—数目。亿一古代十万为亿。不亿一一不止十万。⑧上帝餓命一一指上帝既已授命文王。参见53注國。⑨侯一语气词,下句“侯”字同。服—-臣服,顺服。⑩癖(mǐ米)一无,设有。①肤一美,漂亮。敏—--敏捷。②裸(guàn贯)一一古代祭祀中的 一种仪式,把一种叫郁鬯(chang唱)的酒倒在地上以迎接鬼神。将一助,这里指助祭。京一一指周朝的都城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国为一用。仁不可为众-一是说仁的力量,是不能靠人多来达到的。@④热一一一指热的东西。⑤逝-一语气词。以上诗句引自《诗经·大雅·桑柔》。 【译女】 孟子说:“天下有道,道德不高的被道德高的役使,能力小的被能力大的役使;天下无道,势力小的被势力大的役使,弱的被强的役使。这两种情况都是天决定的。顺从天意的生存,违背天意的灭亡。齐景公说过:‘既不能命令别国,又不接受别国的命命,这是把事情做绝了。’他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吴国。现在小国以大国为师,却以接受大国的命合为耻,这就好象当弟子的却以接受老师的吩咐为耻一样。如果其以为耻,那就不如以文王为师。以文王为师,大国只需五年,小国只需七年,就一定可以掌握天下政权了。《诗经》上说:‘商的子孙,其250 ==========第293页========== 数何止十万。上帝既已授命文王,他们就都臣服于周。他们都臣服于周,可见天命沒有一定。殷的臣子漂亮又敏捷,执行课礼助祭于周京。’孔子说过:‘仁的力量是靠人多所不能达到的。’如果国君喜好仁,就会天下无敌。现在〔有些诸侯)想要无敌于天下却不行仁,这就好象拿烫的东西却不肯先用水蘸蘸手一样。《诗经》里说过:‘谁能拿烫的东西,却不先用水蘸蘸手?”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了“师大国”“师文王”两个问题。所谓“师大国”就是在“天下无道”、即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发生动搖或已被破环的情况下,小国必须屈从于大国。孟轲认为,虽然这也是不可违抗的天意,但是“天俞靡常”,小国的这种处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改变,必须“师文王”。所谓“师文王”,就是实行奴隶制的“仁政”,复辟倒退,这是孟轲奉行的一条根本路线。他声称,只要“师文王”、行仁政,就能永远符合天命,“无敌于天下”,千方百计要把这条反动路线推销出去。孟轲的这些主张为后世反动派所继承,形成了一条复辟、倒退、卖国的儒家路线。林彪对孟轲“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的谬论推崇备至,指使人把它抄录下来,挂在墙上当座右铭,作为他在国际上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理论根据。他把 251 ==========第294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当作他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后台老板,妄图变中国为苏修的殖民地,自已在苏修的“核保护伞”下做儿皇帝。当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嫩露后,他叉仓遑出逃,投奔主子苏修,结果折戟沉沙,摔死在溫都尔汗。他还收集了“旣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的话,并直接攻击我们的反修斗争“做绝了”。这说明,林彪继承了儒家的衣钵,慨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又是屈膝投降的卖国贼。 “顺天者存,逆天者七”这句鼓欧天命论的话,也被后世反动派所宣扬。林彪甚至给它贴上“唯物论”的标签,为他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 【7·8】 孟子日:“不仁者可与言哉①?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敗家之有?有儒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分⑧,可以灌我缨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⑤”。孔子日:‘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与言一一跟他讲话。这里指向他进言。②螯(zai252 ==========第295页========== 灾)-一同“灾”。③沧狼一一水名。一说形容水的青绿色。分(x西)-一语气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④缨 係帽的丝带。⑤这首歌又见于《楚辞·渔父》。⑥以上四句,参见3.4注⑤⑥。 【译女】 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向他进言吗?〔这种人〕把危当作安,把害当作利,把会导致灭亡的事情当作可乐的事情。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向他进言,那还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呢?會经有个孩子唱道:‘沧浪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带子;沧浪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后生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子,水浊就洗脚了。这是水自己招来的。’-一个人必定先自己侮辱自己,然后别人才去侮辱他;一个家必定先自己毁灭自己,然后别人才去毁灭它;一个国必定先自已讨伐自己,然后别人才去讨伐它。《太甲》上说:‘天降災,还可逃;自作孽,活不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批判】 孟轲又在改击新兴地主阶级“不仁”,说他们听不进儒家关于“仁”的说教是“自侮”、“自毁”、“自伐”,诅咒他们必遭“亡国败家”之祸(参见7·3批判)。 【7·9】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253 ==========第296页========== 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①,所恶例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⑧。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④;为丛驱爵者⑤,鹯也⑧;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合之欲王者,犹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⑦,苟为不畜⑧,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⑨,载胥及溺⑩。’此之谓也。” 【注释】 ①与一介词,为。所欲与之聚之一人民所想要的为他们积聚起来。②尔一如此。③扩(kuang旷)旷野。④獭(tǎ塔)一一水獭,一种生活在水中捕鱼为食的动物。⑤爵—一同“雀”。⑥鹉(zhan沾)-一鹞鹰一类的猛禽。⑦艾—中医灸病人用的一种药草,放陈几年再用,疗效为好。⑧畜—同“蓄”,积蓄。⑨淑—好。⑩载一一语气词。胥一相,昔。及溺一遭到淹设。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桑柔》。 【译文】 孟子说:“夏桀和商纣的失掉天下,是因为失掉了人民,失掉了人民,是因为失掉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人民,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有方法:得到民心,就得到人民了;得到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百254 ==========第297页========== 姓)所厌恶的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仁,就好此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 .t 水獭;替树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鹤鹰;替商汤和周武王把人民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现在天下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的,那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了。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行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就象得了七年的重病必须找放了三年的陈艾来医治,假如平时不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假如不立志于行仁,终身都会受忧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里说过:‘邢怎么能办得好,不过一起遭到灭顶之灾。’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批判】 孟轲鼓吹只要做到人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可以得民心,得天下。在阶级社会中,“几乎把 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七四顶)。孟轲的“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纯粹是一种骗人宣传。它的真实含义:是要按照奴隶主阶级“逸民”的好恶,恢复他门的经济、政治特权,推翻新兴地主阶级专政。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林彪对孟轲这段话极感兴趣,集录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 255 ==========第298页========== 施”等话,企图从中汲取篡权复辟的经验。他打着“全民”的幌子,大搞笼络人心的骗人匀当。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非常露骨地表明:林彪反党集团妄图对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实行“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并以他们为社会基础变无产阶级的天下为林家法西斯王朝的天下。然而正象毛主席在一九六六年所指出的:“中国蜘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盆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转引自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林彪反党集团的覆灭,完全证实了毛主席的这一英明论断。 【7·10】 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释】 ①旷—空。 【译文】 孟子说:“自已残害自已的人,不能跟他有什么话说;自己256 ==========第299页========== 拋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干什么事业。说话诋毁礼义,耳做自 .己残害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居于‘仁’,遵循‘义’,叫做自已抛弃自己。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住,舍茆正确的道路不走,可悲呀!” 【批判】 法家商鞅食痛斥儒家的“仁义”、“礼乐”是“虱”(《离 君书·新合),指H如果按这一套治理国家,“敌至必削, 不至必贫”(《商君书·农战)。孟轲所谓的“言非礼义”是“自暴”,“不能居仁由义”是“自弃”,显然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及其代表法家的改击。他鼓吹“仁”是人的“安宅”,“义”是人的“正路”,极力美化奴隶主阶级的政治道德观念,咒骂舍弃“仁义”的人可悲。但是,事实证明,茸正可悲的不是摈弃“仁义”、顺应历史潮流的法家,而是所谓“居仁由义”、复辟倒退的儒家。 【7·11】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①,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 ①迩(ěr尔)一近。 【译文】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 257 ==========第300页========== 摊处做:〔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臂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治理好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宣扬的“亲其亲,长其长”,就是儒家拚命鼓吹的“孝悌”,这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奴隶主阶级道德观念。氏族宗法制是我国西周奴隶的一个特点,在这种制度下,族权和政权是统一的:奴隶主氏族中大小家族的掌权者,同时也是各级奴隶主政权的掌权者,即天子、诸侯、大夫等各级统治者;而且各级权位,叉是分别由各级掌权者的嫡长子来继承的。因此,在奴隶主家族中能“亲其亲,长其长”,也就必然能对各级奴隶主统治者“尽忠”。 春秋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那时孔丘极力宜扬“孝悌”,就是要防止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年,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到孟轲这个时期,奴隶制已基本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已在大部分诸侯国夺取了政权。但是,由于奴隶制的世袭制度残余和宗法等级观念的存在,仍然使奴隶主贵族的代理人盘据着政权机构的许多重要部门。所以孟轲宣扬“孝悌”,一方面是要人们按照奴隶制的宗法观念,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这些人与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的宗法关系来混淆他们之间对立的阶级258 ==========第301页========== 关系,从而掩护那些奴隶主贵族的代表继续把持一部分重要部门,以便利用他们的地位向新兴地主阶级反夺权。 后世反动派继承了孔孟的衣钵,大力宜扬“以孝治天下”,把“孝”作为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孔孟的忠实信徒林彪,也把“忠、孝、节、义”从历史垃圾堆里撿出来,螂嚷要“用其内容”,为他结党营私,拼凑、训练反革命集团,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世袭王朝服务。 【7·12】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①,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悅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怆于亲矣。诚身有道⑧,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④,思诚者⑤,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⑥,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 ①获于上一指获得上级的信任。②诚—一孟轲的 一个先验论的哲学术语,指能确实保持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先天善性。③诚身——使身诚,使自身做到“诚”。 ④在孟轲看来,所谓仁,义、礼、智的善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上天授予人的,所以能确实保持这样一些东西(“诚”), 259 ==========第302页========== 便符合“天之道”;反言之,如果把天授给的善性丢掉了,就违背“天之道”。⑤思诚-一一想做到“诚”的意思。⑥至诚—达到“诚”。动一行动,这里指办成事。 译文】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而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就无从得到治理人民的机会。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不被朋友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了。要被朋友信任有一定的方法,侍奉父母不能使父母高兴,就不能被册友信任了。使父母高兴有一定的方法,反省自己做不到‘诚’,就不能使父母高兴了。使自己做到“诚?有一定的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做到诚’了。所以‘诚’是天的法则,努力追求‘诚’是人的法则。做到诚?而不能办成事的,不會有过;做不到‘城’,沒有能办成事的。” 【批判)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谈“诚”的重要性。孟轲所说的“诚”,就是指保持他所宣扬的人固有的先天“善性”,即保持奴隶主阶级的所谓仁、义、礼、智的道德。孟轲说“诚”是天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法则,做到了“诚”就能办成一切事情,这完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孟轲宣扬这种谬论的目的,就是要沒落奴隶主阶级分子相信:坚持他们本价级的反动道德和立场是天经地义的,不但可以“忱亲”、“情友”,而且 260 ==========第303页========== 可以“获于上”,取得统治人民的权力,来复辟奴隶制。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把孟轲“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这两句话作为反革命经验抄录下来,批上什么“指事物规律”,归入他的“四书集句”中的“徇(指对上关系)”字类和“孟子论顺”类中去,这更加清楚地看出他叫喊什么“高举”、“紧跟”、“无限忠于”等等,不过是他用来骗取党的信任、谋取党和国家领导权以复辟资本主义的一种手段。同时,林彪还把孟轲“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儿句话也抄录下来,归入他的“四书集句”中的“用人”一类中去,这说明他要用“诚”(实际上是虚情假意)去打动他的党羽的心,换取他们的效忠,以维系他的反党集团、建立林家法西斯王朝。 【7·13】 孟子曰:“伯夷辟纣①,居北海之滨,闻艾王作兴@,曰:‘盍归乎来③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④。’太公辟纣⑤,居东海之滨⑥,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61 ==========第304页========== 【注释】 ①辟—一同“避”。 ②作兴一兴起。③来一 句末语气词。④西伯一一即周文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會命周文王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⑤太公 一商未周初入,本姓姜,因其祖先會封于吕地,又姓吕;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是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主要人物之一。 ⑧东海一—-指现在的黄海。 【译女】 孟子说:“伯夷避开商纣王,住在北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养老人。’姜太公避开商纣王,住在东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养老人。’〔伯夷和姜太公这两个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他们归附周文王,这就等于天下的父老都归附周文王。天下的父老都归附周文王,他们的儿子还会往哪里去呢?如果诸侯中有实行周文王的政治的,七年之内,就一定能掌握天下的政权了。” 【批判】 《孟子》一书儿次讲到“养老”问题,“养老”是孟轲“仁政”的一个内容。这里,孟轲把周文王作为善于“养老”的典范,其实他讲的“老”,决不是指一般老人,从他列举的两个“天下之大老”伯夷、呂尙来看,很明显是指那些奴隶主阶级中有声望、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孟钶 262 ==========第305页========== 鼓动诸侯“行文王之政”,就是要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改变路线,摩崇那些“大老”,以此来召喚、纠集奴隶主阶级的残渣余孽,去干变天复辟的反革命勾当。 【7·14】 孟子日:“求也为季氏宰①,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②。孔子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爭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④,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⑦,辟草菜⑧、任土地者次之⑨。” 【生释】 ①求一一冉求,字子有,孔丘的弟子,因帮助季康子实行政革,遭到孔丘的猛烈攻击。季氏一即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于公元前四九二年继其父季桓子作鲁国的正卿,是春秋末期鲁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宰一一这里指家宰,古代大贵族家里的总管。②赋粟一征收粮谷。®鸣鼓一击鼓。以上两句话出自《论语·先进》。这两句孔丘骂冉求的话,是针对公元前四八三年冉求帮助季康子进行军赋改革一事而言的。鲁国原来按丘(井田制的居民单位)征收军赋,季康子政为按每戶的田亩数征收军赋,这是继“初稅亩”之后进一步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它对封建生 263 ==========第306页========== 产关系的建立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实行军赋政革前,季康子會派冉求去征求孔丘的意见,孔丘认为这样做违反周礼,大加反对;事后,又大骂帮助季康子进行军赋政革的冉求。孟轲在这里和孔丘一鼻孔出气,攻击实行变革的新兴地主阶级。 ④率土地而食人肉—一意思是说,为了土地而使人民丧生,就好象是让土地来吃人肉。⑤罪不容于死一是说罪恶极大,处死刑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⑥服一受。⑦连诸侯一连结诸侯。指各诸侯国适应兼弁战孕的需要而搞的 量 连结诸侯的外交活动。如秦张仪搞的“连横”等。 ⑧草莱 (i来)一指荒芜的土地。辟草莱一开垦荒地。 ⑨任 一一用。任土地一利用士地,即“尽地力”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冉求做季康子家的总管,不但不能改变季康子的德行,反而使赋税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由此看来,君主不行仁政反而帮助他敛取财富,这种人都是被孔子所唾弃的、更何况为这样的君主努力作战的人呢”为争夺土地而打仗,杀死的人逼野;为争夺城邑而打仗,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所谓让土地来吃人肉,处死刑都不足以抵偿他们所犯的罪过。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应受头等的刑罚,联结诸侯的人应受大一等的刑罚,开垦荒地、尽地力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批判】 孟轲公开继承孔丘反对军赋改革的立场,大肆攻 264 ==========第307页========== 击新兴地主阶级提倡耕战、富国强兵的政策。 : 提倡耕战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本阶级专政的一项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政策。“耕”是指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开垦荒地,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生产。“战”是指奖励军功,打破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用革命暴力镇压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活动,通过封建秉并战争消除割据,摧毁奴隶制的残余,实现全国统一。当时法家明确提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窜”(《商君书·衣战)。他门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耕战政策对于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巩固封建经济基础、防止奴隶制复 ;! 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儒家的代表孟轲对法家的耕战政策极端恐惧和仇视。他一面搬出反动虚伪的“仁政”说教,攻击实行这种进步政策的法家“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罪不容于死”;一面杀气腾腾地鲫嚷:“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光之”,完全抛掉了儒家“仁爱”的画皮,赤裸裸地暴露了凶恶的豺痕本相。这不仅反映了儒法两家尖锐的阶级对立、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也说明了儒家在暴力问题上的伪善,他们总是一面狂热鼓吹反对暴力,一面疯狂施用反革命暴力。 265 ==========第308页========== 7·15】 孟子日:“存乎人者①,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⑧;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④。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⑤?” 【注释】 ①存-一察。 ②眸(móu谍)子一瞳孔,这里指眼 睛。③瞭(1iǎ0了)-一明。(④毦(mao冒)-一眼睛不明亮。 ⑤瘦(s0u搜)一隐藏。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沒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他说话,再观察他的眼睛,一个人的真情父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批判】 一个人的眼睛是否明亮,纯属生理现象,与他的思想、道德并沒有必然的联系;孟轲在这里把它做为观察人心“正”与“不正”的标志,完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他所谓的“正”与“不正”又是以奴隶主阶级的尺度来衡量的。他宣扬这种唯心主义的方法,无非是借以吓人,要人们去搞他那套“修身养性”,老老实实地接受奴隶主阶级的精神奴役。 266 ==========第309页========== 【7·16】 孟子日:“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①这句话意思是说,恭椒节俭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品质,外表的和声悦色不代表一个人已具备了这种品质。 【译文】 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会悔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人、掠夺人的国君,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能做到 ⊕ 恭敬和节俭?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凭声晋笑貌做到吗?” 【批判】 新兴地主阶级的掌权者不断在政治上、经济上刻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这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中的必然现象。孟轲在此大骂“侮夺人之君”,是在潜垮下来的奴隶主贵族发泄对地主阶级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 【7·17】 淳于凳日①:“男女授受不亲②,礼与?”孟子日:“礼也。” 日:“嫂溺,则援之以手乎④?” 267 ==========第310页========== 日:“嫂溺不援,是豺痕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⑤。” 日:“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日:“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①淳于髡(kǔn昆)一姓淳于,名髡,战国时齐国一位有名的辩土。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會做过官,又會到魏国见过梁惠王。他會用隐语劝说齐威王实行政革(见《史记·滑稽列传),又食痛斥孟轲之类反动儒生“无盆于国”(126)。 ②授一授与。受一接受。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③按,《礼记·曲礼》及《坊记》,《内则》笨,都有关于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的记载。(④援 一在,拉。⑤权一权变,变通。 【译文】 淳于髡问道:“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吗?”孟子回答说:“这是礼,” 〔淳于髡〕问道:“如果嫂嫂掉到水里,那么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回答说:“嫂嫂掉到水里不去拉她,这简直是豺须。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到水里,用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办法。” 〔淳子髡)问道:“现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了,您不去 268 ==========第311页========== 救援,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到水里,则用手去散援。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的人吗?” 【批判】 孟轲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对礼可做一些权变,而对复辟奴隶制之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做丝毫改变,这说明了孟轲是极端顽固的反动派。 【7·18】 公孙丑日:“君子之不教子①,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③。‘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④。责善则离⑤,离则不祥莫大焉。” 【注释】 ①不教一这里指不亲自教。 ②正一指奴隶主 阶级认为正确的道理。③夷—一伤,这里指伤感情。(④责善一一责求行善。孟轲认为“责善”是“朋友之道”,父子之间不应“责善”(参见8·30)。 ⑤离一-分离,这里指 疏远。 269 ==========第312页========== 【译女】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因为门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道,用正道行不通,跟着就要发怒。一发怒,那就反而伤赋情了。〔那时儿子会对父亲说:〕‘您用正道教我,可您的行为却不合于正道。’邦就是父子之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之间互相伤威情,就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互相责求行善。互相责求行善,会使父子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沒有比这更不祥的事了。” 【批判】 奴隶制“父父子子”的关系本来就是很虚伪的,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关系就更加难以维系了。孟轲这个复辟狂,连忙搬用“古者”之法,鼓吹“易子而教”,妄图维护奴隶制虚伪反动的父慈子孝的关系,这只能是徒劳的。 【7·19】 孟子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②。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④?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會子养會皙⑤,必有酒肉;将彻⑥,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會皙 270 ==========第313页========== 死,會元养會子⑦,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⑧。’一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會子,则可谓养志也⑨。事亲若會子者,可也。” 【注释】 ①守一保持。 ②守身—保持自己的身心,即保 持自身固有的善性。 ③孟轲认为,只有确实保持人生来 就具有的先天善性,才能很好地侍奉父母,参见7·12。(④孰不为事一那一样不是侍奉的事。意思是说,侍奉的事是很多的。“孰不为守”句法同。⑤管皙(xi析)—春秋时鲁国人,名点,与他的儿子會参都是孔丘的弟子。 ⑥彻-一 同“撤”,指吃过饭撒除食物。⑦管元一會参的儿子。 ⑧亡(wi无)—同“无”。⑨养志一一指顺承父母的意志,使父母高兴。·实质是要设落奴隶主贵族秉承其先辈的意向,恪守旧传统。 【译文】 孟子说:“侍奉什么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保持什么最重要?保持自身〔固有的善性)最重要。不丧失自身〔固有的善性〕而能侍奉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自身〔固有的善性〕而能侍奉父母的,我沒有听说过。侍奉的事很多,侍奉父母, 是最根本的;需要保持的东西很多,保持自身C固有的善性〕, 是最根本的。會子奉养他的父亲會皙,〔每餐)-一定有酒肉;吃过饭要撤除食物的时侯,一定向他父亲请示吃剩的给谁;〔會皙〕若问还有沒有剩余的,一定回答说:‘有。’會皙死了,會 271 ==========第314页========== 元奉养管子,〔每餐〕也一定有酒肉;〔但是〕吃过饭要撤除食物的时候,不向他父亲请示吃剩的给谁;〔會参〕若问还有沒有剩余的,便回答说:沒有了。’一意思是要留着下次进用。这就叫做养〔父母的〕口腹。象會子邢样,才可以叫做养志。侍奉父母象臂子邪样,就可以了。” 【批判】 孟轲之所以把“守身”称作是“守之本”,是因为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7·5);他之所以把“事亲”称作是“事之本”,是因为他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7·11)。他强调“事亲”不能只“养口腹”,更重要的是“养志”,就是要沒落奴隶主阶级分子秉承先辈的意志,恪守奴隶制的传统;他宜扬只有做到“守身”才能“事其亲”,是向沒落奴隶主阶级分子强调,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来保持奴隶主阶级的立场,才能做到秉承先辈的意志,恪守奴隶制的传统,从而进一步去“治国”、“平天下” 复辟奴隶制。 【7·20】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①,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⑧。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272 ==========第315页========== 【注释】 ①适(zhé折)一一通“谪”。谴责。 ②间(jian见) 非议,批评。 (③格一一正,纠正。 【译文】 孟子说:“一般的人不值得给予谴责,一般的政事也不值得非议,只有大人君子方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仁,〔天下人〕沒有不仁的;君主义,〔天下人门沒有不义的;君主正,〔天下人]沒有不正的。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批判》 孟轲的所谓“格君心之非”,不过是他游说各国诸侯搞复辟的一种“攻心”战术。他在齐国时,三大见齐宣王,都不谈具体问题,明告他的门徒:“我先攻共邪心”(《荀子·大略),就是这一战术的具体运用。这种战术,说穿了就是妄图从改变封建国君的指导思想入手,进而改变他们的政治路线,改变政权性质。法家韩非會尖锐地揭露了这一阴谋,指出儒家兜售“仁义”的险恶目的是要“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蠢)。孟轲认为只有他们那些奴隶主阶级的“大人”“君子”才能“格君心之非”,还认为“一正君而国定矣”,这又暴露了他反动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273 ==========第316页========== 【7·21】 孟子日:“有不虞之誉①,有求全之毁②。” 【注释】 ①虞(yú于)一一预料,料想。②求全一苛求完美无缺。毁—一诋毁。 【译女】 孟子说:“有料想不到的赞扬,也有吹毛求疵的诋毁。” 【批判】 战国中期,封建制不断战胜奴求制,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及其进步思想日盒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影响不断扩大;反之,代表沒落生产关系的奴隶主阶级及其反动思想,则越来越不得人心,不断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批判和抨击。孟轲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就是为此而发的。他站在反动的立场上,否定人们对新生事物的称颂和对腐朽事物的批判,妄图 一手遮天,混淆视听,这只能把他走投无路、惶惧虚霧的心理暴露得更加充分。 【7·22】 孟子日:“人之易其言也①,无责耳矣。” 【注释】 ①易一一轻易,随便。274 ==========第317页==========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说话很随便,就不值得责备了。” 【批判】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言论的是非标准,孟轲的言论标准就是“非礼勿言”。他臂说:“事奉君主不讲义,进退往来不合礼,开口便诋毁先王之道,就等于喋喋多言”(7·1)。这说明他所谓“说话随便”,是指说违犯“义”、“礼”、“先王之道”的话。孟轲以不屑指责的鄙夷态度攻击人们说话随便,实质是想压制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和言论,妄图使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便为复辟奴隶制大造反革命舆论。 【7·23】 孟子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D。” 【注释】 ①患一祸害,毛病。 【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批判】 孟轲讲这句话有他的反动用意。其实,孟轲并不 一概反对“好为人师”,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的所谓 275 ==========第318页========== “师”,他不但不反对而且拚命宣扬。他會说:“圣人,百世之师也。”(14·15)还说:“得天下英才面教育之”是君子的“三乐”之一(13·20)。他本人也是非常“好为人师”的,不但对他的学生乐正子摆出臭架子大加州斥(7·24、7·25),而且在诸侯面前经常以“王者之师”自居,要诸侯对他“学焉而后臣之”。 当时,随着剧烈的社会大变革,各种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师”。如法家就很重视“师”的作用,商鞅提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之师”(《商君书·定分)。孟轲在这里反对“好为人师”,意在反对别的学派宣传自己的学说。 【7·24)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日:“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日:“子来几日矣?”日:“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 日:“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日:“克有罪。” 276 ==========第319页========== 【注释】 ①子敖一王欢的字。②昔者一指昨天。⑧馆古代官方接待客人的旅舍。舍馆一一这里泛指住处。 【译文】 乐正子跟随着子敖到了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也来看我吗,”〔乐正子说:“老师为什么说这话呢,”〔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 C乐正子说:“昨天。” 〔孟子〕说:“昨天,那么我说这话,不也应该吗?”〔乐正子〕说:“住处还沒有找好。” 〔孟子)说:“你听说过,要把住处找好了,然后才来求见长辈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批判) 前一章孟轲刚说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一章自己就摆出了一副师道管严的臭架子,两相对照,真是绝妙的讽刺。 【7·25】 孟子谓乐正子日:“子之从于王子敖求,徒餔啜也①。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啜也。” 277 ==========第320页========== 【注释】 ①铺(bū布的第一声)一吃。爱(chu心绰)-一喝。 【译文】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随着王子敖来,只是为着吃喝。我沒想到你学习古代圣王之道却用来求吃喝。” 【批判】 孟轲对乐正克向他学了“古之道”却跟从齐宣王的宠臣王欢,深为不满。这是孟轲在上章和本章圳斥乐正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7·26】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释】 ①不孝有三一一据赵岐注说,按照礼的规定,所谓不孝的三种情兄是:一、对父母的过错曲意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二,家中贫困,父母年老,又不去当官以取得俸祿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设有儿子,断绝后代。②舜不告而娶 一传说舜的父亲非常愚蠢凶残,舜知道如果把娶妻的事告诉父亲,不会得到同意,因此便不告而娶(参见9·2)。 【译女】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断绝后代为最大的 278 ==========第321页========== 不孝。舜不告诉父母就娶妻,是因为伯断绝后代,〔因此,他虽然沒有告诉他的父母,)君子以为等于告诉了一样。” 【批判】 我国的西周奴隶制,从天子、诸侯到大夫,他们的统治权都是由自己的嫡长子世代承袭的。孟轲的所谓“后”,就是指继承统治权的儿子。一个统治者有沒有儿子,是关系到能不能传宗接代、延续自己剝削压迫奴隶的特权的大问题。因此他们认为不生儿子是最大的不孝。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孟轲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袋制的反动立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的男摩女卑的思想基础上的,后来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继承,在中国流传二千多年,流毒甚广,害人不浅,必须彻底批判。 【7·27】 孟子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①;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释】 ①节一-调节。文一文饰,修饰。 ②乐(yie月) 音乐,包括舞蹈。以下两个“乐”字读è。 279 ==========第322页========== 【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待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二者的道理而不背离它;礼的实质是对这 二者加以调节和修饰;乐的实质是以这二者为乐,〔这样,快乐就产生了;快乐一产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批判】 在这一章里,孟轲宣称仁、义的实标内容就是孝悌之道。并且提出智、礼、乐和它们的关系: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用礼仪求规定它们,用乐舞来歌颂它们。这样,就以“孝悌”为根本而形成仁、义、智、礼、乐一套精神罗网。孟轲宣扬这一套,目的就在于恢复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7·28】 孟子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悅而归已犹草芥也①,惟舜为然。不得乎亲②,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④;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 之谓大孝。” 【注释】 ①芥(诡介)一小草。②不得乎亲-指不能得到280 ==========第323页========== 父母的欢心。⑧瞽瞍(gǔsǒu鼓叟)一舞的父亲。传说他非常昏庸、凶残,不辨善恶,屡大害舞未成,被当时的人称为“瞽瞍”(瞽、瞍都是“无目”的意思)。(④底(zhi止)—致,使达到。豫(yù玉)一一欢喜,快乐。瞽瞍底豫而天下化一孟轲认为瞽瞍是很难事奉的,能把瞽瞍事奉得高兴,就可以为天下人树立“孝”的榜样,使天下人受到感化。 【译文】 孟子说:“天下人都非常悅服而将归附自己,把天下人都悅服而归附自己看成象草芥一样〔不足道,只有舜是这样的。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旨意,不可以做儿子。舜蝎尽心力来侍奉父母,结果使得他的父亲瞽瞍高兴了;瞽艘高兴了,天下人也由此受到威化;鞋腹高兴了,天下父子之间应有的关系也就确定了,这就即做大孝。” 【批判】 孟轲在这一章里借助历史传说,艾一次宣扬奴隶主阶级的“孝道”。叛徒、卖国贼林彪,指使人把孟轲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段话抄录下来,为他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世袭王朝服务。但是,孔孟的“孝道”并帮不了他的忙,其结果只能是阴谋败露,众叛亲离。 281 ● ==========第324页========== 离娄下第八 (共三十三章) 【8·1】 孟子日:“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③。” 【注释》 ①诸冯一一一古地各。传说在今山东省诸城县。②负夏一即负暇,古地名。传说在今山东省曲阜县西。⑧鸣条—一古地名。传说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④岐周即岐。周灭商以前,會建国于此,故又称岐周,⑤毕…商代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老。郢(chéng程)一一又作“程”,商代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⑥符节一“符”和“节”都是古代作凭证用的东西,用金、玉、竹、钥、木等制成,形状不一,通常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将两半相合以验宴假。⑦揆(kuí葵)--度量,这里当“法度”讲。 282 ==========第325页==========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文王出生在肢周,死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两地相隔…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他们得志时,在天下推行自己的主张,所作所为就象符节相合一样。先前的圣人和后来的圣人,他们的法度是一样的。” 【批判】 周文王是奴隶主阶级的头子,舜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领袖,孟轲硬说周文王和舜的行为“若合符节”,完全是信口开河。他之所以宜扬“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不过是为自己复辟奴隶制的“法先王”路线制造理论根据。 林彪把“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抄录收藏,并批上孔孟是“先圣”,马列是“后圣”。其险恶用心就是妄图篡改马列主义,用反动的孔孟之道取而代之,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在复古倒退、搞阴谋诡计方面,林彪与孔孟倒其是“其揆一也”。 【8·2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凑、洧②。孟子日:“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④,民未病涉也⑤。君子平其政⑥,行辟人可 283 ==========第326页========== 也⑦,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面悅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一-公元前五二二年)一一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會任郑国的相,春秋末期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他执政期间,會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缓和奴隶主费族内部的矛盾,挽救奴隶制的崩溃,因此受到孔丘的赞扬。孔丘會称他有“君子”的“恭”、“敬”、“惠”、“义”四“德”(见《论语·公冶长>)。孟轲这里说他心惠”,就是从孔丘那里贩卖来的。郑国一周代诸侯国名,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国都在今河南新郑县。公元前三七六年为韩国所灭。听郑国之政一治理郑国的政事。②济—渡。溱(zhen真)、洧(wěi委)一郑国境丙的两条河流,流经郑国都城附近。③徒一步行。杠(gng刚)一一小桥。 ④榮—一桥。⑤病一患,苦于。涉—一超水过河。 ⑥平其政一治理好政事。⑦辟(pi屁)—一屏除。辟人 出行时赶开行人,使之回避。 【译文】 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用他所乘的车子在溱水洧水上帮人渡河。孟子〔议论这件事〕说:“子产施惠而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人民就不会苦于趟水过河了。君子只要治理好国家,出行时赶开行人,叫他们回避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人渡河284 ==========第327页========== 呢?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如果〕-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闻也就不够用了。” 【批判】 孟轲通过批评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强调统治者必须抓住统治人民最根本的事情,即所谓“平其政”。孟轲所说的“平其政”,就是行“仁政”(如7·1:“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巩固或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叛徒、卖国贼林彪让人抄录了“惠而不知为政”这句话,并亲自批王:“只施小惠,不行大政”,表示他要引以为戒,时刻不忘行复辟资本主义的“大政”。 【8·3】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知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士芥,臣视君如寇讎。” 王日:“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②,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父先于其所往⑧;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④,父极之于其所往⑤;去之日,途收其田里。此之谓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285 ==========第328页========== 【注释】 ①旧君-一已离职的臣子称原来的君主为旧君。服指服孝。《仪礼·丧服》中有大夫为旧君服孝的记栽。②膏泽一一恩泽,恩惠。膏泽下于民一一这是一种美化统治者、欺骗人民的说法。⑧先于其所往—一先去他所要去的地方,意思是先派人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他的到来作好安排。(④搏一入家搜索。执一一捕捉。搏执之一到他家里搜查捕人。⑤极一一穷,困穷。这里当“使…困穷”讲。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成狗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般人;君主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仇敌。” 王说:“札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子对原来的君主还得服孝。君主怎样对待臣子,臣子离职后方会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子的规劝被接受照做,建议被听从,恩惠能下施于人民:遭遇变故要离开国家,君主就打发人引导他出境,幷且先派人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安排;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然后扌收回他的田地和住宅。这叫做三有礼。这样做,已离职的臣子就会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子,规劝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从,恩惠不能下施于人民;遭遇变故要离开国家,君主就到他家里搜查捉人,并且想方设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田地和住宅。这叫做仇敌。对于仇敌,还服什么孝,” 286 ==========第329页========== 【批判】 孟轲发展了孔丘“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元佾)的思想,更加强调了君对臣要有礼,然后臣才能对君尽忠。其目的就是要齐宣王等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对他们这些儒家之徒“谏行言听”,按照他们的主张来复辟奴隶制。 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为其反革命复辟的需要,把这一章中的“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抄录下来,作为他笼络党羽的信条。但是,林彪反党集团土崩瓦解的事实,证明了任何结党营私的反革命手段,都不能挽救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命运。 【8·4】 孟子曰:“无罪而杀土,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土可以徙。” 【译文】 孟子说:“土沒有罪而被杀掉,那么大夫便可以离开;人民沒有罪而被杀戮,那么士便可以迁走。” 【批判】 法律是有阶级性的,有罪、无罪也有具体的阶级标准。孟轲表面上在替“无罪”而被杀戮的“士”和“民”鸣 287 ==========第330页========== 不平,实际上是在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暴力,为被镇压的奴隶主复辟势力喊冤叫屈。同时,他鼓吹用离开、迁走等手段来要挟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妄图以此使他们放弃革命暴力。 【8·5】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 孟子说:“君主仁,〔天下人门沒有不仁的;君主义,〔天下人门沒有不义的。” 【批判】 见7·20批判。 【8·6】 孟子日:“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女】 孟子说“不符合礼的那种礼,不符合义的那种义,大人君子是不遵行的。” 【批判】 孟轲所说的“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是指当时新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道德观念。如与孟轲288 ==========第331页========== 同时的法家商鞅,.在批判奴隶制旧礼的同时,提出了“礼法以时而定”的“更礼”主张(《商君书·更法),他还与儒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关于“义”的新观点:“吾之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之所谓义者,暴之道也。”(蔺君书·开塞)此孟轲稍后的法家荀况,更明确地赋予了“礼”“义”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内容,而与奴隶主阶级的“礼”“义”形成了对立。正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孟轲慌忙跳出来“正名”,疯狂攻击反映地主阶级新经济、新政治内容的“礼”“义”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声言他们那些奴隶主阶级的“大人”“君子”决不遵行(“大人弗为”)。但是,这种叫嚣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更加暴露他反动顽固的立场。 【8·7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①,方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俏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往释】 ①中一-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意思。也即孔丘所说的“中庸”。孔孟鼓吹“中庸”,主肯是要人们一切按照奴隶制的常规办事,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和偏离。这是一种反对社会变革、为复辟倒退服务的理论。这里的“中”是指具备“中 289 ==========第332页========== 庸”这种反动道德的人。养—一教有熏陶的意思。 ②不 能以寸一一不能以寸量,即距离近得用不上寸来量。指“贤”与“不肯”之间设有多少差别。 【译文】 孟子说:“有中庸道德的人应该教育熏陶沒有中庸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应该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入都喜欢有贤能的父兄。如果有中庸道德的人不管沒有中庸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不管沒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者与不贤者之间的距离,就近得用不上寸来量了。” 【批判】 孟轲强调其有奴隶主阶级道德和复辟奴隶制方能的人要去培养其他人,不然就和“不俏”一样了,目的这是妄图不断扩大复辟势力,以实现其复辟奴隶制的梦想。 【8·8】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女】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批判】 孟轲所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一种 290 ==========第333页==========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反革命策略。林彪不但收录了这-一条,而且奉为“辩证法”。这父-一次暴露了林彪阴谋家、两面派的丑恶面目。 【8·9】 孟子日:“言人之不善,当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说人家的不好,招来后患该怎么办呢?” 【批判】 这段话,表现了孟轲圆滑的处世哲学及其反革命策略。实际上,孟轲对广大劳动人民以及新兴地主阶级,总是极尽讲谤、诬蔑之能事,岂止是“言人之不善”。他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只不过是指他们处在不利的情况时,需要“克己”,谨防过分放肆所招致的“后患”,要保存自己,伺机反扑。当然,他也是为了用这句话来反对、威胁别人对他们这些政治骗子进行揭露和批判。孟轲露骨的攻击地好,暂时的克制也好,都是为了一个总目标一复辟奴隶制。 林彪在经营其反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运用孔孟的反动处世哲学和反革命策略,大搞“韬晦”之计。他讲什么“少说话,说好话”,提出“不负责,不建 291 ==========第334页========== 言,不得罪”的“三不主义”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的“三要”原则,妄图用假象来欺骗党,欺骗人民,掩盖其反革命的其相。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制去。”(毛主席:《<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會儿何时,林彪就在党和人民面前机关算尽,原形毕露了。 【8·10】 孟子日:“仲尼不为已甚者①。” 【注释 ①已一太。 【译文】 孟子说:“仲尼不做太过分的事” 【批判】 孟轲所说的“不为已甚”,是指奉行“中庸之道”。他说孔丘“不为已甚”,完全是对事实的歪曲。孔丘臂为郑国奴隶主血腥镇压奴隶起义,大声叫好;当上鲁国司寇不久就杀了革新派少正卯,并且还暴尸三天,他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人士一点也不“中庸”。孟轲本人,把统治者压迫剡削劳动人民看成是“天下之通义”(5·4),主张对进行改革的法家人物“服上刑”(7·14),也是并不“中庸”的。孟轲宜扬“中庸之道”的目的, 292 ==========第335页========== 是要奴隶不要造反,新兴地主阶级放弃革命,放弃对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以便于奴隶主阶级从事复辟奴隶制的活动。 林彪和孔丘、孟轲一样,也是“中庸之道”的狂热鼓吹者。他宣扬什么“凡事勿做绝了”,“不过极则成”,但是背地里却在搞谋害伟大领袖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罪恶活动,却在对革俞人民下毒手,其穷凶极恶的反革命行为毫无“中庸”可言。他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过分”,我党的反修斗年“做绝了”,目的就是要无产阶级放弃自已的专政,停止继续革命,以便于他复辟资本主义。 “中庸之道”在哲学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主张保持旧事物的原质,鼓吹折中调和、反对斗争。这种观点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力图保存旧事物、反对新事物,反对革新与革命,因此,一切反动派都喜欢宣扬它,鼓吹它。但是,无数事实说明了,反动派在“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鲁迅:《通讯,《鲁迅全集第三卷第三二顶)。反动派啡喊“中庸”,从来都是要人民对他们“中庸”,而他们对人民从来都是不“中庸”的:在他们得势时,对人 293 ==========第336页========== 民凶残横恣,以违犯“中庸”为借口来反对革命,镇压人民;在他们失势时,要人民对他们“中庸”,以便于他们得到喘息,伺机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反革命倒算。“中庸之道”,从来就是反动派扼杀与镇压革命之道,反攻倒算的复辟之道,是反动派手中的思想武器,是革命的大敌,我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必须彻底批到“中庸之道”,肃清它的流毒! 【8·11 孟子问:“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释】 ①惟义所在一只看义在哪里,只看是否符合义。 【译艾】 孟子说:“大人物,说话不一定凳现,行动不一定做到,只看是否符合义。” 【批判】 这话是孟轲反革命两面派的自白,是从其祖师爷孔丘那里继承来的。孔丘说:“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小人”(《论语·子路),孟轲说:“只要合于奴隶主阶级 294 ==========第337页========== 的‘义,大人‘君子’就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颠过来,倒过去,完全是一个意思。这不仅说明孔丘、孟轲之流是虚伪狡诈的骗子,而且说明他们搞阴谋诡计总是为反动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孔孟的忠实信徒林彪也把说假话、要两面派作为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策略。他在孟轲的这句话上批道:“流言蜚语,美言美语,皆可散布。人喜听美言,绝不认帐”,充分暴露了他政治骗子的丑恶嘴脸。他还无耻地说过:“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为了达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林彪说尽了假话,做绝了坏事。然而历史无情,林彪终究也沒能逃脱垮台的必然结局。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一切狡猾的人,不服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沒有好结果的。”(《整颜党的作 风) 【8·12 孟子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①。” 【注释】 ①赤子之心一-指的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先天“善心”。 295 ==========第338页========== 【译文】 孟子说:“大人君子,是沒有丧失他在婴儿时就具有的‘善心’的人。” 【批判】 孟轲在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就是他所宣扬的人先天就具有的“善心”(见3·6、11·6)。孟轲说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大人”“君子”才不失去这种“善心”,这完全是一种美化奴隶主阶级、为复辟奴隶制服务的唯心主义谬论(详见8·19批判)。 林彪十分欣赏孟轲这句话,亲笔在上面批了“天其善良”四个字,妄图用这种唯心主义谬论来掩盖他们一伙的反动、丑恶本质。但是谎言掩盖不了事实,他们的反革命阴谋一旦败露,其极端虚伪、极端凶狠的反革命面目也就暴露无遗了。 【8·13 孟子日:“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迭死可以当大事少。” 【注释】 ①送死一一·给父母送终。 【译文】 孟子说:“养活父母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有给父母送终才 296 ==========第339页========== 3 算得上大事。” 【批判】 见4·7批判。 【8·14】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①。自得之,则居之安2;居之安,则资之深⑧,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往释】 ①自得之—指自己获得道。 ②居之一指处 于道。居之安一安于道而不动搖。(⑧资一一积蓄。 ④原-同“源”。逢其原一一遇到源泉。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用道来进行深造,是使他自己获得道。自己获得道,就能安于道而不动搖;安于道而不动搖,就能积蓄得很深;积蓄得很深,那无论怎样都能取之不尽了,所以君子要自己获得道。” 【批判】 孟轲在这里特别强调通过自我修养而掌:握奴隶制之“道”(所谓“自得之”)的做法。他认为只有这样才 297 ==========第340页========== 能做到对奴隶制之“道”深信不疑(“居之安”)、积蓄很深(“资之深”),以至达到运用自如、取之不尽(“取之左右逢其原”)的程度。他宣扬这套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无非是要鼓动那些沒落奴隶主贵族闭门修养,对抗历史发展潮流。 【8·15 孟子日:“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①” 【注释】 ①约—一要领。 【译女】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能〔在融会贯通以后)回过来说出其要领。” 【批判 孟轲主张经过一个由广博到精约的学习过程来掌握并宣传儒家复辟之道的要决。 【8·16】 孟子日:“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298 ==========第341页========== 【注释】 ①以善服人—用仁义礼智的“善”道来强制人归服。 【译文】 孟子说:“用善来强制人归服,沒有能使人归服的;用善来熏陶教育人,然后才能使天下的人归搬。天下的人不心服而能王天下的,未會有过。” 【批判】 孟轲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养”字,说明反动派非常重视用他们腐朽的意识形态来影响、毒害人民群众。 【8·17】 孟子日:“言无实不辩①,不祥之实,薇贤者当之②。” 【注释】 ①实一一一效果。孟轲这里指“贤者”得以进用的效果。 ②蔽一一阻碍。当一担当,承担责任。 【译女】 孟子说:“说话不考虑〔贤者得以进用的〕效果不好,这种不好的效果,应该由阻碍贤者进用的人来承担责任。” 【批判】 孟轲在这里指责所谓阻碍贤者进用的人。但是不 299 ==========第342页========== 同的阶级对于“贤”有不的标准。在孟轲心目中,只有言不离“先王之道”,以复辟奴隶制为已任的儒家之徒,扌算得上“贤”。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盒的法家,则把儒家之徒看作国家的祸害,坚决加以排斥、打击。可见孟子指责妨碍贤者进用的人,矛头是针对法家的。但是指责改变不了客观事实,恰恰是孔孟一伙倒行逆施的儒家之徒到处破环其正的法家贤者的进用。 【8·18 徐子日①:“仲尼越称于水②,日‘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日:“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④,放乎四海⑤。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⑥。苟为无本,七、 八月之间雨集⑦,沟浍皆盈⑧;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⑩,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即徐辟。②亟(9ì气)-一屡大。③原泉一一有源的案水。混混一同“滚滚”(古“混”、“滾”音同),大水流动的样子。④科一一坎,洼地。⑤放一一至。 ⑥是之取尔-一“取是尔”。意思是取这个罢了。⑦七、 八月一-这里用的是周历,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中原地区的雨季。(⑧沟浍(kuai快)一一沟和浍都是田间排水的300 ==========第343页========== 渠道。沟小浍大,田间的水先流入沟内,再由沟内流入浍内排出。⑨涸(hé何)--水千枯。⑩声闻(wèn问)-一名声,名誉。情一一实情。 【译文】 徐子说:“孔子屡头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于水的是什么呢?” 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滚浚地流,昼夜不停,灌满了坑洼,然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到大海。有本源的就象这样,〔孔子〕就是取的这一点罢了。假如沒有本源,七、入月间雨水很集中,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很快也就干枯了。所以名声超过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 【批判】 孟轲在这里以流水此喻一个人应该象有源之水样,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并且应该象流水循序渐进终归大海(“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一样,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达到完美的境界。他會说,人的天赋“善心”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仁、义、礼、智”之“端”,就象泉水刚刚发源,如果能“扩而充之”,就“足以保四海”(3·6)。可见他所说的“有本”,就是指保存这种天赋的“善心”;他所主张的循序渐进,就是要把这种“善心”扩充成“仁、义、礼、智”,并进而按奴隶主阶级的反动世界观去改造世界。这完全是为复辟奴隶制服务的 301 ==========第344页========== 唯心主义修养经。 【8·19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儿希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②,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一人所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孟轲认为人所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只在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他會说设有这四种“善端”,则“非人也”(见36)。儿希—很少。②庶物一各种事物。 【译艾】 孟子说:“人所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只有邢么一点点,一般百姓丢掉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懂得万物的道理,了解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照着〔内心保存的〕仁义去行事,不是〔勉强地〕去行仁义。” 【批判】 孟轲在这里宣扬: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具有天生的“恻隐之心”、“盖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端”;而这种“善端”,只有奴隶主阶级才能保持它,劳动人民只能失去它。这样,孟轲就把劳动人民说成无异于禽兽。.这是恶毒诬蔑劳动人民、为奴隶主302 ==========第345页========== 阶级压迫、知削以至屠杀劳动人民制造“根据”的反动逐论。 【8·20】 孟子日:“禹恶旨酒而好善言①。汤执中②,立贤无方⑧。文王视民如伤④,望道而未之见⑥。武王不泄迩⑤,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⑦,以施四事⑧;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且®。” 【注释】 ①吉一一美。②轨中—保持中庸,不偏不倚。(③方一常。无方—设有一定的常规。(④文王视民如伤一是说周文王善于抚慰人民,看待人民就象他门受了伤害一样。这完全是对周文王的吹捧和美化。(⑤而一如。望道而未之见一一是说周文王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就好象自己总设有见到它一样。⑥泄一通“媟”(x论屑),狎,轻慢,不恭敬。迩(ěr耳)一近,这里指朝廷里的近臣。 ⑦三王一指夏、商、周三代的所谓“圣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⑧四事一一指上面所说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四人所行之事。⑨且一天亮,早晨。 【译文】 孟子说:“禹厌恶美酒而喜欢善言。汤不偏不猗,选拔贤人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害一 303 ==========第346页========== 样,追求道好象自己总沒有看到它一样。武王不轻慢朝廷里的近臣,不忘记远方的诸侯。周公想要廉学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实施禹、汤.文王、武王所行的事业;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便坐着等待天亮(立即实行)。” 【批判】 孟轲极力吹捧美化奴隶主阶级的“先圣”,充分暴露了他“法先王”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立场(详见7·1批判)。 【8·21】 孟子日:“王者之迹熄而诗亡①,诗七然后K春秋》 作。晋之乘②,楚之k檮杌》⑧,鲁之κ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注释】 ①王者一指西周的所谓“圣王”。王者之迹熄一一圣王的业绩完全消失了。即“圣王不作”、“世衰道微”(69)的意思。诗一一指飞诗经》一类作品。《诗经》的创作年代大体是西周至春秋中叶,孟轲认为春秋末期“圣王不作”、“世道衰微”,诗也就衰亡了。②《乘》(sheng胜)---晋国史官记的史书。③《棒机(恒0wù逃勿)一楚国史官记的史书。304 ==========第347页========== 【译文] 孟子说:“西周圣王的业绩完全消失了,诗选就沒有了,诗沒有了,然后《春秋》一类书就甘现了。〔各国都有它们的史书,ù晋国的<乘》,楚国的<檮机》,鲁国的<春秋,都一样:它们所记载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类的事情,它们的文体就是…般史书的文体。孔子说:‘各国史书褒善贬恶的大义,我私自取来用在<春秋》里了。,” 【批判】 孔丘修改春秋》的目的,是借以歌颂、美化奴隶制,咒骂、贬斥破坏奴隶制的人。他所修改的《春秋》是 一部奴隶主阶级的变天账。孟轲會极力为孔丘作《春 秋》唱赞歌(6·9),这里又特别强调孔丘在K春秋》中所 贯穿的维护奴隶制的褒贬准则一“义”,说明他要继承孔丘衣钵,充当奴隶制的吹鼓手。 后世反动派也都步孟轲的后尘,大肆吹摔孔丘作《春秋》。成书于宋代、流毒甚广的儒家通俗黑书三字经》,就袭用孟轲这段话,宣扬“诗旣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林彪一伙更说什么孔丘“删诗书,作《春秋》”是“注重后世”,“传播到全国,以至于今,便有文化”。他们这样歪曲历史,是为了继承孔孟之道,把它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305 ==========第348页========== 【8·22】 孟子日:“君子之泽五世面斩①,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②。” 【注释】 ①泽一—这里指人对于后代的影响。世一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也称一世。斩一断绝。 ②淑一-通 “叔”,取的意思。引申为学习。私淑诸人一一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會在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弟子那里当过学生。这里的“人”,大概指子思的弟子。 【译女】 孟子说:“君子对后代的影响到五代以后就断绝了,小人对后代的影响到五代以后也断绝了。我沒有能够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 【批判】 前三章,孟轲依次把舜、禹、汤、文、武、周公、孔丘吹捧了一通;这一章,又点出了自己和孔丘的联系。这样的编排显然是有其用意的。它要告诉人们:孟轲是从舜到孔丘这些儒家“圣人”正统的继承者和传道者。孟轲本人也常常公开以“圣人之徒”自居(6·9、14·38)。这些说明:孟轲确实是一个反动、在妄的奴隶制卫道土。 306 ==========第349页========== 【8·23 孟子日:“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就损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就损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损害了勇敢。” 【批判】 孟轲表面上是用抽象的、模棱两可的说法来谈“取”、“与”、“死”,实际上是在®运黑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旧原则,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新原则。孟轲把“廉”作为“取”的原则,其实这个“廉”就是他所说的“取于民有制”(5·3),这种“制”即指奴隶制的税法和剝削方式。而他所说的“伤廉”,是指封建制的税法和剝削方式。孟轲把“惠”作为“与”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指按奴隶制的等级世袭制在奴隶主贵族中分配权力和财产。而他说的“伤惠”则是指新兴地主阶级破坏“世卿世祿”制、按军功授爵授田。孟轲把“勇”作为“死”的原则,这个“勇”就是他所说的“舍生而取义”(11·10),为奴隶主阶级卖命。而他说的“伤勇”,则是指法家耕战政策所提倡的在战争中轻死力斗的精神。孟轲这套反动理论说明了,用传统的旧观念来反对新生事物,是反动派 307 ==========第350页========== 惯用的伎俩。 【8·24 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⑧,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日:“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日:“宜若无罪焉。” 日:“薄乎云尔),恶得无罪?掷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⑥。子灌孺子日:‘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日⑦:‘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庚公之斯也。’日:‘吾生矣’。其仆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日吾生,何谓也?,日:‘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⑧,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日:‘夫子何为不执弓?’日:‘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日:‘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失,扣轮,去其金⑩,发乘失而后反①。” 【注释】 ①逢(péng蓬)蒙--羿(yì义)的学生和家臣,后来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相寒浞(zhuO茁)杀死了羿。羿一相传是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射箭,食一度取代夏王朝的统治。 308 ==========第351页========== ②尽羿之道一一完全掌握了羿的技术。③愈一胜过(④薄-一少。蒋乎云尔不大罢了。指羿的罪过不大。 ⑤·子灌(zú0浊)孺子一郑国大夫。卫-一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国都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公元前二五四年被魏所灭。⑥庚(yú于)公之斯-一即庾公斯,卫国大夫。“之”是人名中的虚词,下文“尹公之他”的“之”同此。⑦仆一-指驾车的人。 ⑧尹公之他(tū0拖)一人名。 ⑨端一正。⑩扣 --敲,击。金—指箭头。①乘(sheng剩)矢一一四根箭。 【译文】 逢蒙向孕学习射箭,完全掌握了驿的技术,他想天下只有羿此自己强,于是便把猝杀了。孟子说:“这里孕也有罪过。” 公明仪说:“好象沒有什么罪过吧。” 孟子说:“不大罢了,怎能说沒有罪过?郑国會派子灌磊子去进攻卫国,卫国派演公之斯去追击他。子耀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是谁??给他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他便说:“我死不了啦。?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优秀的射手,您却说我死不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回答门说:‘庾公之斯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向我学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派。〔正派人是不会杀死他的老师的。〕’庾公之斯追上来,问:‘您为什么不拿弓?〔子灌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门说:‘我向 309 ==========第352页========== 并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艾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知此,今天的事是国君的大事,我不敢废弃。于是拔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去掉箭头,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批判】 孟轲在这一章里,鼓吹收取门徒与择友必须选择“端人”,即不背离师友的人。联系孟轲會大骂儒生陈相“师死而遂倍之”(5·4),可见他鼓吹这套东西,是妄图用来维系儒家学派,挽散当时“儒家旣绌(chù触,贬降)”(《史记·儒林列传》)的局面。 【8·25】 孟子日:“西子蒙不洁①,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⑧,则可以祀上帝。” 【生释】 ①西子一即西施,传说是古代的美女。蒙-一蒙受,引申为沾染。 ②恶一丑。③瘁(zhi斋)戒一一同 “斋我”。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上肮脏的东西,那别人从她身旁走过也都会捂上鼻子;即使容貌丑陋的人,只要斋戒沐浴,也可以祭配上帝。” 310 ==========第353页========== 【批判】 孟轲通过这个此喩,企图说明,一个人是否具备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主要的,而要具备奴隶主阶级的道德,父全靠自已的努力。这与孔丘“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的反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目的是要人们按照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谁来修养自己。 【8·26】 孟子日:“天下之言性也①,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④,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⑤。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⑥,可坐而致也。” 【注释】 ①之一所。性一指事物的本性。 ②故一指 事物的原来情状和道理。③利一一顺。指所谓顺应事物的本性。 (④行水-一使水运行。·⑤行其所无事一 指顺水性之自然。 ⑥日至一这里指冬至。 【译女】 孟子说:“天下人所谈论的事物本性,就是事物原来的道理罢了。事物原来的道理,是以顺其自然为根本的。所以憎恶某些人的聪明,是因为他们往往穿凿附会。如果聪明人象 311 ==========第354页========== 禹疏导洪水一样,就不会帽恶他们的聪明了。禹疏导洪水,采取顺其自然的办法。假如聪明人也能朵取顺其自然的办法,那聪明也就大了。天是那样的高,星辰是那样的远,知果寻求它们原来运行的道理,上千年的冬至节候,是可以坐着推算出来的。” 【批判】 孟轲在这里怀着不可卷人的政治目的,侈谈宇宙万物的哲理。他认为事物的本性就是事物的往常道理(所谓“故”),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侯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卓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矛盾论)孟轲宣扬这种形而上学的政治目的是反对封建变革。他鼓吹禹治水采取顺其自然的办法,也是要人们不要搞什么变革。他父对天体运行之类的自然现象作了形而上学的歪曲,说成是永恒不变的,然后把它当成宇宙的普逼法则,妄图论证奴隶制万古不变,以反对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革命。这完全是诡辩。毛主席指出:虽然自然界的事物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此较,则显得很徽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面显现其312 ==========第355页========== 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同上)孟轲不仅否认自然的变化,而且在论证时偷换概念,硬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此社会现象,足见他理论上的反动、狡猾和虚羽。 【8·27】 公行子有子之丧①,右师往吊®。天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⑧,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悅,曰:“诸君子皆与欢言,孟子独不与欢言,是简欢也。④”孟子闻之,日:“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⑤,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注释】 ①公行子齐国大夫。有子之丧一一有死了儿子的丧事。②右师一官名。这里指王欢。 ③进一上 前。④简一—简慢,怠慢。⑤历-一跨越。 【译艾】 公行子给儿子办丧事,右师王欢前去吊唁。进门后,有上前同他讲话的,也有走近他的座位同他讲话的。孟子不跟右师讲话,右师不高兴,说:“各位君子都同我讲话,只有孟子不同我讲话,这是对我的怠慢。”孟子知道了,就说:“礼制规定,在 313 ==========第356页========== 朝廷上不能越过位次互相交谈,不能越过台阶互相作辑。我想依礼而行,子敖却以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鸣?” 【批判》 孟轲明明是因为对王欢不满而不理睬他,却用什么朝廷上的“礼”来掩饰,并倒打一耙,指责王欢不懂“礼”。这父一次说明孟轲的狻诈。 【8·28】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①。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⑨,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寞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5?于禽兽父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314 ==========第357页========== 【注释】 ①存心—一指保存人所固有的“善心”,见3.6。②横(hèng横去声)逆一横暴无理。⑧物一-事。奚宜--一为什么会。⑨由一一同“犹”。下面两个“由”同此。 ⑤奚择-有什么区别。⑥难(nàn南去声)一责难。 【译女】 孟子说:“君子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能保存自己的善心。君子用仁保存自己的善心,用礼保存自己的善心。仁人爱人,有札的人算敬人。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拿敬人的人别人总是拿敬他。〔假如这里有一个人,他对我横暴无理,那么君子就一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仁吧,一定无礼吧,〔不然)这样的事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呢?反省的结果,自己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个人还是这样横暴无理,君子一定又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忠诚吧。反省的结果,自己是忠诚的,而那个人还是这样横暴无理,君子就说:‘这也不过是个胡闹的人罢了。象这样,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叉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却沒有一时的担忧。至于〔君子〕所忧虑的事情那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可以传于后代,而我却仍然不免是个乡里人。这才是值得忧虑的。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邢样做罢了。至于君子所担忧的就沒有了。不仁的事不于,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忧,那君子不以为扭忧了。” 315 ==========第358页========== 【批判】 孟轲在这里宣扬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修养术。这种修养术,从认识来源上说,就是“存心”;从检验方法上说,就是“自反”。所谓“存心”,是指保存人先天就有的“善良本心”。孟轲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加以扩充,就能成为奴隶主级的道德(3·6)。另一方面他又鼓吹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来保存人的“善良的本心”。所谓“自反”是指通过自我反省来检验是否保存了“善良的本心”、具备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孟轲宣扬的就是这样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社会实践也是检验其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鄙认识论”(毛主席:《实践论)。这是批判孟轲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有力武器。孟轲宣扬这种修养术的目的,就是要被打倒的奴隶主阶级通过自我修养做到“非仁无为”、“非礼无行”,死守奴隶制的“礼”,对抗社会变革;忍受“一朝之患”,伺机复辟变天。 孟轲还重弹孔老二“仁”就是“爱人”的老调,鼓吹316 ==========第359页==========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完全是蹁人!他动辄I相 毕露,破口大骂人民是“禽兽”,叫嚷要“以生道杀民”(13·12)、对法家“服上刑”(7·14)。这充分说明,他所谓的“爱人”只是爱奴隶主阶级,对人民来说,不过是吃人、杀人的遮羞布已。林彪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对孔孟“仁者爱人”的骗人谬论心领神会,指使人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话抄录下来,妄图用这种假仁假义来欺骗人民、维系其反党集团的内部关系。毛主席早就指出:“世上决沒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沒有无绿无故的根。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沒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沒有其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所谓“爱人”的伪善本质。林彪用自己的反革命阴谋活动证明,他和孔孟一样,都是口念仁爱经、手持杀人刀的政治骗子。 【8·29】 禹、稷当下世①,三过其门而不人,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⑧,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 ·317 ==========第360页========== 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散之④,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散之,则惑也,虽闭丘可也。” 【注释】 ①当一一值,处于。 ②颜子一即颜回。乱世 孟轲对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诬蔑之称。(③据《论语·雍也》记载,孔丘會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与以上儿句 文字略同。④被(P1披)--同“披”。披发,披散头发,指 未把头发束好。缨冠一用帽带子把帽子系住。古人戴帽子要先束发,然后用簪子把帽子固定在束好的头发上。被发缨冠-一指事情紧急,来不及束发簪冠,只用帽带子把帽子系在头上。 【译文】 禹、稷处于太不时代,三水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贤”。颜子处于乱世,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吃一小竹篮饭,喝一小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也称赞他“贤”。孟子说:“禹、稷、颜回的‘道’都是一样的。禹想到天下有人受淹,就好象自己使他们受淹一 318 ==========第361页========== 样;稷想到天下有人挨饿,就好象自己使他门挨饿一样,因此他们如此急迫〔地前去拯散)。禹、稷、颜子如果互换地位,他们都会这样做的。此如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去解劝他们,即使〔忽忙到)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解劝,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里的邻居有人斗殴,也〔匆忙到)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 解劝,那就糊涂了,这即使关着门〔不闻不问D也是可以的。” 【批判】 孟轲把禹、稷与颜回说成是“同道”,无非是要贩卖孔丘“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反动观点,借以宣扬:在奴隶主阶级当权的“平世”,就应当不辞劳苦地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卖命;如果是在奴隶主阶级不当权的“乱世”,那就应当象颜回那样,躲进“陋巷”,坚持反动立场,决不为当权者出力。他还用“救“同室之斗”为®,说明要急于为奴隶主阶级难解纷,维护其反革命的团结;用“闭戶”不救“乡邻之斗”为®,说明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内部纠纷,应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让他们自相残杀。这明显地暴露了他的反动阶级立场。 【8·30】 公都子日:“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319 ==========第362页========== 孟子日:“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⑨,不颐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③,不顿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地;从耳目之欲(④,以为父母戮⑤,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⑥,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期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⑧,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注释】 ①关于匡章被称为“不孝”的事,据孟轲下文所述,是指他责求其父行善,得罪其父,被其父赶出。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威王时,匡章的母亲得罪了他父亲,他父亲未加教诲,就杀了他母亲,并把尸首埋在马棚底下。所谓匡章责求其父行善,大约是指匡章为他母亲的事,會劝说过他父亲,结果他父亲不听。支—同“肢”。·(③博一…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弈(yi义)一-下围棋。④从(zng纵)一-同“纵”,放纵。耳目之欲一一指听音乐、看跳舞的欲笔。⑤戮 一一羞辱的意思。 ⑥很一一同“狠”。⑦遇一-一遇 合,投契。⑧屏(big丙)一除去。这里是赶出的意思。⑨养使…养。不养一指不让妻子儿女侍奉自己。 320 ==========第363页==========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全国人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交往,而且对他很有礼貌,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一般人所认为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颐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二不孝;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肆地追求乐舞的享受,使父母因此而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受到危害,五不孝。章子有其中的一条吗?章子,是因为父子之间互相责求行善搞坏了关系。互相责求行善,这是朋友之间相处的原则。父子之间互相责求行善,是最伤害威情的事。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之类关系吗?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他亲近,〔所以)赶出自己的妻子、儿女,终身不要他们侍奉。他心里设想如果不这样,那就罪过更大了,这就是章子〔的为人罢了。” 【批判】 这一章,孟轲通过为匡章辩护叉一次宜扬奴隶主阶级的“孝道”。孟轲首先强调,匡章对于世俗所谓的“五不孝”沒有沾上任何一条,他之所以得到不孝的名声,只是因为會指出他父亲的过错,而搞坏了父子关系。孟轲认为父子之间不能“责善”,象孔丘一样,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以维系奴隶制反动、虚伪的“父父子子”的关系,所以他并沒有为匡章向他父亲“责善”的行为辩护,而是肯定匡章在“得罪于 321 ==========第364页========== 父”之后,能够拿出行动,“设心”补过。 【8·31】 會子居武城①,有越寇②。或日;“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共薪木。”寇退,则日:“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會子反。左右日:“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⑧;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①。”沈犹行日:“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⑥,从先生者七十人⑦,未有与焉⑧。”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日:“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极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會子、子思同道。會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會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释】 ①武城一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费县内。②越寇指越国军队。“越”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浙江省一带,国都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战国时为楚国所灭。公元前四七三年越灭吳后,势力會扩展到江苏和山东南部一带,与鲁国相邻,所以越国军队进攻鲁国很容易。③望人所仰皇,引申为榜样。(④殆(dai带)一近。·⑤沈犹行一會参弟子,姓沈犹,名行。⑥负刍(chú除)未详。一说是人各;一说是背草的人。负刍之祸一指“负 322 ==========第365页========== 刍”或“负刍者”“作乱”,进攻沈犹氏。 ⑦先生一指會 参。⑧未有与焉—一设有一个人参与我们的事情。 【译文】 會子在武城居住,越国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人来了,何不离开这里呢,”〔會子在离开时门说:“不要让人在我家里借住,毁坏家里的花草树木。”敌人退走了,〔會子〕就说:“把我的房子修理修理,我就要回去了。”敌人退走了,會子也回来了。會子身劳的人说:〔武城的官员〕对先生是那样忠诚而恭敬,可敌人来了,光生却早早离开,给百姓做不好的榜样;敌人退了就立即回来,恐怕不可以吧。”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所能够知道的。从前〔我们〕沈犹家遭到负刍之祸,〔那时先生在我们那里住,〕跟从先生的有七十多个人,沒有一个人帮助我们。” 子思住在卫国,齐国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人来了,何不离开这里呢?”子思说:“如果我走了,君主同谁一起守城呢?”孟子说:“僧子、子思的‘道’是一样的。會子是老师,是长辈;子思是臣下,地位低微。會子、子思如果丘换地位,他们都会这样做的。” 【批判】 孟轲把會参、孔伋的不同表现解释为“同道”,强调摩长可以任意决定自己的行止,而臣下却必须无条件地遵从拿长的意志,说明他是在宣扬奴隶制的等级观念。 323 ==========第366页========== 【8·32】 储子日:“王使人髑夫子②,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日:“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释】 ①储子-战国时齐国人,齐宣王时會任齐相。②躏(jian见)-一窥探。 【译文】 储子说:“王派人窥探您,〔看您果其有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啊。” 【批判】 孟轲一向吹牛说大话,把自己打扮成天才、救世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齐王派人暗地观察他,正是出于这种动机。当孟轲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故作谦虚,说自己已沒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但紧接着便说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这其实是拐弯抹角自比尧舜,仍是在自命“不凡”。 【8·33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⑧。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日:“良人出,则必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 324 ==========第367页========== 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4)。” 蚤起⑤,施从良人之所之⑥,逼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②,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训其良人⑧,而相泣于中庭⑨,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⑩,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处室一-同居一室。 ②艮人古代妇女称其 丈夫为“夏”或“夏人”。③黍((yan厌)-吃饱。.(①所之一一所往,所去的地方。⑤圣一同“早”。⑥施(y夷)一-通“迤”,斜行。这里形容悄梢地跟在人后面走的样子。之所之一一这两个“之”都当“往”讲,跟上一句的“之所 之”不同。⑦蟠(fan烦)一一坟墓。⑧讪(shan善)讥讽,谤毁。⑨中庭—一即“庭中”,院子里。(⑩施施(y1夷)一高兴自得的样子。 【译文】 齐国人有一家一妻一妾同住在一起的,那丈夫每次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而后才回家。他的妻子问同他一起吃喝的 325 ==========第368页========== 是谁,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而后才回家。问同他一起吃喝的是谁,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但是从来不會有显贵的人到我们家里来。我准备悄悄地看看丈夫究竟到什么地方去。”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悄悄地尾随丈夫到他所去的地方,走遍城中沒有一个人站住同他谈话的。最后走到东郊的墓地,上祭扫坟墓的人那里,乞讨些残酒剩荣,不够,又东张西望地上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妾,并说:“丈夫,是我们终身要依靠的人,现在竟然这样。”于是就同妾一起责骂她们的丈夫,在院子里相对而哭,而丈夫还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妻妾摆威风。 由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不使他们的妻妾威到羞耻而一起哭泣的,真是很少啊。 【批判)】 孟轲之流宣扬这个齐人乞讨的故事,目的是风刺那些不按照“君子”的观点、即奴隶制的原则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在奴隶制的“世卿世祿”制度下,奴隶主贵族享有土地和爵位的世袭特权,他们按照这样的原则取得富贵,在孟轲之类的“君子”看来,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神击、推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豫”制,实行按军功授田授爵,从326 ==========第369页========== 而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在新兴地主阶级和沒落奴隶主阶级之间进行了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前者得到了富贵,后者失去了富贵。这在孟轲之类的“君子”看来,自然是大逆不道、不可容忍的了。他们利用这个故事来挖苦、谩骂,新兴地主阶级的人是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可耻之徒;同时还告诫那些沒落奴隶主贵族要“安贫乐道”,坚持反动立场,等待有朝一日恢复失去的天堂,决不可巴结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违背奴隶制的原则去追求富贵。长期以来,这一章被拿孔派用来为孟轲之流涂脂抹粉,把他们打扮成蔑视富贵的英雄,捧上了天。一些不明宾相的人也跟着受骗上当。正是批林批孔运动使大家揭穿了阴谋。 327 ==========第370页========== ==========第371页========== 万章上第九 (共九章) 【9·1】 万章问日:“舜往于田,号泣于晏天①,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日:“怨慕也②。” 万章日:“‘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3。’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日④:‘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是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日:‘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⑤: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⑥,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⑦?帝使其子九男二女⑧,百官牛羊仓癛备⑨,以事舜于畎亩之中⑩,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①。为不顺于父母国,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土挖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⑧,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 329 ==========第372页========== 足以解忧。人悅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幕父母;知好色,则幕少艾④;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⑤。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号(hao毫)一-边哭边诉说。旻(mn民)天一一天的统称。图慕一一爱慕,依恋。怨慕一指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一方面还爱慕父母。③《礼记·条义》说:“會子日:‘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可见万章这四句话本于會参。④)长息一一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一管参的弟子。⑤恝(á频)一无忧无虑,毫不在乎的样子。(⑥共(gog公)一一这里通“恭”,恭敬。⑦于我何哉-对我有什么关系呢?(⑧帝一一指尧。二女一传说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名叫娥皇、女英)嫁给舜。⑨百官一众多的官吏。一说“官”的本义是“馆”,“百官”当房舍讲。⑩畎(qun犬)一一田间的沟。畎亩一一田间。①胥(xū须)-一这里当“尽”、“整个”讲。 ②不顺于父母一一即不顺父母的心意。⑧妻(qi气)一动词,以…为妻,或以女嫁人。(④少艾(ai爱)一古代称年轻貌美的人。⑤中—一指心。热中一一心热,这里形容内心焦燥。这儿句话充分暴露了设落奴隶主阶级拼命追求高官厚祿、贪图权势的腐朽本质。330 ==========第373页========== 【译文】 方章问道:“舜到田里去,对着天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 孟子说:“因为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一方面爱慕父母。” 万章说:“‘父母喜欢他,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的恩情;父母厌恶他,忧愁而不怨恨〔父母〕。’邪么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长息會经问公明高说:‘舜到田里去的事,我已经领受您的教海了;他对着天哭诉,这样对待父母,我却不明白是为什么,’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情是不能象这样满不在乎的:我尽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父母不喜欢我,对我有什么关系呢?帝尧派出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配备许多官吏以皮牛·羊、仓库,到田野之中去侍奉舜,天下有很多土人到舜那里去,帝尧也将把整个天下让给舜。舜却因为不顺父母的心 4 意,威到象穷困的人无家可归-一样。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所希望的,却不足以解除忧愁;美女,是人人所希望得到的,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解除忧愁;财富,是入人所希望得到的,富到占有了整个天下,却不足以解除忧愁;算贵,是人人所希望得到的,摩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解除忧愁。人们喜欢他、美女、财富和箅贵都不足以解除忧愁,只有顺了父母的心意于可以解除忧愁。人幼小时,就爱慕父母;懂得〔喜欢〕美女,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爱慕妻子;做了官,就爱幕君主,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急得心里发热。只 331 ==========第374页========== 有最孝顺的人,才能终身爱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大舜的身上见到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大孝终身慕父母”的反动说教,叉一次宣扬了奴隶主阶级的孝道(参见7·11批判)。 【9·2】 万章问日:“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①。’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日:“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②,是以不告也。” 万章日:“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旣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日:“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日:“父母使舜完廩⑧,捐阶④,瞽瞍焚廪。使浚井⑤,出⑥,从而掩之⑦。象日⑧,‘谟盖都君咸我绩⑨,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腴⑩,琴朕,班腅①,二嫂使治腴栖@。”象往天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④!”忸怩⑤。舜日:‘惟兹臣庶⑥,汝其于予治⑦。’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日:“然则舜伪喜者与?” 332 ==========第375页========== 日:“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国,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枚人烹之,反命日:‘始舍之,圉圉焉①,少则洋洋焉④,攸然而逝②。’子产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日:‘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國,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注释】 ①以上二句出自<诗经·齐风·南山》。·②怼(du对) 一一怨恨。⑧完—治,修理。(④捐一一去掉,拿走。阶一一梯子。⑤浚(jùn俊)一疏通,挖深。⑥出一指舜出。传说舜淘井时,在井里另挖了一个隐蔽的外出孔道,舜已从这里出去,瞽瞍还不知道。参见《史记·五帝本纪》。 ⑦掩一覆盖。⑧象—相传是舜的同父异母弟。 ⑨盖一这里是“害”的假借字。都君-指舞。相传舜所居住的地方“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故有“都君”之称。绩一功绩,功劳。⑩朕(zhèn振)一我;从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这里是象自称。①砥(d底) 一舜的弓名。②栖(q1七)一一-栖息之处,指床。使治朕栖一让她们给我整理床铺,即让她们做我的妻子的意思。®琴一动词,弹琴。④郁陶—一思念的样子。⑤忸怩(niǔf纽尼)-一惭愧的样子。⑥惟一一思。臣庶 一臣仆,指尧给的侍奉舞的人,即9·1的“百官”。⑩其 一这里表示命令、祈求的语气。于一为,帮助。 ⑧生 333 ==========第376页========== 鱼一活鱼。 ⑨校人一-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四圉圉 (yǔ雨)焉一疲乏无力、局促不舒展的样子。①少---片刻,一会儿。洋洋焉一一这里指鱼在水里舒展摆尾、悠然自得的样子。②2攸然一一这里是形容鱼迅速游向深处的样子。国方一一意同下一句的“道”。以其方一指用合乎逍理的事情。④罔(wǎng网)-一蒙赦,欺骗。 【译文】 万章问道:“《诗经》里说:‘娶妻该怎么办?一定要先告诉父母。’相信这句话的,应该沒有人比得上舜。舜不先告诉父母就娶妻,为什么呢,” 孟子说:“先告诉了就娶不成。男女成亲,是人与人之间的 一种重大关系。如果舜先告诉了,就要废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重大关系,结果会怨恨父母,所以不告诉。” 万章说:“舜不先告诉父母就娶妻〔的原因),我已经领受您的教诲了;帝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而不告诉舜的父母,父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先告诉了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说:“舜的父母让舜去修理谷仓,〔等舜上了仓顶,)便搬走了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烧掷谷仓。〔幸而舜设法逃了下来。)又让舜淘井,舜已从井里出来,〔瞽艘还不知道,接着就用土旗井。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归父母,粮仓归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跃弓归我,让两个嫂子给我整理床铺。’象到舜的住处去,舜正在床上弹琴。象说:‘我其想334 ==========第377页========== 念你啊:’神态很不自然。舜说:‘我总想着这些臣仆,你来帮助我管理吧。?不晓得舜知不知道象要杀他?” 〔孟子说:“为什么不知道呢?〔但他们有兄弟之情,〕象忧愁,他也跟着忧愁;象高兴,他也跟着高兴。” C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的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途了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斗管池塘的小吏把鱼养在池塘里。那小吏把鱼做熟吃了,回报说:‘刚放到池塘里,它牛死不活的,一会儿就摆着尾巴活动起来,迅速地游走不见了。’子产说:‘可得到它的好地方了:可得到它的好地方了:’管池塘的小吏出来,〔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色做熟吃了,他还说:可得到它的好地方了,可得到它的好地方了:’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难以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蒙蔽他。象是装出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见舜〕的,所以舜其诚地相信而高兴起来,为什么是假装的呢,” 【批判) 孟轲會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理由对“舜不告而娶”的传说安加解释,宣扬奴隶主阶级的“孝”道(7·26);这里父提出了“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的另一个理由。所谓“男女居室”就是财产按父系遗传、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个体婚制。恩格斯會经指出:这种婚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 335 ==========第378页========== 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六○页)可见“男女居室”的个体婚制是与奴隶制一起产生的,这种家庭是奴隶肚会的细胞。孟轲极力维护这种“人之大伦”,实际上是在维护一种重要的奴隶制的社会关系。此外孟轲还利用历史传说中舜与象的关系来宣扬奴隶主阶级的“兄爱”(详见9·3批判)。 【9·3】 方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日:“封之也,或日放焉。” 万章日:“舜流共工于幽州①,放欢兜于崇山②,杀 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④,四罪而天下咸服⑤,诛不仁也⑥。象至不仁,封之有庫⑦。有庫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日:“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⑧,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日放者,何谓也?” 日:“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336 、 ==========第379页========== 之,故源源来,‘不及贡⑨,以政接于有康⑩。’此之谓也。” 【注释】 ①共工一相传是尧、舜时的水官。幽州-传说舜时的北方边远之地。(②欢兜(d6u都)-传说是尧、舜时的大臣。崇山一传说在今湖南省大庸县。⑧三苗传说是古时南方一个部落的名称。这里指三苗部落的首领。三危一传说就是现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 ④殛(j1极)—一杀死。鲧(gǔn滚)一一传说是禹的父亲,尧食派他治水而设有治成功。羽山一传说在今江苏省赣榆县东。⑤罪一动词,惩处,惩罚。⑥诛-一惩罚。 ⑦有库(b必)一…传说是象的封国。其地不详。下面“以政接于有庳”的“有庳”指有庳国君,即象。⑧宿一这里是留存的意思。⑨贡一这里指诸侯向天子朝贡的贡期。不及贡一不到朝贡的日期。⑩接一接待,接见。以上两句大概是《倘书》逸文。 【译文】 万章问道:“象每天把谋杀舜当成自己的事,舜做了天子,却仅仅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那是封象为诸侯,不过有人说是流放他罢了。”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放逐到崇山,将三苗的君主杀死在三危,将鲧处死在羽山,惩罚这四个人,而使天下人都心服,因为是惩处了不仁的人。象是最不仁的,却封 337 ==========第380页========== 给他有庳这个地方。有庳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昵、〔要蒙受象的暴政?仁人原来是这样的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给国土?” 〔孟子门说:“仁人对于弟弟,忿怒不藏于胸中,怨恨不留在心里,〔只是亲爱他罢了。亲他,要使他摩贵;爱他,要使他富有。把有痺封给他,正是要使他富贵,自己是天子,弟弟却是个普通老百姓,可以说是亲爱他吗,” 〔万章说:〕“请问有人说是流放,是什么意思昵,” 〔孟子]说:“象在他的封国里不能有什么作为,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封国,把收来的贡赋交给他,所以有人说是流放。〔这样,〕象哪能残害他的人民呢?虽然如此,舜还是想常常见到他,所以象接连不断地来〔和舜相见〕,〔古书上说,〕‘不到诸侯朝贡的日期,也以政事为名接见有庳国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批判】 关于舜做天子后对他弟弟象的处理,战国时就有“杀”、“放”、“封”等儿种不同说法。孟轲咬定“封”说,说什么“仁人”对于弟弟要讲“亲爱”,要使他们“富贵”,否则“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就谈不上亲爱了。孟轲极力宣扬“兄爱”,就是妄图利用旧的奴隶制宗法观念,让邪些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效法舜做“仁人”,对那些同他们有着血缘关系的奴隶主贵族讲“亲爱”,以便恢复奴隶制兄爱弟悌的关系,抹煞阶级对立,瓦解新兴地主 338 ==========第381页========== 阶级的专政。 【9·4 咸丘蒙问日,“语云②:‘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4,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面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⑤。孔子日:‘于斯时也,天下殆哉⑥,发岌乎⑦!’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日:“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⑧。尧老而舜摄也回。《尧典》曰@:‘二十有入载①,放勋乃徂落⑧,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日:“舜之不臣尧⑤,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c,莫非王臣@。’而舜慨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⑧’。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m。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日恩,‘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算亲;算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算之至也 339 ==========第382页========== 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4,孝思维则國。’此之谓也。《书》日:‘祗载见瞽瞍國,夔夔斋栗②,瞽瞍亦允若网。’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 ①·咸丘蒙一姓咸丘,名蒙,孟轲弟子。②语—一谚语,俗语。⑧君不得而臣一一君主不能以他为臣。④南面一一南向,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醇卑长幼相见时窜长居北向南,单幼居南向北。“南面而立”常用来指做君主。 ⑤有-一形容词词头。·有蹙(cù促)一一不安的样子。 ⑥殆(dài代)--危险。⑦岌岌(j道及)一一危险的样子。“天下殆哉,岌岌乎”等于说“天下岌岌乎殆哉”。⑧东一东作,春天治农事。野一田野。东野人一一乡下人。 ⑨摄(se社)--代理,代行统治。⑩《尧典》—一《尙书篇名。①二十有入载一二十入年。@徂(cú粗第二声)一一同“殂”,死亡。徂落一死亡。⑧百姓一一这里指百官。考姚(bǐ比)-一死去的父亲叫“考”,死去的母亲叫“妣”。④密一同“谧(mi秘)”,静。入音—-指用金、石、丝、竹、匏(p0)、土、革,木等凡种村料制成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以上五句见于现在流传的《尚书·舜典》。按,现在流传的飞尚书·尧典》及《舜典》本是一篇,名为“尧典”,后人析而为二,不是《尚书》的原貌。国不臣尧一不以尧为臣。⑩率一循。滨一一水边。率土之滨一一沿着大地四周的水边,意即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水,所以 340 ==========第383页========== 这么说。⑩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贤 一劳。·贤劳一劳苦。按,飞诗经·小雅·北山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诗句,孟轲这里的话就是对这二句诗的解释。国文一-字。辞一辞语。②0志—一这里指诗的原意。②①意—指自己的理解、体会。逆—一揣度。以意逆志一一是说用自己的理解去揣度诗的原意。实际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根据复辟奴隶制的需要,凭着主观臆断,对前代思想文化资料加以实用主义的解释和发挥。这是孔、孟对《诗》的一贯态度。②《云汉》一一指《诗经·大雅・云汉》国子(jié杰)—一余。子遗-一一遗留,剩余。 ②四言,思一都是语气词。②西维一为,是。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下武>,②©祗(zhi支)-一敬。载-一语气词。②@夔夔(kí葵)一畏惧的样子。栗一同“慄”。斋栗一一敬谨恐慎的样子。·②网允一一信,确实。若一-顺,和顺。以上三句是《尙书逸文,晋人采入现在流传的<街书·大禹谟》。四也一一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同“邪”。 【译文】 咸丘蒙问道:“俗语说:‘道德非常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做了天子,尧率领诸侯向北面朝见他,〔他父亲〕簪瞍也向北面朝见他。舜见到瞽瞍,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非常危险呀!’不知道这话其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的话,而是齐国乡下佬的话。尧 4: ==========第384页========== 年老时,舜代管政事。《尧典》上说:‘过了二十八年,尧才去世,百官象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天下停北一切音乐。’孔子说:‘天上沒有两个太阳,人间沒有两个天子。’假若舜已经做了天子,又李领天下的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就是同时有两个天子了。”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我已经领受您的教诲了。《诗经》里说:‘普天之下,沒有一块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沒有…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请问瞽瞍却不是舜的臣民,是怎么回事?”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因为王事劳苦,以致不能奉养父母;是说‘这沒有一件不是王事,〔却只有门我一个人独自劳苦。’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宇而妨碍对词句的理解,不要拘泥于词句而妨碍对诗的原意的理解。用自己的体会去揣测诗的原意,这就对了。如果只着眼于文学,邢么,《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下的人民,沒有 一个留存。’相信这话,那周朝就沒有一个留存下来的人了。孝子的最高标准,沒有能超过使父母摩贵的;使父母拿贵的最高标准,沒有能超过用整个天下来奉养父母的。做天子的父亲,是最算贵的了;用整个天下来奉养父母,是最高的奉养了。《诗经》里说:‘永远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天下的法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徇书》里说:‘舜恭恭敬敬地来见瞽瞍,一副敬畏恐惧的样子,瞽瞍也就其的很和顺了。’这是‘父亲不能以 他为子吗,” 342 ==========第385页========== 【批判 孟轲反对“盛德之土,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的说法,并为此解说了大通,其中心意思就是宜扬孔丘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反动说教,妄图恢复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他在说明舜不以尧为臣时,搬出孔丘“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理论,来正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名分,幻想着有朝一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奴隶制“盛世”会重新出现。他在说明舜不以瞽瞍为臣时,引用《诗经》中“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的话,大肆鼓吹“孝”道,拼命强调子对父要绝对算从。 【9·5】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日:“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日:“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①?” 日:“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日:“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日,“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 43 ==========第386页========== 之;暴之于民③,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膏,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日:“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⑧,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④,天下诸侯朝觐者⑤,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⑦,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日,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⑧。而居尧之宫⑨,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 【注释】 ①谆谆(zhin准第-声)然—耐心愿切的样子。命…告。②暴(pù铺)-显露。暴之于民一即让他面临人民进行统治的意思。③享一一享用。(④南河 一一相传即《尚书·禹贡》里的“南河”。黄河自陕西潼关以东由西向东流的一段,古人称为南河。⑤觐(jn近)一一朝见君主。⑥讼(còng送)狱一-打官司。⑦·返(ou欧)歌一歌颂,赞美。⑧践一一踏,登。⑨而一这里344 ==========第387页========== 用法同“如”,如果。⑩这二句是《泰誓公逸文,晋人采入现在流传的<尚书·泰誓中》。 【译女】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授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把天下授给别人。” 〔万章说:)“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给他的呢,”〔孟子)说:“天授给他的。” 〔万章说〕:“天授给他的,是谆谆告诫他的吗?” 〔孟子〕说:“不,灭不说话,用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C万章说:“用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天子可以向天推荐〔自已的继承〕人,却不能让天一定把天下授给他;诸筷可以向天子推荐〔自己的继承)人,却不能让天子一定把诸侯的职位授给他;大夫可以向诸侯推荐〔自已的继承〕人,却不能让诸侯一定把大夫的职位授给他。从前,尧向天推荐〔自己的继承人〕舜,天接受了,把〔自己的继承人〕舜介绍给人民,人民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用行动和事情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介绍给人民,人民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2” 〔孟子〕说:“让他主持祭配,所有的神都来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他;让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百姓很满意他,这就是人民接受他。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授给人。舜辅助尧二十八年,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这是天意。尧死了,服丧三年期满后,舜〔为了使尧的儿子继承天子 345 ==========第388页========== 之位,就)避开尧的儿子到南河的南边去,〔但是,门天下的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以后舜才回到国都,登天子之位。假如自己占据尧的宮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给的了。《泰誓》上说:‘上天的观察出自我门下民的观察,上天的听闻出自我们下民的听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批判】 见9·6批判。 【9·6】 万章问日:“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面传于子”。有诸?” 孟子日:“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舞也。禹荐盒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盒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②。朝觐讼狱者不之盒而之启®,日:‘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盆而讴歌启,日:‘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俏④,舜之子亦不背。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 346 ==========第389页========== 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盒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八。舜、禹、盒相去九远5,其子之贤不背,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盒、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⑥,外丙二年⑦,仲王四年⑧,大甲颠覆汤之典刑⑨,伊尹放之于桐⑩。三年,大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川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盒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日:‘唐虞禅型,夏后殷周继,其义 一也。?” 【注释】 ①阳城一地名,相传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②箕(基)山—一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阴一山的北面。③启—一禹的儿子。孟轲关于启“贤”的说法与《楚辞》,《墨子》、《竹书纪年》、《山海经中的记载不合。孟轲这里鼓吹启“贤”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启应该承继帝位、启承继帝位是天的安排。④丹朱—尧的儿子。据说本名朱,后封于“丹”,故称“丹朱”。⑤久远一一这里指时间的长短。 ⑥大(tai太)丁一-商汤的长子。大丁未立-一指大丁设能继立为王就死了。⑦外丙一一大丁的弟弟。外丙二年 347 ==========第390页========== 指外丙在位二年。 ⑧仲壬—一又作“中壬”,外丙的 弟弟。⑨)大(tài太)甲一一大丁的儿子,商汤的长孙。仲壬死后,他继立为王。典刑一一法度。⑩桐一一地各,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南。①艾(y义)-一整治。这里当“政正”讲。四唐虞一一相传尧建立的朝代叫“唐”,舞建立的朝代叫“虞”。禅(shàn善)一禅让。在中国的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时,氏族社会的选举制被奴隶制的世袭制所代替,“唐虞传贤,禹传子”的传说,正反映了这种情兄。孟轲把这种社会制度自身的变化归之于天命,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到了禹的时筷道德就衰败了,王位不传给贤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向天推荐〔自己的继承人禹,过了十七年,舜死了,服丧三年期满后,禹〔为了使舜的儿子继承天子之位,就)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去,天下的人民跟从他,就好象尧死以后人民不跟从尧的儿子跟从舜一样。禹向天推荐〔自己的继承人盒,过了七年,禹死了,服丧 三年期满后,盒〔为了使禹的儿子继承天子之位,就)避开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面去。〔但是,〕朝见天子和打官司的,不到盒那里去而到启邢里去,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歌颂的,不歌颂盒而歌颂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舜的儿子也不贤。舜辅助尧、禹辅助舜,经过 348 ==========第391页========== 的时间长,施恩泽给百姓的时间也八。启贤,能够恭敬地继承禹的治国之道。盒辅助禹,经过的时间短,施恩泽给百姓的时间也不久。舞、禹、盒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他们的儿子的贤与不贤,这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沒有人这样做而霓这样做了的,是天意;沒有人去招致而竟然到来的,是命运 一个普通男人而能得到天下,他的道德一定要象舜、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孔子〔虽是圣人,而沒有天子的推荐,〕不能得到天下。世代相袭而得到天下,天所要废弃的, 一定是象桀、纣那样的人,所以盒、伊尹、周公〔虽是圣人,而他们的君主不象桀、纣,〕也不能得到天下。伊尹辅助商汤而称王于天下,商汤死了,大丁未及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王在位四年,大甲〔继位,〕破坏了商汤的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过了三年,大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自己改正错误,在桐邑能按照仁义来行事,三年后,能听从伊尹对自己的教训川,于是父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沒有得到天下,就好象盒在夏朝.伊尹在商朝〔沒有得到天下门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把天下禅让给贤人,夏、商、周三代天下由子孙世代继承,其道理是一样的。’” 【批判】 在本章和上一章里,孟轲用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宣扬“君权神授”的反动思想,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复辟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制造理论根据。 孟轲认为有一个有意志的天主宰着一切,人的寿 349 ==========第392页========== 天贤愚、吉凶祸福,“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同样,他认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也是天给的(“天与之”)。禹“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反映了奴隶主世袭制度的确立。当有人对此进行非议时,孟轲慌忙作辩解,胡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硬是给奴隶主贵族的世袋统治带上“天意”的神圣光圈。 奴隶起义、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已经大大动搖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而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总是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来维护反动的神权思想。春秋末期,孔丘就會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种躲躲闪闪的说法来证明人格化天的存在,意思是天无须出面发号施合,就能主宰一切。在战国中期神权进一步动搖的形势下,孟轲继承孔丘的衣钵,绵造了更加狡猾的说法:“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用天意通过人事来表示的“天人合一”的谬论宣扬天命论。这种“天人合一”论,表面上强调了人的“行与事”,掺进了人的因素,甚至引证《尙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好象是上天要以下民的视昕为视听了。其实这丝毫沒有动搖天的主宰地位,孟轲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天命仍然是绝对不可违抗的。而且孟轲所谓的“行与事”,都是以奴隶主阶350。 ==========第393页========== 级的原则和道德作标准的,如他说“德必若舜禹”、“处仁迁义”就是明证;他所谓的视听,也是以奴隶制的“礼”为准则的,即所谓“非礼奶视,非札勿听”的视所。可见他是用奴隶制的原则和道德沟通了天人关系,使之合而为一的。这样也就把天意和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完全统一起来,使老天爷成为奴隶主统治者的化身,使天命观成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盒的思想武器。孟轲的“天人合一”论,也并不是他的发明,不过是周族奴隶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s周书)这种思想的翻版。周族奴隶主宜扬“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是为取代商朝奴隶主的统治大造舆论;孟轲宣扬“天人合 一”,认为只有具备奴隶主阶级“仁德”的人,手能使“天受之”、“民受之”,取得统治权,则是为推翻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大造舆论。 “畏天命”还是“反天命”,是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家荀况对孟轲宣扬的天命观,作过尖锐的批判。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是有独自运动規律的自然界,否定了有意志的天;提出“明天人之分”,即分清作为自然界的天和人类社会的区别,驳斥了孟轲“天人合一”的谬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反对“畏天命”(《荀子·天论),表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 351 ==========第394页========== 一反动派都把天命论作为反革命的工具。西汉的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孟轲“天人合一”的思想,炮制了“天人感应”的砷学目的论,为推行反动的儒家路线服务。孔孟的忠实信徒林彪也自称“天才”,自此“天马”,还说什么“慨受于天,且受于人”,鼓吹天命论,为其篡党夺权制造舆论。但是天命论救不了反动派的命,他们倒行逆施,只能落得必然失败的下场。 【9·7 万章问日:“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孟子日:“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颇也;系马千驷⑧,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④,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⑤,嚣嚣然曰⑥:‘我何以汤之骋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⑦,日:“与我处畎亩之中⑧,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⑨?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党后知⑩,使先党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④。其自任以天 352 ==========第395页========== 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多。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⑧,祝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圳》日④:‘天诛造攻自牧宮西,腴载自毫⑥。’” 【注释】 ①割一切割。烹—一烧煮食物,割烹一一指当厨师。要(ya0腰)一求,指求得任用。伊尹以割烹要汤-相传伊尹想接近汤,得到他的任用,但没有门路,于是充当汤的后妃有莘氏的陪嫁奴仆,亲自为汤做饭炒萘,因而得以进用。事见《墨子·尚贤》,《吕氏春秋·本味、《史记·殷本纪等书记载。 ②有莘(shn.身)一古国各,在今山东省曹县北。③系—轻。驷($四)—一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④介 一同“芥”,小草。⑤币一一原意是帛,古代常用它作相互赠送的礼物,所以“币”后来又用作礼物的通称。⑥器嚣一-一悠然自得、清心寡欲的样子。⑦筋而—不久。幡(fan翻)-一同“翻”。幡然一完全政变的样子。 ⑧与 一一与其。⑨见(xian现)-出现,使…出现。⑩觉 一觉悟,使…觉悟。①内(à那)一同“纳”。②说(shu税)一劝说别人,使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枉 一一曲。④《伊训》一《尙书》的一篇,据说是伊尹训大甲之词,已佚,现在流传的《尙书·伊训》是晋人伪造的。⑤造—一开始。牧宫一-一夏桀的宫室名。这句是说,上天的惩爵 353 ==========第396页========== 和开始打击是由身居牧宮的夏桀自己引起的。⑥朕—这里是伊尹自称。载始。以上孟轲企图引用《伊训》的话,来证明伊尹考虑着“伐夏救民”的大事,未會“以割烹要汤”。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国的郊野种地,而以尧舜之道为乐。〔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整个天下的财富给他作俸祿,他也毫不顾恋;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琳里,他也不看一眼。〔知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连一根小草也不肯给别人,连一根小草也不要别人的。汤會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却悠然自得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干什么呢?我何不住在田野之中,象这样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汤再三派人去聘请他,不久他完全改变了态度,说道:‘与其我住在田野之中,象这样以尧舜之道为乐,我何不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我何不使现在的人民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人民呢?我何不亲自使尧舜的盛世重现呢?上天生育人民,让先知者使后知者觉悟,让先觉者使后觉者觉悟。我,是上天生育的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要用这个〔尧舜之○道使这些人民觉悟。不是我去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他想到天下的人民,有一男或一女,沒有蒙受尧舜〔之道的恩泽,那就好象自已把他推进了山沟一样。他就是这样地自己已担负起天下的重任,所以到汤那里去劝说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我沒有听说过使自已354 ==========第397页========== 不正而能够使别人正的,更何况使自己蒙受耻辱来使天下人正呢?圣人的行为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君主,有的靠拢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离开朝廷;归根到底,是使自身洁净罢了。我听说过伊尹用尧舜之道来求得汤的任用,沒听说过他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伊训》中说:‘上天的惩罚和开始打击是由身居牧宫的夏桀自己引起的,我不过是从毫都开 始C打算罢了。’” 【批判】 孟轲借伊尹之口,大讲“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这是孔丘宣扬的“天生德于予”、“生而知之”、“上智下愚”那套遂论的翻版。林彪一类骗子,继承孔孟的反动思想,无耻地吹嘘自己是“能除干年暗”的“明灯”、“能灭千年愚”的“智人”,自称“天”、“超天孝”,还胡说什么:“先知先觉是有的,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这是大的错误”。孔孟和林彪之流鼓吹的“先知先觉”,在认识论上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在历更观上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并掺杂了反动的天命论,它历来是反动派手中的思想武器。 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扌有的?这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斗争的焦点。“先知先觉”,否认人的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完全是一 355 ==========第398页========== 种唯心论的先验论。毛主席指出:“人的正两思想是从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冠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卖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主席的话,划清了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对“先知先觉”的谬论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扎孟和林彪之流都把自已打扮成创造历史的“天方”,而把其正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当作受这些“天才”摆弄的群氓,这是对历史的严重颠倒。“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悬蠢”。劳动群众最聪明,最有智,是历史的主人,而孔孟和林彪之流愚蠢而又狂妄,只不过是 一些历史渣滓。 几千年来,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总是不断地宜扬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唯心史观。他们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揭露的,是要证明“历史上产生的阶级差别是自然的差别”,“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书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三○-七页)。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林彪一类骗子把这些琴论作为他们反党的理论纲领,是替扩大社会主义社会架件下还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作辩护,为他们篡党夺 356 ==========第399页========== 权、复辟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根据。 【9·8】 万章问日:“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①,于齐主侍人瘠环(②),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鞋由③。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④,兄弟也⑤。弥子谓子路日:‘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日:‘有命⑥。’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日‘有命⑦,而主痈疽与待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悅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⑨,微服而过宋⑩。是时孔子当厄①,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③。吾闻观近臣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注释】 ①主一以…为主人,寄居在…那里。痈疽(yog加庸居)一人名,也作雍渠、雍组、雍雎,卫国奴隶主头子卫灵公宠爱的宦官。②侍人一一也作“寺人”,宦官。瘠(i吉)环一人名,旧注都说是当时齐国国君宠幸的人。据记载,孔丘到齐国活动的时候,正当奴隶主头子齐景公当政,因此瘠环当是齐景公的宠臣。以上两句意思是说,孔丘在卫国和齐国,为了得到卫灵公和齐景公的重用,投靠卫灵公和齐景 湖 ==========第400页========== 1 公宠幸的宦官。(3颜雠由一《史记·孔子世家》作“颜浊邹”,卫国大夫,孔丘的弟子子路的妻兄。④弥(mi迷)子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⑤兄弟一古代姐妹也称 菲 兄弟。⑥有命一一意思是,一切由命运决定。这是宣扬反动的天命论。以上孟轲编造说孔丘拒绝住在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家里,并以此来证明孔丘也不会寄居在痈疽和瘠环家中。其实,孔丘极力巴结弥子瑕,想通过他得到卫君的重用。《淮南子·泰族训》说:“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而无所偶(遇),故因卫夫人(卫灵公夫人南子)、弥子瑕而欲通其道。”<吕氏春秋·旗大览·贵因也记载:“孔子道(通过)弥子瑕见釐夫人(卫灵公夫人南子),因(依靠,有所凭借)也。”《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的作者都是醇孔的,他们对这件事都深信不疑并当作正面的事例来引用,可见比较可靠。⑦之 一一与。⑧不悦于鲁,卫一一不为鲁、卫所悦,不被鲁国人和卫国人所喜欢。孔丘在鲁国,只当了三年的官,代理过三个月的宰相职务。他上台后,疯狂推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路线,残酷地镇压革新派,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对,便再也干不下去了。孔丘在各国流窜的时候,儿次跑到卫国,想捞点官做,结果都设有能实现。⑨宋桓司马指宋国的司马(古代管军政的大官)桓魋(tuí颡)。要(yao腰) 一-拦截。公元前四九二年,孔丘带着他的门徒从卫国往陈国去,途经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叫弟子们演习周代的礼仪;这时宋国的革新派桓魋带兵赶来,砍掉了大树,而且要杀孔丘,吓得孔丘慌忙逃跑。·⑩徽服一为了隐瞒自己的身分而 358 ==========第401页========== 政换服装。①当—一遭遇。②司城贞子一一陈国大夫。·图陈侯周一一陈国国君,名周。陈国在今河南省准阳县,春秋末年为楚国所灭。因陈是周武王时封的侯国,所以国君称陈侯。④近臣一指在朝的臣子。下文“远臣”指从远方来求官的人。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寄居在痈疽家里,在齐国寄居在宦官瘠环家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生事的人捏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寄居在颜讎由家里。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瑕对子路说:‘〔知果〕孔子寄居在我家里,卫国卿位就可以得到。’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一切由命运决定。’孔子进退都按照礼义行事,所以他说得到和得不到官位‘一切由命运决定’,而寄居在痈疽和宦官瘠环家里,这就是无视礼义和命运了。孔子不被兽国人和卫国人所喜欢,义遇上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截住杀他,只好改换服装悄州竹通过宋国。这时候孔子正处于困难的境地,就寄居在司城贞子家中,当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在朝的臣子,看他所接待的客人;观察从远方来求官的人,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其的寄居在痛疽和宦官瘠环家里,邢怎么能算是孔子呢?” 【批判】 孔丘是个大官迷,三个月不做官,便“皇皇如也”。 359 ==========第402页========== 为了捞到一官尘职,他四处钻营,什么丑事都干得出来。在卫国,他會卑躬屈膝地拜喝卫灵公的老婆南子,连他的学生子路都不高兴,急得孔丘赶忙赌咒发誓(《论语·雍也);在齐国,他一头栽进齐景公宠臣高昭子怀里,“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史记·孔子世家)。这样一个灵魂肮脏的家伙,为了得到卫灵公和齐景公的重用,巴結他]的宠臣痈疽、瘠环,又何足为奇?别人揭孔丘的疮疤,孟轲疼得要命,极力为孔丘辩护,正好说明他们是一丘之貉。 【9·9】 万章问日:“或日,‘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①,食牛以要秦穆公②’,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笑,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虦④。宫之奇谏⑤,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⑥,年已七十矣,會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⑨,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⑨,而谓贤者为之乎?” 360 ==========第403页========== 【注释】 ①百里奚一春秋时虞国大夫,后到素国,被秦穆公任用为相,是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的主要辅佐之一。关于他“自霸于秦养性者五半之皮,食牛以要泰穆公”的事,各书记载不 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赵良同商鞅的谈话,说他是“荆之鄙人也,闻秦穆公之贤,而愿堇见,行而无资,自粥(需)于秦客,被(穿)褐食牛。期年(一周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史记·秦本纪的说法则不一样。但《战国策》、《韩诗外传、《说苑》等书的记载,均与赵覓的说法相近,并称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代价,自卖于秦客。鬻(yù玉)一卖。②食(si寺)饲,泰穆公一一又作秦缪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六五九一一大二一年在位。他在位时一度使秦国称霸诸侯。⑧虞(y余)一一周代诸侯国各,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④晋一周代诸侯国名,在令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公元前四五三年,晋国韩、赵、魏 三家共灭知氏,瓜分其地,逐渐形成独立国家;公元前四○三年,三家列为诸侯,正式瓜分了晋国。垂棘一一晋邑名,产美玉。屈一晋色名,产夏马。乘一这里指马。假道一 借路,虢(gu6国)一指北虢,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 陆县和河南省陕县一带。⑤宫之奇一虞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和五年,晋国两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均劝告虞公不要答应,虞公不听,结果僖公五年,晋灭虢后,回师北上,也把虞灭了。⊙虞公—虞国国君。⑦时—一当…的时候。⑧有行 361 ==========第404页========== ……有为,有所作为。 ⑨自好者…指洁身自爱的人。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代价,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给人家喂牛,以此来求得秦穆公的任用’,这话确实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生事的人捏造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出的壁和屈地产的马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而百里奚不劝阻。百里奚知道虞公不可劝阻,因此离开虞国到秦国去,这时他已七十岁了,竟不知道以给人要牛来求得秦穆公的任用是污独的,能说是聪明吗?知道不可劝阻而不去劝阻,能说是不聪明吗?知道虞公将要灭七而事先离开了他,不能说是不聪明吧。当他在秦国被提拔的时候,知道秦穆公是一个可以同他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辅助他,能说是不聪明吗?辅助秦国,使它的君主扬名天下,可以传于后世,不贤的人能够这样吗?卖掉自己来成全君主,乡里中洁身自爱的人都不肯干,而能说贤人肯干吗?” 【批判】 以上三章,孟轲极力为伊尹、孔丘、百里奚三个奴隶主阶级的“圣贤”辩解,拼命维护他们的“高尙”形象。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利碌,是一切剝削阶级的共同本性。伊尹为了求得汤的任用,不惜“亲为庖人”;孔丘为 362 ==========第405页========== 捞官做,投靠巴结宦官;百里奚为了接近秦穆公,以五张羊皮代价出卖自己,这都是他们剝削阶级本性的自然流露,不足为怪。但是孟轲认为这有损于“圣贤”的形象,不利于他借助“圣贤”的亡灵为复辟奴隶制效劳,因此竭力加以否认。然而他父拿不出任何象样的事实和理由来,只好强词夺理地啖定:他们慨然是“圣贤”,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丑事来?其是心劳日拙,沒理搅理。 363 ==========第406页========== 万章下第十 (共九章) 【10·1】 孟子日:“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①,横民之所止②,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⑧。故间伯夷之风者,顽夫廉④,懦夫有立志。 “伊尹日:‘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 一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祖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⑤,薄夫敦⑥。“孔子之去齐,接淅面行③;去鲁,日:‘迟迟吾行 364 ==========第407页========== 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⑧,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日:“伯夷,圣之清者地⑨;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①;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网。金声也者,始条理也④;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①横(hèng衡第四声)—一凶暴。横政-一暴政。指所谓不符合“圣人之道”的政治。②横民一暴民。指不服奴隶主的统治起而反抗的人民。止一一停留,居住。③清政治清明,指所谓“圣王”出现的时代。④顽一这里是“贪”的意思。⑤鄙(bi此)一—狭小。(⑥薄-…刻薄。⑦接-一应作澺(qg强),是漉(Iù鹿)干的意思。淅(x1析)—一淘米。接浙而行—是说淘了米等不及做饭就赶忙离开。孔丘去齐“接淅而行”,是由于齐国的革新派恨透了孔丘这个反动分子,想把他除掉,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就一溜烟逃出了齐国(见《史记·孔子世家)。⑧而一-在这里是“则”.“就”的意思。下文三个“而”字同。⑨圣之清者一一指圣人中一尘不染的人。 ⑩圣之任者--一指圣人中主动担负起天下重任的人。①圣 365 ==========第408页========== 之和者一指圣人中随和的人。 四圣之时者一指圣 人中识时务的人。⑧金一指缚(bδ博)钟,是一种单张悬挂、作乐器用的较大的钟(有别于“编钟”)。声一动词,发声的意思。玉一一指特磬(qig庆),是一种单独悬挂作乐器用的磬(有别于“编磬”)。振一一收,止。金声而玉振之 一指合奏音乐,开始先击缚钟,最后用特磬收尾。因合奏时,用敲击钟磬来指挥演奏的开始和结束,所以孟轲这里用它来此喻“集大成”。④条理一动词,指条理音乐,使有节奏层次。 【译女】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邪恶的颜色,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合意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合意的人民不去役使。天下太不就在朝当官,天下昏乱就退避隐居。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忍心居住。他觉得同乡里人相处就好象是穿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坐在污秽的地方一样。在纣王〔当政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以等待天下的太乎。所以听到伯夷的风尚节操的,贪婪的人会廉洁起来,懦弱的人也能有自立的意志。 “伊尹说:‘什么样的君主不可以侍奉?什么样的人民不可以役使?’天下太平也做官,天下昏乱也做宜,他说:‘上天生育人民,让先知者使后知者觉悟,让先觉者使后觉者觉悟。我,是上天生育的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个〔尧舜之〕道来使这些人民觉悟。’〔他想到天下的人民,有一男或一女,沒有蒙受尧舜〔之道的恩泽,那就好象自己把他推进了山沟一样 , 366 A ==========第409页========== 他把天下的重任自己担负起来。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的君主为羞耻,不因为官小而不当,被君主进用时不隐讳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被君主遗弃不用也不怨恨,穷困潦倒也不忧愁。同乡里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就是赤身露体在我身边,你父怎能玷污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的风尚节操的,心胸狭小的人也会宽广起来,刻薄的人也会厚道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时,淘了米等不及做饭就赶忙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态度。’应该赶快走就赶快走,应该八留就八留,应该隐退就隐退,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一尘不染的人;伊尹,是圣人中主动担负起天下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的人物。所谓集大成,就比如〔各种乐器合奏,〕先敲缚钟,最后用特磐收尾。先敲缚钟,这是使音乐有条理地开始;用特磬收尾,这是使音乐有条理地终结。使音乐有条理地开始,这是智;使音乐有条理地终结,这是圣。智,好此技巧;圣,好比气力。就象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了,是你的力量;射中了,却不是你的力量。” 【批判】 孟轲在这里为他心目中四种不同类型的“圣人”唱赞歌,主调是在吹捧他的祖师爷孔丘。他吹捧孔丘是 367 ==========第410页========== 什么“圣之时者”,即识时务的“圣人”。事实上,孔丘竭力维护和妄图恢复奴隶制,到处碰壁而不知悔改,被当时劳动人民斥之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是一个最不识时务的顽固的反动派。但孔丘又有一套圆滑的反革命处世哲学,孟轲吹捧孔丘识时务,就是推崇他搞复辟时善于朵用随机应变、虚伪狡诈的策略。至于说什么孔丘“集大成”,在这种意义上孟轲倒是说对了:孔丘确实是集沒落奴隶主阶级反动、腐朽本质之大成的反动派。因此,历代的反动派拾孟轲的余唾,把孔丘愈捧愈高,直至奉为他]的“大成至圣先师”。 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头子出于推行反革命路线的需要,也象其他反动派一样吹捧孔丘。解放后,为了颠覆无户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刘少奇、林彪等更加疯狂地臂孔,贩卖孔孟之道。刘少奇在-一九六二年亲自到曲阜拜谒孔丘之坟,赞扬“孔夫子伟大”,并再一头抛出了浸透着孔孟之道毒汁的黑《修养》。林彪把孔丘称为“先圣”,摘引扎丘的反革命言论作为座右铭,效法孔丘“克已复礼”,搞反革命复辟。但是,一切反动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已经证明,鼓吹复辟倒退的祖师爷孔丘本人,以及从孟轲直到刘少奇、林彪等利用孔丘的幽灵搞反革命复辟的反动家伙,最终都沒能逃脫可耻的失收的下场。 368 ==========第411页========== 【10·2 北宫绮问日①,“周室班爵祿也②,如之何?”孟子日:“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⑧,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④。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土一位,中土一位,下士一位,凡 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⑥,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日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⑦,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⑧。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碌,卿解四大夫,大夫倍上土,上土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祿,脉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土,上土倍中士,中士倍下土,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隧,碌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碌,卿碌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土,下土与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⑨,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滌以是为差@。” 【注释】 ①北宫锛(qí其)一战国时卫国人。 ②班一动 词,列,排列…等级。班爵祿一制定爵位和俸祿的等级。 369 ==========第412页========== ③这二句话是说,诸侯厌恶它妨害自己,都毁掉那些记载周朝奴隶制等级制情兄的典籍。由此可见,毁掉奴隶制的文献典籍早在秦始皇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反对奴隶制的一场斗季。(④这是自天子至诸侯的爵位等级。⑤这是诸侯国奴隶主的爵位等级。 ⑥不能一达不到的意思。⑦视一-比照。⑧元士 一一爵名,天子直辖区域(王畿)的上士。⑨粪一施肥,这里代指“耕种”。⑩差一一差别,等级。 【译文】 北宫錡问道:“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巚的等级是怎样的,”孟子说:《它的详细情况已经不能知道了,〔因为〕诸侯厌恶它妨害自己,都毁掉了那些典籍,但是我會经听说过它的大概情祝。天子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男同一级,共 五等。国君一级,卿…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共六等。天子的制度,〔天子直接管辖的〕土地纵横千里,公和侯都是纵横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共四等。达不到五十里的国家,不能直属天子管辖,而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的卿所受的封地与侯相同,大夫所受的封地与伯相同,元士所受的封地与子、男相同。大国的土地纵横百里,君主的俸祿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碌是大夫的四倍,大夫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的俸静和在官府里当差的百姓相同,俸祿足以抵偿他耕种的收入。次一等的 第 国家土地纵横七十里,君士主:棒祿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祿是大夫的三倍,大夫倍于上土,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 370 ==========第413页========== 的俸碌和在官府当差的百姓相同,俸祿足以抵偿他耕种的收入。小国土地纵横五十里,国君的棒祿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祿是犬夫的二倍,大夫倍于上士,上土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的俸祿和在官府当盖的百姓相同,俸祿足以抵偿他耕种的收入。种地的人的收入:一个农夫能种一百亩地,一百亩地的耕种,上等农夫可养活九个人,次上等的可养活八人,中等的可养活七人,次中等的可养活六人,下等的可养活五人。在官府当差的百姓,他们的俸祿地按照这个分等级。” 【批判】 孟轲在这里兜售的周朝的爵祿制度,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制。西周的奴隶制国家依据宗法血绿关系的远近亲疏,确定了政治等级的臂卑高下,并且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人夫、士等一系列等级阶梯。那时候,从奴隶主阶级的爵位、俸祿直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有极严格的等级规定,这样就确立了各级奴隶主之间的等级秩序,保障了他们建筑在对奴隶残酷压迫和剝削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特权。 春秋末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制的等级制也难以维系了。天子的地位已经动搖,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陪臣执国命”的权力下移现象。孔丘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拼命用“礼治”、“礼教”来正奴隶制的等级名分的。到了孟轲这个 371 ==========第414页========== 时候,奴隶制已基本崩溃,周天子名存实亡,在大多数诸侯国中,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后,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按军功授田授爵,正在建立一套新的封建制的等级制,取代奴隶制的等级制。为了巩固新的等级制、清除旧等级制的影响,新兴地主阶级还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销毁了大批关于周代爵祿制度的记载(“皆去其籍”)。孟轲在这里连拼带凑,讲出一大套周朝的爵祿等级制度,就是企图按照保存在他花岗岩头脑里的这本变天帐来搞反革命复辟。 等级制是私有制社会的共同特征。恢复旧的等级制度,是一切反革命阶级搞复辟的一个重要丙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祉会,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这就根本否定了旧社会那种等级森严的剝削压迫制度。但是,在祉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存在着三大差别,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及其所带来的一部分不平等,也就在实际上存在着某些等级差别。如果不加以限制,不去逐步创造消灭这种等级差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邢么就必然要产生两极分化,就会出现新的资产阶级暴发戶,直至改变社会主义所有制。毛主席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 372 ==========第415页========== 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林彪正是企图通过利用和扩大现存的某些等级差别和等级制思想来搞资本主义复辟的。他把维护等级制的“礼”说成是“其重如山,其深如海”,还写下了“以礼统治,用礼、行礼”的黑话,充分暴露了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等级森严的封建买办法西斯王朝的反动目的。 【10·3】 万章问日:“敢问友。” 孟子日:“不挟长),不挾贵,不挟兄弟而友②。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④,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日®:‘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⑥,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⑦。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网,入云则入⑨,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荣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祿也,士之算贤者也,非王公之窜贤者也。舜尙见帝®,帝馆甥于贰室⑧,亦飨舜④,迭为宾主⑤,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 373 ==========第416页========== 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會贤。贵贵臂贤,其义 一也。” 【注释】 ①挟(x论斜)—一倚仗。②兄弟一这里泛指亲戚。 ⑧孟献子一即仲孙蔑,春秋时鲁国大夫,鲁国贵族孟孙氏家族的人。④乐正裘、牧仲一都是人名。⑤费(bi必)惠公一一战国时小国费(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的国君。 ⑥颜般——人名。⑦王顺一人名。(⑧晋平公一一姓矩名彪,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五五七一五三二年在位。亥唐一春秋时晋国人。⑨入云则入一-即“云入则入”,叫进来就进来。下文“坐云则坐”,“食云则食”同此。 ⑩蔬一通“疏”,粗。蔬食—粗糙的饭食。 ①天位 一上天授给的爵位。下文“天职”、“天祿”同此。 ②尙 见一上见,这里指普通人谒见天子。帝一指尧。 ⑧馆 动词,使…居佳住。甥一女婿。这里指舜,舜是尧的女婿。贰室一副室,次于正殿的宫室。④飨(xang响)—一宴请。国迭一一更换,轮流。指尧和舞互相宴请。 【译女 万章问道:“请问一下交硼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纪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亲戚〔的富贵)和人交朋友。交朋友,是因为朋友品德好才去结交,所以不能有所衔仗。孟献子,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他有五个朋友,叫乐正娄、收仲,其余的三个人我已忘记了。孟献子和 374 ==========第417页========== 这五个人交朋友,心目中沒有肖己是大夫的想法。这五个人·如果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也就不会同他交期及了。不仪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是这样,即使小国的国君也有这种情况。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就以他为师;我对于颜般,就以他为友;王顺、长息不过是事奉我的人罢了。’不仅是小国的君主是这样,即使大国的君主也有这种情况。晋平公对于亥唐,〔亥唐〕叫进来就进来,叫坐下就坐下,叫吃饭就吃饭;即使是粗米饭清荣汤,从沒有不吃饱的,因为不敢不吃饱。然而〔晋平公了也不过如此而已。不能同他一起共有爵位,不能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能同他一起享受俸祿,这是士人的算贤,不是天子诸侯的拿贤。舜去谒见帝尧,帝尧让他这个女婿住在次于正殿的宫室里,也请舞吃饭,〔舜也请尧吃饭,两人〕轮换做主人和客人,这是天子和一个普通人交期友。下级算敬上级,叫做拿重贵费人;上级拿敬下级,叫做拿敬贤人。窜重贵人和拿敬 汽 贤人,其道理是一样的。” 【批判】 见10·7批判。 【10·4】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①?”孟子日:“恭也。” 日:“‘却之却之为不恭②,何哉?” 曰:“算者赐之,日:‘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 375 ==========第418页========== 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日:“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曰:“合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③,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④?” 日:“不可。《康诰》日⑤,‘杀越人于货⑥,闵不畏死),凡民罔不墩⑧。’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般,所不辞也⑨;于今为烈⑩,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诺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①,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2?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日:“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⑤?”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 日:“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日:“笑不去也?” 日:“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 376 ==========第419页========== 际可之仕④,有公养之仕①。于季桓子2,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⑧,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 ①际—一接。交际——交接,交往。何心一指用什么样的思想对待。②却—一推却,指不受礼。(⑧御—一止。这里是拦劫的意思。国门之外—国都之外,即郊外。(④受御—指接受拦劫来的赃物。⑤《康诰》—《尚书》篇名。⑥越一一句中语气词。于—一取。 ⑦闵一 同“臀(min敏)”,强,强暴。⑧罔(wing网)一无。澉(du对)一怨恨。以上三句,文字与现在流传的《倘书·康诰》略有不同。⑨辞—一不接受,拒绝。⑩烈——狂烈,这里是厉害的意思。①礼际一来往礼节。 ②这 句意思是,把现在的诸侯一律看待而统统杀头。國充一满。充类—一提高到这类事物的最高限度。至—极。至义—指用义的最高标准来要求。④猎较一古时的一种风俗,打猎时互相爭夺猎物,得到的用来祭和。⑤事道一行道。⑥簿一文簿,文书。簿正祭器—用文书明文规定祭和该用的器物和祭品。@光—一始,开端。引申为试行。⑧淹—留。⑨见行可一指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推行的可能。四际可一指国君对士人能以礼相待。@公养一指国君对士人能够供养。 ②季桓子—一季孙斯,季孙肥(季康子)的父亲,春秋时鲁国 377 ==========第420页========== 正卿,鲁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 ②③卫灵公一春 秋时卫国国君,名元。公元前五三四一四九三年在位。 ②④卫孝公--不见史书记载,疑即卫出公辄(zé哲)。古代有 一人两个谥号的情兄,“孝”可能是辄的另一个谥号。辄是卫灵公的孙子,继灵公后即位,公元前四九二-一四八一年在位。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一下与人交往应该怎样对待,”孟子说:“应该恭敬。” 〔万章)说:“〔人们都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是不恭敬的’,为什么呢,” 〔孟子)说:“摩贵的人赏赐自己东西,〔就暗自〕说:‘他取得这种东西,是符合义的呢?还是不符合义的呢?’然后再接受。以为这样是不恭敬的,所以不拒绝。” 〔万章)说:“请不用言语去拒绝他的东西,只是心里拒绝他,〔暗自〕说,‘他从人民那里取得这些东西是不义的’,因而用别的借口来推辞,〔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说:“按原则交往,依礼节相待,这样孔子都会接受礼物的。” 万章说:“现在有一个在国都郊外拦路抢劫的人,他也按原则交往,依礼节馈赠,这样就可以接受拦路抢来的财物了吗?” 〔孟子〕说:“不能接受。《康诰》说:‘杀死人抢夺财物,强暴不怕死,沒有人不痛恨这种人的。”这是不必先教育他就可以诛杀的。〔这种制裁办法,〕商朝从夏朝那里接受过来,周378 ==========第421页========== 朝从商朝那里接受过来,都沒有不要;〔拦路抢劫的情况〕到现在更加厉害,怎么能接受〔拦路抢劫来的财物呢,” 〔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从人民那里取得财物,如同拦路抢劫一样。如果很好地注重来往礼节,这样君子就可以接受礼物,请问一下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门说:“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兴起,是把现在的诸侯一律看待全部诛杀呢?还是经教育仍不改悔然后再诛杀呢?认为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取得它是盗窃,这是提到最高限度、用义的最高标准来要求的一种极端说法。孔子在鲁国做官删,鲁国人爭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连罕夺猎物都行,何况接受赏赐呢?” 〔万章说:“那么孔子做官,不是为着行道吗,”〔孟子说:“是为着行道。” 〔万章说:门“为着行道,为什么还争夺猎物呢,” 〔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规定祭祀所该用的器物和祭品,不把别处的食物充作规定该用的祭品。”〔万章)说:“匚孔子)为什么不辞官而走呢,” 〔孟子)说:“是为了先试行一下。试行的结果,〔他的政治主张可以行得通,而〔君主不肯实行,然后才离开。所以孔子就不會官在一个国君那里待满三年。孔子或者是因为有可能行道而做官,或者是因为君主能以礼相待而做官,或者是因为君主能供养自己而做官。对于鲁国的季桓子,是因为有可能行道而做官;对于卫灵公,是因为能以礼相待而做官;对于卫孝公,是因为能供养自己而做宜。” 379 ==========第422页========== 【批判】 孟轲會经宣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了人”(6·4),而在这里却又说什么考虑礼物的来路是否合乎“义”,是对人不恭敬;并认为“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极端说法,为自己追逐利臊制造借口,充分暴露了他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孟轲还极力宣扬孔丘的做官经,什么因为有可能行道而做官(“见行可之仕”)、因为君主能以礼相待而做官(“际可之仕”)、因为君主能供养自己而做官(“公养之仕”)等等,说穿了,无非是为了捞取权力,复辟奴隶制;为了追求名利,满足个人的卑鄙欲望。可见孔孟一伙旣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父是追逐名利的可耻之徒。 【10·5】 2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摩居卑,辞富居贫。辞臂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⑧,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④,日:‘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⑤,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①关-一门栓。桥(tuò拓)-打更用的木梆子。这380 ==========第423页========== 句指守门打更一类地位低的职务。②委吏一管理仓库的小官吏。③.会(kuai快)计一一“会”是总计的意思,“计”是计算的意思,“会计”指管理和计算财物的出纳。这里指出纳的数字。当一-正确,不出差错。④乘(shèng胜)田 一管理畜牧的小官吏。⑤本朝一朝廷。 【译女】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奉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就应该辞掉高位,居于卑位,拒绝厚祿,接受薄祿。辞掉高位,居于卑位,拒绝厚静,接受薄祿,那怎样才算合适呢?象守门打更的差事就行了。孔子會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他说:‘出纳的数字不出差错就行了,’他还會当过管理畜牧的小吏,说:‘牛羊长得壮实就行了。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在君主的朝廷做官,而〔先王之道得不到实行,这是耻孱。” 【批判】 孟轲一伙到处钻营,官瘾很大。这首先是为了“行道”,即复辟奴隶制,所以他说:“仕非为贫也。”而父说有时因为贫穷去找小官做,这是孟轲为当时的沒落奴隶主考虑的一条以屈求伸的权宜之计。在新兴地主阶级罩权的情况下,孟轲一伙的复辟阴谋和向上爬的愿望,受到很大挫折。于是他不得不鼓吹用“辞穹居卑, 381 ==========第424页========== 辞富居贫”来表示不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当权者合作。并引孔丘当年做小吏为榜样,说什么选择“抱关击柝”之类的卑位以养口腹是合适的,这慨可免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责任,又可避免身居高位而复辟之道不得推行的耻辱。从孟轲拐弯抹角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并非要沒落奴隶主甘心“居卑”“居贫”,而是让他们暂时找一个栖身之所,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10·6】 万章曰:“士之不托谐侯①,何也?” 孟子日:“不敢也。诸使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日:“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 日:“君之于氓也,固周之®。”日:“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日:“敢问其不敢何也?” 日:“抱关击标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382 ==========第425页========== 日:“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⑧,亟馈鼎肉④。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⑤,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⑤,日:‘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⑦。悅贤不能举,父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日:“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日:“以君命将之⑧,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⑩,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①,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⑧,故日,王公之摩贤者也。” 【注释】 ①托诸侯一一寄居在别国、靠该国国君的赏赐过活。 ②周—接济。⑧亟(q1气)-一屡次。(④鼎肉一性畜宰好了,其肉可直接放到鼎里煮,称鼎肉。一说鼎肉即熟肉。⑤摽(bi0标)-挥之使去,把人赶走。(⑥稽(gi启)首一叩首,磕头。再拜一拜两次,表示极为恭敬。 ⑦台—-始。⑧将一一送。⑨康(lin檩)人-管粮仓的官。继粟—一连续不断地送米。 ⑩庖(po袍)人 管膳食的官。 ①仆仆尔一烦琐地,急急忙忙地。 ②加诸上位一-使他居于很高的职位。 【译文】 万章说:“士不能寄居于别国靠国君的赏赐过活,是为什 383 ==========第426页========== 么呢,” 孟子说:“是不敢。诸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然后寄居于别国,是合于礼的;士寄居于别国,是不合于礼的。” 万章说:“君主〔如果送给他谷米,那接受吗?”〔孟子〕说:“接受。” 〔万章说:“接受父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君主对于由别国来的人,本来是应该接济的》 〔万章〕说:“接济就接受:赏赐就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不敢接受。” 〔万章说:“请问不敢接受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职务,因而从上级邢里得到给养,沒有一定的职务,却从上级那里得到赏赐,是被认为不恭敬的。” 〔万章说:“君主迭给他东西就接受,不知道可以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途给他肉食。子思不高兴。在最后一次,子思把来人赶出大门外,自己朝北面磕头作揖而拒绝接受,并且说:‘今天才知道君主把我当成犬马一样地畜养。’大概从这开始就不再给子思途礼了。喜欢贤人,却不能提拔他又不能供养他,这可以说是喜欢贤人吗?”。〔万章说“请问国君想供养君子,怎样做方可以叫做〔其正的〕供养呢?” 〔孟子说:“先称逃君主的旨意途给他东西,他便作揖磕 384 ==========第427页========== 头而接受了。以后掌管粮仓的人不断地送来谷米,掌管膳食的人不断地迭来肉食,就不再称述君主的旨意,〔接受者也就不必一次又一头地作揖磕头了。子思以为为了一块肉使自己急急忙忙地、一次又一次地磕头作揖,不是供养君子的方式。尧对于舜,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侍奉他,两个女儿嫁给他,各种宫吏以及牛羊、仓库都配备好,来使舜在田野之中得到奉养,然后给予提拔,使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天子诸侯算敬贤者的范例。” 【批判】 见10·7批判。 【10·7】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日:“在国日市井之臣①,在野日草莽之臣②,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⑧,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日:“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日:“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诺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 385 ==========第428页========== 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怆,曰:‘古之人有言,日事之云乎④,岂日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日:‘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土不忘丧其元。孔子笑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日:“以皮冠⑤。庶人以旃⑤,士以旂⑦,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土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⑧。夫义,路也,礼,门也;准君子能由是路,出人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⑨,其直如失;君子所履⑩,小人所视.①’” 万章曰:“扎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扎子非与?” 日:“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宜召之也。” 【注释】 ①市井一城市中做买卖的地方,这里指城市。市井之臣一城市的臣民。②草莽一草野,这里指乡村。草莽之臣一乡村的臣民。⑧传质一一求见君圭时,由通报的人把献给君主的见面礼品(“质”)传送进去,称为“传386 ==========第429页========== 质”。④云乎一语气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⑤皮冠 —一古代打猎时所戴的一种皮帽子。⑥旃(zhan沾)一 一种纯赤色的曲柄旗。⑦旂(qí旗)一一种旗面上绘有龙、旗杆顶上有铃铛的旗。⑧闭之门对他关上门。 ⑨周道一大路。底一通“砥”,细磨刀石。⑩履践踏,行走。①以上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按,在奴隶制时代,很多大路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行走,奴隶不能行走,所以《大东》篇说“周道”是“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孟轲在这里以“周道”比喻“仁义”之道。他的意思是说,奴隶主贵族能行“仁义”之道,劳动人民则只能看着他们,以他们为榜样。这鲜明地反映了孟轲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立场。 【译文】 万章说:“请问〔您不去进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沒有官职的人,住在国都的叫做市井之臣,住在国都近郊以外地区的叫做草莽之臣,都称做老百姓,老百姓沒有迭上见面礼物成为臣属,不敢去进见诸侯,这是礼的规定。” 万章说:“老百姓,召喚他服役,便去服役;君主想跟他见面,召喚他,却不去进见,是为什么呢,” 〔孟子门说:“去服役,是合适的;去进见,是不合适的。而且君主想跟他见面,为的是什么呢?” 〔万章门说:“因为他知识广博,因为他道德高尚。”〔孟子说:“如果因为他知识广博,〔就应该把他当作老师,〕那天子都不能召唤老师,何况诸侯呢?〔如果〕因为他道 387 ==========第430页========== 德高尙,那我也不會听说过想跟道德高尙的人见面却去召唤他的。鲁缪公屡次去拜访子思,跟他说:‘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君主跟土人交朋友,是怎样的呢,’子思不高兴,说道:‘古人的话,是说把道德高徇的人当作老师事奉吧,难道是说跟道德高尙的人交朋友吗?’子思所以不高兴,难道不是说:‘论地位,那你是君主,我是臣下,〔我哪里敢同君主交期友呢?论道德,那你应该把我当作老师来事奉,怎么可以跟我交朋友呢?’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君主要求跟他交朋友都不行,更何况召唤他呢?齐景公〔有一次打猎,用装有羽毛的旗召唤管猎场的小官,他不来,齐景公就要杀他。有志气的人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掉脑袋。孔子取他哪一点呢?取他对不是他该接受的〔不符合礼的〕召唤就不去。”〔万章说:“请问召唤管猎场的小官该用什么呢,”〔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曲柄旗,召唤士用有铃铛的旗,召唤大夫用装有羽毛的旗。用召唤大夫的旗子去召唤管猎场的小官,管猎场的小官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旗子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难道敢去吗?更何况用对不贤的人的召唤来召唤贤人呢?想见贤人却不按照应有的方式,就好此要人进来却对他关上了门一样。义是路,礼是门;只有君子能从这条路行走,从这道门出入。《诗经》里说:‘大路平得象磨刀石,直得箭;君子在上面行走,小人在一旁观看。’”万章说:“孔子,听说君主下合召唤他,不等套好车马上就走。这样说,那么孔子错了吗?” 〔孟子〕说:“礼子正做着官,有职务在身,君主是按照他的 388 ==========第431页========== 官职去召唤他的” 【批判】 孟轲无论是谈“交友”之道(10·3),或者讲“养君子”之道(10·6),还是在本章谈“招贤人”之道,中心是要诸侯以“礼”雪“贤”。孟轲的摩“贤”同法家的摩贤有着根本不同的阶级内容。他所说的“贤”,指有“德”,即具备奴隶主阶级的德行;所谓管“贤”,就是要摩象子思这样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儒,在当时第一个就是要傅他孟轲。而要做到雪“贤”,孟轲认为必须按照“礼”、即已经崩溃的周礼去做。具体来说,就是对“贤”者要窜之如师,毕恭毕敬,不能有尘点怠慢;并授之以厚祿,托之以重权,甚至象尧管舜那样把权完全让出来。十分清楚,这是要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变停法为停儒,听任儒家当政篡权,复辟奴隶制。 【10·8】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土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土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父倘论古之人。颂其诗①,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徇友也②。” 389 ==========第432页========== 【注释】 ①颂一一同“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②尙 同“上”。尚友—一上与古人交朋友。 1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知名的善士就跟一乡知名的善土交期友,一国知名的善土就跟一国知名的善士交期友,天下知名的善士就跟天下知名的善士交朋友。认为跟天下知名的善土交朋友还不够,就进一步追论古代的人物。吟咏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著作,〔这样,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因此要评论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与古人交朋友。” 【批判】 孟轲在这里兜售的是反革命的交友之道。他贩卖礼丘“毋友不如已者”(《论语·子罕)的论调,宜扬某一级的“善士”要和同一级的“善土”交朋友,这是要那些地位相当、具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复辟之徒,在思想上相互切磋砥砺,一起搞好反革命的修养,在组织上结党营私,共同为复辟奴隶制效劳。他宣扬只同今之“善士”交朋友还不够,还要同“古之人”即奴隶主阶级的古代“圣贤”交朋友,诵读古代“圣贤”的诗书,了解古代“圣贤”的为人,按照古代“圣贤”的思想道德行事,这就是要那些复辟之徒在“法先王”的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下统一思想和行动。 390 ==========第433页========== 3 【10·9】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日:“卿不同乎?” 日:“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②,”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⑧。”王勃然变乎色④。 日:“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问异姓之卿。 日:“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贵戚之卿指跟国君同宗、世代做官、有势力有影响的卿。 2)异姓之卿一指不与国君同宗的异姓卿。 ⑧易位一指改立国君。4,勃然突然,忽然、· 【译文】 齐宜王问关于卿的事情。 孟了说:“王问的是哪-一种卿呢,”王说:“卿也有不同吗?” 〔孟子门说:“有不同。有与国君同宗的贵戚之卿,有不与国君同宗的异姓卿。” 王说:“请问与国君同宗的贵戴之瘦。”、·产 ==========第434页========== 〔孟子〕说:“国君如有重大过错就规劝,反复规劝而不听从,就改立国君。” 宣王…下子变了脸色。 〔孟子说:“王不要奇怪。王问我,我不敢不按照正理回答。” 宜王脸色正常了,父问不与国君同宗的异姓卿。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就规劝,反复规劝而不听从,就离开。” 【批判】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还存在着奴隶主复辟势力。在大臣中,还有些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孟轲这里说的“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指的就是这样的大臣。“贵戚之卿”是指与国君同宗的奴隶主贵族大臣,由于许多国家对奴隶制的世卿世酵制度改革不彻底,他们仍有此较高的权力、地位。孟轲声称他们可以废黜不按他们的意图行事的国君,就是利用他们的这种权力地位来威胁齐宣王。“异姓之卿”是指不与国君同宗的奴隶主大臣,孟轲声称他们可以辞职离开不按他们的意图行事的国君,这是利用他们的对抗态度来要挟齐宜王。孟轲威胁、要挟的目的,是要齐宣王改变路线,按照这些大臣的意图复辟奴隶制。同时也是为奴隶主贵族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反夺权制造舆论。392 ==========第435页========== 告子上第十一 (共二十章) 【11·1】 告子日:“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惓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桥糁。” 孟子日:“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糁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糁也⑧?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倦,则亦将戕战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④,必子之言夫!” 【注释】 ①杞(qǐ岂)柳…树名,落叶灌木,生在水边,枝条可以编制各种用具。边格(bi杯)-一同“杯”,古代也用为杯盘一类容器的总名。裕棬(quan圈)一杯素,即杯盘的胎坯。这里指用杞柳的枝条编成杯盘的胎还,然后再用漆加工制成杯盘,类似现在漆器的制法。(3戕(qg枪)贼一一伤害,损害。祸一…动词,祸害,损害。 【译文】 告子说:“入性如同杞柳,义如同杯盘:使人性具备仁义, 393 ==========第436页========== 就如同把杞柳加工制成杯盘一样。” 孟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本性米加工制成杯盘吗?还是要伤害杞柳的本性然后制成杯盘呢?如果要伤害杞柳的本性然后制成杯盘,琳公也要伤害人的本性然后使它具备仁义啦?率领灭下的人损害仁义的,一·定是你的这种音论罢:” 【批判】 见11·2批判。 【11·2) 告子日:“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4;激而行之⑤,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恻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湍(tuán团)水—-急流的水。 ②水和人本来风 马牛才相及,孟轲在这里却荒唐地用“水之就下”来证明“人性之善”。③搏--击。颗(sng桑)一额头。(⑤).激阻遏(è饿)水势。394 ==========第437页========== 【译文】 告子说:“人性如同急流的水,在东边打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打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就如同流水不定向东流或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滩道也不一定向上流或向下流吗?人性的善,如同水的向下流一样。人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如今用手击水,溅起米的水花可以高过额头;阻遏水势使它往高处流,还可以流到山上。这滩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之可以使他做坏事,其本性的变化也如同这样。” 【批判】 在本章和上章,孟轲与告子关于人生来是否就具有“善性”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仁、义、礼、智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否是人天生的本性的争论,也是雌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孟轲宣扬,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善性”,它们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仁、义、礼、智的发端(见3·6、11·6)。这样,孟轲就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说成是天赋的,合于人本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孟树这种论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道德论。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天生的善与不善,人的善与不善,是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告子否定了 895 ==========第438页========== 孟轲的先验道德论,否定了孟轲关于奴求主阶级的道德是人天生的本性的说法,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在当时是进步的。 【11·3) 告子日:“生之谓性。” 孟子日:“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②?”日:“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季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日:“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注释】 ①生之谓性一一天生的东西称为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见11·4)说明告子认为“性”是人天生具有的生理本能,他认为生理本能无所谓善与不善(见11·6)。 ②白 之谓白一—一指凡白的物体都称为自。 【译女】 告子说:“天生的东西称为性。” 孟子说:“天生的东西称为性,就如同凡是白的物体都称为白吗?” 〔告子说:“是,”39% ==========第439页========== 〔孟子说:门“白羽毛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 〔孟子说:门“那么,狗的本性如同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如同人的本性吗?” 【批判】 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人的阶级性。告子把人的生理本能看成是人性,这虽然沒有抓住人性的本质,但就它否认人生来就有什么性善与性不善这一点来讲,对孟轲所宣扬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却是一种批判。孟轲企图用®换概念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办法来歪曲告子的观点,其实是徒劳的。因为“白孙之白也,犹白雪之白也”,仅指白羽与白雪有白的属性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并不是说白羽的一切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与白霹是相同的。孟轲用事物的某一具体属性偷换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告子的说法中推出“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这个荒谬结论来攻击告子,这完全是进行诡辩,充分暴露了他理论上的反动与虚弱。 【11·4】 告子日:“食、色①,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 397 ==========第440页========== 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日:“彼长而我长之②,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⑧,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④,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⑤?” 日:“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悅者也⑥,故谓之丙。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日:“耆秦人之炙⑧,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⑨?” 【注释】 ①食一指饮食的欲望。色—指性欲。·②长 一年老。第二个“长”字作动词用,以…为长,把…当老人对待。下文“彼白而我白之”,第二个“白”字也作动词用,以…为白,把…看成白的。⑧异于一这两个字是多出来的(衍文),应删。白马之自一第一个“自”字作动词用,这句的意思是“把马自看成白的”。下句“自人之白”同此。 ④长马之长一第一个“长”字作动词用。这句的意思是“把马中年老的当年老的对待”。下文“长人之长”、“长楚人之长”、“长吾之长”句法同此。⑤这二句是说,而且你说义是在398 ==========第441页========== 老者这儿呢?还是在把老者当老者对待的人那儿呢?以上孟轲的逻辑是,老马老人同样“老”,给人的感受却不相同,可见人们对老的感受不在老者那儿,即不是由老者引起的;而在自己这儿,即是自己内心里固有的。其实,老马老人引起不同的感受,恰恰是由于老马不同于老人。孟轲这里耍弄诡辩术,把老马混同于老人,企图以此证明“义”是人们内心里固有的 ⑥以我为悦一一以我作为喜爱的准则,也即是否喜爱是以自己为转移的。⑦孟轲會说过:“亲亲,仁也;敬长,义也。”(13·15)这里告子也在这一意义下使用“仁”,“义”的概念,他设有从根本上否定孔孟的仁义道德的反动说教。⑧营(shi式)一同“嗜”,喜爱。炙(zhi治)一烤肉,·⑨在这里,孟轲把“义”这种道德观念同“食、色”的生理本能混在一起,进行类此,从告子的“长长”,“外也”,推出喜欢吃烤肉也是外物引起的。孟轲认为这便和告子自己说的“食,色,性也”发生矛盾,他企图以此证明告子荒谬和自己正确、在孟轲看来,喜欢吃烤肉纯粹是主观感情,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如栗世界上不存在烤肉这种东西,也就不可能产生喜欢吃烤肉的念头,因此喜欢吃烤肉的念头不是纯主观的东西。孟莉这里企图利用告子的弱点和错误来推销自己的黑货,这是他的狡猾之处。 【译文】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本性。仁,是出自内心的,不是外物引起的;义,是外物引起的,不是出自内心的。”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出自内心的,义是外物引起的?” 399 ==========第442页========== 〔告子)说:“他年老我才把他当老人对待,把他当老人对待的观念不是我原来就有的;就如同外物是白的,我才把它看成白的,白的观念是由外物引起的一样,所以说〔义门是外物引起的。” 〔孟子)说:“把马白看成白的和把人白看成白的或许沒有什么不同;不知道把老马当老马对待和把老人当老人对待也沒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你说义是在老者这儿呢?还是在把老者当老者对待的人那儿呢,” 〔告子)说:“我的弟弟就爱他,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这是以我自己为转移的,所以说〔仁〕是出自内心的。把楚国的老人当老人对待,也把自己的老人当老人对待,这是以老人为转 移的,所以说C义)是外物引起的。” 〔孟子〕说:“喜欢吃素国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沒有什么不同,〔这是以烤肉为转移的,〕各种事物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喜欢吃烤肉也是外物引起的吗?” 【批判】 见11·5批判。 【11·5】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①:“何以谓义丙也?”日:“行吾敬②,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③,则谁敬?”日:“敬兄。” 400 ==========第443页========== “酌则谁先?”日:“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同,果在外⑥,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日:“‘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日:“敬叔父。’日:‘弟为尸⑦,则谁敬?’彼将日:‘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网,斯须之敬在乡人⑨。’” 季子闻之,日:“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日:“冬日则饮汤⑩,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注释】 片 ①孟季子一不详。从本文看,其主张和告子相近,当是告子一派的人。②行吾故—-实行自己内心的故意。 ⑧伯兄一长兄,大哥。(④酌一一斟酒。这里指在饮宴时斟酒。(⑤长一动词,这里是醇敬的意思。 ⑥果 一一竞,终先。⑦尸—古代祭祀时,用儿童装掎死者,代为受祭,称为“尸”。⑧庸一常,平常。⑨斯领 一片刻,一会儿。⑩孟季子的意思是,对叔父也等敬,对当了受祭代理人的弟弟也窜敬,醇敬的观念是由叔父和当了受祭代理人的弟弟引起的,不是内心所固有的。①汤 401 ==========第444页========== 一一古时称热水为汤。②水一-古时称冷水为水。 ③公都子的意思是,餓然“鼓叔父”和“敬弟”的观念是外物引起的,那么,冬天想喝热的,夏天想喝凉的,也是外物引起的啦?这和“食、色,性也”的说法岂不矛盾?公都子和孟轲一样,也把“敬”这种道德观念同人的生理本能混在一起,进行类北。但即使冬天想喝热的、夏天想喝凉的这种人的生理本能,也不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欲皇;而是由于冬天夏天的不同气候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感觉到冷和热,加上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积累的经验,这才产生了喝热水或冷水的欲皇。 【译女】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出自内心的?”〔公都子〕说:“实行自己丙心的敬意,所以说义是出自内心的。” 〔孟季子说:〕“一个本乡人比你大哥大一岁,那你摩敬谁呢?” 外 〔公都子〕说:“停敬我哥哥。”〔孟季子说:门“喝酒时先给准斟酒?”〔公都子)说:“先给挪个本乡人斟酒。” 〔孟季子说:〕“内心所摩敬的在〔哥哥)这儿,实际所敬重的却在〔本乡人那儿,义毕竟是外物引起的,并非出月丙心。” 公都子不能回答,就把这些话告诉孟子。 孟子说:“虹你问孟季了,门‘臂敬叔叔呢?还是拿敬弟弟呢?’他会说:‘摩敬叔叔。’你叉问:‘如果弟弟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么算敬谁呢?’他会说:‘算敬弟弟。你再问:‘邢么、臂敬 402 ==========第445页========== 叔叔父在哪儿呢??他会说:‘因为弟弟处在当受臂敬的地位的绿故。’那你也说:‘〔光给本乡人斟酒,门也是因为他处在当受臂敬的地位的绿故。平常的算敬在哥哥这儿,一时的拿敬在本乡人那儿。” 孟季子听到了这话,说道:“对叔叔就拿敬,对〔当了受祭代理人的)弟弟就算敬,义毕竟是外物引起的,不是出自心的。” 公都子说:“冬天就喝热水,夏天就喝凉水,邢么,饮食的欲望也是由外物引起的吗?” 【批判】 在本章和上章中,告子、孟季子同孟轲及其门徒公都子的论年,集中在“义”是内心所固有的还是由外物引起的这个问题上。孟轲认为,“义”是天赋的,人丙心所固有的,与外物毫无关系(除这两章外,另参见11·6),这完全是一种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告子等认为,“义”这种道德观念的产生,象感觉的产生一样,是道接依赖于外界的具体对象的。告子等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认识到“义”这种道德观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但是他们认为“义”不是人丙心固有的,而是由外物引起的,否定了孟轲的唯心主义谬论,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告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叉很不彻底,他把“仁” 08 ==========第446页========== 这种道德观念说成是出自内心的,这父和孟轲一样,陷入了唯心主义。 【11·6】 公都子日:“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②,王子此干。’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与⑧?” 孟子日:“乃若其情④,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⑤,非才之罪也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⑧,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日:‘天生蒸民⑨,有物有则。民之秉夷①,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幽、厉一周幽王、周厉王。周幽王公元前七入一 404 ==========第447页========== 一一七七一年在位,周厉王公元前五七—一八四二年在位。相传二人都是残暴的帝王。(②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而不是纣王的叔父。③以上公都子列举的关于人性的四种观点,前两种反对先天道德论,后两种主张先天道德论。(④乃若一至于。情一情性。 ⑤若夫--意同“乃若”。⑥才一同“村”,村质,资质。孟轲认为“才”是天生的。⑦铄(shuo朔)一美。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修饰。⑧蓰(xi喜)一五倍。无算一无法计算。⑨蒸一同“蒸(zhng爭)”,众。⑩物一事物。则一法则。①秉一执持,掌握。夷一同“彝”,常,常规。②懿(y意)一美。以上四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悉民》。®以上孟轲引《诗经》及孔丘的话,是要说明,人也有自己的法则,这就是人天生皆有善性;人们掌握这个法则,就会好善。孟轲说的善,和孔丘说的道,都是按照奴隶主阶级的仁义道德和等级贵贱观念来铸造的。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成为善的,可以成为不善的。因此周文王、周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周幽王、周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横暴。’又有人说:“有性善的,有性不善的。因此以尧这样的圣人做君主,却有象这样恶的臣民;以瞽瞍这样的恶人做父亲,却有舜这样好的儿子;以纣这样的恶人做蛭子,而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贤的叔父。如今你却说:‘人性善。’那么以上那些说法都错了吗?” 3第 ==========第448页========== 孟子说:“至于人的情性,都可以是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性善。至于有人不善,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不好。怜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帽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怜悯同情之心,就是仁;羞耻帽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札、智,不是由外面修饰我的,而是我固有的,只是有些人不好好思索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掉。’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这是因为不能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质的绿故。《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众民,有事物就有它的法则。人民掌握了常法,就会喜好美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他茸懂得道啊:所以有事物必定有它的法则;人民掌握了常法呀,所以会喜好美德。?” 【批判】 在公都子所列举的关于人性的四种观点中,第一种是告子的观点,第四种是孟轲的观点,两者是相对立的:告子的观点以及与之相接近的第二种观点,·都反对天赋道德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孟轲的观点以及与之相接近的第三种观点,都主张天赋道德说,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孟轲宣扬这种唯心主义观点,鼓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就是要把所谓仁、义、礼、智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说成是合于人的本性的,要人们努力按照它来修养自己(详见3·6、11·2批判)。406 ==========第449页========== 【11·7】 孟子日:“富岁,子弟多赖②;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扌尔殊也8,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麴麦⑤,播种而耰之8,其地同,树之时叉同,浡然而生⑦,至于甘至之时8,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饶⑨,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⑩。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日:‘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⑩。’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马。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⑧,是天下之口相以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④,天下莫不知其姣也⑤。不知子都之蛟者,无目者也。故日,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司然乎16?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⑩、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悅我心,犹刍豢之悅我口⑧。” 【注释】 ①富岁一丰年。②)赖-一同“懒”,懒惰。③尔殊一如此不同。④陷溺一陷入,沉入,这里指堕落。 407 ==========第450页========== 这句是说,是那些使人心堕落的东西造成这样的。 ⑤鞋 (mou谋)麦一-大麦。⑥耰(you优)一古代农具名,用来弄碎土块,平整土地。这里用作动词,指用耰覆盖种子。 ⑦浡然-一旺威的样子。 (⑧日至一一这里指夏至。 ⑨硗(q0敲)一-土地坚硬瘠薄。 ⑩人事一一指田间 管理。①贲(ku愧)一古代用草编的筐子。②易牙一一又称雍巫,齐桓公的宠臣,擅长调味。⑧期一一期皇,希求。@子都一一传说是古代的一个美男子。 ⑤蛟(jia0交)一一貌美。⑥然—一动词,认可,肯定,这里是爱好的意思。·⑦理一一道理。指奴隶主阶级的理。 ⑧刍(chú除)--吃草的牲畜,指牛羊。豢(huan换)一吃谷的性畜,指猪狗。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头,少年子弟大多懒惰;灾荒年头,少年子弟大多横暴,并非天生的资质如此不同,是那些使人心堕落的东西造成这样的。譬如大麦,播了种,盖上土,其土质相同,播种的时间又相同,都旺盛地生长着,到了夏至的时候,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那也是由于土地有肥有薄,雨露滋养、人工管理有不同的绿故。所以凡同类的事物都大体相似,为什么唯独说到人就怀疑这一点了呢?圣人,也和我们同类。所以龙子说:‘不清楚脚样而绢草鞋,我知道那也不会编成筐子。’草鞋相似,是因为天下人的脚大体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是最先得到了我们口的这一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味道,其嗜好跟人不同,象狗、马跟我们人类不同一 408 ==========第451页========== 样,那么天下人为什么都追随易牙对于味道的嗜好呢?说到味道,天下人都期望有易牙邢样的嗜好,这说明天下人的口相似。耳朵也是这样,说到声音,天下人都期望有师旷那样的听觉,这说明天下人的耳朵相似。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人沒有不知道他美丽的。不知道子都美丽的人,一定是沒有眼睛的。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说到人心,难道就沒有相同的爱好吗?人心相同的爱好是什么呢?就是理、义。圣人最先得到了我们心里共同爱好的理义。所以理、义使我们的心觉得橄快,如同牛羊猪狗肉使我们的口觉得僚快一样。” 【批判】 孟轲先以大麦生长为®,安图论证人性本来都是善的,变坏只是外在原因损害了人的善良本性的结果。接着父以人的味觉、听觉、视觉相同为例,妄图论证人心相同:都喜爱奴隶主阶级的“理”“义”。 在第一个论证中,孟轲用似是而非的比®代替科学的论证,这是他进行诡辩时惯用的伎俩。而且他所说的影响人性的外在原因,也不过是“富岁”“凶岁”之类的自然条件,根本不是指决定人性的社会条件,这是地地道道的历史唯心主义。在第二个论证中,孟轲所用的论据是混乱不堪的:他所说的味觉、听觉是纯 409 ==========第452页========== 粹属于生理本能的一种感觉,人类味觉、听觉的共同性丝毫不能证明作为思想意识的“人心”的共同性;至于他所说的对美色的爱好,这已不属人类的生理本能,而是美威,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美威总是带着鲜明的阶级性的。孟轲把美威与人的生理本能混同起来,然后用以论证“人心”的共同性,这更是荒谬绝伦。孟轲挖空心思搜罗了一些漏洞百出的新论据,宣扬奴隶主阶级的“性善”论的陈词滥调,完全是徒劳的(参见3·6批判)。 【11·8 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①,以其郊于大国也②,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⑧,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④,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濯也⑤。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⑥,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且旦而伐之⑦,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⑧,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儿希,则其旦昼之所为9),有牿七之矣⑩。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①。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中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滑。 410 ==========第453页========== 孔子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山名,在齐国国都临淄南。美丰美,茂威,②郊一一动词,座落在…郊外的意恩。大国一大都市。③息-一生息,生长。)萌-一芽。蘗(nie聂)一树木欧去后又长出来的芽子。⑤灌灌(zh0茁) 一光无秃的样子。⑥放一放弃,丢失。夏心—即孟轲所说的善心。⑦旦且一天天。⑧)平旦一天正亮的时候。平旦之气-一这是孟轲一个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术语。孟轲认为,人本身不断地产生一种善的气质,从夜晚到天亮这段时间,由于人尙未和外界事物接触,这种气质最纯真,最请明。孟轲把这种气质称之为平旦之气,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夜气”。⑨旦昼一一白天。⑩有-同“又”。牿(gù固)-一同“栏”、“搭”,搅乱。①违一-离。②乡 同“向”。 【译文】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术會经是很繁茂的,〔可是,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老挨斧子砍,那还能繁茂吗?邪些被砍掉树干的树白天黑夜所生长的,雨露所滋润的,不是沒有新的枝芽长出来,〔可是〕华羊义接着放牧到了山上,因此山就变成那个光秃秃的样子了。人们看见山光秃秃的,就以为山上不會有过成材的树,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就是在人身上,难道沒 411 ==========第454页========== 有仁义之心吗?有人之所以丧失他的善心,也正象用斧子砍伐山上的树木一样,天天去砍伐它,那还能繁茂吗?〔他的善心虽然丧失了,但〕白天黑夜还有所滋生,〔特别是〕夜间未与外物接触之时,会有善的气质产生,这时候他内心的好恶和人们相近的地方还有一些,然而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搅乱、丧失了它们。反复地搅乱,那他的夜气就不足以保存了。夜气不足以保存,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别人见他象禽兽,因而以为在他身上不會有过善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情性吗?所以如果得到护养,就沒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如果失去护养,就沒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保持就存在,舍弃就丧失,出入沒有一定的时间,也不知它的趋向。’说的就是心吧,” 【批判】 孟轲在这里借助“牛山之木”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比惞,宣扬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保持所谓人所固有的“良心”(即“仁义之心”),搞好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修养。他认为要保持这种“良心”,就必须天天坚持保存“夜气”(或“平旦之气”)。他所谓的“夜气”,是指在沉寂的夜间,人们未受外界干扰时所产生的一种“纯其”气质。这实际上是对奴隶主阶级反革命精神的一种美化。他害怕人门白天的所作所为会扰乱、消灭“夜气”或“良心”,说穿了就是害怕社会的大变革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摆脱奴隶主阶级旧观念的束缚。他象 412 ==========第455页========== 猫头鷹害怕太阳一样,对社会大变革十分恐惧,妄图让人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闭门修养,保存旧观念,抵制新事物。 【11·9】 孟子日:“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②,十日寒之③,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④,吾如有萌焉何哉⑤?今夫弈之为数⑥,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⑦,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⑧。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⑨,思援弓缴而射之⑩,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注释】 ①或一同“戴”,怪。王—指齐宣王。②暴(pù铺)—同“曝”,晒。③寒一动词,使…受寒。(④退 离开,指不见面。寒之者一此喻给人施加坏影响的人。 ⑤萌一萌芽,指所谓仁、义、礼、智的萌芽。 ⑥数一一 技术,技艺。⑦奔秋-一人名,善下棋,故称奔秋。⑧惟奔秋之为听一即“惟听奔秋”,一心只听奔秋的话。 ⑨鸿 鹄(hú胡)一-一即“鹄”,天鹅。@援一-引,拉。缴(zhu6灼)一一原是生丝线,这里指系着丝线的箭。 413 ==========第456页========== 【译文 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足为怪。虽然有天下最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灭,冻它十天,沒有能生长的。我见王的次数太少了,我离开王,那些给王坏影响的小人就来到王的周围,我对王的善性的荫发能有什么帮助呢?下围棋不过是一种小的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人。如果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讲解。另一个人虽然听着,一心只以为天鹅要飞来了,想拉弓发箭去射它,〔他〕虽然和人家一起学习,却不如人家学得好。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可以说:不是这样的。” 【批判】 孟轲所作的“一暴十寒”的此®,实际上是攻击齐王过多接近法家人物,受他们影响,摧残了所谓天生的“善心”,即“仁义礼智”的萌芽。他以弈秋教二人下棋作此®,安图要齐王专心致志地听从儒家的说教,闭门修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推行复辟奴隶制的路线。 【11·10】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①;二者不可得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秉,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所414 ==========第457页==========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出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例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④,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⑥。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⑧?乡为身死而不受9,今为宮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熊掌一其肉味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物。 ②苟得 指苟且得生,即苟且偷生的意思。 ⑧豆一古代威 食物的一种木制器皿。(④)喔(hù戶)一呼喝。是对人不礼貌的呼奥。⑤蹴(c促)—踢。⑥辩—同“辨”,辨别。⑦加-一增盆。 (⑧所识穷乏者一一所认识的 贫苦人。得—通“德”,这里作动词用。得我一一认为我有德,恭维我有德。⑨乡一同“向”,从前。 【译女】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二 415 ==========第458页========== 者不能都得到,就放弃鱼而要熊学。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知果二者不能都得到,就栖牲生命而保全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有此生命更为我所喜爱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像生的事;死是我所厌恶的,但有比死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躱避。如果沒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喜爱的,邪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沒有比死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躱避祸患的事情,什么不能于呢?照这样做便可以求得生存而有人却不做,照这样干便可以躱避祸患而有人却不干,所以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喜爱的,有比死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只是贤人才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小竹篮饭,一碗汤,得到就能生存,得不到就会死亡,如果呼喝着给人,就是过路的饿汉也不接受;如果踢着给人,就连乞丐也不屑于要;〔可是) 一万钟的俸祿〔有人〕却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祿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着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恭维我吗?从前宁死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去干,从前宁死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待奉而去干;从前宁死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恭维我而去干,这些不也该停北了吗?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心。” 【批判】 在奴隶制日趋崩溃,“仁义”之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愈来愈不被人们所看重的情况下,孔丘會大讲 416 ==========第459页========== “杀身成仁”,以此鼓动一小撮奴隶主贵族为复辟奴隶制卖命。到了战国中期,奴隶制的统治秩序、等级原则已经完全被打破了。这时候,孟轲继承孔丘的衣钵,顽固地坚持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立场,大肆宣扬“舍生取义”,把言行遵从奴隶制的统治秩序、等级原则,即所谓“义”,说成是高于一切的东西,妄图以此来为他们的复辟事业培训“亡命徒”。但是,反动阶级从来是贪生怕死的,他们虽然极力宣扬这套东西,自己却从来也不这样做。 出于孔孟的这套东西有着极大的反动性和欺鼎性,因此为历代反动派所继承,成为他们加强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独夫民贼蒋介石會用“舍生取义”、“不成功便成仁”来川练他的党徒,要他们为蒋家王朝卖命。叛徒、卖国哦林彪更是对孟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秉,舍生而取义者也”一段话十分欣赏,指使人抄录下来。同时林彪一伙还把“不成功便成仁”当做他们训练反革命别动队的教条,安图用孔孟的破烂货鼓动他们的反革命党徒为搞资本主义复辟拼死卖命。但是,蒋介石、林彪也同孔孟一样,旣成不了“功”,也成不了“仁”。蒋介石被人民的铁拳打得象丧家之狗,溜之大吉,最后病死在台湾岛上;林彪则在反革命阴谋败露后,仓惶出逃,叛国投敌,最后落得个死无 417 ==========第460页========== 葬身之地的下场。 11·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①放心一孟轲贩卖主观唯心主义修养经的又一术语,即所谓失掉的善頁本心。 【译女】 孟子说:“{二,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道路。放弃这条道路而不走,丧失这个本心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呀!人们有鸡狗丢失了,就知道去寻找;有本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习的途径沒有别的,〔不过是寻找那丧失了的本心罢了。” 【批判】 孟轲鼓吹“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道路,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天经地义的,人人应该遵循的。他攻击新兴地主阶级放弃“义”的道路不走,丧失了“人的本心”不知找回来;而在当时,地主阶级抛弃“仁”、“义”邢一套,恰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孟轲这里宣扬的所谓“求放心”的“学问之道”,旣是主观唯心主 418 ==========第461页========== 义的修养之道,也是为奴隶制招魂的复辟之道(参见8·28批判)。 【11·12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②,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③。” 【注释】 ①无名之指一第四个手指。信一一同“伸”。②远…动词,以…为远。(⑧类一一类次,等久。不知类 一“这里指不知轻重的等大。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有人无名指弯曲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人能使它伸逍,就是到国楚国去他也不嫌路远,为的是手指不如别人。手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而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轻重。” 【批判】 见11·13批判。 11·13】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①,人苟欲生之,崔知所以养 419 ==========第462页========== 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 ①拱(gǒng巩)--两只手合握。把-一一只手握住,桐梓一桐树和梓树。两种树的木质都很好。 【译文】 孟子说:“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如果想使它生长,都知道怎样去培养。至于自身,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身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太不动脑子了。” 【批判】 以上两章孟轲通过此®来强调治心此治体重要,养身此养物重要,妄图诱骗人们注重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修养,为复辟奴隶制服务。 【11·14 孟子日:“人之于身也,秉所爱;兼所爱,则秉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若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①。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櫃④,养其樲棘⑤,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痕疾人也⑥。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 420 ==========第463页========== 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①取之一指取那一部分,即注重身体的那一部分的意恩。 (②这里孟轲用“贱”、“小”指口腹等,用“贵”、“大”指 心。 ③场师一管理园圃的人。④梧—一桐树。横。(jia架)一梓树。⑤樲(èr贰)一一酸枣树。棘-一荆棘。 ⑥狼疾一一同“很籍”,纷乱的样子。这里是错乱、昏 馈的意思。⑦口腹一一即“口腹之养”,指吃喝。适(chi赤)一这里同“啻”,只,仅。 【译女】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各部分都爱护;各部分都爱护,就各部分都保养。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肤不爱护,就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肤不保养。所用来若察他保养得好不好的办法,难道有别的吗?在于他自己注重身体的哪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不重要部分,有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不要因为小的方面损害大的方面,不要因为不重要的部分损害重要的部分。保养小的方面的是小人,保养大的方面的是君子。如果有个园艺师,放弃悟桐树、梓树,而去培养酸枣、荆棘,那他就是个低劣的园艺师。〔如果有人只知道保养自己的-一个手指头,却连失去自己的肩背都不知道,那他就是个糊涂透顶的人。讲究吃喝的人,那人们就鄙视他,因为他保养小的方面而丧失了大的方面。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沒有丧失〔大的方面),那么,吃喝 421 ==========第464页========== 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尺一寸皮肤的保养吗,” 【批】 见11·15批到。 【11·15】 公都子问日:“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日:“从共大体为大人②,从其小体为小人⑧。”日:“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日:“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4。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⑧。先立乎其大者⑨,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①钧—一同“均”,同样。②从—一随从。·这里引申为往重。大体-一指重要器官,即下文的“心”。③小体 一指不重要器官,即下文的“耳目”。④薇一蒙薇。⑤交一一接触。物交物一指耳目之官一接触外物。 ⑥引之一指耳目被外物引开,即被外物引入迷途的意思。 ⑦之一一指仁、义、礼、智的天赋“善”性。孟轲认为,人只要运用“心之官”进行思索,就能得到天赋“善”性,进而并能认识 一切,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参见13.1、134)。·:⑧我一一422 ==========第465页========== 这里表示多数,我们。⑨立一树立。 【译文】 公都予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是君子,有的是小人,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注重重要器官的是君子,注重不重要器官的是小人。” 〔公都子〕又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注重重要器官,有的注重不重要器官,父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耳目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而会被外物蒙蔽。耳月一接触外物,就会被}入迷途。心这个器宜是用来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天赋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这个器官是天赋予我们的。首先把重要器官树立起来,那么不重要器官就不能侵夺它了。这样就成为君子了。” 【批判】 在本章和前一章里,孟轲通过他编造的“大体”和“小体”、“大人”和“小人”的谬论,宣扬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反动的唯心史观。 孟轲所说的大体(即“心”)指的是思维器官一头脑。孟轲所说的“小体”指的是头脑以外的人体其他器官,主要指感觉器官和口腹等。头脑在认识中的作用固然是很重要的,唯心论者虽然也可能对头脑的思维功能做某些正确的说明,.但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423 ==========第466页========== 题上,以及与此相联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和唯心两军对垒,始终是阵线分明的。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算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算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实践论>)孟轲鄙视感觉器官,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薇于物”,把咸觉器官看作是认识的障碍,这就人为地隔裂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否认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关系。可见他完全是一个“颠倒了事实”的唯心论者。 与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紧密相联系的,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孟轲宣扬什么“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和“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在他看来,只有“大人”,即奴隶主贵族,才能运用“心之官”,通过闭门思索认识自己的本心以至万物,成为“先知”“先觉”;而“小人”,主要指劳动人民,也包括新兴地主阶级,则只知满足口腹之欲,只会运用“耳目之官”,从而只能“蔽于物”,成为愚蠢的“后知”“后觉”。 424 ==========第467页========== 孟轲鼓吹这种谬论,就是为了导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党”(9·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5·4)的结论,为复辟奴隶主“大人”的统治制造理论根据。孔孟的忠实信徒林彪,出于反革命的需要,也大肆鼓吹唯心史观,说什么老百姓只知“怎样种田,年成好,每天怎样做工流汗”,诬蔑劳动人民“想的是怎样搞钱,怎样搞米,油盐酱醋柴,妻子儿女”,无耻吹嘘他自己脑袋“特别灵”,“不是普通农民的脑筋,也不是普通工人的脑筋”,他的思想与工农的思想“有天壤之别”。这和孟轲唱的完全是一个调子,其目的是为他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使他所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重新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制造理伦根据。 【11·16】 孟子日:“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②;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⑧,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天爵一指“仁义忠信”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孟轲认为这些道德是上天赋予人的,可醇贵的,所以称之为天爵。 425 ==========第468页========== (②要—求。(③惑胡涂。 【译女】 孟子说:“有天爵,有人爵。仁义忠信,不倦地好善,这是天爵;公卿大夫,这是人爵。占代的人修养天爵,而人爵就随着来了。今天的人修养天爵,用来追求人爵;已经得到了人爵,就放筇灭爵,这就太胡涂了,最终也一定会连人爵都丧失掉的。” 【批判】 见11·17批到。 【11·17】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①,赵孟能贱之。《诗》云:‘旣醉以酒,旣饱以德②。’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③;令闻广誉施于身④,所以不愿人之女绣也⑤。” 【生释】 ①赵孟一一即赵盾,字孟,谥号宣子,春秋时晋国正卿。后来又用以指赵盾的子孙。赵氏世代是晋国的实际掌权者之 一,后与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②以上诗句出自 K诗经·大雅·既醉》,③愿一一羡慕。膏一一指肥肉。 粱一一指细粮。膏梁一泛指精美食物。(④令一一善。426 ==========第469页========== ⑤文绣一古代有爵位的人所穿的绣有各种彩色图案花纹的衣服。 【译文】 孟子说:“希望算贵,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身上都有算贵的东西,只是〔有些人不思茶罢了。别人给的拿贵,不是其正的算贵。赵孟所算贵的人,赵孟也能使他下贱。《诗经》上说:‘已经喝醉了酒,已经充分具备了德。’是说充分具备了仁义,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食物了;美好广泛的名声落到自己身上,也就不羡幕别人的文绣衣服了。” 【批判】 在上章和本章里,孟轲极力鼓吹奴隶主阶级的道德重于官职爵位。他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捧上了天,称之为“天爵”,说它是天赋的,人人都有的拿贵东西,而把官职爵位称之为“人爵”,说它是别人给的,不是其正的摩贵东西。·为了使人相信他这种论调,他又宣扬什么“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弃其天爵”,“终亦必亡”。这套东西完全是反革命复辟的论调。他谈什么“古之人”云云,是为“修其天爵”的奴隶主阶级重新上台掌权制造舆论;他谈什么“今之人”云云,是诅咒“弃其天爵”的新兴地主阶级最终要垮台,为推翻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制造舆论。 427 ==========第470页========== 【11·.18】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胃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七而已矣。” 【注释】 ①与ー同。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如同水能扑灭火一样。如今行仁的入,如同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烧着的柴禾;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扑灭火,这又跟最不仁的人相同了,最终也一定会连自己的那一点仁都丧失掉的。” 【批判】 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形势下,“仁”、“义”之类反映旧生产关系的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受到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尖锐批倒,越来越不得人心。而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意识形态,则影响日金扩大。所谓“杯水车薪”,就是孟轲对这种形势的哀叹。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孟轲仍顽固地叫嚣:“仁之胜不仁,犹水胜火”,为沒落奴隶主阶级打气,鼓动他们坚持反动立场,大力“为仁”,反对封建变革,复辟奴隶制。但是,不管孟轲之流知何叫嚣,封建变革的428 八 ==========第471页========== 历史车轮终究是要前进的,而他们邢一小撮复辟狂则只能在反对前进、反对变革的倒行逆施中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11·19】 孟子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 ①荑(ti涕)一即税,稗(bai败)类植物。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农作物中的好品种,如果不成熟,就连稍米和稗子都不如。仁,也在于使它成熟。” 【批判】 孟轲打这个此®的目的,是诱劝人们坚持修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不要牛途而废。 【11·20】 孟子日:“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教。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志一目标。毂(gu购)一-拉满弓。志于毂一 429 ==========第472页========== 以拉满弓为目标,即做到拉满弓的意思。②大匠一高明的木匠。 【译女】 孟子说:“孕教人射箭时,一定做到拉满弓;学的人也一定做到拉满弓。高明的木匠教人做活一定遵循使用圆规、曲尺的规则,学的人也一定遵循使用圆规、曲尺的规则。” 【批判】 孟轲用“猝之教人”和“大匠诲人”为®,强调教和学都必须追求最高的标准、遵循一定的规矩。而他的标准和规矩不是别的,就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 430 ==========第473页========== 告子下第十二 (共十六章) 【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日①、“札与食孰重?”日:“礼重。”“色与礼孰重?”日:“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系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芦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日:“于答是也,何有③?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⑤?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此之,奚翅食重⑥?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此之,奚越色重?往应之日:‘袗兄之臂而夺之食⑦,则得食;不袗,则不得食,则将袗之平?踪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⑧,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431 ==========第474页========== 【注释】 ①任一·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屋庐子一一-姓屋庐,名连,孟轲的弟子。②亲迎一一古代的 一种婚礼仪式:新婿亲至女家迎娶。⑧何有一不难的意思。④岑(c6n涔)-一山小而高。岑楼-一高而尖的楼。⑤钩—一衣带钩。一钩金—一个衣带钩那么多的金。 ⑥翅同“啻(chi赤)”、止。奚翅一何止。 ⑦紾(zhěn枕)一一扭。⑧处子-处女,未出嫁的女子。 【译文】 任国人有一个问屋庐子说:“礼和吃饭哪个重要?”〔屋庐子说:“札重要。”〔父问:娶妻和礼哪个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 〔叉问道:“〔如果按礼去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去找吃的,就能得到吃的,邢一定要按礼去找吃的吗?〔如果行亲迎之礼,就得不到妻子;不行亲迎之礼,就能得到妻子,那一定要行亲迎之礼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到邹国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难呢?〔如果)不度量基础的高低,只比较顶端,邢一寸厚的木块也可以使它高于高楼。金重于羽毛,难道是指一个衣带钩那么多的金同一车羽毛〔相此〕说的吗?拿吃饭的重要方面和礼的次要方面相比较,何止是吃饭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次要方面相此较,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回去答复他说:‘扭哥哥的胳膊去432 ==========第475页========== 抢夺他的吃的,就能得到吃的;不扭,就得不到吃的,邢要去扭吗?爬过东邻的墙去楼抱他家的处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楼抱,就得不到妻子,邢要去搂抱吗?’” 【批判】 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冲击下,奴隶制的“礼”遭到破坏,越来越威信扫地。任人驳斥屋庐子“礼重”的反动观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孟轲在屋庐子“败阵”后,再次授意他的弟子,继续坚持“礼重”的观点。孟轲认为“礼”有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礼的重要方面高于一切,重于“得食”、“得妻”。所谓礼的重要方面,即指西周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恢复了西周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自然就有了奴隶主阶级的 一切,这就是孟轲把“礼”看成北“得食”、“得妻”更为重要的原因。 【12·2】 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日:“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日:“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 433 ==========第476页========== 矣。然側举鸟获之任⑧,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④,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面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日:“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①)曹交一人名,生平不详。②匹…-量词。一匹雏(chú除)——一只小鸡。③乌获一传说是古代的大力士。(④弟(i替)一同“悌”。⑤服—一第一个“服”是动词,当“穿”讲;第二个“服”是名词,“衣服”。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回答)说:“有。” 〔曹交问:〕“我所说文王高一丈,汤高九尺,现在我有九尺 四寸多高,只知道吃饭罢了,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呢?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有个人,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邢就是一个毫无力气的人了;现在说能举百钧重:邢就是大力士了。那么,举得起鸟获所能举 434 ==========第477页========== 起的重量,那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要忧虑能力达不到吗?〔问题是〕不去做罢了。〔和长者同行,〕慢慢走,走在长者的斤面叫做悌,快步走,抢在长者的前头啡做不悌。慢慢走,难道是人所不能做到的吗?不去做罢了。尧舜之道,不过是孝悌而已。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光做的事,那就是尧了。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那就是桀了。” 〔曹交〕说:“我能够受到邹君的接见,可以借到柱处,情愿留下当您的学生。”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象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人患在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后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 【批判】 历史上,不同的阶级往往赋予尧舜不同的形象。孟轲會说过:“尧舜,性之也。”(13·30)在孟轲看来,尧舜是奴隶主阶级仁义礼智的化身。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宣扬人只要修养奴隶主阶级的仁义礼智,就可以成为“尧舜”。如何修养仁义礼智呢?孟轲认为必须从孝悌做起。他和孔丘及其门徒一样,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论语学而),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也就是这个意思。孟轲还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7·11),就是说,人人做到了孝悌,就会实现奴隶制复辟。这说明,孟轲鼓吹“人皆可 435 ==========第478页========== 以为尧舜”,最终是为复辟奴隶制服务的。 应指出的是,孟轲高唱“人背可以为尧舜”,是很虚伪的。他虽然表面上说奴隶主阶级仁义礼智的“善性”“人皆有之”(3·6),但认为实际上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君子”方能保持它(见8·19、11·15),也就是说,他虽然鼓吹“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实际上认为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君子”才能成为“尧舜”。这就暴露了,孟轲宣扬“人皆可以为尧舜”,完全是在欺骗劳动人民;其目的不是要使劳动人民成为“尧舜”,而只不过是要劳动人民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教条束缚自己,以便于他们这些复辟之徒复辟奴隶制而已。 【12·3】 公孙丑问曰:“高子日个,《小弁》②,小人之诗也。”孟子日:“何以言之?”日:“怨。” 曰:“固哉③,高叟之为诗也④!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⑤,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⑥。《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⑦?” 436 ==========第479页==========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杀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⑧。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①高子一不详。 ②小弁(pn盘)《诗经·小 雅>的一篇。归说以为是指责周幽王的诗。周幽王娶申后,生宜白,立为太子;其后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并放逐宜臼。于是宜臼的老师为作此诗,述说宜臼的哀痛、怨恨之情。 ⑧固—陋,见识少,浅薄。(④为 诗-一治诗,解释诗。⑤关(wan弯)--同“弯”。关弓一拉弓。⑥戚一一以为…亲近。⑦水凯风》—《诗经·郡风》的一篇。旧说卫国有一个已有七个儿子的寡妇想政嫁,于是她的七个儿子作了这首诗责备自己,以此来感悟自己的母亲。⑧)矶(j机)一水冲击岩石,这里是“触犯”的意思。不可矶—不可触犯,一触犯就发怒。 【译女】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这首诗是小人的诗。〔是吗?”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公孙丑〕说:“诗里有怨恨情绪。” 〔孟子〕说:“高老头解释诗多么浅薄啊:这里有个人,〔如 437 ==========第480页========== 果〕越国人开弓射他,邢他会说说笑笑地讲这件事;这沒有别的,以为射他的人和他关系疏远。〔如果)他哥哥开弓射他,那他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这沒有别的,以为射他的人和他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是爱亲人。爱亲人就是仁。高老头解释诗太浅薄了!” 〔公孙丑门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沒有怨恨情绪呢?”〔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讲母亲的小过错的;《小并》这首诗是讲父亲的大过错的。父母的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更是疏远父母;父母的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不可触犯〔自己)。疏远父母是不孝,不可触犯〔自己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最孝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 【批判】 孟轲一再宣扬奴隶主阶级的“孝”道,提出了“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7·28),“父子之间不责善”(7·18),“父母恶之,劳而不怨(9·1)”等原则来鼓吹儿子对父母要绝对臂从。然而,在这一章里他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父母的过错大,就要怨恨,否则就是疏远父母,就是不孝。孟轲所讲的“过大”、“过小”,自然都是以奴隶制的原则为标准的。只要不违背奴隶制的原则,即使象舜的父亲那样多次害舜(9·2),也算“过小”,不能怨恨;但是如果违背了奴隶制的原则,尤其是在当时做邪些有利于封建变革的事情,孟轲就认为是438 ==========第481页========== “过大”,应该怨限和反对。由此可见,孟轲所宣扬的“孝”道,是以维护奴隶制的原则为基础的。 【12·4) 宋經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日:“先生将何之?” 日:“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悅,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日:“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④。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⑤。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悅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⑥,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恱于仁义,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悅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 【注释】 ①朱轻(keng坑)-一也叫宋铄(jiah肩)、朱荣,宋国人。 439 ==========第482页========== 孟轲同时的学者,道家兼名家。②石丘——据说是宋国的地名。③构兵一一交战。秦楚构兵一发生于公元前 三一二年。这一年秦楚战于丹阳(今河南省浙川县附近),楚军大敗;复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楚军又败。据此,知孟轲于公元前三一二年离开齐国后,又一次到宋国活动。(④)指-间“肯”,吉意。⑤号一名号,名义。⑥终—一尽,完全。 【译文】 宋樫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见他,〔问他〕说:“先生将要到哪儿去?” 〔宋輕说:“我听说秦楚两国正交战,我将去拜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两个国王中我将会遇到一个听从我劝说的。” 〔孟子)说:“我不想寻问你劝说的详细内容,只想听听其中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呢,”〔宋驱)说:“我将指出交战是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先生所用的名义则不行。先生用利来劝说案王、楚王,秦王、楚王因喜欢利而撤退了军队,这就会使军队的官兵因乐于罢兵而喜欢利了。当臣下的怀着利欲来服事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利欲来服事他的父亲,当弟弟的怀着利欲来服事他的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完全抛弃仁义,怀着利欲来互相对待,这样下去而国家不灭亡,是沒有的事。先生如果用仁义来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喜欢仁义而撤退了军队,这就会使军 440 ==========第483页========== 队的官兵因乐于罢兵而喜欢仁义了。当臣下的怀着仁义之心来服事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仁义之心来服事他的父亲,当弟弟的怀着仁义之心来服事他的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抛弃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对待,这样下去而不能称王于天下,是沒有的事。为什么定要讲利呢?” 【批判】 见1·1批判。 【12·5】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②,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日:“连得间矣⑧。”问日:“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日:‘享多仪④,仪不及物日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怆。或问之,屋庐子日:“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注释】 ①季任一一任国国君的弟弟。下文“季子”即指季任。处 守一留守,君主外出时,代君圭管理国政。②齐一一这里指齐国国都。(连一屋庐子的各。间一空隙,差 441 ==========第484页========== 错。④)享-一进款礼物。多一重。仪一礼仪。享多仪一指进献礼物重在进献的礼仪。 ⑤仪不及物 指礼物多而礼仪不足,礼仪与礼物不相称。 ⑥役-用。 役志一一用心。以上三句出自《待书·洛诰》。 【译文】 孟子住在邹国的时侯,季任正在任国代国君管理国政,〔派人门运礼物来和孟子结交,〔孟子〕接受了礼物,并不回报。孟子住在平陆的时侯,储子做齐国国相,〔派人〕途礼物来和孟子结交,〔孟子〕接受了礼物,也并不回报。过些日子,〔孟子)从邹国到任国,拜见了季子;由平陆到齐国国都,却不去拜见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找到〔老师的)差错了。”〔于是问孟子说:“老师到任国,拜见了季子;到齐国国都,却不拜见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国相吧,” 〔孟子)说:“不是。《倘书》上说:‘进献礼物,重在进献的礼仪,〔如果〕礼物多礼仪不足,只能叫做沒有进献,因为〔进献人沒用心于进献。’因为它不成其为进献。” 屋庐子〔听了门很高兴。有人问这件事,屋庐子说:“季子〔代国君管理国政,〕不能够到邹国去,储子却能够到不陆去〔而不去)。” 【批判】 孟轲一向自命“贤人”。他认为别人要同他结交就必须用对待“贤人”的“礼”来亲自拜见他,否则送礼也等于沒有送(“不享”)。很明显,孟轲认为送礼只不过 442 ==========第485页========== 是个表面形式,而对他这个“贤人”必须尽礼于是根本。孟轲大摆“贤人”的臭架子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以便于他推行复锌之道。 【12·6】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②,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背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日,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③,子挪、子思为臣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盒于国也!” 日:“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日:“昔者王豹处于淇⑤,而河西善讴⑥,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⑧;华周杷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丙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日:“孔子为鲁司寇m,不用①,从而祭,蟠肉不至⑧,不税冕而行⑧。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 443 ==========第486页========== 为无札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④,不欲为苟去⑤。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释】 ①先一把…放在首位,重视。名一一声誉。实一指功业。下文的“后”指把…放在未位,轻视。②三卿 一一指上卿、亚卿、下卿,都是爵位,战国时三晋,齐、燕等国有这种设置。⑧公仪子一即公仪休,鲁国贵族。會为鲁相,当政时“奉法循礼,无所变更”(《史记·循吏列传》),是一个守旧派。 ④子柳一即泄柳。 ⑤王豹一卫国 人,善于唱歌。淇(qí奇)一一淇水,源出河南省林县,东南流入卫河。⑥河西一黄河之西,即指卫国境内。 讴 (u欧)一一泛指唱歌。⑦绵驹-一齐国人,善于唱歌。高唐一邑名,在齐国西部,今山东省禹城县西南。⑧齐右一齐国西部。古代以坐北朝南定左右方向,西在右边。 ⑨华周、杞梁一春秋时齐国大夫,在齐国攻打莒国时战死(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传说他们的妻子因此大哭(见《礼记·檀弓)。以后这个事在流传中经人们加工,变为华周、杞梁之妻痛哭其夫,把城墙哭塌(见《说范·善说》,《列女传·贞顺)。后来隋唐的反动儒生对这一传说作偷梁换柱的政造,捏造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攻击秦始皇。⑩司寇一管司法的官。从鲁定公十年(公元前五○○年)开始,孔丘在鲁国当了二年多司寇的宫。①不用—一不被信用。②燔(fn凡)一即“膰”。燔肉一祭祀用的熟肉。 444 ==========第487页========== ③稅(tu6脱)一同“脱”。冕一一祭礼时戴的帽子。根据礼的规定,国家有祭和,要给大夫分送祭肉,大约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四九八年)秋冬之际,鲁国郊(祭天)祭以后,设给孔丘送祭肉,他预感到这是要罢他的官了,于是连祭礼时戴的帽子都来不及摘掉,匆忙逃走。①④微一无。欲以微罪行 一是说鲁国掌权者(季桓子)“无礼”,孔丘不愿与之共事、背上罪名,而愿意无罪地离开。⑤苟一苟且,马虎随便,不合规矩。 【译女】 淳于髡说:“重视名誉、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誉、功业的,是为了独善其身。先生是齐国三卿中的-一员,沒有建立上辅君主、下治臣民的名誉和功业就要离开,仁人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处在低下的地位,‘不用自己的贤能来事奉不贤的人,这是伯夷;五次投靠商汤,又五次投靠夏桀,这是伊尹;不厌恶污浊的君主,不拒绝做小官,这是柳下惠。三个人的做法不同,但趋向一致。这一致的是什么呢?可以说就是仁。君子的行为符合仁就行了,〔做法〕何必相同呢,” 〔淳于髡门说:“在鲁缪公的时候,公仪休掌管国政,泄柳、子思做朝廷大臣,鲁国削弱得更厉害了,贤人就象这样无盒于国家呀!”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而灭亡,秦穆公用他而称霸诸侯。不用贤人就会灭亡,岂只是国家削弱呢,”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祺水边,河西的人就都善于 445 ==========第488页========== 唱歌;绵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就都善于唱歌;华周,粑梁的妻子痛哭他们死去的丈夫,因而改变了国家的风俗。内心有什么,一定要表露到外面。做了事而不见功效的情祝,我从来不會看见过。所以现在沒有贤人,划!果有,那么我一定能知道他,” 〔孟子门说:“孔子做鲁国的司蔻,不被信用,跟着去祭靓,又不见送祭肉来,〔于是,)顺不得脫掉祭舵时戴的帽子就领忙离开了,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因为年祭肉而离去,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学权者〕不按礼办事而走的。至于孔子,则想无罪地〔堂堂正正地〕离开,不想〔背上罪名,〕马马虎虎离开。君子的所作所为,一般人本来是不理解的。” 【批判】 孟轲妄图在齐国搞复辟,结果碰了壁,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因此淳于髡奚落他“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孟轲连忙搬出儒家信奉的古代“圣贤”自我此况,说什么:“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淳于髡进一步揭露儒家的所谓“贤者”“无盒于国”。孟轲父进行狡辩,贩卖“不用贤则七”、“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等謬论。 他宣扬“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说明他主张采用多种狡猾的处世方法死守奴隶主阶级的“仁义”之道,而这种腐朽的“仁义”之道早已被法家商鞅斥之为446 ==========第489页========== “虱”。所谓“不用贤则亡”,是对新兴地主阶级不用反动儒家的诅咒。其实他们一伙反动儒家不仅“无盒于国”,而且象春秋时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揭露孔丘时所指出的,是“多词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的“巧伪人”和“大盗”;象法家韩非所揭露的,是危害社会的“蠹”。至于“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在孟轲来说是自命不凡,把儒家一伙打扮成超群出众的伟人。其实,这却说明,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买帐的,他门是极端孤立而又闭眼不承认客观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反动派。 【12·7】 孟子日:“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摩贤,俊杰在位,则有庆②;庆以地。入其,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4。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⑤。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日,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⑧,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⑨。初命日⑥,诛不孝, 447 ==========第490页========== 无易树子①,无以妾为妻。再命日,雪贤育方,以彰有德。三命日,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日,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日,凡我同盟之人,鱿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日,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⑤,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日,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①五霸-一春秋时代的五个诸侯盟主。其说不一。据《孟子》原书考察,大约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公元前六一三一五九一年在位)、吳王阖闾(又作阖庐,公元前五一四一四九六年在位)。他们当政期间,會实行一些致革,先后使自己的国家称霸诸侯。(②庆一赏赐。 ③掊(pǒu剖上声)克一聚敛,这里指善于搜括.的人。 ④让—一责让,责罚。⑤六师一一即大军,指天子的军队。周礼规定,天子设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小国设二军、一军不等。六师移之一一把天子的军以开到那里去。⑥讨 一上级对下级使用武力。伐一同一等级的诸侯国互相使用武力。⑦楼—挟持。这句是说,五霸是挟持一些诸侯国去攻伐另一些诸侯国的人。⑧葵丘一一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会一会盟,诸侯会集订立盟约。葵丘之会—据记载,公元前六五一年夏、秋,齐桓公會两度在葵 448 ==========第491页========== 丘与诸侯会盟。 (⑨束一束缚,捆绑。束牲一指结 盟时仅把性畜捆绑起来作祭品,不杀牲。栽一加。书一指盟。束牲载书—把盟辞放在捆绑起来做祭品的活牲畜身上。歃(shà厦)血-一古代结盟的一种仪式,立盟时杀性取血,与盟人口徵吸性血,或将血涂在嘴唇上,以示诚意。“不歃血”是表示相信与盟人不敢负约。 ⑩命—辞命, 辞令。这里指盟约。①树子—已立的太子。 ②取 一选用,录用。得一指得贤。 ⑧曲一一这里是“遍” 的意思。防-一堤防。这里作动词用。曲防一到处筑堤防。④籴(dí笛)一买进粮食。遏籴一—指禁止受灾的邻国到自己境内购买粮食。⑤长一助长。指诸侯有违犯周礼的行为大夫不加劝阻反而出力效劳。· ⑥逢-—一 逢迎。指诸侯仅有背离周礼的想法,大夫进一步加以鼓动,使之坚定信念、付诸行动。 【译文】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做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天子巡狩,〕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那些穷困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那些收成不够养家的人。进入诸侯的国境,如果土地得到开垦,田野治理得不错,老人得到奉养,贤者受到摩重,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就给予赏赐;赏赐用土地。进入诸侯的国境,果土地荒燕,老人被遗弃,贤者得不到任用,善于搜括的人在位做官,就给予责罚。〔诸侯述职,)一大不来朝见,就贬低他的爵位;二 449 ==========第492页========== 次不来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来朝见,就把军队f去因此天子〔对诸侯用武力是‘讨?,不是‘伐’,诸侯对诸侯武力是‘伐’,不是‘讨”。五霸,是挟持一些诸侯攻伐另一些诸侯的人,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中,齐桓公最强盛。在葵丘的盟会上,诸侯们把盟约放在捆绑起来做祭品的活牲:口身上而沒有举行歃血仪式。盟约第一条说,诛罚不孝的人,不得更换已立的太子,不得立妾为妻第二条说,算重贤人,培养人材,表彰有道德的人。第三条说,摩敬老人,爱抚幼小,不得怠慢宾客行旅。第四条说,土人不得世袭官职,官府的职务不得廉任,录用土人一定要得当,不得独断专行地杀戮大夫。第五条说,不得到处筑堤防,不得禁止别国来自已境内买粮,不得私自封赏臣下而不报告〔盟主)。〔最后)说,凡我们共同订立盟约的人,盟约订立后,都要言归于好。现在的诸侯都违反这五条禁合,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臣下助长君主的过错,这罪还算小,逢迎君主的过错,这罪就大了。现在的大夫都逢迎君主的过错,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 【批判】 这一章,典型地暴露了孟轲反动、倒退的历史观。孟轲所说的“三王”时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代,“五霸”时代是奴隶制开始轰落的时代,“今之诸侯”时代是奴隶制表亡、封建制兴起并取代奴隶制的时代。从“五霸”到“今之诸侯”这一时期,正象马克思、恩格斯描写 450 ==========第493页==========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时的情景一样,“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两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种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共产党宜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二杭四项),是一个社会迅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五霸”对一些传统的奴隶制度进行了政革,促使自已的国家富强起来;并进而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先后称霸,这就是孟轲的所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而“今之诸侯”实行一些封建改革,进一步破坏了奴隶制井田制和世卿世祿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对奴隶主阶级进行了坚决的打击,这就是孟轲的所谓“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至于“今之大夫”,则是指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辅助“今之诸侯”实行“法治”,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复辟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这就是孟轲所谓的“逢君之恶”。这一时期的这些变革,都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的前进。这是一个形势大好的革命时期。但在孟轲看来,这一时期却是每下愈况,一代不如一代;社会的每一进步,他都认为是对“神圣”奴隶制的亵渎,是不可饶恕的罪孽。这充分暴露了孟轲顽固坚持复辟倒退、反对变革前进的 451 ==========第494页========== 反动面目。 【12·8】 鲁欲使愼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③,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途有南阳⑧,然且不可…4。” 慎子勃然不悅日:“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日:“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⑤。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⑥。太公之封于齐地,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⑦。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盒乎?徒取诸彼以与此⑧,然且仁者不为,祝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地,务引其君以当道⑨,志于仁而已。” 【注释】 ①慎子一名滑厘,据说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 ②教一指〔用仁义教化。孔丘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为孟轲所本。③南阳一齐国邑名。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南地区。④此处孟轲的话被慎子打断。⑤宗庙之典籍一传自先祖的记载典章法度的文籍,一般保存在诸侯的宗庙里。⑥俭一一约,少。452 ==========第495页========== ⑦所谓齐、鲁的封地不足百里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孟轲在这里完全是信口雌黄,伪造历史。⑧徒—一白白地。这里是指不用武力地。⑨务一一从事,致力于。 【译文】 鲁国想让旗子做将军。孟子说:“不〔以仁义教化人民便使用他们〔去打仗),叫做祸害人民。祸害人民的人,是尧舜的时代所不能容纳的。即使只打一仗便战胜齐国,得到南阳,这样都不可以…。” 愼子马上不高兴地说:“这就是我所不懂的了。”〔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天子的土地纵横一千里:不足一千里,就不够用来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纵横一百里;不足一百里,就不够用来奉守祖先的法度典籍。周公封于鲁,是应该得到纵横百里的土地;土地并非不够,而〔实际占有的却〕少于百里。姜太公封于齐,也应该得到纵横百里的土地; 七地并非不够,而〔实际占有的却)少于百里。现在鲁国有五倍纵横百里的土地,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兴起,那么鲁国的土地是在被削减之列呢?还是在被增加之列呢?白白地取自那国来给这国,这样仁者尙且不去做,何况用杀人来谋求土地呢?君子的服事君主,只是致力于引导他的君主走正道,立志于仁 罢了。” 【批判】 在这里孟轲暴露了他之所以反对封建诸侯大国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统一的战争,是因为这种战争破坏了 453 ==========第496页========== 西周奴隶制的分封等级制,使许多国家的疆土大大超过了周礼的规定。他幻想“有王者作”,即有奴隶主阶级的“圣王”出现,周代的一套奴隶制的等级秩序能够重新恢复,这表现了他复辟奴隶制的强烈愿望(参见7・14和10・2批判)。 【12·9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面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②,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道一指追求先王之道。 ②与国一一相交好 的国家。 【译文】 孟子说:“今天事奉君主的人都说,‘我能替君主开垦土地,充实府库’。今天所说的良臣,正是古代所说的民贼。君主不追求〔先王之道,不立志于仁,却求使他富足,这等于使夏桀富足。〔艾说,‘我能替君主联合盟国,打仗定获胜’。今天所说的良臣,正是古代所说的民贼。君主不追求〔先王之〕道, 454 ==========第497页========== 术立志于仁,却求替他努力作战,这等于帮助夏桀。沿着今天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令天的习俗,纵使给他天下,他连一个早上也坐不稳。” 【批判】 见7·14批判。 4 【12·10】 白圭日①:“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日:“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日:“不可,器不足用也。” 日:“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心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4,无百官有司,故二 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⑤,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注释】 ①台圭(gi龟)一姓白,各丹,字圭,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會任魏相,善治水。《史记·货殖列传》有周人白圭,当另是一人。②貉(mò莫)一-同“貊”,我国古代东北部边远地 丘 区的部族。(⑧黍(shǔ鼠)一俗称黄米,性粘。 ④饔 455 ==========第498页========== 飧(yong sun拥孙)--这里指宴请。 ⑤尧舜之道一一实 际指周代实行的十分抽一的“彻”法。 【译文】 白圭问道:“我准备朵用二十抽一的税李,怎么样?”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地的办法。一万戶的国家,只有 一个人做陶器,那行吗,” 〔白圭〕说:“不行,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地,五谷不生,只长黍子;沒有城墙、房屋、醒庙和祭礼的礼仪制度,沒有各国间的互相往来、送礼和宴请,也沒有各种官吏和衙门,所以用二十抽一的税牵也就够了。如今在中原各国,抛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不要君子,那怎么可以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徇且不能使一个国家治理好,何况沒有君子呢?想要比尧舜的税率还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此尧舜的税率还重的,就是大桀小桀了。” 【批倒】 孟轲在这里就税率问题提出了所谓“三道”,“尧舜之道”、“貉道”和“桀道”。他所说的这三种不同的“道”,实际上分属于三种不同的时代。从他认为西周奴隶制井田制的赋税制度是最好的制度(见5·3)来看,他的所谓“尧舜之道”,当指西周那种奴隶制的税率。从他叙述的貉人的肚会形态来看,当属原始肚会,他的所谓“貉道”,是他想象的这一时期的稔率(实际上这一时期 456 ==========第499页========== 还沒有赋税)。从他屡次咒骂新兴地主阶级重赋、暴敛(见5·3、7·14、1·5、1·7等)来看,他的所谓“桀道”,是指封建制的税率。孟轲认为奴隶制的稅牵、特别是西周那种奴隶制的税率才是合理的税率,凡不是奴隶制的税卒,不论是轻还是重,他一律加以遏骂攻击,这可清楚地看出,恢复西周那种典型的奴隶制度,才是孟轲在这里饶舌的萁正目的。 【12·11】 白圭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日:“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①,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涤水者®,洪水也一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水之道-一指水的流动规律。 ②壑(hè贺)-一 这里指排水的地方。(⑧洚--音jiang(匠)。 【译女】 白圭说:“我治水的本领超过大禹,”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依照水的流动规律,所以大禹把四海当作排水的地方。如今你却把邻国当作排水的地方。水逆流而行叫做涤水一洚水就是洪水—一这是仁人所厌恶的。你错了。” 457 ==========第500页========== 【批判】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都很重视兴修水利。白圭治水就是其中的一例,它对魏国地主阶级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事情的主要方面。至于治水中给邻国造成一些危害,这固然反映了作为割削阶级的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但主要还是由于在当时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下,水患不能统一規划、统一治理造成的。孟轲抓住白圭治水给邻国造成一些危害这一点大作文章,进行攻击,并不是出于关心邻国的利盒,而是出于对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极端仇恨。 【12・12) 孟子日:“君子不亮①,恶乎执?” 【注释】 ①亮一同“谅”,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还有什么可保持的呢,” 【批判】 孟轲在这里大讲君子应守信用,而通观孟轲一生言行,他自己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458 ==========第501页========== (8·11),才反映他的真面目;而说君子应守信用云云?不过是用以骗人的漂亮话。 【12·13】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①。孟子日:“吾闻之,喜而不寐②。” 公孙丑日:“乐正子强乎?”日:“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日:“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 ③ 日:“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 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④;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日:‘地地⑤,“予慨已知之矣”⑥。’地地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土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⑧。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这是孟轲晚年在邹、鲁一带活动时发生的事。参见 459 ==========第502页========== 2.16。②寐(mèi妹)—-睡,睡着。③优-裕,有余。(④轻千里一轻视千里的路程,即不以千里的路程为远的意思。⑤池池(yí移)一自满自足、不耐烦听别人讲话的样子。⑥餓—一尽。⑦距一一同“拒”,拒绝。 ⑧谗 背地里说坏话陷害人。面谀一当面奉承。 【译女】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个滑息,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说:“乐正子坚强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门“有智谋吗?”〔孟子门说:“不。” 〔公孙丑说:“见识广博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那么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说:“因为他为人好善。”〔公孙丑说:“好善就够了吗?” 〔孟子)说:“好善,治理整个天下都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呢?如果好善,那么天下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地赶来告诉他善;如果不好善,那么别人就会说:‘瞧他那副自满自足、不耐烦听别人讲话的样子,〔一开腔便是:门“我全都知道了”。’自满自足的话语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了。士人在千里之外不来进言,那么喜欢背地里讲坏话陷害人和当面阿谀逢迎的人就会来了。同喜欢背地里讲坏话陷害人和当面 460 ==========第503页========== 阿谀逢迎的人在-起,国家要治理好,能做到吗?” 【批判】 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弟子,被孟轲称为“善人”、“信人”(14·25)。这里说他“好善”,就是称赞他喜爱奴隶制之道。鲁国任用乐正克,孟轲之所以高兴得睡不着觉,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好善”的乐正克抱有推行奴隶制“仁政”的希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可以通过乐正克“走后门”,求得鲁君的任用,亲自干一番复辟奴隶制的事业。乐正克当政后,果然向鲁平公推荐孟轲,但结果孟轲并未受到任用,白白欢喜了一场(见2·16)。 【12·14】 陈子日①:“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日:“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⑧,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表,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后,君闻之,日:‘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注释】 ①陈子一即陈臻。 ②迎一一遇,待。 ⑧言 461 ==========第504页========== 这里指提出主张。 【译文】 陈子说:“古代的君子,怎样才去做官呢?” 孟子说:“就职有三种情况,离职也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对待他恭敬而有礼貌,提出主张,又打算实行,便就职礼貌虽然沒欠缺,但提出主张不实行,便离开。次一等的情况,虽然沒有实行他的主张,但对待他恭敬而有礼貌,便就职,礼貌欠缺了,便离开。最下等的情况,早晨沒有饭吃,傍晚也沒有饭吃,饿得不能走出家门,君主听到这件事,说道:‘我大的方面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话,让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威到耻辱。’于是救济他,这样也可以接受〔官职)了,免得饿死罢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讲的可以做官的三种情况,实际和他會经述说的孔丘的“见行可(见到自已的政治主张有推行的可能)之仕”、“际可(指当权者能对自己以礼相待)之仕”、“公养(指当权者能供养自己)之仕”是一致的,这是儒家反动的做官经(参见10·4和10·5批判)。林彪指使人从这一章中摘录了“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襄,则去之”几句话,亲笔批道:“无礼,则无信任,搞不好。”这暴露了他安图用孔孟鼓吹的腐朽、虚伪的“礼”取代无产阶级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 462 ==========第505页========== 间、特别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他搞阴谋诡计,结党营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王朝服务。 【12·15】 孟子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⑧,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⑧,會盒其所不能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⑩,面后作;征于色①,发于声,而后®。人则无法家拂士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七。然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傅说(yu悦)一商王武丁的相。版筑一筑墙的一种方法,用两版相夹,填湿土于其中,用杵将土碰实,拆版后即成士墙。传说傅说是商代的贤人,因犯罪服刑,在傅巖一地干筑墙的活,后被武丁访求到,举以为相(参见《史记·殷本纪)。 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一胶鬲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举于鱼盐之中”的事,不见于他书记载。有人说他是被周文王“举于鱼盐之中”,而后推荐给纣,成为纣的臣子,但无佐证。®管夷吾一即管仲。士一狱官。管仲原是公子纠的臣 463 ==========第506页========== 僚。公子纠与齐桓公章夺君位,失败后逃到鲁国被杀,管仲随公子纠外逃,被鲁人囚禁押送回齐。后来齐桓公听从鲍叔的建议,举管仲为相。④孙叔敖一原是楚国的隐士,后被楚庄王举为令尹(相当于宰相)。⑤百里奚举于市一一孟轲否认百里奚有“自鞠于秦养性者五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99)一事,因此这里的“举于市”,当是指百里奚逃往楚国,被楚人捉住,素穆公把他从楚人手中赎买过来、提拔为相的传说(参见《史记·秦本纪)。 ⑥空(kòng控)一穷,困。 空乏一一困乏,困穷。 ⑦拂—一违背,不顺。 ⑧忍 一坚忍,坚韧。 ⑨會一一同“增”。 ⑩衡一同 “横”,充塞。衡于虑一思虑被阻塞。 ①征一一迹象, 征兆。这里是动词,“表露于…”的意思。 ②喻—明 白。国法宋—这里指掌握法度的大臣。拂(bì币)一一通“弼”。拂士一辅佐之士。 【译女】 孟子说:“舜从田亩之中兴起,傅说从统墙的苦役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提拔出来,管仲从狱官那里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滨被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提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某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志受折磨,筋骨受劳累,肚肠受饥饿,身子受困乏,使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不能如愿,这样就触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情性,增长他的于干。人常常有错误,这样于能改正;心意受困苦,思虑受阻塞,而后才能奋发;〔心情)表露在脸色上,〔思想吐发在言语中,而后才能被人了解。内沒有掌握法度的大臣 464 ==========第507页========== 和辅助国君的士人,外沒有敌国和外患的忧虑,国家常常容易灭亡。这样就可以懂得生存在于忧患而死亡在于安乐的道理了。” 【批判】 随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新兴地主阶级取代沒落奴隶主阶级而成为统治者,沒落奴隶主阶级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孟轲又搬出他唯心主义的说教,讲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等,目的是给沒落奴隶主阶级打气,告诉他们:复辟奴隶制是“天降”给他们的“大任”;当前的困境,只是天为使他们能担负起这一“大任”而对他们进行的磨练;只要他们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受住这一磨练,就会“會盒其所不能”,实现他们复辟奴隶制的愿望。孟轲妄图借助天命论来坚定沒落奴隶主阶级反革命复辟的决心和勇气,让他们伺机东山再起,夺回自己已失去的天堂。然而,历史车轮是不会倒转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規律,不管孟轲如何给沒落奴隶主阶级打气,都不过是自欺欺人。 【12·16】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脣之教海也者,是亦教 465 ==========第508页========== 海之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去教育他,这也是教育他〔的-一种方法呢。” 【批判】 为了给复辟奴隶制培养人方,孟轲朵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所谓“不屑之教海”的方法,是对那些不合他意的弟子朵用的。孟轲企图以此施加压力,使这些弟子服服帖帖地听从他那套反动说教。 466 ==========第509页========== 尽心上第十三 (共四十六章) 【13·1】 孟子日:“尽其心者四,知其性也②。知其性,则知天矣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④。天寿不贰⑤,修身以俟之⑥,所以立命也⑦。” 【注释】 ①尽一-穷尽,穷极。这里是完全掌握的意思。心一指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见36)等人所围有的善厦本心。尽其心一就是努力探求、完全掌握自己身上固有的善良本心的意思。②性一指所谓由人的善戛本心扩充而成的仁、义、礼、智的善性。 ③孟轲认为,善性是上天赋予人的,因此认识了善性,便能使“天人”相通,进而认识天了。(④孟轲认为,簖然上天赋予人们“心”与“性”,所以“存其心,养其性”,也就是事奉上天了。 ⑤天(yo妖)—天折,人未成年时死去。寿长券。不贰一无二心。⑥俟(i四)一等待。之一-代词,指代“天”。俟之一指等待天意。⑦立一确立。命一一 467 ==========第510页========== 这里指所谓的正命。孟轲认为,善性是上天赋予人的,因而只要努力修养善性,就是顺从天命,便能得到“正命”(参见132)。 【译文】 孟子说:“完全掌握自已的本心,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了。保持自己的本心,护养自己的本性,这是事奉天的方法。不论短命长寿都不三心二意,修养自身来等待天意,这是确立正命的方法。” 【批判】 这一章集中反映了孟轲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孟轲鼓吹,人们只要闭门思索、修养,寻求内心固有的“善心”,就可以认识人生来就有的“善性”;由于“心”、“性”都是上天賦予的,因此认识了“心”、“性”,就能认识“天”,修养“心”、“性”,就是“事天”、“顺天”,“事天”、“顺天”就能确立“正命”,尽其天年。孟轲在编造这套体系时,颇绞了一番脑汁。他一面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给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修养经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把自身的“善心”“善性”说成是天賦的,把认识这种“善心”“善性”,助“明乎善”的“诚”,说成是“天之道”(7·12)。另一面又用先验论、修养经来维护受到社会变革沉重打击的天命论。孟轲虽然也宜扬“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 468 ==========第511页========== 9·5),死抱着有意志的天不放;而更多的则是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去塡补神秘的有意志的天,鼓吹闭门修养就能获知天意,把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有神论结合起来,把人和天沟通起来,使他的天命论更带有欺骗性。孟轲宣扬这套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妄图使人们对抗变革的现实,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努力按照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規范修养、行事,以便于他实现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目的。 【13·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①;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②。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楷死者④,非正命也。” 【注释】 ①顺一顺从。这里指顺从天命。正一即下文所说的“正命”。 ②岩墙---即将倒塌的墙。孟轲认为,“立 乎岩墙之下”被压死,是死于非命,即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③尽其道而死者一一指尽力实行奴隶制的“道”而终其天年的人。(④桎楷(zhìgù至固)古代拘禁犯人的刑具,即脚镣和手铐。桎格死者一指因违犯奴隶制的“道”受刑而死的人。孟轲认为这种人也是死于非命。 【译文】 孟子说:“沒有什么不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命接受的 469 ==========第512页========== 是正命;因此知天命的人不站在快要倒塌的墙壁之下〔,以免死于非命〕。尽力行道而终其天年的人〔接受的们是正命;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接受的)不是正命。” 【批判】 孟轲在这里大肆鼓吹顺天命的反动思想,认为只有“顺命”,才能得到“正命”。他所说的“正命”,就是“尽其道而死”,即遵循奴隶制之道而终其天年;而所谓“桎楷而死者,非正命也”,则是诅咒那些背叛、反抗奴隶制之道的人得不到好死。这又-一次证明,孟轲的天命论是为复胖奴隶制服务的。 【13·3】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盒于得也,求在我者也②。求之有道⑧,得之有命,是求无盒于得也④,求在外者也。” 【注释】 ①之一一指仁、义、礼、智的善性。②孟轲认为,仁、义、礼、智的善性是人们内心里固有的,所以说追求的对象就在自己身上。⑧之一指富贵利祿。④这里是指,富贵利祿能否得到由“命”决定,追求也无用,因而也就不必去追求。 470 ==========第513页========== 【译女】 孟子说:“追求就能得到,舍弃便会失掉,这种追求有助于得到,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在自已身上。追求有一定途径,得到要靠“命”,这种追求无助于得到,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在自身之外。” 【批判】 孟轲在这里极力主张反身内求,提倡修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鼓吹天命论,宣扬富贵利祿由天定。这实际上是要沒落奴隶主阶级保持反革命立场,不要因贪求富贵而去巴结新兴地主阶级;要新兴地主阶级放弃发展本阶级政治、经济利盒的斗争,服从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規范。· 【13·4)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①,乐莫大焉②。强恕而行③,求仁莫近焉。” 【注释】 ①反身而诚一反问自己做到了“诚”。 ②孟轲认 为,做到了“明乎善”的“诚”(参见7.12),即“知性”,就能“知”,进而就能认识一切,达到“万物皆备于我”,所以说“反身而诫”,就是最大的快乐。⑧强-一努力。恕一一恕道, ·即孔丘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71 ==========第514页========== 【译文】 孟子说:“一切事物在我这儿都具备了。反问自己做到了‘诚”,快乐沒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照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这更近的了。” 【批判】 孟轲认为,只要闭门思索,反身内求,就能“尽其心”,“知其性”,从而“知天”,认识一切,做到“万物皆备于我”。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也是 一种赤裸稞的唯我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们的头脑而存在,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方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绿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实践论)孟轲把认识说成是-一种纯主观的理性思维,认为只要闭门思索,反身内求,就能认识一切事物,这完全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颠倒了认识过程的秩序,坚持的是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孟轲在这里还鼓吹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把它当成“求仁”的捷径。在阶級社会中,敌对 472 ==========第515页========== 阶级之间从来都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所谓“恕”,完全是反动级的一种骗人的说教。孟轲鼓吹“恕”,实际上是要当权的新兴地主阶级放弃对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叛徒、卖国贼林彪也继承孔孟衣钵,鼓吹什么“宽宥原谅之恕”,为其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13·5】 孟子日:“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 ①著一明,明白。 【译文】 孟子说:“千着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习惯了却不了解为什么会这样,一辈子照着它做却不知道其中道理的,是一般的人。” 【批判】 孟轲这段话,是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一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极大诬蔑,它和孔丘宣扬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一路货色,都是要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把劳动群众说成大傻 473 ==========第516页========== 瓜,以此证明劳动群众应该接受他们的统治(参见9·7批判)。 【13·6】 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其叫不知羞耻呀。” 【批判】 见13·7批判。 13·7】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D,无所 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①机变一机巧变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是很重要的,施用机谋巧诈的人,是沒有什么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批判】 在本章和上一章里,孟轲大讲“耻”。什么是“耻”, 474 ==========第517页========== 不同阶級有不同的看法。孟轲會说:“羞恶之心,义也”(11·6),在他看来,言行违背奴隶制的“义”,就是“无耻”;这里孟轲又讲什么“不耻不若人”,就是说在修养奴隶主級道德、推行奴隶制之道等方面赶不上别人而不以为耻,就是“无耻”。可见孟轲讲“耻”是用奴隶主阶級的标准来衡量的。孟轲在这里破口大骂那些“为机变之巧者”、即不能坚守奴隶制之道的人不知羞耻,恰恰暴露了他自己是一个顽固坚持奴隶主阶级反动立场的无耻之徒。 【13·8】 孟子日:“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①;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②。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势一权势。 ②亟(j1及)-急速。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喜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乐于行道而忘记别人的权势。因此如果天子诸侯不对他致敬尽礼,就不能很快见到他。见面倘且还不能很快,更何况要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呢?” 475 ==========第518页========== 【批判】 孟轲在这里说的是“古”,用意却在“今”,就是要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象“古之贤王”一祥礼“贤”下士,重用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参见10·7批判)。 【13·9】 孟子谓宋勾践日①:“子好游乎②?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日:“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日:“算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4;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一人名。 ②游一游说。 ③器器 …悠然自得、清心寡欲的样子。 ④得己—指不丧失 自己的节操。⑤见(xian现)一同“现”,显现。 【译女】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好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知道我,我也悠然自得、清心寡欲;人家不知道我,我也悠然自得、清心寡欲。” 〔宋勾践〕说:“怎样才可以做到悠然自得、清心寡欲昵?”476 ==========第519页========== C孟子〕说:“崇倘德,喜爱义,就可以做到悠然自得、清心 寡欲了。因此士人在穷困时不丧失义,显达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丧失义,所以士人就能保持自已的节操;显达时不背离道,所以人民就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普施于人民;不得志时,修养自己而显露于世。穷困时就独自做到善,显达时就使天下人都做到善。”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了一套奴隶主阶级的处世哲学。这套处世哲学,基本原则是“拿德乐义”,即崇徇、遵循奴隶主阶级的道义;具体来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要奴隶主阶级分子在失势的情况下做到“不失义”,即保持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和所谓节操,并且“修身见于世”,用那种虚伪的道德修养来欺世盗名,捞取政治资本,准备重新夺得权势。所谓“达则廉善天下”,就是要奴隶主阶级分子在得势的情况下,要“不离道”,利用手中的权势推行奴隶制之道。 【13·10】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D,凡民也。若夫豪杰 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注释】 ①兴—奋发的意思。 477 ==========第520页========== 【译文】 孟子说:“等待文王出来而后才能奋发有为的,是普通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沒有文王出来,也能奋发有为。” 【批判】 孟轲在这里又大弹“先知先觉”的老调,吹捧奴隶主阶级的“圣王”、“豪杰”(参见9·7批判)。他鼓吹“若夫豪杰之土,虽无文王犹兴”,就是要那些沒落奴隶主贵族做“豪杰之士”,鼓动他们在沒有奴隶主阶级“圣王”兴起的情况下,也要奋发有为:坚持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立场,推行复辟之道。 【13·11】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欲然②,则过人远矣。” 【注释】 ①附一附盆,增加。韩魏之家一一指春秋未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他们掌握着晋国很大一部分权力和财产。 ②敏(kǎn坎)一假借为“坎”。钦然一有所欠缺的样子。 【译文】 孟子说:“给他增加〔象晋国〕韩魏两家那样的权势和财富,如果他还自认为有所欠缺而不自满,那超出一般人就远了。” 478 ==========第521页========== 【批判】 春秋末期,一些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級开始在经济上积累起大量财富,并向奴隶主阶級进行夺权斗争。面对这样的现实,孔丘一伙會提出“富而无骄”、“富而好礼”(《论语·学而)的观点,要新兴地主阶級不要自恃富裕而违背奴隶制的“礼”。在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一步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孟轲重弹孔丘的老调,极力鼓吹不能以显赫的地位和互大的财富而自满骄傲,目的就是要煞新兴地主阶級的威风,妄图使他门“自视欿然”,用奴隶主阶級的道德约束自己,以便于奴隶主阶級镐复辟。 【13·12】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②,虽死不怨杀者。” 【注释】 ①佚一同“逸”。佚道—所谓使人民得到安逸的办法。实际是鼓吹役使人民就是为了使人民得到安逸,以此欺骗人民,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奴役。(②生道一所谓使人民得以生存的办法。实际是鼓吹杀人民就是为了使人民得以生存、人民只要服服帖帖接受统治就能得到生存,借此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 479 ==========第522页========== 【译女】 孟子说:“用佚道来役使人民,人民虽然劳苦也不会怨恨。用生道来杀人民,人民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批判】 恩格斯指出:“所以文明时代愈是向前进展,它就感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农,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这种伪善,…并且最后在下述说法中达到了极点:制削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划削,完全是为了被剃削阶级本身的利盆;如果被划削阶级不懂得这一点,甚至举行叛乱,那就是对行善的人即对剝削者的一种最卑劣的忘恩负义行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七四页)孟轲这里所说的“佚道”、“生道”,就是恩格斯所揭露的这一种伪善手法。但是,不管孟轲用什么“佚道”、“生道”的动听言词来美化奴隶主阶级的这种统治术,“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杀民”两句话,却暴露了问题的实质:明明是奴役人民,孟轲却说是使人民得到按逸;明明是宰割人民,孟轲却说是为了人民的生存。这是地地道道的“刻削有理”、“杀人有理”的强盗逻辑! 孟轲认为,用“佚道”、“生道”来欺骗、痲醉人民,就能使人民“虽劳不怨”、“虽死不怨杀者”。其实,这只不 480 ==========第523页========== 过是孟轲为反动统治阶级所设想的如意算盘。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痲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救,与果赢并驱争先。”〔《春末闲谈,《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一八九页) 大阴谋家、大野心家林彪,把孟轲这段话整个抄录下来,归入他的“四书集句”中的“群”字类里,说明他是把人民作为奴役和宰割的对象来看待的。 【13·13) 孟子日:“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②,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⑧,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④。夫君子所过者化⑤,所存者神⑥,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日小补之哉?” 【注释】 ①虞一通“娛”。欢虞如—快乐的样子。②皞皞(hà0浩)-一通“浩”。皞皞如-一心地宽广、无忧无虑的样 子。 (⑧庸一功。这里作动词用,以为有功的意思。这句大意是说,王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所以入民不知道是谁给他们好处的,也就不以为谁有功。④这句是鼓吹“王者”教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⑤君子—这里指奴隶主阶级的圣人。所过者一所经过的地方。⑥所存者—指所在的地方。⑦流—等。这句指圣人的作用与天地同等。 481 ==========第524页========== 【译女】 孟子说:“霸者的人民欢欣快乐。王者的人民无忧无虑,杀死他们,他们也不怨恨,给他们好处,他们也不以为有功,人民日盒趋向善,而不知道谁使他们如此的。圣人所经过的地方,人民就受到感化,圣人所在的地方,更会产生神奇的效果,上与天下与地同功,难道说这是小的补盒吗?” 【批判】 为了进行复辟,孟轲极力美化腐朽的奴隶制度,把奴隶主阶级的圣人吹得那样神乎其神,把他们统治下的百姓说成那样无忧无虑。然而“杀之而不怨”,一句话就暴露了“王道”的本质:原来所谓“圣人”的教化就是用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软刀子杀人;杀了人,还不让人怨恨,用心何其毒也! 【13·14 孟子日:“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释】 ①仁言一合乎仁的语言。仁声-一合乎仁的音乐。 【译文】 孟子说:“合乎仁的语言不如合乎仁的音乐深入人心,善482 ==========第525页========== 政不如善教得民心。善政,人民害怕它;善教,人民喜爱它。善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财富,善教可以得到人民的心。” 【批判】 孟轲强调“善教”的作用,就是强调用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来征服人心。他认为,“善教”能“得民心”,使“民爱之”;只有通过“善教”,才能痲痹人民,使人民服服帖帖接受“善政”的压迫和剡削。但是,所谓“善教”“得民心”、“民爱之”云云,其实不过是奴隶主阶级的幻想。哪里有压迫剡削,哪里就有反抗斗争,历史证明:奴隶主阶级的“善政”旣不能使民“畏之”,奴隶主阶级的“善教”也不能使民“爱之”;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必然要引起奴隶的起义斗争,它最终要把黑暗而腐朽的奴隶制度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13·15】 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①,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它,达之天下也。” 【注释】 ①孩一同“咳”(há),小儿笑,这里指小儿能笑出声。提一一抱。孩提之童一指幼儿。 483 ==========第526页========== 【译艾】 孟子说:“人所不待学习就会的,那是良能;所不待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还要人抱着的幼儿沒有不知道爱他的父母的,等到他长大了,沒有不知道臂敬他的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傅敬兄长,是义。这沒有别的原因,因为仁义这两种道德是通行于天下的。” 【批判 孟轲宣扬人身上有一种不待学习就能具备的“良知”、“良能”,就是说存在一种先天的知识、才能,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孟轲认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强调“仁”、“义”之类的奴隶主阶级道德观念是“良知”、“良能”,这父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先验道德论。孟轲鼓吹世事不知的幼儿已具备了“仁”、“义”的观念,把“仁”、“义”说成是通行于天下的,目的是要以此证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天赋的人人应当遵守的。 【13·16】 孟子日:“舜之居深山之中①,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儿希;及其闻一善言,见 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注释】 ①传说舜會耕于历山,所以这里说“居深山之中”。484 ==========第527页========== 【译文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里的时候,整天和树木、石头在一块,同鹿、野猪打交道,他不同于深山里的野人的地方很少;可是当他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种善行,〔所产生的从善的力量,就象江河决口,浩浩荡荡,沒有人能阻止得了。” 【批判】 孟轲通过吹捧他心目中的“圣人”,鼓吹所谓从誊如流的精神,妄图诱膈人们接受奴隶主阶级的“善教”(13・14)。 【13·17】 孟子日:“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要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不要追求自己所不想追求的,这样就行了。” 【批判】 孟轲提醒沒落奴隶主不要为环境所迫,违背奴隶制的原则,做自己所不愿做的事,也就是要他们坚持反革命立场。 485 ==========第528页========== 【13·18 孟子:“天之有德、慧、术、知者1,恒存乎疢疾②。独孤臣孽子⑧,其操心也危④,其虑患也深,故达⑥。” 【注释】 ①术一手段,本领。 ②存乎-在于。疢(chèn 趁)疾一一疾病,引申为灾患。 ③孤臣一一指被疏远的 臣子。孽子一一庶子,非正妻生的儿子。这里孟轲用“孤臣孽子”指设落的奴隶主贵族。 ④操心—一持心,用心。也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下“也”字同。危—不安。 ⑤虑患一一考虑祸患。 ⑥达一通达事理。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具有道德、聪明,本领、才智,常常是由于遭受灾患。只有那些孤臣孽子,他们用心总是戒惧不安,考虑祸患总是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批判】 这里孟轲又鼓动那些奴隶主阶级的复辟之徒,在不利的境遇中磨练反革命的意志和才能,准备变天(参见12·15批判)。 【13·19】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挖者也①;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②,达可行 486 ==========第529页========== 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3;有大人者④,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释】 ①容-一与“悦”同义。容悦一取悅于人的意思。 ②天民…一指所谓知天道的人。⑧达—一通达,明了。 ④大人一指所谓“圣人”。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侍奉某个君主就一味讨他喜欢的人;有安定国家的大臣,那是以安定国家为快乐的人;有知天道的人,邢是知道〔自己信奉的道可以通行于天下然后去实行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自己外物也跟着端正的人。” 【批判】 孟轲在这里列举了四等人,最下一等的所谓“事君人”,就是被孟轲贬为“逢君之恶”的“今之大夫”(12·7)和“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今之事君者”(12·9),即提倡耕战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一一法家。再上一等的称为“安社稷臣”。“社稷”是有阶级性的,孟轲心目中所谓“安社稷”,就是行仁政、复辟奴隶制。因此,所谓“以安祉稷为悅”的人,实际上就是一心不忘复辟的奴隶主阶级的忠臣。又上一等的叫做“天民”,即所谓知天道的人。他们“可行 487 ==========第530页========== 而行、可止而止”,知“进退”、通权变,不仅一心不忘复辟,而且精通反革命策略,所以“高”于“安社稷臣”。最高一等的所谓“大人”,就是孟轲心目中的奴隶主阶级的“圣人”。他吹捧这类“圣人”能“正己面物正”,幻想这样的人一出来,一切就都会跟着“端正”过来、回复到奴隶制的常规上去。 【13·20】 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⑧,二乐也;得天下英方而教育之④,三乐也。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与(yù玉)存一在其中。 (②故…一这里指灾患 病丧。③怍(zuò作)—惭愧。 (4)英才ー一杰出的 人才。 【译女】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称王于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祸患,这是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二乐,得到天下杰出的人才来教育他们,这是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称王于天下不包括在内。” 488 ==========第531页========== 【批判】 孟轲的所谓“三乐”,其一是以尽孝悌之心、维护奴隶制的宗法关系为乐;其二是以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修养自己、保持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节操为乐;其三是以收罗门徒、为复辟奴隶制培养人材为乐。这三点都是为了复辟奴隶制。孟轲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行“仁政”、“王天下”,即复辟奴隶制的一统天下的迷梦,这里却一再说“王天下”不包括在君子“三乐”之内,是因为“王天下”是难于实现的更高目标。当沒落奴隶主处在不利情况的时候,孟轲就主张退而追求“三乐”,以此等待时机,实现他“王天下”的狂妄野心。 【13·21】 孟子日:“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①,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②。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③,虽穷居不损焉④,分定故也⑤。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⑥,其生色也碎然⑦,见于面⑧,盎于背⑨,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豫。” 【注释】 ①中天下一一在天下的中央。这句是指居于统治天下时地位。 (②性一这里作动词用。所性-所当成本性 的。 ③大行一指所谓得志行道。(4)穷居指 49 ==========第532页========== 所谓不得志而隐居。 ⑤分(fn愤)--本分,职分。孟 轲把保持所谓“善性”看成是天赋于人的职分。⑥根-一这里作动词用,植根,生长。 ⑦色-一气色。醉(sui碎) 同“粹”,纯粹,纯正。 ⑧见(xan现)-—同“现”。 ⑨盎(ang肮第四声)-—-戴,充满。⑩施—延及, 【译文】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的,但是乐趣不在这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安定天下的人民,君子以此为乐,但是本性不在这里。君子的本性,即使得志得以行道的时候也不能有所增加,即使不得志而隐居的时候也不能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天赋的职分已经确定了的绿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从心里生长,它产生的气色是纯正的,显露在脸上,充流到背部,延及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说话就能叫人一目了然。” 【批判】 孟轲鼓吹君子的本性不在于拥有“广土众民”和统治天下,而在于从内心滋长仁、义、礼、智的“善性”。这里他丝毫沒有忽视统治权的意思,而是强调只有保特了所谓君子的本性,才能按照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治国”、“平天下”,实现奴隶制复胖(参见7·5批判)。 【13·22】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 490 ==========第533页==========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①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②。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③,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④,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这一段文字又见于7.13。②归一归宿。⑧蚕这里作动词用,养蚕。蚕之-一用它来养蚕。4)里 一一住宅。制其田里一即规定“百亩之田”和“五亩之宅”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实行孟轲所极力美化的奴隶制的井田制。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商纣王,住在北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养老人。姜太公避开商纣王,住在东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养老人的人,那仁人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归宿了。五亩地的住宅,补着墙根利上桑树,妇女用它来养蚕,那老人就足以,穿丝绵了。〔每家)五只母鸡,两头母猪,按时饲养繁殖,老人就足以不 491 ==========第534页========== 缺肉吃了。一百亩地,一个男子耕种它,八口人的家庭,就足以不挨饿了。所谓西伯善于养老人,就是规定百姓的田地、住宅,教他们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引导他们的妻子儿女养自己的老人。五十岁的人沒有丝绵就穿不暖,七十岁的人沒有肉就吃不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做受冻挨饿。‘文王的人民中沒有受冻挨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批判】 见1·7和7·13批判。 【13·23】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片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⑧。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④。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易—-治,治理。畴(ch0u仇)一一井为畴。田畴指井田。②昏暮一黄昏,傍晚。 ⑧矣-一 这里用法同“也”,表示语句是说明原因的。 (④菽(chū叔) 一一豆类的总称。菽粟一泛指粮食。 【译文】 孟子说:“治理井田,减轻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足。按时 492 ==========第535页========== 食,依礼消费,财富就用不尽。人民沒有水火便不能生活。黄昏时候敲别人的门要水火,沒有不给的,因为水火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会使粮食多得象水火一样。粮食多得象水火 一样,人民哪有不仁的呢?” 【批判】 孟轲打着“富民”的招牌,妄图复辟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所谓“易其田畴”,就是整理井田的疆界,把奴隶重新束缚在井田上供奴隶主制削、压榨;所谓“薄其稔敛”,就是反对封建税制,主张“助而不”(3·5),恢复奴隶制的“助”法;所谓“用之以礼”,则赤稞稞地暴露了他主张按奴隶制的阶级、等级关系进行分配。从生产到分配全面复辟奴隶制的经济制度,使奴隶主阶级重新得到失去的天堂,这就是孟轲“富民”的其实内容。他说什么“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把“富民”作为行“仁”的基础,这实际上是重弹“仁政必自经界始”的老调(参见5·3批判)。 林彪对“用之以礼”这句话非常看重,特意收录在他的“四书集句”中。这说明他乞灵于孔孟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的反动思想,蓄意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和等级差别、复辟资本主义。 493 ==========第536页========== 【13·24】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①,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②,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⑧。观水有术(9,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⑦。” 【注释】 ①东山一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南。小一以…为小。习为一一谓。难为水一一难于同他谈别的水,即别的水难于吸引他的意恩。⑧难为言一一难于同他谈别的言论,即别的言论难于吸引他的意思。 (④这句 用“观水”比喻向“圣人”学道。⑤容光-一指可以容纳光线的小缝隙。这句吹捧“圣人之道”光辉普照。⑥科一一上坑。⑦章一古代音乐一曲为一章。引申指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这二句是说学道要逐渐积累,不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译女】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于同他谈别的水,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难于同他谈别的言论。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波澜。日月有光辉,见是容得下光线的-一点小缝隙都 一定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坑洼就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学道,不达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通达。” 494 ==========第537页========== 【批到】 在奴隶主阶级的“圣人之道”将被抛进历史垃圾堆的时候,孟轲狂热鼓吹它如何博大精深,妄图诱使人]循序渐进地死钻它,充分暴露了他的奴隶主阶级卫道士的丑恶嘴脸。 【13·25】 孟子日:“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①,舜之徒也②;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瞧之徒也⑧。欲知舜与鑣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 ①孳孳(zi资)一同“孜孜”,不懈怠。②徒一指同一类的人。③瞴-一同“跖”,即柳下跖。 【译女】 孟子说:“鸡邺就起来,孜玫不倦地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玫孜不倦地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跖的分别,沒有别的,就在利与善之间。” 【批判】 孟轲操着孔丘“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论语·里仁)的腔调,说什么“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为利者,瞧之徒也”。这是对奴求主阶级的无耻吹捧,对奴隶阶级的恶毒诬蔑。实际上孟轲所说的“善”,恰 495 ==========第538页========== 恰包藏着奴隶主阶级的卑鄙私利(见1·1批判),而他所说的“利”,则是奴隶阶级反剝削、求解放的正当利盒。 【13·26】 孟子日:“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盛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④,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成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杨子一即杨朱。取一一采取,采用…主张。 ②顶一一头顶。放(fng纺)-一至。遵(zhǒng肿)一脚后跟。摩顶放踵一指从头到脚都受到损伤。 ⑧子莫 一战国时期鲁国人。执中一保持中庸。(④权一权变。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即使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也不干。墨子主张秉爱,即使从头到脚都受到损伤而有利于天下,也干。子莫保持中庸。保持中庸便差不多了。〔但如)保持中庸而不知权变,就等于技着于一点。所以厌恶执着于一点,是因为这样会损害道,只抓住了一点而丢掉其余。”496 ==========第539页========== 【批判】 孟轲继承孔丘的衣钵,大肆鼓吹中庸之道这样一种反对变革的反动哲学(见8·10批判)。但由于孟轲所处的时代封建制的统治已普逼建立,和孔丘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因此孟轲除了强调“执中”之外,又提出了知权变。所谓“执中”,就是说要保持中庸,恪守旧的 一套,坚持奴隶制;所谓知权变,就是说要讲究策略,随机应变,善于把旧的一套改头换面推销出去,以对抗祉会大变革的潮流。孟轲凭着他的反革命经验意识到,在他生活的时代,如果一个劲死心眼地坚持旧的一套,不知权变,已经吃不开,已经不足以进行欺骗了,因而也就不利于复辟奴隶制。他说“执中无权”就会损害道,就是这个意思。但历史潮流不可抗拒,不管孟轲如何变换手法,也无法挽散奴隶制的彻底崩溃。 【13·27】 孟子日:“饥者甘食①,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②,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⑧。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④,则不及人不为 忧矣⑤。” 【生释】 ①甘-一这里作动词用,以为…甘美。下一个“甘”字 497 ==========第540页========== 同。②正一指正味。 ③孟轲所谓人心的损害是指 丧失仁义礼智的天赋善性。 ④这句是说,人们能够不把 饥渴的损害当作心的损害,意即能够不把口腹所受的饥渴损害当作心病而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⑤不及人一一这里指富贵赶不上别人。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什么食物都好吃,于渴的人觉得什么饮料都好喝,这是尝不出饮食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干褐损害了他的口味。难道只是口腹有饥渴的损害吗?人的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把口腹所受的饥褐损害当作心病,那么〔富贵赶不上别人就不成为忧虑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宣扬不能只知口腹有“饥渴之害”,不知“人心亦有害”,从而一味求利,忽视道德修养。这一方面是要沒落奴隶主贵族做到“贫贱不能移”(6·2),保持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死心踏地复辟奴隶制;同时也是反对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争取各自政治、经济利盒的斗争,妄图用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束缚他们。 【13·28】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498 ==========第541页========== 【注释】 (①三公一周代的高级官位,有的说是指太师、大傅、太保。易一改变。介一节操。 【译女】 孟子说:“柳下惠不以三公的高位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批判】 孟轲这里吹捧柳下惠的目的,是要那些沒落奴隶主不要因为追求高官厚祿而丧失自己的反革命节操。 【13·29】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①,掘井九轫而不及泉②,犹为弃井也⑧。” 【注释】 ①辟一同“譬”。辟若—譬如 ②轫(ren认) 同“仞”。古代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⑧弃井一废井。 【译女】 孟子说:“有所作为好北挖井,挖了六、七丈深而沒挖到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 【批判】 孟轲所说的“有为”,是指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作为。 499 ==========第542页========== 他说掘井不要尘途而废,是在鼓动沒落奴隶主阶级坚持复辟,一干到底。 【13·30】 孟子日:“尧、舜,性之也①。汤、武,身之也②。五霸,假之也③。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注释】 ①性一一这里作动词用。之一指仁义。下两“之”字同。性之一天性具备了仁义,即无需借助修身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仁义的意思。②身一身体力行。®假一借,借用。 【译文】 孟子说:“尧、舜〔无需借助修身〕天性就具备了仁义。商汤、周武王身体力行仁义。五霸借用仁义。长八的猎用而不归还,〔别人怎么知道他沒有仁义呢:” 【批判) 孟轲吹捧尧、舜是仁义的化身,宣扬汤、武身体力行仁义,攻击五霸借用仁义之名而不其正实行;从这种褒贬中,又一次暴露了他死抱住仁义的僵尸不放的复辟倒退立场。 500 ==========第543页========== 【13·31】 公孙丑日:“伊尹日:‘予不狎于不顺),放大甲于桐2),民大悅。大甲贤,又反之,民大悅。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日:“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并之志则篡也。” 【注释】 ①狎(x狭)-一亲近。不顺一一指违背仁义的人。 ②放大甲于桐一参见9.6。 【译文】 公孙t说:“伊尹说:‘我不亲近违背仁义的人,把〔违背义的〕大甲流放到桐邑,人民很高兴。大甲变好了,又让他返回来〔做君主,人民也很高兴。贤人作人家的臣子,他的君主不贤,就可以流放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意图就可以,沒有伊尹那样的意图就是篡夺了。” 【批判】 伊尹流放太甲,从现象上看,是破坏了“君君臣臣”的原则,公孙丑的提问就是从这点着眼的。而在孟轲看来,伊尹所以流放太甲,是因为太甲破坏了“汤之典刑”一商代开国君主汤所制定的奴隶制的典章制度;伊尹所以恢复太甲的君位,是因为太甲已悔过自新,趋向“仁义”(见9·6)。伊尹对太甲无论是“放”还是 501 ==========第544页========== “反”,都是为从根本上维护奴隶制的,所以孟轲极力吹捧“伊尹之志”。在当时,孟轲宣扬有无“伊尹之志”是区分忠、篡的标准,则是别有用心的:他宣扬“有伊尹之志则可”,同他宣扬对不听奴隶主贵族大臣之言的国君可以“易位”(见10·9)一样,是要鼓动沒落奴隶主阶级向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反夺权;他宣扬“无伊尹之志则篡”,则是攻击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为奴隶主阶级重新上台制造反革命舆论。 【13·32】 公孙丑曰:“诗日:‘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日:“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摩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这句诗出自《诗经·魏风·伐檀》。这首诗喊出了伐木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不耕而食”的愤怒呼声。其中质问道:“不种地,为什么获得那么多粮食?不打猎,为什么家里挂着那么多野兽,”还尖锐地讽刺说:“彼君子分,不素餐分!”意思是:那些君子呵,不自吃饭呵!〖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呵’,君子不种地却照502 ==========第545页========== 样吃饭,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君子住在一个国家里,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就会〔使国家门安定富足、〔使自己〕摩贵荣耀;后生子弟跟他学 习,就会〔做到门孝悌忠信。C君子的确〕‘不白吃饭啊’,有什么 功劳比这更大的呢?” 【批判】 对诗经》中的一些思想性、战斗性很强的民歌,反动儒家出于他们的反革命需要,总是竭尽歪曲之能事,颠倒黑白,为已所用。孟轲在这里对《伐檀》的歪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一句,明明是作者用反话对奴隶主阶级的剝削、寄生本质作了辛辣的讽刺,孟轲却硬是解释成对他们的歌颂,说什么“君子”治国化民,的确不是白吃饭,功劳再大不过了。其是无耻之极:孟轲在这里兜售的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不过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破烂货而已(参见5·4批判)。 【13·33】 王子垫问曰①,“土何事?”孟子日:“徇志②。”日:“何谓尚志?” 日:“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 503 ==========第546页========== 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①王子垫一齐王的儿子,名垫。 ②倘一一动词, 使…高尚。 【译女】 王子垫问道:“土应该做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应该使自己的志向高尙,” 〔王子垫〕问道。“怎样叫做使自己的志向高尙呢?” 〔孟子)说:“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不是仁;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去拿,不是义。〔安适的)住宅在哪里呢?‘仁’便是;〔正确的〕道路在哪里呢?‘义’便是。居于‘仁’、遵循“义’,君子所应做的事就齐备了。” 【批判】 孟轲鼓吹“尙志”,就是强调思想道德的修养,而修养的内容叉是“居仁由义”,这显然是要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束缚人们的思想、行动。 【13·34】 孟子日:“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②。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504 ==========第547页========== 【注释】 ①仲子一即陈仲子。(②焉-一介词,于。亡一一同“无”。以上的大意是,光是不接受“不义”之物,只不过是“小义”;而努力维护奴隶制的“亲戚君臣上下”关系,才算是“大义”。孟轲认为陈仲子不知大义,他的举动是消极的,无助于恢复奴隶制的“亲戚君臣上下”关系(参见6·10)。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假如违背义把齐国给他,他是不会接受的,大家都相信这一点,〔但这只是不接受一小竹篮饭、一碗汤的小义。人的过错沒有此不要父子兄弟君臣上下的关系更大的了。因为他有一点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那怎么行呢,” 【批判】 孟轲反对“小义”,鼓吹言行遵从“亲戚君臣上下”这种奴隶制的宗法关系和等级关系的“大义”,就是要人们从根本上来维护奴隶制。 【13·35】 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桌陶为士②,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日:“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面禁之?夫有所受之也④。” 505 ==========第548页==========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橄蹝也⑤。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⑥,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一一孟轲的弟子。 ②士一司法官。(执 逮捕。 ④)受-一承受。有所受一一指皋陶的法律和 职权是有所承受的。(⑤蹤(x洗)一同“屣”,一种没后跟的鞋子。⑥遵一一沿着。处—住下来。⑦䜣(xn新)-一同“欣”。近然-一高兴的样子。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泉陶做司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C桃应问:〕“那么舜不制止吗,” 〔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制止呢?桌陶的法律和职权是有所承受的。” 〔桃应说:〕“那么舜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自己的天下看成好象抛弃一双破鞋 一样。〔他〕偷偷地背起父亲逃跑,沿着海边找个地方住下来, 一辈子高高兴兴地,快乐得把天下都忘了。” 【批判】 奴隶制的法律就是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奴隶主阶506 ==========第549页========== 级的孝道又是用来维护奴隶制宗法关系的。在奴隶主贵族限中二者都很重要,而当它们]发生矛盾时,奴隶主阶级就会朵取极其圆滑的态度来对待。这里孟轲用舜“窃负而逃”来回答桃应关于“舜为天子,桌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的设问,就是按照圆滑的态度处理这类矛盾的一个典型。但他着重强调的,仍是奴隶主阶级的孝道。 【13·36】 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唱然叹日®:“居移气⑧,养移体④,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日⑤,“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⑥?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⑦。守者日:‘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范-一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当时是从梁到齐的要道,文中“齐王之子”的封邑。喟(kui愧)然 一一叹气的样子。(居一-一居处,指所处的地位和境界。 移一改变。气一一指精神、气质。④养一指所受的奉养。体一一指体质。⑤赵岐《孟子章句》本自此句以下另分一章,隔裂了文义,今合为一章。⑥天下之广居— 509 ==========第550页========== 指仁,参见62。孟轲认为“夫仁,天之醇爵也,人之安宅也”。 (3·T)把仁说成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是比任何醇责的地位更值 得单责的东西。⑦垤(d论蝶)泽一宋国一个城门的名称。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去,望见齐王的儿子,威叹地说:“所处的地位和境界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所处的地位和境界真重要啊:他们不都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又说:“王子的宫室、车马、衣服大都和别人的相同,而王子本人却那样不同一般,这是他所处的地位使他变成这样的;更何况邦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仁”里面的人呢?鲁国的君主到宋国去,在垤泽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不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那么象我们的君主呢?’这沒有别的,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相似罢了。” 【批判)】 孟钶用齐王之子与众不同、鲁君与宋君声音相似这样两个例子,强调所处的地位和境界对于人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宣扬人所应自处的地位和境界是“仁”,把“仁”说成是“天下之广居”、“天之臂爵”(3·7),妄图使人们按照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准修养自己。 13·37】 孟子日:“食而弗爱①,豕交之也②;爱而不敬,兽畜 508 ==========第551页========== 之也⑧。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⑤。” 【注释】 ①食($i四)—给东西吃。 ②交——交接,对待。 豕(shǐ史)交之一-象对猪一样对待他。③畜-—畜养。兽一这里指犬马之类。④将一一送。⑤拘(jū居) 拘禁,约束。 【译文】 孟子说:“给吃的而不爱,就象对待猪一样;爱而不拿敬,就象养狗马一样。恭敬心,是应在礼物未送之前就具备的。只是外表恭敬而沒有实意,君子不可以被这种虚假的恭敬所约束。” 【批判】 见12·5批判。 【13·38】 孟子日:“形色①,天性也②;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⑧。” 【注释】 ①形一形体。色一容貌。②天性—一指天生的善性。③践形一指把人固有的“善性”体现在形体上,参见1321。 509 ==========第552页========== 【译文】 孟子说:“形体容貌,是人的天性〔的体现门;只是圣人才能〔完全保持人的天性,并〕把人的天性体现在形体上。” 【批判】 人的形体容貌与人的本性沒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孟轲认为形体容貌是体现人的本性的,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圣人”才能保持人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善性”,并从形体容貌上把它们完全体现出来。贩卖这种唯心主义谬论,完全是为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制造舆论的(参见8·19批判)。 【13·39】 齐宣王欲短丧①。公孙丑曰:“为期之丧②,犹愈于已乎③?” 孟子日:“是犹或稔其兄之臂④,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⑤。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①短一动词,缩短。丧—丧期,指服丧三年的期限。 510 ==========第553页========== ②期(j1击)一周年。为期之丧-一指服丧一年。③已止,指不服丧。(4紾(2hěn枕)一一扭。⑤数月之丧一根据《仪礼·丧服记》的记载,诸侯庶子的母亲死了,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是在母亲下葬前(诸侯之妾,死后三月下葬)穿穿麻衣,葬后就脱掉。因此在这种情光下请服数月之丧,就不能叫短丧了。⑥终之这里指服满三年丧。 【译文】 齐宜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公孙玨说:“服丧年,不是 城 总此不服丧强些吗?” 孟子说:“这就如同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而你却对他说,姑且慢慢地扭罢,只有用孝悌的道理教导他扌行呀。” 王〔的庶〕子有死了母亲的,他的老师替他请求服儿个月丧。公孙丑问道:“象这样的事怎样呢,” 〔孟子回答〕说:“这是想为母亲服满三年丧而做不到,即使多服一天丧也此不服丧强。〔我上水讽刺的,门是指沒有人禁止而自动不服丧的人。” 【批判】 齐宣王想缩短服丧期限,孟轲知道后,极力反对,死抱着“三年之丧”不放,拚命难护奴隶主阶级的孝道(参见5·2批判)。 【13·40】 孟子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D, 511 ==========第554页========== 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②,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时雨一及时雨。②财-一一同“才”,才能。③淑通“叔”,拾、取的意思。艾一一取。私淑艾一一私拾取,指品德学问供人私下学习。 【译文l 孟子说:“君子教人的方法有五种:有象及时雨滋润万物的,有成全人的品德的,有培植人的才能的,有解答问题的,有品德学问供人私下学习的。这五种都是君子教人的方法。” 【批】 孟轲和孔丘一样,十分重视教育这块阵地,他不仅重视教育内容,也很重视教育方法。他在这里提出的 五种教育方法,都是为培养具有奴隶主阶级的思想道德和反革命本领的复辟人材服务的。 (13・41) 公孙丑日:“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以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①?”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⑧,跃如地④。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512 ==========第555页========== 【注释】 ①可儿及一可接近达到。 ②(gòu购)…一拉 满弓。率(ǜ律)一标准或限度。 ⑧引-一指引号。 发一指发箭。④跃如一箭飞跃而出的样子。⑤中道面立一于道中而立,即立于道、不偏离道的意思。 【译文】 公孙丑说:“道确实是高阿,美呵,正好象登天一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为什么不使它变为可以有希望达到,而使人们每天玫孜不倦地努力追求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因为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法度,羿不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他拉满弓的标准。君子〔教人学道,就象射手教人射箭,拉满弓而不发箭,箭象要飞跃而出的样子。君子立于道,有能力的人跟从他。” 【批判】 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代,连孟轲的门徒也怀疑他的复辟奴隶制之道不合时宜,象登天一样不能实现,要求州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孟轲以“大匠不为拙工故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为®,鼓吹对复辟奴隶制之道不能作一丝一毫的改变,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复辟的反动立场。 【13·42】 孟子日:“天下有道,以道殉身①,天下无道,以身 513 ==========第556页========== 殉道②;未间以道殉乎人者也③。” 【注释】 ①殉一从。以道殉身一用道来跟从自己,即道能被自己所实行的意思。②以身殉道一用自己去跟从道,即为了追求道不惜牺牲自己。(③以道殉乎人—一用道顺从于他人,即不惜损害道去迎合他人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道,道能被我所实行;天下无道,不惜为道献身;沒有听说过损害道去迎合别人的。” 【批判】 孟轲鼓吹“天下有道,以道殉身”,是说在奴隶制的统治秩序确立的时候,要使奴隶制之道在各自身上得到实行;鼓吹“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是公开号召沒落奴隶主阶级,在奴隶制遭到破环的情况下,要为复辟奴隶制而卖命;至于所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则是告哦沒落奴隶主阶级不要损害奴隶制之道去迎合当权的新兴地主阶级。 【(13・43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②,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面问,挟长而问,挟有勋 514 ==========第557页========== 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④。” 【注释】 ①腾更一滕国国君的弟弟。在门一指在孟轲门下学习。②所礼一所应该以礼相待的。③故一故交,旧友。(④有二一当指“挟贵”、“挟贤”。·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的时侯,似乎应在以礼相待之列,而您却不回答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自己拿贵而发问,倚仗自己贤能而发问,倚使自己年长而发问,倚仗自己有功芳而发问,倚仗自己是老相识而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中,)滕更占了两条。” 【批判】 孟轲这个复辟狂几经碰壁之后,遇到权利名位问题总是十分敏感。因此每当逢上地位比他高的人,他就本能地神经紧张,往往自命不凡、故作姿态,大卖老资格。这里是用“师道窜严”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的一个例子(参见4·2批判)。 【13·44】 孟子日:“于不可已而已者①,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515 ==========第558页========== 【注释】 ①已-—止,废弃。②锐一疾,猛。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可以废弃的却废弃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废弃的了。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薄待的了。前进得猛的人,后退也快。” 【批判】 孟轲所谓不可以废弃的(“不可已”),是指腐朽的奴隶制;所谓应该厚待的(“所厚者”),是指奴隶主贵族。但社会的大变革无情地摧毁了陈旧腐朽的奴隶制,打倒了反动沒落的奴隶主阶级。孟轲为此大鸣不下,并对实行前进、变革路线的新兴地主阶级发出了“其进锐者,其退速”的咀咒。然而,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逼规律,孟轲的咀咒终究无济于事。 【13·45 孟子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物,爱情它而不行仁;对于人民,对它行仁而不亲爱。〔君子〕亲爱亲人因而对人民行“,对人民行仁因而爱惜物。” 516 ==========第559页========== 【批判】 孟轲认为奴隶主阶级的君子,对亲人、人民和物应该朵取不同的态度,所以有“亲亲”、“仁民”、“爱物”之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对亲人和人民的态度加以严格区别:对亲人,即同一血统的奴隶主贵族,应该亲爱;对人民,则用虚伪的“仁”去欺骗。孟轲明确提出对人民要“仁之而弗亲”,这就赤裸裸暴露了儒家“仁者爱人”的虚伪性。孟轲宣扬这种所谓“爱有差等”的理论,旣便于维护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关系,又便于用伪善欺骗人民。而维护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关系,是更根本的,正因为如此,孟轲才把墨翟的“秉爱”学说视为异端,破口大骂:“墨氏秉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6・9)。 【13·46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D,当务之为急②;仁者无 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⑧。尧舜之知而不逼物④,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逼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⑥;放饭流歡⑦,而问无齿决⑧,是之谓不 知务。” 【注释】 ①知--第一个“知”字音zhi(治),第二个“知”字音zhi 517 ==========第560页========== (之)。 ②当务一应当立刻做的大事。 ⑧亲 亲人。贤-一贤人。务—一动词,致力于。 (④不遍物 -一不去遍知万物。(⑤先务一应最先做的事。⑥缌(si思)--缌麻,丧服名。小功-一丧服名。古代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穿斩衰的服三年丧(实际是两周年),穿齐衰的服三年或一年丧,穿大功的服九个月丧,穿小功的服五个月丧,穿缌麻的服三个月丧。察一一仔细讲究。⑦饭-一吃饭。放饭-一大口吃饭。歌(chuò绰) -喝汤。流歌一大口喝汤。按礼的规定,在醇长面前“放 饭流歌”是一种大的不故。⑧问一一讲求。齿—一牙齿。决——啃断。无齿决-一指不用牙齿啃断干肉。吃干肉应该用手掰开。按礼的规定,在醇长面前用牙齿啃断干肉是一种小的不数。 【译文】 孟子说:“智者无所不知,但是急于〔知道门应当立刻做的大事;仁人无所不爱,但是致力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去逼知一切事物,因为急于〔知道应最先做的事;尧舜的仁德不去逼爱一切人,因为急于〔爱〕亲人和贤人。一个人不能服三年的丧,却仔细讲究缌麻和小功的丧服;在臂长面前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求不用牙齿啃断干肉,这就叫不识大体。” 【批判】 孟轲这里说的“先务”,就是推行“先王之道”,复辟 二 518 ==========第561页========== 奴隶制(参见7·1)。这是孟轲一生四出奔走极力追求的最高目标。孟轲鼓吹“急亲贤”,是要用“亲亲”来维护奴隶主宗族内部的团结,用“爱贤”来网罗党礽,组成反革命复辟队伍,这是孟轲复辟奴隶制的组织保证。孟轲说“仁者”“急亲贤之为务”,充分暴露了他所鼓吹的“仁”的反动本质。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會多次指使人为他抄录孟轲“急先务”这段话,并给它披上“辩证法”的外衣,大肆吹捧。他叉會多次书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这就不打自招地供认了他的“先务”,就是“克已复礼”,即复辟资本主义。林彪及其祖师爷孔丘、孟轲,都把搞反革命复辟作为自己的“先务”,但是,“凡属倒退行为,结果都和主持者的原来的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沒有例外。”(毛主席:《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结果,他们都受到历史的惩罚,成为历史的罪人! 519 ==========第562页========== 尽心下第四 (共三十八章) 【14·1】 孟子日:“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①,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日:“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②,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注释】 ①及-一动词,推及。 ②糜烂其民—使他的人 民去战死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梁惠下慎是不仁呀!仁人能把他所喜爱的推而及于他所不喜爱的,不仁的人却把他所不喜爱的推所及于他所喜爱的。” 公孙丑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门“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绿故,不顾他的人 520 ==========第563页========== 民的死活,驱使他]去作战,大败以后,还想要序战,怕不能取胜,所以父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战死,这就斟做把他所不喜爱的推而及于他所喜爱的。” 【批判】 孟轲在这里打着仁爱的破旗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耕战政策(详见7·14批判)。 【14·2】 孟子日:“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②。” 【注释】 ①春秋一《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四凡一年)。这里即指<春秋》所记载的这一历史时代。 (②敌一相当,同等。敌国—指地 位相当的诸侯国。 【译女】 孟子说:“春秋时代沒有符合义的战年。那一国的君主比这一国的君主好一点是有的。‘征’的意思是上级讨伐下级,地位相当的诸侯国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批判】 春秋时代,周王室襄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种政治、军事 524 ==========第564页========== 权力的下移,反映了旧的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日渐崩溃的进步趋势。孟轲所说的“春秋无义战”,就是指春秋时代“征伐自诸侯出”的情况;他所说的“义战”,是指“征”、“讨”(12·7)一类“上伐下”的“自天子出”的战争。孟轲拚命维护的“义”,正是周天子拥有最高权威的西周奴隶制等级秩序,这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动立场。孟轲宣扬“春秋无义战”,完全是借古讽今,用以攻击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国所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统一的兼并战争,妄图恢复早已崩溃了的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14·3】 孟子日:“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⑧。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④?” 【注释】 ①《书》一这里指《省书》。 ②飞武成》一《尚书》 篇名,已七失,篇中讲到武王伐纣,战爭打得很激烈,“血流浮杵”(参见王充《论衡·艺增)。现在流传的《简书·武成》篇是晋人的伪撰。③策一竹简,一种长条形竹片,古代未有纸以前,用它来写字。(④杵(chǔ楚)一一春米用的木棒。 【译女】 孟子说:“完全相信倘书》,还不如沒有<倘书。我对于522 ==========第565页========== 〔《尚书》中的〕<武成》,只取其中的儿根竹简罢了。仁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以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会流血多得使春米用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批判】 古代的文献记载,有着不少刻削阶级的谎言,当然不可全信。但一切反动阶级对其中的刻削阶级谎言,无不十分相信,而对其中反映的某些不利于他们的历史事实,却极力否认。孟轲就是这样,他认为《徇书·武成》中记载的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情况,同他鼓吹的“仁政”、“王道”、“仁人无敌于天下”的理论不合,因此不愿相信。鲁迅说过:“却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周朝,当讨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纣的军队也加反抗,非使他们的血流到漂杵 不可。”(《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售迅全集》第六卷第二O一二一 页)深刻地揭露了“王道”的虚伪性。孟轲一贯歪曲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历史,借以兜售“仁政”、“王道”的黑货(见14·4),因此当遇到象《武成》篇这类足以戳穿他的谎言的记载时,就闭起眼睛矢口否认。这说明孟钶所谓的可信和不可信,完全是以沒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盒为转移的。他对前代文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同样暴露了他的反动立场。 523 ==========第566页========== 14·4】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日:‘奚为后我②?’武王之伐殷也,革车 三百两⑧,虎贲三千人④。王日:‘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⑤。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①陈(zhèn阵)-一同“阵”。 ②以上五句又见2.11。 ③革车-一兵车。两一同“辆”。 ④虎贲(ben奔)— 古代勇士之称。 ⑤若崩一一象山陵崩塌一样,这里是形 容很多百姓一下子拜伏于地的情状。厥一一通“蹶”,顿,叩。角-一指额角。厥角一一以额角叩地。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作战。这是极大的罪过。国君喜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向南进军,北方的狄族就抱怨;向东进军,西方的夷族又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头呢?’周武王讨伐殷朝的时候,只用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与老百姓为敌的。’〔于是老百姓)象山陵崩塌似地一下子拜伏于地,叩头作谢。‘征?的意思是正,大家都希望端正自己,何必要战争呢?”524 克 ==========第567页========== 【批判】 见7·14批判。 【14·5】 孟子日:“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术工、车匠能够把运用圆规和曲尺的方法传授给别人,却不能使别人〔象自己一样)灵巧自如。” 【批判】 孟轲通过木匠传授技艺的比®企图说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別人所不能代替的,別人只能指出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此告诫他的门徒,要自觉地努力修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为复辟奴隶制效劳。 【14·6】 孟子日:“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②,鼓琴,二女果⑧,若固有之。” 【注释】 ①饭一动词,吃。糗(q道秘第三声)一干粮。茹(r心如)—一吃。草一野茱。②被(pi批)-一问“披”。移(zě知枕)衣一说法不一。一说“诊衣”即“繙(chi吃)衣”, 一种细葛布单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食“赐舜矫衣 525 ==========第568页========== 与琴”。 ⑧果(wǒ我)-一通“课”,原意是侍女,这里是侍 侯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舜啃干粮吃野荣的时候,好象是要终身这样;等到他做了天子,穿着细葛布单衣,弹着蒌,.尧的二个女儿侍候着,双好象是本来就有这一切。” 【批判】 孟轲宣扬舜穷困时能安于穷困,富贵时不自以为得意,以此告诫沒落奴隶主,不管处于什么境遇,都要坚持自己的反动立场,不忘复擗奴隶制。”: 【14·7) 孟子日:“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耳。” 【注释】 ①一间一一一点间隙,指相距很近。 【译文】 孟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杀了别人的亲人的严重后果: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的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的哥哥。邪么,虽然不是他亲自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但也相差不多了。”526 ==========第569页========== 【批判】 孟轲在这里表面上似乎反对杀人,实际上他會恶狠狠地叫嚷对广大劳动人民要“杀之不怨”(13.13);要给实行“耕战”政策的法家“服上刑”(7·14),说明他所谓的反对杀人完金是虚伪的。他在这里大讲杀别人的亲人必定要遭到报复,是借以威吓掌权的新兴地主阶级,让他们不要对沒落奴隶主阶级进行镇压。 【14·8】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影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立关卡,是打算用它抗暴,现在设立关卡,是打算用它行暴。” 【批判 孟轲所说的“古”,是指奴隶制时代。那时奴隶主阶级掌握着政权,关卡是为他们服务的,对他们来说,关卡起着除“暴”去“乱”的作用。孟轲所说的“今”,就是他生活的时代,那时新兴地主阶级基本上掌握了各国的政权,关卡也就成了为地主阶级服务、打击其他阶级包括沒落奴隶主的一种工具,这对奴隶主阶级来说,自然不再是“将以御暴”而是“将以为暴”了。从孟轲对 527 ==========第570页========== 古今关卡作用的看法上,完全暴露了他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立场。 【14·9】 孟子日:“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译文 孟子说:“自身不实行‘道’,‘道’在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使喚别人不用道’,要去使喚妻子儿女都行不通。” 【批判】 随着奴隶制被封建制所代潜,奴隶制之道也逐渐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孟轲喋喋不休地鼓吹一要按奴隶制之道行事,说什么要不然就会连妻子儿女都使唤不了,奴隶制卫道土的面目暴露无遗: 【14·10】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注释】 ①周-一周备,充足。杀一消减,衰败,使…衰败。 【译女】 孟子说:“财利富足的人荒年不能使他衰败,道德完备的 528 ==========第571页========== 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批判】 孟轲所谓“周于德者”,是指具备仁、义、礼、智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也就是所谓奴隶主“君子”;所调“邪世”,是指当时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孟轲鼓吹“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就是鼓励奴隶主“君子”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时代,要坚持自己的反动立场,毫不动搖。 14 ·11) 孟子日:“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译文】 孟子说:“好名的人能够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君位让给别人,如果不是好名的人,〔就是要他让出〕一小竹篮饭、一碗汤,也会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批判】 在新兴地主阶级已在大部分诸侯国取得政权的形势下,孟轲提出“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是别有用心的,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的。当燕国国君子哙让国给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人土子之时,他表示坚决反对(见4·8),这说明了他讲“让国”,是要掌握了政权的新兴 529 ==========第572页========== 地主阶级把政权拱手让给奴隶主阶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咒骂那些不肯“让国”的人是“箪食豆羹见于色”的好利之徒。但不管孟轲用“好名”引诱也好,用“好利”谩骂也好,想让新兴地主阶级拱手把政权让给沒落奴隶主阶级,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14·12】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注释】 ①空虚一指国家没有人村。 【译文】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人,邢么国家就会空虚;沒有礼义,那么上下臂卑的关系就会混乱;沒有好的政治措施,那么〔国家的〕用度就会不足。”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出了一套治国方法:第一要任用“仁贤”,即让沒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上台当权;第二要用“礼义”来正上下摩卑关系,即恢复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第三要用“政事”、即用奴隶主阶级的所谓“善政”来搜刮民财(13·14)。很明显,这是一套复辟奴隶制的方法。 530 ==========第573页========== 【14·13】 孟子日:“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不仁而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过;不仁而能得到整个天下的,未會有过。” 【批判】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经过斗年在多数诸侯国掌了权,孟轲虽然恨得咬牙切齿,却也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但是紧接着又叫嚣:“不仁者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诅咒新兴地主阶级统 一不了“天下”,为奴隶制的全面复辟制造舆论。事实是,在孟轲这个复辟狂死后不到-一百年,被儒家骂为“不仁”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就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历史无情地给了孟轲一记响亮的耳光。 【14·14】 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肚稷,则变置②。钙牲旣成,粢盛旣洁,祭祀以时,然而阜干水盗,则变置社稷。” 531 ==========第574页========== 【注释】 ①丘一一众。 ②变置一政立。 【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重要的,土谷之神稍次,君主是不重要的。所以取得众百姓的信任就可以做天子,取得天子的信任就可以做诸侯,取得诸侯的信任就可以做大夫。诸侯危害土谷之神,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既已肥壮,谷物既已浩淨,祭配按时举行,然而还遭受于旱水涝的灾害,就改立土谷之神。” 【批判】 孟轲在这里提田了“民为贵”、“君为轻”这样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为颠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大造反革命舆论。 所谓“民为贵”,“民”是与“君”即统治者相对而言的,泛指老百姓,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贵”是和“轻”相对而言的,是“重要”的意思。马克思指出:“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一九 七贡)同时,劳动人民在阶级斗年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又使刻削阶级心惊胆颤,因此,一切刻削阶级尽管都蔑视劳动人民,却又不能无视劳动人民的存在,他们除了对人民实行武力镇压之外,还往往朵取阴险的 532 ==========第575页========== 政治欺骗的办法来统治、压榨人民。孟轲正是这样。在他看来,“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野人莫养君子”(5·3),沒有劳动人民供养他们这些寄生虫,他门就活不下去。孟轲还说过:“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14·28),也是把人民当作制削、统治的对象来重视的。在孟轲看来,“民”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得其民,斯得天下矣”(7·9),“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7·2),就是说弄不好人民就会推翻他们的统治。可见,孟轲讲“民为贵”,绝不是为人民笋地位,而是作为一种统治术来考虑的。但是,作为…种统治术,这仅仪是给奴隶主阶级设计的而对新兴地主阶级来说,“民为贵”则是攻击他们统治的一种手段。孟轲总是打着“为民”的旗号,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虐其民”、“贼其民”、“陷溺其民”、“糜烂其民”,妄图取而代之。 所谓“君为轻”,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已在大多数诸侯国掌权的情况下,“君”显然是指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君”,孟轲一向是轻蔑的,不仅大骂他们“不仁”,而且主张“已之”(2·6)、“易位”(10·9)、“变置”。这就说明,“君为轻”完全是为沒落奴隶主阶级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反夺权而制造的一种反革命舆论。 “民为贵”、“君为轻”这个带有欺期性的口号,对后 533 ==========第576页========== 世的影响较为复杂,我们必须作具体分析。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由于不能对这个口号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往往借用它的字面意思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近代的资产阶级学者还用资产阶级“民主”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解释,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而反动沒落阶级则无例外地把它作为“为民请命”的招牌,来攻击进步阶级的专政。地主和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在党丙的代理人、叛徒、卖国贼林彪正是这样,他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视为珍宝,收录在他的“四书集句”中,借以鼓吹资产阶级民主,改击无产阶级专政,安图在“为民”的幌子下建立林家法西斯王朝。 14 ・·15 孟子日:“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一一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 【注释】 ①以上六句又见于101。 ②炙(zhi治)一-烤,这 里是接受熏陶、教育的意思。534 ==========第577页========== 【译女】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到伯夷的风尙节操的,贪婪的人会廉洁起来,懦羽的人也能有自立的意志;听到柳下惠的风尙节操的,刻薄的人也会厚道起来,心胸狭小的人也会宽广起来。〔伯夷、柳下惠〕奋发有为于百代之前,百代之后听到〔他们的风倘节操的人沒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象这样吗,一一-〔百代之后影响尚且如此,〕何况亲自接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批判) 孟轲把伯夷、柳下惠看作是奴隶主阶级的“圣人”,极力鼓吹他们在百代之后还能起“师”的作用,这是妄图扩大这些所谓“圣人”的影响,为其复辟奴隶制服务。其实,这些所谓“圣人”,对革命人民来说,不过是反面教员而已(详见10·1批判)。 【14·16】 孟子日:“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注释】 ①古音“仁”与“人”相同,孟轲又认为“仁”是人的本性,因此他用“人”来解释“仁”。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意思。把人和仁合起来说,便是‘道’。” 535 ==========第578页========== 【批判】 孟轲说“仁也者,人也”的目的,就是要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仁”说成是人的本性;说“仁”“人”“合而言之,道也”的目的,就是要把奴隶制之“道”说成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这样,他复辟奴隶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14·17】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晰而行一去他国之道也1。” 【注释】 ①以上这段文字又见于10.1。 【译文】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则淘了米等不及做饭就赶快走一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批判】 见10·1批判。 【14·18】 孟子日:“君子之2于陈蔡之间①,无上下之交 536 ==========第579页========== 也。” 【注释】 ①君子—指孔丘。虎(扼)一一同“厄”,这里作动词用,遭遇灾难的意思。陈一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蔡一周代诸侯国各,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尼于陈蔡之间一指孔丘及其门徒在陈蔡之间被包围一事。公元前 四八九年,孔丘和他的门徒从陈国到蔡国去,途中被两国的人民和革新势力包围起来,断粒七天,许多门徒饿得爬不起来。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及《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孟子说:“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遭遇灾难,是由于他对两国的君臣都沒有交往的绿故,” 【批判】 孔丘打着“克己复礼”的破旗,四出游说,到处碰壁,十分不得人心。“戹于陈蔡之间”就反映了这一点。但孟轲却把这说成是什么因为“无上下之交”,极力为孔丘的反动行为辩解。无独有偶,孟轲也是一个會“绝粮邹、薛,困殆甚”(《风俗通义·穷通)、到处碰壁的复辟狂。可见,孟轲为孔丘辩护,也是在为自已辩护。 【14·19】 貉稽日):“稽大不理于口②。” 537 ==========第580页========== 孟子曰:“无伤也。士滑兹多口③。《诗》云:‘忧心悄悄,慍于群小④。’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殒厥问⑤。’文王也。” 【注释】 ①貉(mò奠)稽-一人名,生平不详。 ②理—一颀。 不理于口一一不顺于人口,意思是被人说坏话。 ③多口 —一多嘴多舌。 (④悄悄一忧愁的样子。愠(yùn运) 一怒,怨恨。群小一一群小人。以上两句诗出自《诗经·掷风·柏舟》。孟轲这里借用它来吹棒孔丘。 ⑤肆一句 首语气词。殄(tin舔)-一绝,消灭。殒(yǔn允)-一坠,丧失。问一名声。以上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解》。孟轲这里借用它来吹捧周文王。 【译女】 貉稽说:“我老被人说坏话。” 孟子说:“沒关系。士人讨厌这种多嘴多舌。$诗经上说:‘忧愁沉沉压心头,小人对我生怨仇。’孔子就是这样。〔又说:〕‘不消灾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文王就是这样。” 【批判】 貉稽名声很不佳,孟轲引用孔丘遭到革新派的指斥而仍然坚持自己的反动立场的事例为他打气。孟轲还给貉稽出谋划策,要他效法文王,善于保持自己的名538 ==========第581页========== 声,以便为复辟奴隶制捞取政治资本。这是孟轲对抗进步舆论、坚特复辟倒退的反革命经验。 【14·20】 孟子日:“贤若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心,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释】 ①昭昭—-明,这里指明辨事理。 【译女】 孟子说:“贤人〔教导人〕用他的明辨事理来使人明辨事理,现在的人却想用他的胡涂去使人明辨事理。” 【批判 在孟轲的言词里,“贤者”是指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现今的人是指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这里孟轲把“贤者”说成是明辨事理的人,而把现今的人说成是胡涂虫,完全是颠倒黑白。实际上,象孟轲推崇的以礼丘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贤者”,完金是不识时务、“知其不可而为之”(心论语·宪问)的愚蠢的顽固派,而新兴地主阶级则是当时知势顺时的革新者。孟轲这里的话,不但达不到他美化奴隶主阶级、诽谤新兴地主阶级的目的,却正好证明了人们给他的“守旧术, 539 ==========第582页========== 不知世务”(《盐铁论,论儒)的评价十分恰当。 7 【14·21】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②,为间不用③,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径一同“陉”(xng行),山坡。蹊(x西)一经人们行走而自然形成的小路。②间一间隙,一个时侯。介然—专一的样子。间介然用之一一个时候专门走它。(③为—一有。 0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个时候经常行走就成了路;有一个时候不走,那么茅草就会塔塞它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批判】 孟轲以“山径之蹊”作此隃,鼓吹人必须经常进行内心的修养,以保持所谓人先天就有的“善心”(详见8·28批判)。 【14·22】 高子日:“禹之声简父王之声。”孟子日:“何以言之?” 540 7 ==========第583页========== 日:“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注释】 ①追(dui堆)-一钟钮,用以悬挂钟。蠡(li离)一要断的样子。 【译女】 高子说:“禹时的音乐高于文王时的音乐。”孟子问:“为什么这样讲呢,” 〔高子〕回答:“因为〔禹时传下来的钟上的们钟钮都快断了。.〔这说明大家都喜欢敲禹时的钟。〕” 〔孟子)说:“这怎么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那么深),难道只是一,二匹马的力量吗?〔这是因为天长日八车马经过多了的绿故。禹时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快断了,也是由于时间长久的绿故。门” 【批判】 这是孟轲和他的门徒高子的一段对话,本身沒有什么深意。高子关于“禹之声徇文王之声”的说法不大正确,他的论据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禹时的音乐大约此较原始,文王时的音乐则较为进步。但是,“言必称尧舜”、认为什么都是古代的好的孟轲并不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的。孟轲虽然也认为禹是应当效法的古代圣贤,但喊叫得更多的还是“师文王”,他把 41 ==========第584页========== 文王看成是可与舜并列的“圣王”(见8·1),自然认为对文王的一切不能有丝毫否定。他就是从这点出发,反对把文王时的音乐说成不如禹时的音乐的。 【14·23】 齐饥。陈臻日:“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日:“是为冯1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土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蜩④,莫之敢撄⑤。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⑥。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棠一地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发棠一指打开棠地的仓库进行救济。②冯妇-一人名。⑧则一一效法。 ④负-一依恃。蜗(yú鱼)一同“隅”,山角。 ⑤樱(ying英)--迫近。 ⑥禳(rang壤)臂一拎起袖 子,露出手臂。 【译文 齐国闹饥荒。陈臻问道:“国都的人都以为老师将会再劝说齐王打开棠地的仓库,〔散济百姓,〕恐怕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542 ==========第585页========== 善于打虎,后行善,〔不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水〕野外有好多人追逐老虎,老虎最后背靠着山角,沒有人敢靠近它。大家望见冯妇,都跑向前去迎接。冯妇捋起袖子下了车, C准备打虎。〕众人都喜欢他,那些土人却讥笑他。” 【批判】 把从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拿出一点点来进行“救济”、“施舍”,这本来就是非常虛伪的欺骗伎俩,而因为它终究需要破费一点剝削所得,所以剝削阶级的统治者父从不把它作为长远之计。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和谋士孔丘就是主张“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日)的,意思是既要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又要不破费自己的剡削所得。对于孔丘的这种统治术,孟轲心领神会,所以他认为象开仓散济这种办法,必要时偶尔用一次可以,如果再三这样做,就会成为再度“搏虎”的冯妇,要为 3 “士人”讥笑了。这进一步暴露了儒家“仁政”“爱民”的反动性和虚伪性。 【14·24)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②,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③,命也,有性焉④, 543 ==========第586页========== 君子不谓命也。” 【注释】 ①奥(xù秀)一间“嗅”,气味。以上“味”,“色”、“声”、“奥”原都是不含美恶的中性词,这里从文义上看,当指好的“味”,“色”,“声”、“奥”。②性一本性。命一天命。性也,有命焉-一指追求味、色、声、奥虽是人天生的本性,但能否得到,则由天命决定。③天道-一上天的法则。(④命也,有性焉一孟轲认为是否其有仁、义、礼、智,是否能得天道,这些最终虽然都由天命决定,但同时又有本性的作用;只要努力修身,便能保存“我固有”的仁、义、礼、智,进而就能“知天”,得“天道”(参见131),所以下面说“君子不谓命也”。 【译文】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香的气味,四肢对于舒适安逸,这是人本性〔的爱好),也有天命的作用,君子不强调这是人本性〔的爱好)。仁在父子之间,义在君臣之间,礼在宾主之间,智慧在贤者身上,圣人掌握天道,这是天命所决定的,也有本性的作用,君子不强调这是天命所决定的。” 【批判】 孟轲鼓吹人的生理欲望及“仁”、“义”、“礼”、“智”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既是人的本性,又是天命所决定的。,对前者他强调是天命,不强调是人的本性,这 544 ==========第587页========== 是要人们听天由命,不要违背奴隶制的原则去追求富贵、享受;对后者他强调是人的本性,不强调是天命,这是要人们反身内求,保持固有的“善性”,致力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修养(详见13·3批判)。 【14·25】 浩生不害问日心:“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日:“善人也②,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日:“可欲之谓善⑧,有诸已之谓信④,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注释】 ①浩生不害一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 ②善人 指“好善”(1213)之人,即喜好和追求仁、义,礼、智的人。 ⑧可欲-一可追求的,指仁、义,礼、智等。孟轲认为仁、义、礼、智等是人们内心里固有的,因而是可以追求的(参见 13.3)。 (④有诸己…一指善确实存在于自己身上。 【译文】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个怎样的人呢?”孟子说:“善人,信人。” 〔又问道:〕“什么斟‘善’?什么邺‘信’,” 545 ==========第588页========== 〔孟子说:“可追求的叫做‘善’,‘善’确实在自己身上存在叫做信’,‘善’很苑实叫做‘美’,‘善’很充实而有光辉叫做‘大’,达到‘大’而能化育万物叫做‘圣’,‘圣’到了不可知的地步叫做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 【批判】 孟轲以具备仁、义、礼、智的程度作为尺度,把所谓有道德的人分成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清楚地说明了他的道德标准是奴隶主阶级的。他把奴隶主阶级“道德”最高的人称为“圣”、“神”,宣扬“圣”、“神”具有神秘莫测的力量和“化育”一切的作用,实际就是宣扬应该由这些奴隶主阶级的“圣”、“神”来“教化”、统治人民。 【14·26】 孟子日:“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旣入其苙②,艾从而招之⑧。” 【注释】 ①墨—一指墨家学派。杨一指杨朱学派。 ②-入 一使…入。兰(i立)一牲口圈。③招一—罥(juan倦),捆住脚。 546 ==========第589页========== 【译文】 孟子说:“离开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入杨朱一派,离开杨朱 一派的一定归入儒家一派。归来了,接受他就行了。现在和杨、墨辩论的人,好象追逐跑掉的小猪一样,已经把它关进圈里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给拴住。” 【批判】 孟钶这里批评儒家学派的人对从墨家学派和杨朱学派转化到儒家学派来的人做得太过分了,意思是要儒家学派的人善于招降纳叛,扩大自己的反革命队伍。至于孟轲所说的“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胡说,目的是为了把儒家学派说成是百家学说的归宿,为儒家之徒打气。其实,连孟轲自己也會不得不承认当时“孔子之道不著”,“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6·9)。对于当时“儒术旣绌”(≤史记·儒林列传)的趋势,孟轲是无论编造什么说法和出什么妙计,都无法挽救的。 【14·27】 孟子日:“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 子离。” 547 ==========第590页========== 【注释】 ①缕一一线。布缕一布帛。 【译文】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谷米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徐役。君子用其中的一种,宽缓另外二种。同时征用两种人民就会有饿死的,同时征用三种就会使父子之间各不相颐。” 【批判】 “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儿种赋役。孟轲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好象是在要求当权者轻徭薄赋;其实是攻击封建的赋税制度,以缓征的言论蛊惑人心,企图恢复建立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上的赋税制度(参见1·5、5·3批判)。 【14·28】 孟子日:“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①,殃必及身。” 【注释】 ①宝一一动词,以…为宝。 【译文】 孟子说:“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人民和好的政治措施。把珍珠美玉当宝贝的人,一定会灾祸临头。” 548 ==========第591页========== 【批判】 孟轲所说的三样“宝”,其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民”是刻削的对象,“政事”是压迫、刻削人民的手段,如他说过“善政得民财”(13·14),“无政事,则财用不足”(14·12),就可证明。统治者一离开这三样东西,统治就无法维持下去,所以孟轲说它们是“宝”。还应该指出的是,孟轲的这一番话,是说应当对这三样东西重视起来,按照奴隶制的一套原则加以治理,否则一味追求珠玉玩好,忽视怎样进行统治,一定会灾祸临头。 【14·29】 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日:“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日:“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日:“其为人也小有才②,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一人名,姓盆成,名括。會经想到孟轲门下求学,后到齐国做官。②小有才一有点小聪明。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会丧命呀,”〔后来,)盆成括被杀,〔孟子的〕弟子问道:“老师怎么会知 59 ==========第592页========== 道他将要被杀呢,” 〔孟子回答门说:“他的为人,有点小聪,却不知道君子的大道,那只足以使他自已丧命罢了。” 【批判】 这一章里,孟轲预料盆成括虽“小有才”,但“未闻君子之大道”,会遭杀身之祸,说明所谓“君子之大道”,乃是沒落奴隶主阶级用来保存自己的一套反动处世哲学。诸如“君子远庖厨”(1·7)的伪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8·11)的两面派骗术,以及“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八则八,可以速则速”(3·2)的那种见风使舵、伺机而动的反革命伎俩等等。历史上一切腐朽沒落的反动阶级,都靠这套东西混日子,叛徒、卖国贼林彪也是这样,他會指使人抄录了孟轲的这段话,并亲自批上“恃才妄作,所以取祸”,表示他十分赞成孟轲的观点。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林彪精心研究了孔孟的反动处世哲学,什么“韬晦”之计、两面派骗术等等都成了他结党营私、搞阴谋诡计的策略手毁。但是不管孔孟及林彪之流知何把这套东西当成宝贝,也无法挽救自己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14·30】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①。有业屦于牖上②,馆人求 550 ==========第593页========== 之弗得。或问之日:“若是乎从者之瘦也⑧?” 日:“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 “夫予之设科也(④,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释】 ①馆一动词,住。上宫一宾馆的名字。 ②业 屦(ù具)-一尚未织成的草鞋。牖(yǒu有)一窗戶。 ③瘦(sou搜)一藏。(4予一或作“子”,据上下文意,作“予”为委。设科一设置课程。 【译文】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沒有织成的草鞋放在窗台上不见了,宾馆里的人找不着它。有人就问孟子说:“好象这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吧,” 〔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草鞋而来的吗?” C回答)说:“恐怕不是的。” 〔孟子说:〕“我设置课程办学,学生走的不追究,来的不拒绝。只要怀着求学的心来,就都接受罢了。” 【批判】 滕国宾馆里的人丢了草鞋,人们怀疑是孟轲的学生偷的,这说明孟轲一伙儒家之徒在当时是得不到人们信任的。孟轲极力为之辩解,也是徒劳的。 551 ==========第594页========== 孟轲在这里讲到了“设科”办学。他的所谓“往者不追”,恰恰反映了由于儒家学说的迂腐反动,一些弟子纷纷离去的情景。他的所谓“来者不拒”,同孔丘的“有教无类”一样,意在为沒落奴隶主阶级广招人马,培养反革命复辟人支。 【14·31】 孟子白:“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躐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②,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土,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⑧,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注释】 2* ①穿喻一一挖洞翻墙,指偷盗行为。 ②尔汝(ri辱) 一一“尔”、“汝”都是“你”的意思,是古代律对卑、长对幼的称呼。如果平辈之间用“尔”,“汝”对称,则表示对对方的轻贱蔑视。这里即用“尔汝”代指“轻贱”的意思。无受尔汝之实一指那种不愿受轻贱的实际念头。 ③餂(tǎn舔)一这里 是探取、谋取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贯彻到所忍心做552 ==========第595页========== 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意做的事,把它贯彻到所愿意做的事上,就是义。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那仁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愿®盗的心,那义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扩充那种不愿受轻贱的念头,那无论到哪里都会合于义了。一个土人,不应该说话而说话,这是用言语来谋取私利;应该说话而不说话,这是用沉默来谋取私利,这些都是属于偷盗一类的行为。” 【批判】 孟轲鼓吹要扩充“无欲害入之心”、“无穿躐之心”等等,完全是虚伪和骗人的(详见3·6批判)。孟轲唱这种调子,一方面是一种表白,企图用它来掩盖奴隶主阶级的凶残;另方面是一种诬蔑,企图给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扣上害人和偷盗的罪名。至于孟轲说的“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都属于“穿瑜之类”,侧是要人们言行遵从义的标准,妄图用奴隶主阶级的义来束缚人们的手脚。 【14·32)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搏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一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⑧。” 553 ==========第596页========== 【注释】 ①带-—一指腰带。 不下带一视线不至腰带以下, 指眼前至近之处。②病一病患,毛病。芸一除草。 ⑧任一负担。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旨意却深远的,是善言;所遵循的简单而施行起来效果广大的,是善道。君子的话,讲的是眼前常见的事而‘道’寄于其中;君子所遵循的,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舍弃自己的田而去锄别人的田 一一所要求于别人的很重,而所1以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批判】 孟轲讲的所谓“善言”,是指合于奴隶制之道的言论;所谓“善道”,即指奴隶制之道。孟轲鼓吹奴隶主阶级的“君子”能讲“善言”,行“善道”,修养自已而使“天下平”。他说的“修其身面天下平”,就是要按奴隶主阶级的反动世界观改造世界(参见7·5批)。 【14·33】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①;汤武,反之也②。动容周旋中礼者③,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④,非以干解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⑤,以俟命而已矣。” 554 ==========第597页========== 【注释】 ①性者也一意同“尧舜,性之也”。参见1330注①。 ②反之也一一意思是通过修养恢复仁义而后力行。意近“汤武,身之也”(13.30)。⑧周旋-一这里指举动。中(zhòng众)—符合。(④经一行。回一一背离。⑤法一一法则,规则。 【译女】 孟子说:“尧,舜,〔无需借助修身)天性就具备了仁义;商汤,周武王,〔通过修身)恢复仁义而后力行。动作仪容一举一动处处都符合礼,是美德中最高的。哭死去的人而悲哀,不是为给活人看的。按照道德准则去做而不背离,不是用来谋求利祿的。说话一定充现,不是用以表示自己行为端正的。君子按照一定的法则去做,以此等待命运的安排罢了。” 【批判】 孟轲在这里极力要人们效法商汤、周武王通过修养来保持仁义的“善性”,做到“动容周旋”都符合奴隶制之礼。他把这说成是人的最高道德,把君子的言行,诸如“哭死而哀”、“经德不回”、“言语必信”等等说成都应是为了遵行奴隶捌的法则(“行法”),这说明了孟轲在这里鼓吹的思想,实际就是孔丘的“克已复礼”。 【14·34】 孟子日:“说大人①,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堂 555 ==========第598页========== 高数仞⑧,榱题数尺④,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⑤,待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⑥,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大人一指当权者。 ②巍巍然—-高大的样子。 ③堂高一露出地面的屋基的高度。·④.接(cu1催)-一古代指椽子。题一头。接题一这里指屋管的椽子。 ⑤食—食品。方丈一一丈见方。食前方丈一一指吃饭时面前的食品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⑥般(pn盘)乐一一玩乐。 【译文】 孟子说:“向当权者进言,要藐视他,别瞧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的基础数丈高,屋簷几尺宽,我一且得志,不这样做。面前摆满食品,侍妾数百人,我一旦得志,不这样做。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跟随的车子上千辆,我一旦得志,不这样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不肯干的;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古代的制度,我为什么伯他们呢?” 【批判】 孟轲这里说的“大人”,是指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当权者。孟轲宣称:他藐视这些“大人”,这些“大人”的所做所为,他都不屏于去干,他要按“古之制”行事,556 ==========第599页========== 即按奴隶制的一套行事。这充分表现了他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对立,暴露了他复辟倒退的反动立场。 一切剝剝阶级的生活都是骄奢淫逸的。孟轲在这里却单单历数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生活的骄奢淫逸,假惺惺地说他若当权(“得志”)绝不这样做。其实,他还沒当权,就已经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了(6·4)。孟轲这样厚着脸皮说假话,是妄图煽劲人门不满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以便于向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复辟奴隶制。 【14·35】 孟子日:“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①,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注释】 ①不存一一指先天的善心“不存”。 【译文】 孟子说:“保养善心,沒有此欲望少更好的了。一个人欲望少,善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丧失得不多;一个人欲望多,善心即使有所保存,也保存得不多。” 【批判】 孟轲讲的“寡欲”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修养 557 ==========第600页========== 术。对沒落奴隶主阶级来说,这是要他们保持所谓“仁义礼智”的先天善心,要他们不要为了贪图富贵而放弃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立场。一时的“寡欲”,正是为了将来能够“多欲”。孟轲的“寡欲”,同时也是针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而言的。他要奴隶减少欲望,甘于忍受奴隶主的剡削压迫,不要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而去向奴隶主进行斗争;要新兴地主阶级,不要追求自己政治、经济上的利盒,实行变革,破坏奴隶制。孟轲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充分暴露他鼓吹“养心”的目的,是要人们“寡欲”,不去违背和触犯奴隶主阶级的利盒。 在封建社会后期,农民的斗争动搖了日盒腐朽的封建统治。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一宋明的理学家们就搬出了孟轲的这一谬论,大讲“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反动理论成为反动统治者毒害革命人民的一把软刀子。恩格斯指出:“所有过去的时代,实行这种吸血的制度,都是以各种各样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的谬论来加以粉饰的:牧师、哲学家、律师和国家活动家总是向人民说,为了个人幸福他们必定要忍饥挨饿,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旨。”(10小时工作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x第七卷第二七○顶)反动儒家关于“寡欲”的谬论,正是这样的蝙术。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鼓吹“寡欲”,但他们自己却沒有一个不是贪得无厌的。正象马克思揭露资严558 ==========第601页========== 阶级时所指出的,劳动者身上“‘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三三四至三三五页)他们要人门“寡欲”,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 【14·36】 會皙嗜羊枣①,而會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日:“脍炙与羊枣孰美②?” 孟子日:“脍炙哉!” 公孙丑日:“然则會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日:“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⑧,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注释】 ①羊枣一一即黑枣。因形状象羊屎,也叫羊枣。②脍(kuài快)一一细切的肉。炙(zhi治)-一烤肉。脍炙一细切的烤肉。 ③讳名一古代说话、写字时,避开父母、君 主的名字,以示解重。 【译文】 會皙爱吃黑枣,而〔他的儿子〕會子不忍吃黑枣。公孙丑问道:“烤肉和黑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烤肉啊:” 公孙丑艾问道:“那么,骨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黑枣?” 559 ==========第602页========== 〔孟子〕说:“爱吃烤肉是大家所共有的嗜好,而爱吃黑枣则是〔會皙所独有的嗜好,〔因此,會子就不忍心吃黑枣了。〕这同父母、君主的名字应避讳而姓却不避讳是同样道理,因为姓是许多人所共有的,名字则是一个人所独有的。” 【批判 孟轲为了鼓吹奴隶主阶级的孝道,大处小处都不放过维护父亲的独穹地位。这里他吹捧會参连自己父亲喜欢吃的黑枣都不忍心吃,就是-一个十分滑稽的例子。 【14·37】 万章问日:“孔子在陈日:‘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①,进取,不忘其初②。’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日:“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④。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⑤’。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日:“如琴张、會皙、牧皮者⑥,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⑦,日:‘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⑧,而不掩焉者也⑨。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 560 ==========第603页========== 洁之土而与之⑩,是狷也,是父其头也。孔子日:‘过我门而不人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①!乡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日: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④,是乡原也。”万子日:“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悅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孔子日,恶似而非者:恶莠西,恐其乱苗也;恶佞⑥,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⑧。” 【注释】 ①吾党-一相当于“吾乡”。狂简一志大而行为简单粗率。(②以上孔丘的话又见于《论语·公治长》,但文字有出入。 ③中道—指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与一 相与,相交。 ④狂狷(juan倦)-一狂者和狷者。狂者原 意是狂妄的人。此处孔孟专指那些有搞复辟的志向和野心、 561 ==========第604页========== 言语狂妄而行动又不能完全做到的人。狷者原意是洁身自好的人。此处孔孟专指那些虽然不能和他们一道卖力地搞复辟,但是也不去跟新兴地主阶级一道搞变革,尙能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行事的人。⑤以上五句又见于《论语·子路》,文字略有出入。⑥琴张一一人名,孔丘弟子。牧皮 -一人名,孔丘弟子。⑦嘐嘐(x0嚣)然—志狂言大的样子。⑧夷一语气词,含有转折的语意。⑨掩一一覆,相合。⑩不洁一一一指不洁之行,这是孟轲对新兴地主阶级变革活动的诬蔑性说法。①乡一乡里。原(yuan愿)一恭谨善良。乡原一原指恭谨伪善而骗得乡里称赞的人。此处孔丘、孟轲是用来咒骂那些原属奴隶主阶级营垒而能顺应社会潮流,与新兴地主阶级合作,从面受到人们称赞的人。国以上二句又见于《论语·阳货》。⑧踽踽(jǔ举)一独自走路很孤单的样子。凉凉一冷冷清清的样子。踽踽凉凉一这是所谓“乡原”批判“狷者”的话,说他们违背潮流,孤傲寡合。④阉(yan淹)-一宦者。阁然一形容象宦者那样善于献媚取宠的样子。⑤莠(yǒu友)—狗尾草,样子很象谷子。⑥使(ning泞)人-一有才智而不正派的人。这是孔丘用来诬蔑谩骂革新派的话。⑩郑声一郑国民间的音乐。孔丘育咒骂“郑声淫”,‘叫嚷必须禁让“郑声”流传(参见《论语·卫灵公》)。⑧反一同“返”,回复。经一一常道,常规。反经一回复到常规上来,即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制的常规,也即“复礼”的意思。①⑨邪慝(伦特)一即邪恶。 562 ==========第605页==========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们家乡的士人志大而粗李,有进取心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士呢,” 孟子说:“孔子‘得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就一定要找狂者和狷者两种人了。狂者有进取心,狷者有些事不肯干’。孔子难道不想得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吗?不能一定得到,因此就想得到差一等的了。” 〔万章问道:〕“请问一下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算作狂者呢,”〔孟子回答〕说:“比如琴张、留皙、牧皮,就是孔子所说的狂者了。” 〔万章问道:〕“为什么说他们是狂者呢,” 〔孟子回答)说:“他们志向远大、言语夸张,嘴里常说着:‘古代的圣贤呀!古代的圣贤呀!’但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和他们所讲的相符合。这种狂者再不能得到,就想得到那些不揹于参与肮脏勾当的人和他交往,这就是所说的狷者,这是又差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家门而不进我的屋子,我不觉得遗憾的,那只有乡原吧!乡原,是道德的祸害。”〔万章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算作乡原呢,” 〔孟子回答〕说:“〔他们批坪狂者说,‘为什么要这样志狂言大呢?说话不顾及行动,行动也不颐及说过的话,就会说什么:古代的圣贤呀!古代的圣贤呀:〔又奚落狷者说,〕‘行动为什么这样孤傲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别人说好就可以了’。善于献媚取笼、讨好世人,这就是 563 ==========第606页========== 乡原。” 万子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恭谨善良的人,无论到哪儿都表现出他是个恭谨善良的人,孔子却认为这是道德的祸害,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想非难他父举不出什么东西,要谴责他又找不到理由,顺同世俗之人,迎合浊乱之世,居心好象忠诚信实,行为父似乎很廉洁,头家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不能使他接受尧舜之道,因此说他是‘道德的祸害’。孔子说过,惟恶邢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推恶莠草,怕它混淆谷苗;馆恶有扌智而不正派的人,怕他搅乱道义;愴恶花言巧语,怕它搅乱信实;憎恶郑国音乐,怕他搅乱古乐;憎恶紫色,怕它混淆红色;帽恶乡原,怕他搅乱道德。君子只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常规罢了。不偏离常规,那么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就沒有邪恶产生了。” 【批判】 “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冠会内鄙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脫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学握着未来的阶级。”(《共产党宜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六一页)在奴隶制与封建制决战的形势下,原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人产生了分化。孔丘、孟轲把这些人分为“中道”、“狂者”、“狷者”和“乡原”四种。这四种人分别是:·奉行中庸之 564 ==========第607页========== 道,在“不偏不倚”的招牌下反对变革,力图保持、复辟奴隶制的人;有复辟奴隶制的志向而不能完全躬行的人;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消极抵制的人;转而拥护地主阶级变革的人。孔丘、孟轲对这四种人的态度是不相同的,他们把第一种人引为“同道”,把第二、第三种人当作可与交游的对象,而对第四种人,则深恶痛绝,骂为与新兴地主阶级“同流合污”的“德之贼”。孔丘、孟轲对这四种人的不同态度,十分清楚地反映了他们顽固坚持奴隶制的反动立场。至于说到“乡原”,这顶帽子根本不应加到转而拥护地主阶级变革的人的头上,而应归还他们自己。他们当时就被劳动人民称为是“巧伪人”(见《庄子·盗跖),此后又被法家称为是欺世盗名、“呼先王以欺愚者”的蜩子(见《葡子·非十二子)。这是对他们的贴切还价。 在这一章的结尾,孟轲大声疾呼要“反经”,即要“复礼”;而这一章中所透露的奴隶主阶级发生分化、出现叛逆者的事实,则充分反映了孟轲叫嚷的“反经”,就象向上提着自已的头发嚷着“我要上天”一样,是根本行不通的。 【14·38】 孟子日:“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桌 65 ==========第608页========== 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 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菜朱②,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⑧,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④,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⑤,则亦无有乎尔!” 【注释】 ①之一指代尧、舜。②莱朱传说是汤的贤臣。一说即仲虺(hi毁),是汤的左相。 ③太公望一即 吕尚。散宜生—一蛙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臣子。④圣人—一指孔丘。⑤无有一一指没有继承孔丘的人。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五百多年,象禹、皋陶,就是亲自见到而知道尧、舜的;象商汤,就是听到〔传说门而知道尧、舜的。从商汤到周文王,也是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就是亲自见到而知道商汤的;象周文王,就是听到〔传说〕而知道商汤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就是亲自见到而知道周文王的;象孔子,就是听到〔传说〕而知道周文王的。从孔子以来到今天,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然而沒有继承的人,就也沒有继承的人了,” 566 ==========第609页========== 【批判】 这一章孟轲按照儒家的观点,历数了“尧舜之道” 54, 的继承关系。所谓“尧舜之道”,在当时儒家的词汇里,是奴隶制之道的代名词。孟轲在这里不但用歪曲事实的卑劣手法,把自古以来的中国历史,胡说成是“尧舜之道”相传的历史,用以证明奴隶制源远流长,而且提出了在当时,即封建制已经代替奴隶制之后,如何继承和复兴“尧舜之道”的问题。《孟子》一书的作者把这一章作为全书的结尾,显然旨在点明《孟子》一一书的主题:宣扬奴隶制之道自古有之,是世代相承、天然合理的;妄图诱使人们继承奴隶制之道,挽救奴隶制之道的義亡。这就不难看出,《孟子》一书是沒落奴隶主阶级的 一本变天帐,是他们培养复辟之徒的黑教材。 但是,不管《孟子》的作者如何煞费苦心维护奴隶制之道,还是无法掩盖奴隶制之道袤亡的事实,无法掩饰孟轲对奴隶制之道的袤亡无可奈何的心情。孟轲的 一生,象一切反动派一样,是捣乱,失敗,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一生。从他关于“尧舜之道”的继承者“无有乎尔”的连声威叹里,可以听到他无法实现奴隶制复辟的凄厉哀鸣;从他发出这种哀鸣时所说的距孔丘死时这样短、距孔丘家乡这样近的言词里,又可以看出他对奴隶制之道的衰七很不甘心。因此,《孟子》一书艾是 567 ==========第610页========== 革命人民认识反革命复辟派的一个滩得的反面教材。唐代的儒家代表人物韩愈,根据孟轲在这里所胡诌的“尧舜之道”的继承关系,提出了一个所谓由尧一直传到孔丘、“孔子传之孟轲”(s原道)的儒家“道统”,并以孟轲的继承者自居。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也鼓吹这一“道统”“及孟子沒而其传泯焉”,经过一千四百年之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程颗、程颜)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声称“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大学章句序),宣布自已是这一“道统”的继承者。他们都把孟轲的思想奉为孔丘死后儒家的正宗,都自命为孟轲的继承人。他们如此卖力地鼓吹孟轲的思想和儒家的“道统”,就是要拿它们作为搞复辟倒退、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中国历代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往往如此。党内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也是这样。林彪就妄图借助孔、孟的幽灵,以达到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因此,深入批判孟轲的反动思想,对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认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批判刘少奇、林彪等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스 批判反动的孔孟之道,把上层建筑领域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 568 ==========第611页========== 附录-一重要词语索引 目 录 二画:人伦(570)人役与人牧(571) 三画:茅(571)上帝(571)义(571)义与利(573) 与民同乐〔与民偕乐)(574)大人与小人〔大体与小体君子与野人(574) 四画:王(575)王政(576)王道(576)王与霸 (576)天(577)天民(578)天吏(578)天与命(578)天爵与人爵(579)心〔本心良心存心尽心不动心求放心)(579)气〔养气夜气平且之气浩然之气)(581)中〔中道执中不为已甚(582)仁(582)仁义(585) 仁政C不忍人之政〕(S86)仁义礼智C四端(586) 反经(587)反身C自反(587)反求诸己(587) 井地〔经界公田(587)什一(588)以大事小与以小事大(588) 五画:民(588)圣(589)圣人(589)圣王(590) 礼(591)礼义(592)世臣(592)世錄(592) 六画:关、市(593)刑(593)先王(593)先知先觉 与后知后觉(593) 七画:志(594)贡(594)助(594).彻(594).孝悌 569 ==========第612页========== (595)言与行(596)良知、良能(597)劳心与劳力(597) 八画:学(597)诚(598)贤(598)贤者〔贤人贤 土贤王贤君们(600)性、性善(600)忠信(602)国人(602)征〔讨)伐(603)制民之产(604) 九画:思(605)勇(605)俭(606)神(606)亲亲 (606)贵贵(607)恒与恒心(607)修身与养性(607) 十画:爱(607)恕(608)耻(608)恭敬(609) 十一画:庶人(611)庶民(611)教(612) 十二画:智C知(613)惠(614)善(614)善土(615) 善道(616)善政(616)善教(616)道〔古之道先王之道尧舜之道圣人之道周公仲尼之道孔子之道(616)税敛(619) 十三画:廉(620)辟土地(620) 十五画:德(620)德与力(622) 十六画:儒(622) 二 画 人伦 (5·3/176)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 教以人伦一一父子有亲,君 大伦也(4·2/136)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幼有叙,朋友有信(5·4/ 伦也(5·3/176) 187)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圣人,人伦之至也(7·2/ 570 ==========第613页========== 242) 人役与人牧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今夫灭下之人牧,未有不嗜 (8·19/302) 杀人者也(1·6/25)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 (9·2/332) 役也(3·7/125) 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 人役而耻为役,…如耻 可也(12·10/455) 之,莫如为仁(3·7/125) 三 画 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也(13·20/488) (2·7/67)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上帝 (8·7/289) 唯曰其助上帝宠之(2·3/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52) (11·6/404)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7·7/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 249) 其方者也(11·6/404)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 非天之降方尔殊也,其所以 以祀上帝(8·25/310) 陷溺其心者然也(11·7/407) 义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 有焉者(11·8/410) 1/3) 拿贤育扌,以彰有德(12· 贼义者谓之“残”(2·8/ 7/448) 71) 571 ==========第614页==========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3·2/ 义,人之正路也(7·10/ 98) 256)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 君义,莫不义(7·20/272; 之也(3·2/98) 8·5/288)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7·27/ (3·2/98) 279) 行一不义,杀-不幸,而得 非义之义,大人弗为(8·6/ 天下,皆不为也(3·2/ 288) 99)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6/ 果,惟义所在(8·11/ 120) 294)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祿之 慊乎哉(4·2/137) 以天下,弗顾也(9·7/ 君臣有义(5·4/187) 352)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 待来年(6·8/225) 不得日“有命”,而主痈 以兄之族为不义之祿而不 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 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 命也(9·8/357) 之室而不居也(6·10/ 摩者赐之,日:“其所取之 233) 者义乎?不义乎?”而后 君子犯义,…国之所存者 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 幸也(7·1/237) 却也(10·4/375) 事君无义,…犹沓沓也 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 (7·1/238) 充类至义之尽也(10·4/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 376) 弃也(7·10/256) 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572 ==========第615页========== (10·7/385) 路恶在?义是也(13·33/ 夫义,路也,礼,门也(10· 504) 7/386)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告子日:“性犹祀柳也,义 (13·33/504) 犹桮惓也”(11·1/393) 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 告子日:“义,外也,非内也” 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 (11·4/397) 豆羹之义也(13·34/ 何以谓义丙也(11.5/400) 504) 羞恶之心,义也(11·6/ 春秋无义战(14·2/521) 404) 义之于君臣也,…命也,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也、义也(11·7/407) 14·24/543) 故礼、义之悅我心,犹刍豢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 之悅我口(11·7/407) 为,义也(14·31/552)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 也;二者不可得秉,舍生 可胜用也(14·31/552) 而取义者也(11·10/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 414 往而不为义也(14·31/ 义,人路也(11·11/418) 552) 拿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恶佞,恐其乱义也(14·37/ (13·9/476) 561)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13·9/476) 义与利 敬长,义也(13·15/483)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13· 已矣(1·1/3) :33/503)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医 573 ==========第616页========== (1·1/3) 大人与小人[大体与小体君 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子与野人〕 杯利以相接,然而不亡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 者,未之有也(12·4/ 草地(5·2/172) 439) 夫滕,壤地福小,将为君子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 焉,将为野人焉(5·3/ 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 177) 者,未之有也(12·4/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 439) 莫养君子(5·3/177) 欲知舜与篮之分,无他,利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与善之间也(13·25/ (5,4/187) 495)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 与民同乐〔与民偕乐) 迎其小人(6·5/21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 (1·2/8) 所存者幸也(7·1/237)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2·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7· 1/46) 20/272)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2·1/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 46) 弗为(8·6/288)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 (2·1/46) 果,惟义所在(8·11/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 294) 非也(2·4/57)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也(8·12/295) (2·4/57)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574 ==========第617页==========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 19/302) 其养小以失大也(11·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 14/420) 泽五世而斩(8.22/306)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 为小人(11·15/422) 心也(8·28/314)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 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语也(9·4/339) (11·15/422)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10·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7/386) (12·6/444)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为大人(11·14/420) (13·19/487)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害大,无以贱害贵(11· (13·33/504) 14/420) 四 画 王 是心足以王矣(1·7/28)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3/12;1·7/32;2·4 能也.(1·7/29) /57;3·5/117;12·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439) (2·1/46)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1·5/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21) 矣(2·14/8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 以齐主,由反手也(3·1/ 7/28) 90) 575 ==========第618页========== 今言主若易然,则文王不足 王道 法与(3·1/90) 养生丧死无缄,王道之始也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3/12) (3·1/91)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王与期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7·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9/254) …无以,则王乎(1·7/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 27) 三年之艾也(7·9/254)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 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也(8·16/298) 与(3·1/90)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9.6/ 虽由此霸王,不异矣(3·2/ 347) 96)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 存焉(13·20/488) 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3·3/111) 王政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 (2·5/61) 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王政可得闻与(2·5/61) 故不劳而霸(4·2/137) 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6 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 5/217) 以霸(6·1/205)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12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7/447) 欲以为君(6·5/218) 霸者之民,欢虞知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13·13/ 576 ==========第619页========== 481) 我其谁也(4·13/164)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5·4/ 之也。五霸,假之也(13· 188) 30/500)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5·5/200)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7·1/ 以大事小者,乐灭者也;以 238) 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 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 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 国(2·3/52) 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也(7·7/249) 惟日其助上帝笼之(2·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7·7/ 3/52) 249) 不取,必有天殃(2·10/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7· 74) 12/259) 若夫成功,则天也(2·14/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 82) 之?”日:“天与之”(9·5/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2.16/ 343) 86)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 矣(9·5/343) 可活(3·4/114;7·8/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 252) 与之天下(9·5/343)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4·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 13/164) 之(9·5/343) 夫天未欲不治天下也,如欲 使之主祭,而百草之,是 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 天受之(9·5/344) 577 ==========第620页==========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 (12·15/463) 听(9·5/344) 知其性,则知天矣(13·1/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 467) 与子(9·6/346)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舜、禹、盒相去八远,其子之 也(13·1/467) 贤不肖,皆天也(9·6/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347) (13·20/488) 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 形色,天性也(13.38/509) (9·6/347)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 天民 知,使先觉觉后觉也(9·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9·7 7/352;10·1/364) 352;10·1/364) 天诛造攻自牧宫,腚载自亳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 (9·7/353) 后行之者也(13·19/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 486) 也,弗与食天祿也,士之算贤者也,非王公之算贤 天吏 者也(10·3/373) 无敌子天下者,天吏也(3·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11· 5/117) 6/404)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4·8/ 非天之降于尔殊也,其所以 151) 陷粥其心者然也(11·7/407) 天与命 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 与我者(11·15/422) 于周,天命驿常(7·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49) 578 ==========第621页==========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 24/543) 致而至者,命也(9·6/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347) (14·33/554) 方命虐民,…为诸侯忧(2·4/58) 天爵与人爵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3·4/ 夫仁,天之算爵也,人之安 114;7:4/246) 宅也(3·7/124)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5·3/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176)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得之不得日“有命”(9·8/ 也(11·16/425) 357)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 之(11·16/425) 以立命也(13·1/467)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 爵,旣得人爵,而弃其天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爵(11·16/425) (13·2/469)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他;桎 心〔本心良心存心 尽心 楷死者,非正命也(13· 不动心.求放心们 2/469)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13· (3.2/97) 3/470)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口之于味也,…性也,有 也(8·12/295) 命焉,君子不谓性也(14,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 24/543) 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也、义也(11·7/407)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579 ==========第622页========== (11·7/407) 120) 故理、义之悅我心,犹刍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6 之悦我口(11·7/407) 120) 此之谓失其本心(11·10/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6/ 415) 120) 仁,人心也(11·11/418)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3·6/ 岂惟口腹有饥祸之害?人心 120) 亦皆有害(13·27/497)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6/ 今茅塞子之心矣(14·21/ 120) 540)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6/ 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119) 行先王之道也(7·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237) 忍人之政矣(3·6/119)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11·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6/404)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11· (3·6/119) 6/404) 皆有桃惕铡隐之心(3·6/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11· 120) 6/404)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3·6/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1· 120) 6/404)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6/ 侧隐之心,仁也(11·6/ 120) 404)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3·6/ 羞恶之心,义也(11·6/ 120) 404)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3·6/ 恭敬之心,礼也(11·6/ 580 ==========第623页========== 404) 我四十不动心(3·2/96) 是非之心,智也(11·6/ 不动心有道乎(3·2/97 404)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反动其心(3·2/97) 于心(13·21/489)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 斤之于木也(11.8/410) 不可胜用也(14·31/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不 552) 知求(11·11/418) 人能充无穿躥之心,而义不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可胜用也(14·31/552) 已矣(11·11/418)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儿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 气〔养气夜气平且之气 19/302) 浩然之气门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 夫志,气之帅也(3.2/97) 心也.(8·28/314) 气,体之充地(3·2/97)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不得于心,仞求于气,可(3 (8·28/314) 2/97)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 夫志至焉,气焉(3·2/ 哉(11·8/410) 97)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也(13·1/467) (3·2/97)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 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 反动其心(3·2/97) 矣(14·35/557) 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13· (13·36/507) 1/467)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食子 581 ==========第624页========== 之守约也(3·2/97) 303) 持其志,无暴其气(3·2/ 子莫执中(13·26/496) 97) 执中为近之(13·26/496) 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定以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13. 存(11·8/410) 26/496)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 不远矣(11·8/410) …(14·37/560)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14·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 37/560) 希(11·8/41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2/ 仁 98)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道 1/3)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仁者无敌(1·5/21) 间(3·2/98)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未见羊也(1·7/29)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义袭而取之也(3·2/ 也(1.7/31;5.3/176) 98)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2·3/52) 中〔中道执中不为已甚) 贼仁者谓之‘哦?(2·8/ 中也养不中(8·7/289) 71) 如中也弃不中(8·7/289) 仁人也,不可失也(2·15/ 仲尼不为已甚者(8·10/ 84) 292) 教不倦,仁也(3·2/99) 汤执中,立贤无方(8·20/ 仁且智,夫子戟圣矣(3·2/ 582 ==========第625页========== 99) (7·2/242) 仁则荣,不仁则辱(3·4/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 114) 天下也以不仁(7·3/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6/ 243) 120)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智(3·7/124) 不仁,不保宗庙;土庶人 夫仁,天之臂爵也,人之安 不仁,不保四体(7.3/ 宅也(3·7/124) 244)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 (3·7/124) 醉而强酒(7·3/244)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爱人不亲,反其仁(7·4/ (3·7/125) 246)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4·2/ 仁不可为众也(7·7/249) 137)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阳虎日:“为富不仁矣,为仁 (7·7/249) 不富矣”(5·3/176) 令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5.4/ 仁,是犹执热而不以灌也 188) (7·7/249) 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 有道矣(5·5/201) 家之有(7·8/252)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7.1/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237) 兽之走圹也(7·9/254)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 今灭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 众也(7・1/237) 使皆为之驱矣(7.9/254)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 583 ==========第626页========== 陷于死亡(7·9/254) 亲亲,仁也(12·3/436;13 仁,人之安宅也(7·10/ ·15/483) 256)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也。 君仁,莫不仁(7·20/272; 一者何也?日,仁也(12. 8·5/288) 6/443) 仁之实,事亲是也(7·27/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279) (12·6/443) 者爱人(8·28/314) 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 (8·28/314) (12.8/452) 仁人之于弟也,…亲爱之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 而已矣(9·3/336) 当道,志于仁而已(12.8/ 仁,内也,非外也(11·4/ 452) 397) 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 恻隐之心,仁也(11·6/ 桀也(12·9/454) 404) 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 仁,人心也(11·11/418) 是辅桀也(12·9/454)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1·18/428) (13·4/47)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 (13·14/482) 谓之水不胜火,此父与于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 不仁之甚者也(11·18/ 己归矣(13·22/491) 428)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者乎(13·23/492) (11·19/429) 杀一无罪非仁也(13·33/ 584 ==========第627页========== 503) (14·13/531) 居恶在?仁是也(13·33/ 仁也者,人也(14.16/535) 504) 仁之于父子也,…命也,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14·24/543) (13·45/516)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忍,仁也(14·31/552) (13·45/516)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 不可胜用也(14.31/552) 务(13·46/517) 尧舜之仁不通爱人,急亲贤 仁义 也(13·46/517)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 不仁哉,梁惠王也(14·1/ 矣(1·1/3) 520)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要, 以仁义为不美也(4·2/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 136) 所爱(14·1/520) 子何臂梓、匠、轮、與而轻为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 仁义者哉(6·4/215) 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 也(14·3/522) 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14. 义也(6·9/227) 4/524) 仁义充塞,则本兽食人,人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将相食(6·9/227) (14.12/530)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 弃地(7·10/256) 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8· 585 ==========第628页========== 19/302) 仁政〔不忍人之政门 告子日:“以人性为仁义,犹 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 以杞柳为桥惓”(11·1/ 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393) 兵矣(1·5/21)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 今王发政施仁(1.7/31) 子之言夫(11·1/393) 文王发政施仁(2·5/61)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 合叉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 哉(11·8/410) 天下之兵也(2.11/76)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 爵也(11·16/425) 其长矣(2·12/79) ‘旣醉以酒,旣饱以德’。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饱乎仁义地(11.17/426) (3·1/91)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 楚之王悅于仁义,以罢三 之,犹解倒悬也(3·1 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 /91) 而悅于仁义也(12·4/ 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 439) 子,子必勉之(5.3/176)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5·3/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 176) 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 平治天下(7·1/237) 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孔子者也(7·14/263) (12·4/439) “何谓尙志?”日:“仁义而已 仁义礼智r四端) 矣”(13·33/503)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586 ==========第629页========== 也,我固有之也(11·6/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 404) 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其敬(7·4/246) 于心(13·21/489) 反身不城,不悅于亲矣(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12/259)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则君子必自反也(8·28/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314) 也,犹其有四体也(3·6/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 120) 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必自反也.(8·28/314)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3· 非之心,智也(11.6/404) 4/471)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 役也(3·7/125) (14·33/554) 反经 反求诸己 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 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 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 慝矣(14·37/561) 者,反求诸己而已矣(3·7/125) 反身〔自反门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 身正而天下归之(7·4/ 不惴焉(3·2/97) 246)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3·2/97) 井地〔经界公田) 87 ==========第630页========== K诗》云:“雨我公田,逐及我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 私。”惟助为有公田(53/ 而助,周人百宙而彻,其 176) 实皆什一一也(5·3/176)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5·3/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 176) 自赋(5·3/177)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酿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馒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 其经界(5·3/176) 后已,何如(6·8/225) 经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5·3/177) 以大事小与以小事大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2· 相扶持(5·3/177) 3/52)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小事大者,畏天者也(2·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 3/52) 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 (5·3/177) 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7·7/249) 什一 五 画 民 2.4,2.5,2.7, 1·2, 1·3,1·4, 2·10,2·11,2·12, 1·5, 1·6, 1·7, 2·13,3.1,3·2, 2·1, 2·2, 2·3, 3.4,35,4·1, 588 ==========第631页========== 4·2, 4·4, 4·9, 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 4·12,5·3, 5.4, 也(10·1/365) 6·2,6·5, 6·9,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10· 7.1,7.2, 7·9, 1/365) 7·12,8·2, 8·3, 圣,譬则力也(10·1/365) 8·4, 8·20,8·31,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 9·3, 9·4,9·5, 知之之谓神(14·25/ 9·6, 9·7,10、1, 545) 10·4,11·6,12、8,12·9,13·9,13、10, 圣人 13·12,13·13,13·14,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3· 13·19,13·21,13·22, 2/98) 13·23,13.45,14·1,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 14.。14,14.27,14·28 之一体(3·2/99)皆古圣人也(3·2/99) 圣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 由汤至于武丁,资圣之君 圣人,汗不至阿其所好 六、七作(3·1/91) (3·2/99)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3·2/ 不厌而教不倦也”(3·2/ 100) 98) “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 子贡日:“…仁且智,夫子 也”(4·9/153) 慨圣矣”(3·2/99)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夫圣,孔子不居(3·2/99) 教以人伦(5・4/187) 伯夷,圣之清者池;伊尹,圣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 (5·4/188) 589 ==========第632页==========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 (11·7/407) 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 5.4/188) 火(13·23/492) 尧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 游于圣人之门者雅为言 君代作(6·9/227) (13·24/494)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6·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13· 9/227) 38/509)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6· 圣人,百世之师也(14·15/ 9/227) 534)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 奋乎百世之上,首世之下 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 者(6·9/228) 人而能若是乎(14·15/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534) 也(6·9/228)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圣人筋竭目力焉,继之以规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 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24/543) 不可胜用也(7·1/237)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 圣人,人伦之至也(7·2/ 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 242) 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 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 或近;或去,或不去;归 则亦无有乎尔(14·38/ 洁其身而已矣(9.7/ 566) 353) 圣人,与我同类者(11·7/ 圣王 407)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横议,杨朱、墨霍之盈 590 ==========第633页========== 天下(6·9/227) 礼,为旧君有服(83/285)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8·1/ 此之谓三有礼焉(8.3/285) 282)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8·6/288) 礼 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 见其礼而知其政(3,2/99) 不踰阶而相揖也(8·27/ 辞让之心,札之端逛(3·6/ 313) 120)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會子日:“生,事之以礼;死, (8·28/314)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8· .”(5.2/171) 28/314) 诸侯之札,吾未之学也(5·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2/171) (8·28/314)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 (6·2/208) 得日“有命”(9·8/357)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无日矣(7·1/237) 斯孔子受之矣(10·4/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 376) 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 (7·1/238) 礼也;十之托于诸侯,非 礼人不答,反其敬(7·4/ 礼也(10·6/382) 246) 庶入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7· 诸侯,礼也(10·7/385) 17/267) 夫义,路边,礼,门也(10·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7/386) (7·27/279) 恭敬之心,礼也(11.6/404) 591 ==========第634页========== “礼与食孰重?”日:“礼重”礼义(12·1/431) 此准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 “色与礼孰重?”日:“礼重” 札义哉(1·7/31) (12·1/431)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7·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若而 10/256) 此之,冤翅食重?取色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此之, 钟于我何加焉(11·10/ 突翅色重(12·1/431) 415) 《书》日:“享多仪,仪不及物 无礼义,则上下乱(14·12/ 日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530) 为其不成享也(12·5/441) 世臣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 以为为无札也(12·6/ 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 443) 7/67) 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礼(12·10/455) (7·6/248)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13、8/475) 世禄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財不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 可胜用也(13·23/492) 一,仕者世臊(2.S/61) 礼之于宾主也…命也, 夫世酿,滕固行之矣(5·3/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76) (14、24/543)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14·33/554) 592 ==========第635页========== 六 画 关、市 是罔民也.(1·7/31) 昔者文王之治岐,…关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 讥而不征(2·5/61) 刑(3·4/114)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 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 所存者幸也(7·1/237) 其市矣(3·5/117)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 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 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 次之(7·14/263) (3·5/117) 古之为前也,以其所有易其 先王 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 (4·10/157) 好世俗之乐耳(2.1/45)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 (2·4/58) 后已,何如(6·8/225)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 忍人之政矣(3·6/119) 之为关也,将以为暴(14.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 8/527) 也(7·1/237) 刑 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 薄税敛,深耕易耨(1·5/ 知,使先觉觉后觉也(9· 21) 7/352)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 593 ==========第636页========== 以斯道觉斯民也(9·7/ 1/364 352)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 以此道觉此民也(10·1/ 知,使先觉觉后觉(10· 364) 七 画 志 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 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 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9·3/336) (3·2/97) 持其志,无暴其气(3·2/ 助 97)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农皆怆,而愿耕于其野矣 (3·2/97) (3·5/117) 若會子,则可谓养志也(7· 殷人七十而助(5·3/176) 19/271) 助者,藉也(5·3/176) “何谓尙志?”曰:“仁义而已 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 矣”(13·33/503) 不善于贡”(5·3/176)惟助为有公田(5·3/176) 贡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5· 夏后氏五十而贡(5·3/ 3/176) 176)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 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 自赋(5·3/177) 不善于贡”(5・3/176)贡者,按数岁之中以为常 彻 (5·3/176) 周人百亩而彻(5·3/176) 594 ==========第637页========== 彻者,彻也(5·3/176) 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颠 孝悌 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货财,私妻子,不颇父母 义,领白者不负戴于道 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 路矣(1·3/121·7/ 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 32) 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 壮若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母,五不孝也(8·30/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 320) 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 楚之坚甲利兵矣(1·5/ 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 21) 为子职而已矣,父之不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我爱,于我何哉(9·1/ 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329) (5·2/171)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 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 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有道矣(5·5/201) (9·1/330)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 孝子之至,莫大乎算亲 道,以待后之学者(6·4/ (9·4/339) 215) 《诗》日:“永言孝思,孝思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 则”(9·4/340) 26/278)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 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 先长者谓之不弟(12·2/ 者定,此之谓大孝(7, 434) 28/280)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 (12·2/434) 595 ==========第638页==========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孝也(12·3/437)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 (3·6/119) 而幕”(12·3/437)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 (5·1/169) 子,无以妾为妻(12·7/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447) 位,行天下之大道(6·2/ 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208) (13·32/502)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是犹或袗其兄之臂,子谓之 行其道(6·2/208) 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 而已矣(13·39/510) 被行,放浑辞,以承三圣者(6·9/228) 言与行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也(6·9/228) (3·2/97) 言则非先王之道若,犹沓沓 “何谓知言?”日:“波辞知其 也(7·1/238) 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 (7·4/246) 穷”(3·2/98) 不仁者可与言哉?…不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 (3·2/98) 家之有(7·8/252)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 天下,雀不为也(3·2/ 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99) (7·10/256) 以德行仁者王(3·3/111)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56 ==========第639页========== (7·10/256)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 听其言地,观其眸子,人焉 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 廈哉(7·15/266) 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 踰之类也(14·31/552) 不听(8·3/285)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 (14·32/553) 果,帷义所在(8·11/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 294) 焉(14·32/553) 言无实不详(8·17/299) 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14·33/554) (8·28/314) 位卑而言高,罪也(10·5/ 良知、良能 380)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 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而已矣(12·2/434) 知也(13·15/483)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3·4/471) 劳心与劳力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 (13·14/482)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 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人之门者难为言(13.24/ 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494) 义也(5·4/187) 元 画 学 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 至于治国家,则日:“姑舍女 于教玉人雕琢玉哉(2·9/ 597 ==========第640页========== 72) 已矣(11·11/418) 孔子日:“圣则吾不能,我学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 不厌而教不倦也”(3.2/ 者亦必志于毅(11·20/ 98) 429) 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 大匠海人必以规矩,学者亦 不倦,仁也。仁且智,夫 必以规矩(11·20/429) 子既圣矣”(3·2/99)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3·2/ 也(13.15/483) 99) 故汤之于伊升,学焉而后臣 诚 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 悅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 于管仲,学焉前后臣之, 于亲矣(7·12/259) 故不劳而霸(4·2/137)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 其身矣(7·12/259) 学,亦为不善变矣(5·4/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 188) 者,人之道也(7·12/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 259) 道,以待后之学者(6、4/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 215) 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 (7·12/259) 无日矣(7·1/237)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3·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 4/471) 啜也(7·25/277)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 贤 也(8·15/298)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卑逾算,疏途戚,可不旗 ·.598 ==========第641页========== 与(2·7/68)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9·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 6/346) 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 舜、禹、盒相去八远,其子之 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 贤不背,皆天也,非人之 焉,然后用之(2.768) 所能为也(9·6/347) 宰我日:“以予观于夫子,贤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 于尧、舜远矣”(3.2/99) 于后世,不贤稀能之乎 摩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 (9·9/360) 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 士之摩贤者也,非王公之拿 朝矣(3·5/117) 贤者也(10·3/373)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 用上敬下,谓之算贤(103/ 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374) (3·9/129) 贵贵拿贤,其义一也.(10.3/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 374) 贤役大贤(7·7/249) 悅贤不能举,父不能养也, 知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 可谓悅贤乎(10.6/383) 才,则贤不俏之相去,其 尧之于舜也,…后举而加 间不能以寸(8·7/289) 诸上位,故曰,王公之算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8· 贤者也(10·6/383) 17/299) 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 汤执中,立贤无方(8·20/ 而召之也(10·7/385) 303)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伯夷也(12·6/443) …孔子贤之(8.29/317)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 (12·6/443) 则与子(9·6/346) 养老算贤,俊杰在位,则有 599 ==========第642页========== 庆(12·7/447)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3·4/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 114) 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 (12·7/447) 民有制(5·3/176) 臂贤育才,以彰有德(12.7/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 448) 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公孙丑日:“贤者之为人臣 (9·9/360) 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 与”(13·31/501 其入而闭之门也(10·7/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 386) 皆所不答地(13·4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514) 之,贤者能勿丧耳(11·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 10/415) 务(13·46/517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14· 之贤士何独不然(13·8/ 12/530) 475)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贤者〔贤人贤士贤王贤 (14·20/539) 君〕 知之于贤者也…命也,有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 此,不乐也(1·2/8) 24/543)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 六、七作(3·1/91) 性、性善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此干、 孟子道性善,育必称尧舜 箕子、胶鬲,皆贤人趙 (5·1/169) (3·I/91)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600 ==========第643页========== (8·26/311) 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 如将戕蛾粑铆而以为桮惓, 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 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 之于味也(11·7/407) 与(11·1/393)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有于焉者,是岂人之情也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哉(11·8/410) 不下(11·2/394) 所以动心忍性,會盆其所不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 能(12·15/463) 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尽其心者,其性也(13·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 1/467) 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 知其性,则知天矣(13·1/ 其性亦犹是也(11·2/ 467) 394)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也(13·1/467) (11·3/396)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 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之性犹人之性与(11·3/ (13.21/489) 396)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 公都子曰:“今曰:‘性善。’ 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然则彼皆非与”(11·6/ (13·21/489) 404)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于心(13·21/489) 乃所谓善也(11.6/404) 尧、舜,性之也(13·30/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超 500) (11·6/404) 形色,天性也(13·38/509)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 口之于味也…性也,有命 601 ==========第644页========== 焉,君子不胃性也(14·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24/543) 爵也(11·16/425) 仁之于父子也…命也,有 君子不亮,恶乎执(12·12/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 458) 24/543) 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尧舜,性者也(14·33/554) (13·32/502)信人也(14·25/545) 忠信 “何谓善?何谓信?”日:“可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 …可使制挺以挞秦、楚 信,.”(14.25/545) 之坚甲利兵矣(1·5/ 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14 21) 33/554)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居之似忠信,…自以为 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 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 信(5·4/187) 道,故日‘德之贼’也(14 教人以善谓之忠(5·4/ 37/561) 188) 恶利口,恐其乱信也(14·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 37/561) 获于上矣(7·12/259)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悅弗信 国人 于友矣(7·12/259)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 贤焉,然后用之(2·7/ 果,惟义所在(8·11/ 68) 294) 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2· (8·28/314) 7/68) 602 ==========第645页========== 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 征,北狄怨(2·11/76; 日国人杀之也(2·7/ 6·5/218;14·4/524) 68)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 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 中也(2·11/76) 国人皆有所矜式(4·10/ 沈同以其私问日:“燕可伐 157) 与?”孟子日:“可。”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4·8/151) 钻穴隙相窥,叢墙相从,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4·8/ 则父母国人背贱之(6· 151) 3/211)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4·8/151) 如国人(8·3/285)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 征〔讨们伐 为匹夫匹妇复讎也”(6·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5/218) 夫谁与王敌(1·5/21)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 齐人伐燕(2·10/742· 而无敌于天下(6·5/ 11/76;4·8/151) 218)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 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 女(6·5/218) 他哉?避水火也(2·10/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 74) 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 汤一征,自葛始(2·11/ 张,于汤有光”(6·5/ 76) 218) 03 ==========第646页==========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戮之(6·9/227)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7· 田,勿夺共时,数(入)口 8/252) 之家可以无饥矣(1·3/ 共自任以天下之重知此,故 12,1·7/31) 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数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9·7/352) 足以事父母…(1·7/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 31) 而不讨(12·7/447)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 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 事父母,…(1.7/ 也,(12·7/447) 31)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征也(14·2/521)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 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也(14·3/522) (5·3/177) 武王之伐般也,革车三百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 两,虎贲三干人(14·4/ 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 524) 矣。…百亩之田,匹夫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 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 己也,.焉用战(14·4/ 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 524) 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13· 制民之产 22/491)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604 ==========第647页========== 九 画 思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 思诚者,人之道也(7·12/ 之,此武王之勇也(2·3/ 259) 52)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2, 矣(11·6/404) 3/52) 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 甚也.(11·13/420) 不目逃,…(3.2/97)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日:“视 (11·15/422) 不胜犹胜也;…能无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 而已矣”(3·2/97) 思则不得也(11·15/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 422) 然而孟施舍守约也(3·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 2/97) (11·17/426) 會子谓子襄日:“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 勇 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 王请无好小勇(2·3/52) 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干 夫抚剑疾视日:“彼恶敢当 万人,吾往矣”(3·2/ 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 97) 人者也(2·3/52)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诗》云:“王赫斯怒…以 丧其元(6·1/205;10· 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 7/386) ... (2·3/52)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605 ==========第648页========== (8·23/307 1/3) 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4· 孝也(8·30/320) 7/149) 教以人伦一一父子有亲 俭 …(5.4/187)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 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 其亲(4·7/149) 所贱事亲也(5·5/200)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 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 民有制(5·3/176) 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 恭者不梅人,俭者不夺人 乎(5·5/200) (7·16/267)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 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 下平(7·11/257) 恶得为恭俭(7.16/267) 事亲弗悅,弗信于友矣(7·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12/259) (7·16/267) 怆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悅于亲矣(7·12/259) 神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7.19/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 270) 天受之(9·5/344)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 (13·13/481) 亲者,吾未之闻池(7·19/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4· 270) 25/545) 事亲,事之本也(7·19/270) 亲亲 事亲若會子者,可也(7.19/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 271) 606 ==========第649页========== 仁之实,事亲是出(7·27/ 374) 279)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 恒产与恒心 顺乎亲,不可以为子(7·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 28/280) 能(1·7/31)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7·28/280) (1·7/31) 孝子之至,莫大乎霄亲;算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已(1·7/31;5·3/ (9·4/339) 175) 《小弁》之怨,亲亲也(12·3/ 民之为道也—一有恒产者 436) 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亲亲,仁也(12·3/436; (5·3/175) 13·15/483)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 修身与养性 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4 可矶也(12·3/437) (1·5/21)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 (13·15/483) 不目逃(3·2/97)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 (13·45/516) 不胜犹胜也…能无惧而已矣”(3·2/97) 贵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2/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103/ 98) 373)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 贵贵拿贤,其义一也(103/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607 ==========第650页========== 间(3·2/98)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 也(13·1/467) 可知已矣(6·7/223)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 以立命也(13·1/467) 失其养,无物不消(11·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 8/410) 得志,修身见于世(13.9/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 476) 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不 (11·13/420) (14·32/553)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 养心莫善于寡欲(14·35/ 为大人(11.·14/420) 557列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 另:见“反身”条 其养小以失大也(11.14/ 见“反求诸已”条 420) 十 画 爱 329) 墨氏廉爱,是无父也(6·9/ 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 227) 喜之(9・2/333) 爱人不亲,反其仁(7·4/ 仁人之于弟也,…亲爱之 246) 而已矣(9·3/336)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8·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 28/314) 富也(9·3/336)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 恒敬之(8·28/314) 亲爱之乎(9·3/336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9·1/ 岂爱身不若树梓哉?弗思甚 608 ==========第651页========== 也(11·13/420) 爱地(14·1/520) 人之于身也,廉所爱;廉所爱,则兼所养逛(11·14/ 恕 420)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13.4/471) (13·14/482)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耻 (13·15/483) 一人衡行子天下,武王耻之 墨子廉爱,摩项放踵利天 (2·3/52) 下,为之(13·26/496)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 食荫弗爱,豕交之也,爱而 为弓,尖人而耻为矢也。 不敬,兽畜之也(13·37/ 如耻之,莫为仁(3·7 508) 125)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今地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 (13·45/516) 焉,是犹弟子面耻:受命于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先师也。知耻之,莫若师 (13·45/516) 文王(7·7/249) 仁若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务(13·46/517) (8·18/304) 尧舜之仁不逼爱人,急亲贤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 地(13.46/517) 耻趋(10·5/380)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 无耻矣(13.6/474) 所爱(14·1/520)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 者,无所用耻焉(13·7/ 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 474) 609 ==========第652页==========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16/267) 13.7/474)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8·28/314) 恭敬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4·2/ 恒敬之(8·28/314) 136)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9· 其心日“是何足与言仁义 6/346) 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 是(4·2/136) 敬下,谓之摩贤(10·3/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 374) 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 万章问日:“敢问交际何 也(4·2/136) 心也?”孟子日:“恭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 (10·4/375) 民有制(5·3/176) 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10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 4/376) 闭邪谓之“敬”(7·1/ 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 238) 恭也(10·6/382)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 行吾敬,故谓之内也,(11· 敬其君者也(7·2/242) 5/400) 西 礼人不答,反其敬(7·4/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 246) 敬?”日:“敬兄”(11·5/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00) (7·16/267)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悔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 (11·5/401) 恶得为恭俭(7·16/267)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11·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6/404) 610 ==========第653页========== 恭敬之心,礼也(11·6 15/483) 404)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13·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 37/508) 亟见之(13·8/475)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13.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37/509)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也(13·15/483) (13·37/509)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13 十 画 庶人 385) 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 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 (1·1/3) 诸侯,礼也(10·7/385) 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规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 美也,然后尽于人心(4 往哉(10·7/386) 7/148)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 庶民 庶人,三代共之(5·2/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 171) 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7· 经始切亟,庶民子来” 3/244) (1·2/8)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祿,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足以代其耕也(10·2/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 369)(三) 19/302) 在国日市井之臣,在野日草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 券之臣,皆谓庶人(10.7/ 无邪慝矣(14·37/561) 611 ==========第654页========== 教 37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此今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 矣(1·3/12:1·7/32) 不改而后诛之乎(10·4/ 孔子日:“圣则吾不能,我学 376) 不厌而教不倦也”(3·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 2/98) 者亦必志于彀(11·20/ 教不倦,仁也(3·2/99) 429)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徇,无他,好臣其所教,而 (12·8/452) 不好臣其所受教(4·2/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 137) 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矣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12·16/465) (5·3/176)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13·14/482) 近于禽兽(5·4/187) 善教,民爱之(13.14/482)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善教得民心(13·14/482) 教以人伦(5·4/187) 得天下英于而教育之,三乐 教人以善谓之忠(5·4/ 也(13·20/488) 188) 亦教之孝悌而已矣(1339/ 故沛然德教盗乎四海(7.6/ 510) 248)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 教者必以正(7·18/269) 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 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 不责善(7·18/269) 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10·4/ 所以教也(13.40/512) 612 ==========第655页========== 夫予之设科也,往来不追, 斯受之而已矣(14·30/ 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 551) 十 画 智〔知 246)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23/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52) (7·27/279)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3·1/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违(8· 91) 26/311)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 .”(3·2/99) 恶于智矣(8·26/311) 仁且智,夫子慨圣矣(3·2/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 99) 亦大矣(8·26/311)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 圣人(3·2/99) 秦,年已七十矣,會不知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6/ 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 120) 也,可谓智乎(9.9/360) 择不处仁,焉得智(3·7/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10.1/ 124) 365)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智,譬则巧也(10·1/365) (3·7/124) 是非之心,智也(11·6/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 404) 役也(3·7/125)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11·9/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 413) 乎(7·1/237)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治人不治,反其智(7·4/ (13、46/517) 13 ==========第656页========== 尧舜之知而不逼物,急先务 (3·8/127) 也(13·46/517)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 知之于贤者地,…命也, 者也(3·8/127)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3, (14.24/543) 8/127) 王由足用为善(4.12/162) 惠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 分人以财谓之惠(5·4/ 也,犹可以为善国(5·1/ 188) 169) 惠而不知为政(8·2/283) 教人以善谓之忠(5·4/ 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188) (8.23/307)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算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善 (6·6/221)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然 在王所者,长幼卑拿皆非薛 后驱而之普,故民之从也 居州也,王谁与为善(6· 轻(1·7/31) 6/221)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徒善不足以为政(7·1/ 矣(2·14/82) 237)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 陈善闭邪谓之“敬”(7·1/ 矣(2·14/82) 238) 禹闻善言,则拜(3·8/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 127) 其身矣(7·12/259)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3. 父子之间不贵善。责善则 8/127) 离,离则不样莫大焉(7· 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18/269) 614 ==========第657页==========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 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 之贤土何独不然(13·8/ 天下(8·16/298) 475)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8·20/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秉善天 303) 下(13·9/476) 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 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善,贼恩之大者(8·30/ (13·13/481) 320)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11·2/394) 也(13·16/484)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 乃所谓善也(11.6/404) 之徒也(13·25/495)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 哉?于己取之而已矣(11. 与善之间也(13·25/ 14/420) 495)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 爵地.(11·16/425) “善人也,信人也”(14· 其为人也好善(12·13/ 25/545) 459) 可欲之谓善(14·25/545) 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14. (12·13/459) 32/553)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 善士 苟不好善,则人将日:“地 子谓薛居州,善土也(6·6/ 弛,予旣已知之矣”(12· 221) 13/459) 一乡之善士斯发一乡之善 615 ==========第658页========== 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道〔古之道先王之道尧舜之善士,天下之善土斯友 之道圣人之道周公 天下之善士(10·8/389) 仲尼之道孔子之道 以友天下之善土为未足,双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3·2/ 徇论古之人(10·8/389) 9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善道 (4·1/132)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 王前(4·2/136) 天下平(14·32/553) 其拿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地(4·2/137) 善政 陈良,楚产也,悅周公、仲尼 纣之去武了未八地,其故家 之道,北学于中国(5·4/ 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 188) 者(3·1/91) 今也,南蛮鹅舌之人,非先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地 王之道(5·4/188) (13·14/482) 夷子日:“儒者之道,古之人 善政,民畏之(13.14/482) 若保赤子…”(5·5/ 善政得民财(13·14/482) 200) 如枉道面从被,何也(6·1/ 善教 205)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以顺为正者,妾幻之道也 (13.14/482) (6·2/208) 善教,民爱之(13、14/48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善教得民心(13·14/482) 位,行天下之大道(6·2/208) 616 ==========第659页==========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泽,不可法于后者,不 行其道(6·2/208) 行先王之道也(7·1/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 237) 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 天下,不以为泰(6·4/ 乎(7·1/237) 214)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 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 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 存者幸也(7·1/237) 之学者(6·4/215)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 〔彭更日:门“君子之为道也, 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其志亦将以求食与(6· (7·1/238) 4/215)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 尧舜既沒,圣人之道衰(6· 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 9/227) 矣(7·2/242)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7·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 2/242) 父者有之(6·9/227)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 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 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 役大,弱役强(7.7/249) 义也(6·9/227)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 而求诸难(7·11/257) 杨墨,放浑辞,邪说者不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 得作(6·9/227) 诚者,人之道也(7·12/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 259) 平治天下(7·1/237) 天下溺,援之以道(7·17/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 268) 617 ==========第660页==========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铺 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 啜也(7·25/277) 君战…”(9·7/352)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伊尹日:】“予将以斯道觉 (7·28/280) 斯民也”(9·7/352)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 之也(8·14/297) 闻以割烹也(9·7/353)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逛(10· 见(8·20/303) 1/364) 禹、稷、颜回同道(8·29/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318) 斯孔子受之矣(10·4/ 會子、子思同道(8·31/ 376) 322)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 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 耻地(10·5/380) 喜之(9·2/333) 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9· 乎”(11·6/404) 6/346)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12·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 2/434) 舜之道焉(9·7/352) 夫道若大路然,岂雅知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祿之 (12·2/434) 以天下,弗颠也(9·7/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 352) 富之,是富桀也(12·9/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 454) 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 人(9·7/352) 为之强战,是辅桀也(12· 〔伊尹〕日:“与我处畎亩之 91454) 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欲轻之子尧舜之道者,大貉 618 ==========第661页========== 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 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道者,大桀小桀也(12· (14·9/528) 10/455)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13. 也(14·16/535) 2/469)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3.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 8/475) 24/543) 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 (13·9/476) 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而已矣(14·29/549) (13、9/476)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14,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 32/553) 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 (13、12/479) 焉(14·32/553)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达(13·24/494)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13、26/496)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 公孙丑日:“道则高矣,美 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 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 “德之娥”也(14·37/ 及也”(13.41/512) 561)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 税敛 道殉乎人者也(13·42/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514) 薄税敛,深耕易獬(1·5/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 21) 619 ==========第662页==========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 农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 使富也(13·23/492) (3·5/117)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 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 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 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 道者,大桀小桀也(12· 用其三而父子离(14.27/ 10/455) 547) 十三 画 来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仲子恶能廉(6·10/233) (3·1/91)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8·23/307) 之害地(7·1/237)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 懦夫有立志(10,1/364: 之,辟草莱、任土地者 14,15/534) 次之(7·14/263) 行之似廉洁(14·37/561) 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胖土地,充府库”。今之 辟土地 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也(12·9/454) 十五 画 德 闻其乐而知其德”(3·2/ 孔子日:“德之流行,速于置 99) 邮而传命”(3·1/91)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算士 子贡日:“见其礼而知其政, (3·4/114) 620 ==========第663页========== 天下有达算三:爵一,齿一, 373) 德一(4·2/137)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 辅世长民莫如德(4·2/ 以与我友(10·7/386) 137) 扎子日:“民之秉夷也,故好 其像德乐道不知是,不足与 是懿德”(11·6/404) 有为地(4·2/137) 《诗》云:“既醉以酒,旣饱以 今天下地止德齐,莫能相 德”(11·17/426) 倘,无他,好臣其所教,而 再命日,拿贤育才,以彰有 不好臣其所受教(4·2/ 德(12·7/448) 137) 算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 (13·9/476) 草也(5·2/172)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 故沛然德教淦乎四海(7.6/ 存乎疢疾(13·18/486) 248) 有成德者(13·40/512) 天下有道,小德役火德(7·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14· 7/249) 10/528) 求也为季氏幸,无能改于其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 德,而赋粟倍他H(7.14/ 也(14·33/554) 263) 经德不回,非以干祿也(14 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 33/554) 臣,父不得而子”(9·4/ 孔子曰:“…乡原,德之贼 339) 也”(14·37/561)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者舜 …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 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日“德之蛾”也(14·37/ 9·6/347) 561) 友也者,友其德也(10·3/ 恶乡原,恐其乱德也(14· 621 ==========第664页========== 37/561) 待大(3·3/11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 德与力 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 心悅而诚服也(3·3/ 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 111) 画 儒 5/200) 夷子日:“儒者之道,古之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 人若保赤子…”(5。 儒(14·26/546) 622 ==========第665页========== 附录二人名索引 (注:有*者是孔丘弟子,有**者是孟轲弟子) 三 画 三王8·20/363;12·7/447|子襄3.2/97大王(见太王) 子之4·8/151 大丁9.6/347 子敖(见王欢) 大甲9·6/347;13、31/501 *子贡3·2/97;5·4/188 *万章(万子)6·5/217; 子都11·7/407 9.1/329;9.2/332;9,3/ 子柳(泄柳)4·11/1606. 3369·5/343;9.6/346; 7/233;12·6/443 9·7/3529·8/3579. 子莫13·26/496 9/36010·3/373;10. *子夏3·2/97;5·4/188 4/375;10、6/382;10, 子叔疑4·10/157 7/385;10·8/38914. 子思(伋)4·11/160;8· 37/560 31/322;10·3/373;10· 飞廉6·9/227 6/383;10、7/386;12· 卫孝公、10·4/377 6/443 卫灵公10·4/377 *子路(由)3·1/903· *子游3·2/99;5·4/188 8/127;6·7/223:9·8/357 子濯孺子8·24/308 子哙4·8/151 子产8·2/283;9·2/333*子张3·2/99;5·4/188 623 ==========第666页========== 四 画 文王(女,西伯)1·2/8; 3/52:2·5/62:2·14/ 2·2/50;2·3/52;2· 822·15/83 5/61;2·10/743·1/太公(太公望)7·13/261:90;3·3/111;5·1/169; 12·8/452:13·22/491; 5·3/176:6·9/227;7. 14·38/566 7/249;7·13/261;8·1/ 公刘2·5/61 282,8.20/303;11·6/*公都子4·5/145;6·9/404;12.2/433;13·10/ 226;8·30/319,11·5/ 477;13·22/490;14· 400:11·6/404;11·15/ 19/538;14·22/540;14· 422:13·43/514 38/566 公输子7·1/237 文公(见膝文公) 公明高9·1/329 文(见晋文) 公明仪5·1/169:6·3/ 王良6·1/205 211;6·9/227:8·24/308 王豹12·6/443 公行子8·27/313 王顺10·3/373 公仪子12、6/443 王子垫13·33/503 公孙衍6·2/208 王子比干3·1/91; 11 **公孙丑3·1/90;3,2/ 6/404 96;4·2/136;4·6/147; 王欢(子敖)4·6/147;7. 4·14/167,6·7/223;7 24/276;7·25/277;8· 18/269,12·3/436:12· 27/313 13/459;13·31/501;13· 五霸12.7/447;13·30/500 32/50213·39/510,13. 太王(大王、古公直父)2· 41/51214·1/520;14. 624 ==========第667页========== 36/559 3/211;6、7/223:6.9/ 长惠9.1/329:10.3/373 227:7·2/242,7·7/249; 丹(见白圭) 7·8/252;7·14/263;8. 丹朱9·6/346 10/292;8·18/300:8. 勾践2·3/52 21/304;8·22/306;8· 乌获12·2/434 29/317;9.4/339;9·6/ 尹士(士)4·12/161 347;9.8/357:10·1/ 尹公之他8·24/308 364;10.4/376;10.5/ 孔距心4·4/143 308;10·7/386;11·6/ 孔子(丘,仲尼)1·4/16; 404;11·8/411;12·3/ 1·7/27;3·1/91;3· 436;12·6/443;13·24/ 2/98;3·3/111;3·4/ 494;14·17/536;14. 1143·7/124;5·2/172, 19/538;14·37/560;14. 5·4/188;6·1/205;6· 38/566 五 画 冯妇14·23/542 丘(见孔子) 古公童父(见太王) 白圭(丹)12·10/455:12· 龙子5·3/176;11·7/407 11/457 北宫铸10·2/369 外丙9·6/347 北宫勤3·2/97 乐正裘10,3/373 东郭氏4·2/136 *乐正子(克)2·16/86; 申详4.11/160 7·24/276; 7、25/277: *由(见子路) 12·13/459;14.25/545 *冉牛3·2/98 司城贞子9·8/357 625 ==========第668页========== 六 画 汤2·3/52;2·8/71;2· 7/249; 10·7/386 11/76;3·1/91;3·3/ 安唐10.3/373 111;4.2/137;4·12/ 许行(许子)5·4/185 161;6·5/217:7·9/ 共工9·3/336 254;8·20/303;9.6/ 西伯(见文王) 347:9·7/352;12·2/ 西子8·25/310 433:12·6/443;13·30/ 百里吴9·9/36012·6/ 500;14·33/554:14. 443:12·15/463 38/565 *有若.3·2/99;5·4/188 *充虞.4.7/148;4.13/164 尧(放勳)·3·2/99;4·2/ 齐宜王(齐王、宜王、王)1· 136;5、1/169;5·4/187; 7/27;2·2/50:.2.3/ 6·4/214;6·9/226:7. 52;2·4/57;2·5/61; 1/237:7.2/242,8·32/ 2·6/65;2·7/67;2· 324;9·4/339;9·5/343; 8/71;2.9/72;2·10/ 9·6/346;9·7/352;10· 74;2·11/76;4·4/143; 1/364;10.6/383;11, 4.9/153;8·3/285;10◆ 6/404;12·2/433;12. 9/391;13·36/507:13· 8/452;12·10/455;13· 39/510 30/500;13.46/517:14· 齐桓(桓、桓公)1·7/27; 33/554;14·37/561;14. 4.2/137; 8·21/304; 38/565 12、7/447 匡章(章子)6·10/232;8· 齐景公(景公) 2·4/57; 30/319 5.1/169;6.1/205;7.毕战5·3/176 626 ==========第669页========== 夷之(夷子)5·5/200 后稷(稷)5·4/187;8. 仲壬9·6/347 29/317 仲尼(见孔子) 负刍8·31/322 仲子(陈仲子) 6·10/232; 纣2·8/71;3·1/91:6·9/ 13·34/504 227:7·9/2537·13/261; 伋(见子思) 9·6/347;10·1/364;11· 华周12·6/443 6/404;13·22/490 伊尹3·2/99;4、2/137: 孙叔敖12·15/463 9·6/347;9.7/352:10· 阳虎(阳货)5·3/176;6· 1/364;12·6/443;13· 7/223 31/501;14·38/566 庄暴(庄子)2·1/45 成舰5·1/169 欢兜9.3/336 七 画 沈同4·8/151 227;13·26/496;14· 沈犹行8·31/322 26/546 宋王6·6/221 时子4·10/157 宋径12.4/439 告子3·2/96;11·1/393: 宋勾践13·9/476 11·2/39411·3/396; 辛5.4/186 11·4/397;11·6/404 启9·6/346 伯夷3·2/99;3·9/128: 连(见屋庐子) 6·10/233;7·13/261; *闵子3·2/98 10·1/364; 12·6/443; *求7·14/263 13·22/490;14·15/534 杞梁12·6/443 邹穆公(见穆公) 杨朱(杨、杨子,杨氏)6·9/张仪6·2/208 627 ==========第670页========== 陈良5·4/186 4·10/157:12·14/461; 陈相5·4/186 14·23/542 陈贾4·9/153 陈侯周9·8/357 *陈臻(陈子) 4·3/141; *陈代6·1/205 八 画 泄柳(见子柳) 季孙4·10/157 放勋(见尧) 牧仲10.3/373 武王(武、周王)2·3/52, 牧皮14·37/560 2.8/71;2·10/74;3· 周王(见武王) 1/904·12/161;6·5/ 周霄6·3/211 218;6·9/227;7·9/周公3·1/90:4·9/153:254;8·20/303:11·6/ 5·1/169;5.4/188;6· 404;13·30/500;14、4/ 9/227;8·20/303;9·6/ 524;14·33/554 347:12·8/452 武丁3·1/91 孟施舍3·2/97 易牙11·7/407 孟贲3·2/96 季桓子10·4/377 孟献子(献子)10·3/373 季任(季子)12·5/441 孟李子(季子)11·5/400 季氏7·14/263 *盂仲子4·2/136 季子(见孟季子) 弥子9.8/357 九 画 弈秋11·9/413 神农5·4/185 宣王(见齐宣王) 姜女2·5/62 宫之奇9·9/360 契5·4/187 628 ==========第671页========== 赵简子(简子)6·1/205 6.9/226;8・20/303;8・ 赵孟11·17/426 26/311;8·29/317;9· 胡龁1·7/28 6/346:12·11/457;14· 柳下惠3·9/129:10·1/ 22/540:14·38/565 364:12.6/443;13·28/ 羿8·24/308;11·20/429; 498;14·15/534 13·41/512 **咸丘装9·4/339 **屋庐子(连) 12·1/431; 盆成括14·29/549 12.5/441 段干木6·7/223 费惠公10·3/373 再3·8/127:5·4/188: 十 画 浩生不春14·25/545 桓司马9·8/357 高叟(高子)12·3/436 *挑应13·35/505 *高子4·12/162,14· 益5·4/187;9.6/347 21/540,14.22/540 夏后(夏后氏)3·1/91; *宰我3、2/98 5·3/176;7·2/242;9· 痈疽9·8/357 6/347 泰穆公(穆公)9·9/360 晏子2·4/57:3·1/96 12·6/443 *徐辟(徐子)5·5/200: 晋文(文)1·7/27; 8 8·18/300 21/304 逢藤8·24/308 晋平公10·3/373 桀2·8/71; 7·9/253; 莱朱14·38/566 9·6/347:12·2/434;12. 桓(见齐桓) 6/443;12·9/45412. 桓公(见齐桓) 10/455 629 ==========第672页========== 胶两3·1/91;12·15/463 十一 画 淳于髡.7.17/267;12.6/443庾公之斯·8·24/308梁襄主1·6/25 离娄7·1/237 梁惠王1·1/3;1·2/8; 曹交12·2/433 1·3/12;1·4/16;1·5/ 蚔蛙4·5/145 20;14·1/520 绵驹12·6/443 章子(见匡章) 十二 画 滑釐(愼子)12·8/452 景公(见齐景公) 曾元7·19/271 跖(骧)·6·10/233;13g *曾暂7·19/270;14.36y 25/495 559;14·37/560 舜3·2/99; 3·8/127; 普西3·1/90 4·2/136;5·1/169;5. *曾子2、12/79;3·2/97; 4/187;6·4/214;6.9/ 4·2/137;5.2/171;5. 227;7·1/237;7·2/242; 4/188;6·7/223;7·19/ 7·26/278;7·28/280 270:8·31/322;14·361 8·1/282;8·19/302;8· 559 28/314;8·32/324;9. 琴张14·37/560 1/329;9·2/332;9·3/ *彭更6.4/214 336;9.4/339:9·5/343: 散宜生14·38/566 9·6/346;9·7/352;10. 景春6·2/208 1/364;10·3/373;10· 景丑氏(景子)4·2/136 6/383;11·6/404;12· 630 w'ytdern f. ==========第673页========== 2/433;12·3/437;12· 505:14·38/565 8/452;12·10/455;12· 然友5·2/171 15/463;13·16/484;13· 意平公(鲁侯)2·16/86 25/495;13·30/500:13· 鲁缪公(缪公)4·11/160; 35/505;13·46/517;14. 10·6/383;10.7/386; 6/525;14·33/554:14· 12·6/443 37/561;14·38/565 象9·2/332; 9·3/336; 储子8·32/324;12·5/441 11·6/404 傅说12·15/463 萬伯6·5/217 皋陶5·4/188; 13·35/ 十三 画 镇子(见滑釐) 微仲3·1/91 献子(见孟献子) 微子(微子启) 3.1/91; 貉稽14·19/537 11.6/404. 简子(见赵简子) 十四画 管叔4.9/153 箕子3·1/91 管仲(管夷吾)3·1/90;4· 减仓(臧氏)2·16/86 2/137 缪公(见鲁缪公) 十五画 *颜渊(颜回、颜子)3·2/颜般10·3/37398;5·1/169;8·29/317 瘠环9·8/357 颜雠由9、8/357 是翟(墨、墨子,墨氏)6·9/ 631 ==========第674页========== 227;13·26/496;14· 1/169;5·2/171;5·3/ 26/546 1755·4/185 稷(见后稷) 滕定公5·2/171 滕文公(文公)2·13/81: *滕更13·43/514 2·14/82;2·15/83;5·鲧9·3/336 十六画 薛居州6·6/221 穆公(见邹穆公) 穆公(见秦穆公) 嬖奚6·1/205 十七画 戴不胜6·6/22 戴盈之6·8/225 十八画 整瞍7·28/280: 9·2/ 404;13·35/505 332,9.4/339;11·6/疏(见跖) 632 ==========第675页========== 附:地名今址索引 车阳 山西省临汾县西 三 画 东周 河南省巩县西 三川 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大梁 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六画 上那 陕西省榆林县东南 江东 江:苏省长江下游南 上祭 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岸一带 马陵 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安平 山东省临淄县东 安色 四 山西省运城县安邑 画 城东北 中山 河北省灵标至唐县 安陵 河南省鄢陵县 一带 邴 山西省邴县附近 中牟 河南省汤阴县 西周 河南省洛阳市 长沙 湖南省长沙市 西河那 陕西省合阳县一带 丹阳 河南省浙川县附近 夷陵 湖北省宜昌市东 巴 四川省重庆市北 成都 四川省成都市 曲沃 五画 山西省闻喜县东 曲阜 山东省曲阜县 平邑 河南省南乐县东北 休 山东省膝县北 平原 山东省平原县南 伊阙 河南省洛阳市南 平陆 山东省汶上县西北 会稽 浙江省绍兴县 平阴 山东省平阴县尔北阳霍 河南省禹县 633 ==========第676页========== 郢 湖北省江陵县北 七画 信陵 河南省宁陵县 粑 !东省安丘县东北 昼 山东省临淄县附近 养春 安徽省寿县 费 山东省费县东南 吳 江苏省苏州市 邯郸 河北省邯郸市西南 十画 邹 东省邹县 高唐 山东省禹城县西南 灵寿 河北省灵寿西北 高阳 河北省高阳县东 即墨 山东省即墨县 唐 河北省唐县 郑 山东省郯城县西 八画 泰山 山东省泰山 河西 陕西省澄城县以东 桂陵 山东省东明县西 河东 山西省西南部 陶 山东省定陶县 郑 陕西省华县 宜阳 河南省宜阳县西 十一画 武安 河北省武安县西南 渑池 河南省渑池县 武逐 山西省桓曲县附近 商丘 河南省商丘县 孟津 河南省孟县附近 盖 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函谷 河南省函谷关 鄄 河南省范县南之濮城东 九画 咸阳 陕西省威阳市东 十二画 南阳 耳东省泰山南 彭城 江苏省徐州市 莒(城阳)山东省莒县 朝歌 河南省汤阴县西南 荥阳 河南省荥阳县 棠 山东省即墨县南 临淄 山东省临淄县 634 ==========第677页========== 稷下 山东省临淄县西北 十三画 滕 山东省滕县 瑯琊 山东省诸城县东南 蓝田 陕西省蓝田县 十六画 蓟 北京市 嬴 山东省莱芜县西北 薛 山东省薛城 十四画 雒阳 河南省洛阳市东 十七画 濮阳 河南省濮阳县南 十五画 襄陵 河南省睢县南 . 635 ==========第678页==========